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
23989200000006

第6章 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农村发展(4)

要实行真正的城镇化而不是统计上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内涵主要有三条①城镇人口要增加,要超过②就业劳动力要逐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上,能达到③城市文明要普及,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载体,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观念要现代化。

这几年,从统计报表看,城镇化发展很快,1999年的城镇化率是30.9%,2000年已达到36.4%,2001年已达到37.7%。

但统计上的城市化并不解决问题。这几年城市化发展快的原因是改变了统计指数的界定,把8000多万~1亿农民工统计为城镇人口了。事实上,他们还并不是城市居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统计出来的城市化,是把城乡矛盾转移到城市里来。农民工在打工的城市里,在就业(同工不同酬)、就学、医疗、住房等等方面同居民都是不同的,一个城市实行两种政策,一个城市实际是两个社会,这样下去,后患无穷。

如果农民工真正转出来了,农民工他们本身要消费,留下了农业生产资料,留下来的农民经营规模就扩大了,收入也就提高了。

我们江苏省各方面的工作都走在头里,在下一步调整城乡关系,改革一国两策,扩大内需方面,也一定能做出好的成绩来。

(2002年3月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期间,于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中小企业情况的分析

中国的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1978年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各类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1998年,中国有各类工商企业3920.5万个,其中国有企业183.6万个,占4.67%;集体所有制企业373.6万个,占9.53%;各类股份制企业100.4万个,占2.56%;私营企业120.1万个,占3.06%;个体工商户3120.2万个,占79.6%。

中国政府至今没有一个关于划分大、中、小企业的标准和规定,所以在国家的统计中,很难划出有多少中小企业的确切数字。如果参照国际上一些国家的划法,把就业人数在50人以下营业额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列为小企业,把就业人员在51~499人,营业额为101万~4999万列为中等企业,那么,中国现有的中小企业约占3800多万个,分布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各类行业之中。

近几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在加速改革。1997年,政府对国有小企业的改革提出了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七种形式,经过这三年,大部分国有小企业已经转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或私营企业。

中国农村的乡镇企业,1997年共有2014.9万个(这个数同上述个体工商户的统计数有交叉,有重复计算的部分)。其中乡村两级集体所有制的有129.2万个,占总数的6%,职工人数共有5326.5万人,占乡镇企业职工13050.4万人的40.8%,占总资产和总营业额也都在40%以上。但近几年,乡镇企业在进行体制改革,大部分已通过股份制、租赁、承包经营、拍卖等形式转变为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据我们在苏南调查,已有的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转变为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了。

二中国目前正在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化社会转变,正在由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这两个历史性转变过程中,中小企业这个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成分是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也是技术创新的最重要的源泉。中国的中小企业现在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一,中小企业生产了大量的工业产品,满足了社会市场的需要。中国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搞成了短缺经济,许多工业品特别是生活日用工业品长期匮乏,居民买布买衣服要凭布票买自行车凭车票等等。改革开放20年来,工业生产高速发展工业产值平均以14.5%的高速发展,各种工业品大量生产出来已能满足12亿人口的生产生活需要。1997年以后,多数工业品供过于求,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其中中小企业的贡献最大,如乡镇企业1997年生产原煤63376万吨,占全国总量的46.7%,生产水泥20457万吨,占全国总量的41.5%,生产机制纸2166万吨,占全国总量的63%,生产的服装占全国的65%。

第二,由于中小商业、餐饮服务企业的发展,使服务网点大量增加,满足了人民改善生活的需要,方便了群众,也繁荣了经济,促进了商品的生产与消费。1978年全国只有商业网点万个,从业人员990万人,商品销售的零售额为1558.6亿元到1998年末,全国商业网点扩大到2000万个,从业人员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152亿。其中90%是由中小企业来实现的。例如北京市的饮食业,1978年只有各类饭馆家,许多旅客到了北京吃饭很不方便,常常有排队等着吃饭的现象,1998年已发展到2万多家。

第三,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了就业,不仅解决了城镇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还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使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在乡镇企业中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1978年全国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的共11834万人,1998年扩大到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164万人。他们主要是在中小企业里就业。

第四,改革开放后,中小企业大发展,为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准备了载体。计划经济的核心是国有大型工商企业,改变比较困难。我们在改革初期,实行增量改革。这就是在国有企业外边,大量发展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外商的独资、合资企业,这些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工商企业。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在较大范围里,进行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使其中的一部分国有企业改革为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如1978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占77.6%,到年只占28.2%。197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企业占54.6%,到1998年只占20.7%。

第五,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积累了大量财富,而且也是大型企业的孵化器。例如乡镇企业年,实现增加值20740亿元,占全国GDP的27.7%,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7%;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上缴国家税金1526亿元,占全国税收的20.4%。1997年乡镇企业出口商品交货值达6947亿元,占全国出口的30%。如江苏省的红豆集团,1985年时这个厂生产针织内衣,年产值不到100万元,自周耀庭担任厂长后,生产迅猛发展,每五年就增加10倍,1990年生产总值达1000万元,1995年达1亿元,2000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已成为全国着名的大企业。如联想集团,1983年由柳传志等几个科技人员,凑了20万元,借了几间房开办的小公司,只10多年功夫,现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大电脑公司了。

