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碧水蓝天畅想曲
24549900000018

第18章 在这里呼唤春天的来临——仙桃市沙湖镇环保纪行(1)

【许立菊】

一条河流,玉带环绕,澄澈见底,那是因为有人给它疏浚,有人给它碧水,有人给它优美的橹影。

一方天空,湛蓝如洗,温润似玉,那是因为有人小心呵护,有人常把竹林梳翠,有人常把青草梳绿。

一片沃土,花果飘香,树影婆娑,那是因为有人为它披挂,有人为它织景,有人为它辛勤地耕耘。

仙桃市沙湖镇,白鹭翩跹,水波潋滟,芦苇深幽,沃野如画,向人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江汉平原独有的水乡风情画卷。

历史悠久的仙桃市沙湖镇,流传着不少美丽动人的传说。据嘉靖《沔阳志》记载:“沙湖早于隋唐建政。”相传,沙湖一带曾是八百里洞庭湖边的一片无名沙滩。宋朝时宋仁宗乘船游览洞庭湖,曾停泊此地,其时阳光照耀大地,玉色耀眼,仁宗皇帝惊叹一声:“好一片玉沙呀!”于是人们把这个地方叫做玉沙。

一年夏天,外地一个才子坐船观赏湖区风光,登上玉沙魁星阁第三层楼,举目远眺,诗兴大发,挥笔在魁星阁大柱上写下了四句诗:“玉沙问俗暂停槎,只见平湖不见沙。谁道湖区风光好,如花少女卖鱼虾。”

到了农历七月初七,玉沙的一批文人聚集在魁星阁为魁星祝寿。一名老秀才看到这首诗,沉思了一会儿,也感到眼前是茫茫平湖,而不是沙滩,玉沙之名不符,征得众文人同意,取“沙”之典故,就“湖”之实际,改玉沙为沙湖。因此,沙湖得名。

明末清初,沙湖镇极为兴盛,全镇有河街、正街、瓷器街、竹排街,街上有浙江的匹头行、江西的金银铺、湖南的鞭炮厂,东西街头各有一个约150平方米的戏楼,这里白天人马川流不息,晚上灯火辉煌,从上街到下街的“沙湖四十八庙门”颇负盛名。沙湖八景也饶有风趣,分别是“官桥望月”“古树浓荫”“佛掌夕阳”“网晒芦花”“美女负薪”“龙凤呈祥”“玲珑白塔”“渔家灯火”等。八大风景映衬“四十八庙门”,集中反映了江汉平原水乡集镇的风光特色。

绿色常驻,守护碧水蓝天

人杰地灵,环境第一。

步入二十一世纪,勤劳淳朴的沙湖人,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立志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行走在沙湖镇的大街小巷,处处干净卫生,房屋掩映在绿树丛中,弯弯的小河从村门前流过,硬化的道路两旁栽植花木,条条沟渠疏挖干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该镇通过村庄规划、农田整理、道路硬化、“一建三改”等建设,这里的农民已经开始享受新的生活。

快到中午了,可这里的农家看不到袅袅炊烟,空气是如此清新怡人。“你们在哪做饭呢?”我们问一名农户。他把我们领到厨房,呵,原来他们用沼气炒菜和做饭,以往农村家庭中烟熏火燎的传统炊事方式已不见踪影。“既环保又经济,还方便。”农户高兴地说。只见沼气火焰熊熊,热腾腾的饭菜很快就做了出来,散发着农家特有的香味。

通过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猪圈,人畜粪便、秸秆等被作为沼料投入进了沼气池,这样基本上杜绝了粪便随意排放,屋前屋后柴火、稻草乱堆的现象。人畜排泄物入了沼气池,沼气代替了煤气和柴草,配套改造的厨房、厕所、猪圈面貌一新。

“一建三改”,改变了农民的生活,实现了生产无害化、生活用能清洁化。村庄变得整洁起来,家庭变得亮丽起来,生态家园的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沙湖,是一座传统的农业大镇。万亩湘莲,水波荡漾,片片莲池,荷花竞放。“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湘莲名义上姓“湘”,主要产地却在我省。据称,全国湘莲产量,我省占70%,仙桃占全省的30%以上,沙湖又占了仙桃的35%。

2000年后,沙湖镇上来了专业收购户,湘莲面积随之扩展。但当时仍是湖北种莲,湖南加工。该镇党委认为种莲大有可为,便抓住机遇,引进一家莲业公司从事湘莲深加工。同时,规划海拔22。5米以下的低湖田全部改种湘莲,每年递增5000亩。就这样,一个特色产业便逐步形成。几年间,沙湖种莲面积扩大到几万亩。党委书记陈华军自豪地说,有千年湘莲种植史的仙桃,已由全国最大的湘莲供应基地摇身变为最大的加工基地。

