书城科普读物碧水蓝天畅想曲
24549900000043

第43章 镶嵌在鄂西北土地上的绿色林海(2)

森林是绿色宝库。经科学测算,根据树木产生氧气、防止污染、保护土壤、增加肥力、涵养水源、栖息鸟类及提供蛋白质等方面的综合贡献,一棵树正常生长50年的价值为19。6万美元,5万亩森林的保水量即相当于一座蓄水100万立方米的水库。千百年来,神农架这片原始森林因涵养了水源、保持了水土、调节了气候、净化了空气,为维护鄂西北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平衡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众所周知,因森林、植被的破坏,长江、黄河每年流失的土壤达26亿吨,相当于600万亩良田!据查,由于上世纪60年代后的大规模砍伐,神农架乃至整个中原地带气温普遍上升2摄氏度,汉江源头及香溪、神农溪三条长江支流水量每秒减少三个流量,河床普遍上升2至3米!有的地方上升十几米!1980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俞德俊所长、武汉植物研究所孙祥钟所长和江苏植物园贺善安主任等9位知名科学家就开始联名致书国务院,请求立即停止对神农架的大规模采伐活动,并呼吁迅速建立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同年,华裔科学家吴空先生从加拿大温哥华专门致信邓小平,提出保护神农架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恳切建议。早在1978年,李先念主席就在十堰市接见了林区领导,谆谆告诫说:“神农架是个好地方,你们要建设好。”当时的湖北省领导分别听取了神农架工作汇报。此后,赵紫阳、乔石、王任重、陈丕显、刘澜涛、宋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林区的保护都做了许多重要指示。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生态保护,只知道要尽快完成上级下达的木材砍伐任务,得到国家和上级组织的认可就行。”林业管理局退休干部李永生曾经这样说过。李永生是1965年进入神农架的伐木工人,四十多年参与神农架的开发与建设。他还说:“刚进神农架时,那山,是多么地美丽,那水,是多么地清澈,80年代后,因过度的砍伐,水变污浊了,水土流失严重了,就连河里的水也减少了。我清楚记得有一年夏季,我们九湖坪林场的技术员是因山体滑坡而被活埋了,也是从那时起,我们开始注意到生态保护。”

上世纪80年代,神农架重新理清了发展思路,制定了“加强保护,立体开发,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的建设方针,湖北省在1982年将林业管理局设在木鱼镇的自然保护处改为自然保护区,1986年升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加入人与生物圈计划世界生物圈保护网。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0467公顷,是我国西南高山与华中丘陵的过渡地带,属于大巴山脉的延伸部分,地质结构为晚前寒武纪典型地带,气候以北亚热带向中亚地带的过渡区域,这里保存了较为完好的原生和次生生物群落,是研究生物物种多样性、典型性以及植被自然演替规律的理想场所,是我国西南、华中、华南、华北和西北的动植物区系的汇合地,包含着半个中国的植物种类和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三种植物垂直分布类型。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山峦起伏、地势高峻、河溪纵横,因昭君故事而名扬天下的香溪河就发源于此。由于地形复杂、雨量充沛,小气候特征十分明显,相对高差悬殊大,造就了许多优美、奇特的自然风光,许多从第三、第四纪冰川侵袭中幸存下来的动植物活化石在此繁衍,奇山异洞、奇花异草比比皆是,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就有25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动物有金丝猴、金钱豹、华南虎、白鹳、金雕、大鲵、拉步甲等40种,其中金丝猴是与大熊猫齐名的我国特产,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内海拔1000至2800米之间,纵跨三个垂直植被带的针叶林和阔叶林、混交林之中。保护区内还发现了白熊、白麂、白猴、白蛇等白化型动物。

大九湖是鄂西北唯一一块高山湿地,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生长着984种珍稀植物和69种脊椎动物,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4种,动物33种。2000年以前,因这里农民开荒而破坏了湿地原有的面貌,面对如此珍贵的高山湿地,许多专家大声疾呼拯救大九湖。此项工作2006年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高度重要和关注,并于同年6月批准建立“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如今的大九湖,一个个被破坏的湿地得到了有效的恢复,湖光山色、绿树掩映、芳草如茵是今日大九湖的美丽景色。

