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碧水蓝天畅想曲
24549900000042

第42章 镶嵌在鄂西北土地上的绿色林海(1)

【魏家锋】

当你悠闲自得地驾驶着越野车从昭君故里飞驰在花团锦簇、绿意盎然的全国首条生态旅游公路时,当你心旷神怡地在神农架看群山屹立,观金猴戏跃,听松涛细语,品神农文化时,当你感慨万千地对这块原始、神秘而美丽的森林啧啧称奇时,你可曾想到,神农架的开发与建设经历了一个多么曲折而令人深思的漫长历程。40年来,神农架人卧薪尝胆,艰苦创业,从开发到建设,从建设到发展,从发展到腾飞,在各个时期都做出了辉煌的成绩。而目前,他们牢牢地把握住事业中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保护,有了保护,才有了今天神农架完好的森林生态植被,才有了今天神农架旅游业的勃勃生机,才实现了神农架人想都没想到的连续四年财政收入超亿元,农民收入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你可别小瞧神农架这块土地。她是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博物馆和活标本库,拥有高等维管束植物2288种,苔藓200多种,低等植物中的真菌、粘菌734种,地衣187种,高等动物两栖类10种,爬行类19种,兽类71种,鱼类35种,鸟类238种。她也是生态、科研、文化、旅游集于一身的绿色宝地,鄂西北珍贵的绿色林海。在这里,你不仅可以领略到群峰竞拔,沟壑纵横,林海茫茫,而且还可以体会到以史诗《黑暗传》为代表的古文化。这就是我的家乡神农架,一方谜一样的国土,一片神秘而神奇的土地,一个人与自然最和谐的家园,如今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她就像一块美丽的绿色宝石,牢牢地镶嵌在鄂西北大地上。

揭开神秘的面纱

远古时期,神农架是一片汪洋大海,因燕山和喜马拉雅山运动逐渐抬升成了多级台地。千百年来,因群峰相锁、原始封闭、人迹罕至,留下了很多自然之谜,“野人”“怪兽”之传说流传甚广,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虽然几次计划开发,但因其林深茂密、多悬崖峭壁而无功而返。当然也有几位植物学家曾到此地探察山川地貌,采集植物标本,获得了重要的珍稀植物标本,尽管如此,都没能揭开神农架这块神秘土地的面纱。

历史追溯到1960年,为开发神农架这块神秘的土地,国家委托国家林业部、交通部和湖北省组织专家探访神农架,其主要目的一是打通神农架公路,二是将神农架丰富的木材用于国家经济建设,同时解决神农架当地农民原始封闭的落后面貌,使这块绿色宝地参与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潮中来。当年,湖北省委托房县政府在阳日湾成立森工局,组织劳力4000多人,修建阳日湾至红花朵公路,当年路就修建了27公里,引来了驶进神农架的第一辆汽车,这标志着神农架开发建设大幕正式拉开,也预示着这块亘古沉寂的万山老林即将向世人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

为加大对神农架的开发,1962年冬,湖北省从全省各地招集几千名年富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解放军战士和刚出校门的知识青年投身到林区的开发中来,并成立了兴山指挥部和房县指挥部,开始打通神农架的第一条干线公路。这两支庞大的劳动大军最多时达到8000多人。那个时代,林区还处于原始封闭的状态,森林茂密,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大型食肉动物不时出没,在这种环境下劳动,再加上工具落后、缺食少穿,可以想象得出,他们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克服了多少难关。一边砍伐木材,一边抓紧修路,饿了啃一块苞谷苕,渴了喝一口山泉水,累了躲进临时帐篷休息一会,等暖和了身子继续干,这就是当时的工作状态。有老同志回忆说:“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有时天还没亮就起床,晚上有时趁着月光生产,吃的是苞谷糊面,外加一点野菜汤。”真可谓是:餐风浴雪月点灯,为了会战起五更;苞谷糊糊淡盐汤,一股北风透心凉。

多么可歌可泣的老林业人,为了林区今天的经济建设,他们将年轻的岁月交给了林区,有的还将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林区。正是有着这样两支铁打的队伍,1966年他们在野马河胜利会师,不仅提前16个月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任务,而且为湖北省节约投资500多万元。这次任务的圆满完成也宣告神农架从原始封闭正式步入现代化建设时代。