纯天然,无污染,莲米、莲壳、荷叶都是绿色生态食品,俏销全国。曾有一段时间,企业加工莲米,剥出的莲壳找不到出路。沙湖镇积极发布莲壳可售信息,寻找利用莲壳途径,与公司一道,将莲壳营销成了“宝贝”——每天,都有省内外开来的车辆,装载莲壳外运。这里一年产生的3000多吨莲壳,有的加工成了饲料,有的被用作特殊燃料,有的走进了工厂化生产蘑菇的大棚,为公司增加不少利润。

采风途中,我们听到了一个故事。当年,沙湖镇政府引进莲业加工项目后,几位市领导现场调研时提出,仅为企业提供发展环境还不够,还要协助企业落实国家有关节能减排精神,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沙湖镇主动参与相关事宜,搜集节能减排的工艺信息,联系生产用水处理专门机构,商洽环保设施设计与建设。围绕莲子深加工脱却莲衣的生产程序,他们拟将应用水进行相应处理,然后达标排放,需投资100多万元。该莲业公司随即委托武汉环保污水处理公司设计相关项目书,并安装完成。

“仙桃各级政府提出的节能减排要求,合乎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这位来仙桃投资兴业的莲业公司董事长的环保意识十分浓厚,曾专门召开董事会讨论,决定一手扩大企业生产能力,一手抓好节能减排,两手都要硬。

沙湖,也是一座新兴的工业重镇。近年来,沙湖镇高举招商引资大旗,不拘一格求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着力打造信用沙湖;真心实意为企业着想,千方百计为企业解难,用真情引来了只只“彩凤”择枝而栖,食品加工、精细化工、卫生材料、工艺美术等已成为沙湖的支柱产业。沙湖贝雕,获中国首届旅游购物天马金奖,列入人民大会堂珍藏;皇室贡品——沙湖咸蛋,誉满全国及东南亚,享有全国知名品牌、湖北省著名品牌之美名。

该镇负责人说,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节约土地、水等资源的新产业。他们还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环保型产业上。

“如果是不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哪怕规模再大、经济效益再好,我们也坚决不要。”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镇党委一班人一向态度坚决。在引进和新建工业项目时,该镇严格把关,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否决。落户该镇的企业老总都有一个深切体会,那就是,“沙湖的环保门槛就是高”。他们都是经过层层的环保关,才在这里投资建厂。老总们谈起这事来更多地表达的是理解和支持,“注重环保是好事,企业不能只追求利益,也要为了子孙后代,利在千秋啊。”

古镇沙湖,本来就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如今,在经济发展的滚滚浪潮中,沙湖人饱蘸东荆河的汁液,勾勒颇具丰韵的山水写意。为了沙湖镇的灿烂明天,他们挥动手中玲珑的画笔,为它点亮希望的风帆。

湿地明珠,镶嵌东荆河畔

风,从身旁穿过。

飒飒的秋风,卷起漫天芦花,泛起万顷波涛。

堤,在脚下延伸。

坚固的长堤,逶迤伸向远方,湿地旖旎多姿。

站在东荆河大堤上,绿色的芦苇荡一望无际——那芦苇,修长柔媚,随风舞动;湛蓝的天空上云卷云舒——那天空,与水相连,广袤无涯;碧绿的河道水波荡漾——那河道,缠绵环绕,纵横交错。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人类就有了逐水草而居的习惯。我们的祖先,是以充满诗意的眼光看湿地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最古老的诗集《诗经》的“头条”,描写的是湿地。

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激赏,称之为“最得风人之致”的《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也是写湿地的。

湿地的诗情画意,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古人优美的诗句中。

湿地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湿地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演变的一部史诗,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湿地,如此神秘莫测,让人们一次次地去探索,去追寻,期望找回心灵深处那一片久违的净土。

东与长江相接,西与联合垸相连,南依东荆河洪湖大堤,北靠东荆河仙桃大堤,沙湖芦苇场是典型的内陆湖泊湿地。

就是这样一个偏僻得甚至可以称作荒野的地方,4年前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湖北省农科院、农业研究所派来的研究员,包括一位硕士研究生和几位动植物专家。令人敬佩的是,他们非常敬业,只随身携带了生活用品及生存必须的食物和水,在炎热的夏秋季一呆就是两个月。60多天里,这些研究员早出晚归,穿沟渠,走草地,钻芦苇丛,用摄像机摄下了大量的飞鸟图、野生动物图、野生植物图,对湿地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

经反复考察论证,专家学者认为,沙湖芦苇场是典型的内陆湖泊湿地,确认芦苇场内有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0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80多种省级保护动物,9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具有典型的湿地景观和显著的生物多样性特征,是内陆地区理想的候鸟繁殖区。尤其是野生芦苇林能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7年8月,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获湖北省林业局批准,拟建省级沙湖湿地公园,总面积5万多亩,其附近有大汉陈友谅的跑马场、气势恢弘的魁星阁和红色经典红军坝,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保存较好。本着“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仙桃市将在公园内建设黄金水道、观鸟台、木桥栈道等相关景点,让游人尽情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