呵护绿色家园

我庆幸神农架得到这么多国家领导和业内人士的重视和关心,如果不是设置了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如果不是实施了林业重点生态恢复工程,那么,很难想象如今的神农架会是一副什么样子。对神农架的保护推动了鄂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区人民从“独木支撑”的木材经济向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等多产业发展。2010年神农架林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在世界金融危机局面下,全区实施旅游经济总收入5。5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166。4万人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07元。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保护的重要性就否认当初开发神农架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如果不是当初林业人开发了神农架,那么神农架这块无价之宝怎么能为人所知呢?即使她林深密布,群峰竞拔,珍奇的动植物不计其数,可是人们进不来,看不到,她的生态旅游价值从何体现呢?神农架的生态旅游怎么能够发展,神农架这么多山民又从哪里去寻找出路呢?值得庆幸的是,神农架人已经及时调整了思路,他们从1980年后湖北省提出“十年绿化湖北”的口号时起,就在一边为国家贡献木材,一边大力开发义务植树活动,将原先砍掉的山林又重新栽上了树苗。如今这些树苗已成参天大树,正为林区生态的逐步恢复发挥着重要作用。

林业退休干部孙文元说:“当时我们进入神农架后,一边伐木,一边修路,一边栽树,而且栽的树要比我们实际砍伐的面积大,如今在木鱼坪一带的冷杉已有碗口般粗细。”据统计:神农架砍伐的木头有42。2万亩,但神农架栽下的树达43。5万亩,种下的树比原来砍伐的还要多。与此同时,为了调研林区产业结构,合理减少伐木工人,当时的神农架从开发水电出发,组建大小水电站46座,发电53万多千瓦时,成功地将2000多名伐木工人转为水电工,每年减少木材消耗一万多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当初的63。5%增加到68。5%。

令人感动的是,神农架林区工业底子薄,财政收支年年赤字,但在引进工业上,神农架林区从来不引进有污染的项目,以至于当时国内几家知名造纸厂因神农架林区阻挠而未能开工。林业管理局在木材出售上也改变了过去的经营方式,他们将木材通过深加工,制成高档的木制品,然后对外销售,不仅提高了经济收入,也改变了神农架传统的只售木头习惯,林业管理局一跃成为全国500强森工企业,为林区财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森林防火是林区重要的工作,1981年的一场大火,彻底烧醒了林区人,为更好地保护好这块人间净土,神农架林区在林业管理局成立了森林防火指挥部,全区19个乡镇和林场、保护区也先后组建了森林防火指挥中心。时至今日,森林防火无论是在物资还是人员保障上,神农架林区想尽了办法,全区一千多名护林防火员用过去伐木、筑路时的神农精神,盯牢了这块绿色海洋,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到目前为止,神农架林区已实现了连续29年无森林火灾的骄人业绩。

保护与发展齐头并进

到了二十一世纪,神农架建设也进入了最辉煌的时期。国家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先后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六大林业建设工程,旨在再造祖国秀美山川。而神农架因其特殊环境和特殊地理位置倍受国家关心,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在神农架请示书上亲自提笔:“神农架生态环境重要,应纳入天保工程!”短短的一行字,改变了神农架历史,也改变了神农架发展的蓝图,更拯救了神农架几千名林业工人。

2001年,神农架林区几千名林业职工转产分流,全区正式进入生态建设、生态旅游和生态产业发展时代。林区的旅游业如一轮初升的太阳,在鄂西北林海上闪闪发光。于是,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游人如织,他们来神农架观云海奇观、奇峰竞秀;来神农架攀华中第一峰神农顶,与国宝金丝猴零距离接触;来观赏神农架箭竹林,感悟高山杜鹃花“华而不实”的品质;来神农架品源远流长的神农文化和古老史诗《黑暗传》;来神农架寻“野人”足迹;来神农架体会亚热带高山滑雪的乐趣等等。而归根到底,他们就是来神农架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然,作为生态建设的实践者,林业管理局紧紧围绕“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建设方针,以“项目兴局,产业富民”为发展目标,一边抓紧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一边正确引导护林员和农民发展林下产业,实现了一个个让人震惊的业绩。如天保工程:按照远山设站、近山设所、所站结合的原则,全区共建42个森林管理所,120个护林站,这些所站覆盖全区340万亩森林资源管理面积。与此同时,为加强对工程区的管理,林业管理局设置大型宣传牌30个,小型固定标志牌1237块,在工程区人工造林2。3万亩,封山育林73。2万亩,每年调动苗木几十万株,确保了工程区的建设任务。退耕还林:神农架林区累计完成工程造林14。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9。5万亩,宜林荒山造林4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并高质量、严要求完成了生态公路的绿色工程,公路的绿化率达95%以上,森林覆盖率增长到目前的88%,活立木蓄积量大大增加,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控制,神农架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就连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又重新回来了。

如今的神农架,如初升的太阳,正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它已成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示范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区。相信从政府到个人,上下齐心抓保护,又有这么多好的政策和措施为神农架的发展保驾护航,神农架的明天一定会更好。她的生态保护工作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将产生更加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块镶嵌在鄂西北土地上的绿色林海一定会越来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