三中国的中小企业93%都是1979年以后建立起来的,而且其中多数又是1992年以后发展起来的(1979年全国工商企业只有209.4万个)。好处是这众多的新企业朝气蓬勃,发展潜力很大前途无量,但许多问题也出在绝大多数都是新办企业上。

第一,新办的中小企业,无论是业主还是雇员,大多数是新手,普遍存在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经营管理能力差,经验少,劳动生产率低,标准化程度底,规模效益低等问题,还都处在创业阶段。

第二,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技术装备差,设施简陋,如大量乡镇企业的工业设备,开办时,多数是从外面购进的二手、三手货,有的还是自己制造的土设备,所以产品质量差,缺乏竞争力。多数商业、饮食服务业也是新办的,从业人员多数是新手缺少培训,所以服务质量也有待改进。

第三,中小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普遍缺乏资金,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发展经营都有困难。这一方面大多是新办,没有积累,另一方面中国的银行系统都还是国有的,他们的贷款对象主要是国有大企业,中小企业贷款非常困难。所以改善信贷系统,对发展中小企业,提高和稳定中小企业非常重要。

第四,对这样面大量广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中小企业,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专门管理和协调、促进发展的机构,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特别是还没有在相应的大中城市建立起各行业的行业协会,以互相支持、协作、互助、避免恶性竞争等等。多数地区的中小企业还处于各自为战、自生自灭的初始阶段,据有些城市统计,每年因各种原因破产、停业、倒闭的约有10%左右。

四1999年,中国12.6亿人口中,城镇人口只占30.9%。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中国政府已经注意到这种城乡结构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了要加快城市化步伐的改革和发展的设想。可以预料,在未来5~10年,将有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大约有一亿多农村劳动力要转移到城镇第二、三产业的行列里,这又是一个中小企业大发展的新时期。为了把现有的3000多万个中小企业办好,并且使将要新办的上千万个中小企业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好的创业和发展的环境,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中国的中小企业,所有制结构很复杂,有国有、集体所有、股份合作、股份制、合伙制、外国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以及个体和私营等等,但作为中小企业有共性,所以国家应该及早制定大、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中小企业振兴法》,规范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也规范政府和社会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服务和管理。条件成熟时,也可成立中小企业振兴局,或指定有关部门来专门实施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管理,并提供各种服务。

第二,应在省、地区(或市)的范围内,分行业建立行业协会或同业会,开展行业内和行业间的互助与合作,例如可建立合作性的共用设施,提供诸如技术、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以弥补中小企业在资金和规模等方面的不足,形成合作研制和设计新的产品,提高本行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提升本地区的行业管理和服务质量。

第三,设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的中小企业银行,专门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信贷和金融服务。这在目前多数中小企业刚刚创办尤为需要,据1999年5月对北京市1424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当问到“目前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最主要的问题”时,有613家企业把“资金不足”列为第一位,占总数的43%(占工业企业的52.2%,商业企业的45.6%,服务业的34.2%)。目前中小企业对贷款的需求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流动资金缺乏,所以贷款要得急;二是贷款频率高,约为大型企业的5倍;三是贷款数量少;四是贷款的管理成本高。所以可考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或中小企业的互助基金,鼓励中小企业加入互助基金会这样借贷方便些,成本也可以降低。建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第四,建立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众多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好像是大海中航行的小船,优点是船小好掉头,适应市场需求,比较灵活。但稳定性差,难于抗衡大的风浪,政府应为他们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应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加速建设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目前,分行业建立各种培训教育中心,如可以对企业主、经理进行经营管理的培训,可以对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对一般雇主进行各种业务培训,以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服务质量。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据1999年的统计,中小企业占全部工商业企业的98%,占全国工业产值的60%,在已实现的税收中占40%,占就业劳动力的75%,在新增就业岗位中占80%,在增长速度中约是大型企业的4倍。把中小企业的事情办好,这是中国的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的基础。

(2000年8月14日)

农村要进行第二次改革,进一步破除计划经济体制对农民的束缚

历史的经验表明,凡是农村的某个问题,不是一县一地,而是比较普遍地发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连续多年,屡治不愈。

那就不是一般讲的干部问题,认识问题,执行问题,工作不到位的问题,而是体制性、制度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单靠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改进工作是解决不了的,而要靠改革,靠调整原来的体制安排,靠制订新的政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一)农村发展和改革的回顾

农村在实行“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以后,实行集体劳动、统一经营、平均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不适合当时农村生产力的要求,不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严重地挫伤、压抑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所以农业生产长期停滞徘徊,粮食和农产品严重短缺,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阻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1960年以后,党和国家在农业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把农业放在一切经济工作的首位,先后采取的政策包括:整风整社,反“五风”,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大搞“四清运动”,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号召农业学大寨,全国开展学大寨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