随着经济建设的步步推进,美丽的神农架从此插上了经济建设腾飞的翅膀,这片神秘而充满诱惑的处女地在劳动大军的征服下露出了真面目。世界各地的专家受到这里珍稀动植物的吸引,从四面八方赶来,在这块土地寻找新的收获。也就是这个时候,一个个“野人”故事被传得沸沸扬扬。在动物专家眼里,“野人”的发现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截止到目前,还没有人亲手抓到一只“野人”活体,就连一只死体标本也没能找到,可是令人费解的是,神农架很多村民都见到过这种身长两米多的大型似人毛怪,至今“野人”仍频频与村民和游人接触,毛发、粪便、脚印等物证更是能够充分证实这东西的存在。人们都知道神农架在历史上是医学家李时珍理想的药材之地,还是华夏始祖神农氏架梯采药的地方,然而,更加让人惊喜的是被称为中国的荷马的胡崇俊在神农架发现了中国古老的史诗《黑暗传》,打破了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无史诗的空白,也更加证明了神农架确实是一块历史文化深厚的土地。时至今日,湖北省的作家们已将神农架作为理想的采风和创作的基地,特别是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应松,在神农架下派期间写下了多篇感人至深的神农架文章,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神农架这块人文和自然宝地的神奇魅力。

开发建设显身手

建设开发让神农架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全世界都知道,在中国的中部有一片谜一样的国土,那里是绿色的海洋,动植物的天堂。但是人们并不知道,神农架的开发建设者们为这片土地付出了多少的辛劳。作为全国重要森工企业,林业管理局几千名林业职工不仅承担着林区的伐木任务,而且还要修路,通常是木头砍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那些伐木工和修路人拿着天底下最廉价的工资,而且常常是饥一餐饱一顿,但他们从没有过抱怨,就是凭着对共产党和毛主席最高的信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一个又一个光荣的任务。截止到1982年,林业管理局共为国家贡献木材300多万立方米,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现任林业管理局局长的杨永久就是其中的一员,那时他只是一名小小的筑路工程队长,为了赶工期,他从没休息过一日,白天忙着带领工人挖山筑路,晚上带领大家学习文化知识,雨天还要将筑路的情况向上级汇报。他自己曾说过:“那时候吃不饱,我们常常以山野菜充饥;睡不暖,几个人一起挤着睡……凭着对党、对事业的忠诚,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

《把青春献给神农架》的作者桂流海是一名筑路工,他是这样形容工地生活的:“工具十分原始,如锤子、钎子、杠子,再就是十字锹和挖镢。我举起十字锹拼命地挖,谁知粘合性的土加石像铁块一样坚硬,一锹下去,只冒一股白烟,留一条白印,没几下双手就磨出了血泡,钻心疼痛,我不得不放下工具,望着流血的双手,忍不住的泪水直往外流。”

筑路工的工作条件是艰苦的,生活是辛酸的,但他们没有一个气馁,无论生活多么艰苦,无论任务多么艰巨,无论白天和夜晚,他们从没当过逃兵,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奉献着。就是这样一批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年轻人,在祖国建设需要之时大显身手,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原始封闭的林区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比之下,如今的我们,如果做同样的体力活,恐怕非要出动挖土机或铲土机什么的不可,还要有大型东风汽车运载。我们还有他们那时的艰苦奋斗精神吗?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坐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漫步在繁华醉人的城市街头,我们可曾想到这些建设神农架的老工人们,能否理解老一辈林业人的艰辛,能否体会他们对党、对祖国建设事业的忠诚?没有他们的刻苦努力,没有他们的牺牲精神,就没有我们林区建区四十年来的辉煌,没有我们今日舒适而安逸的生活。

从开发到保护

森林资源不是永远取之不尽的,伐木不可能是神农架发展的永久性产业。公路修通后,因为当时完全忽视或根本不懂森林资源远远高于木材本身的价值,更没有生态、科研、旅游、文化这些概念,加之国家建设急需大量木材,于是几千名筑路工就地转为伐木工。从此,在这块宝地上演出了长达20年的历史悲剧。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神农架成立县级林区,由湖北省管辖。1973年,由省辖下放到宜昌地区管辖。此间,国家每年向神农架下达10万立方米的木材生产任务。两年时间,砍伐木材25万立方米,植被破坏面积达50万亩,加之乱捕滥猎,森林惨遭灭顶。基于这种情况,湖北省又决定将神农架收归省管辖,然而,不到两年,神农架再次下放归郧阳地区管辖,时间长达7年,直到1982年神农架再次收归湖北省管辖,但仍属县级单位。在这体制来回变动折腾的年代里,神农架惨遭破坏,除了每年向国家交售8至10万立方米木材任务外,林区工人百姓烧柴自用每年砍伐也在10万立方米以上。这期间,森林砍伐量达100多万方,植被破坏面积达200多万亩,总采伐面积达42。2万亩。凡是公路通到的地方,一律“路过林稀”“路过林光”,森林覆盖率由开发前的76。4%下降到63。5%。于是,国内外有识之士不断发出惊呼:照此砍下去,再过5年,神农架就要从地球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