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三江”水能开发与环境保护
23726200000058

第58章 怒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水电开发相关因素分析(2)

1.自然资源类型丰富,开发生态风险较大怒江流域的生物资源赋存极高,但与此同时,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又非常脆弱,生物物种的垂直分布变化较快,来自外界的扰动,很容易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对此,怒江流域的人民只能守着这些丰富的资源,在此暂且不论当地民众是不是为生态保护放弃了许多发展的机会,但有一点是必须承认,他们为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所做的付出是具大且有意义的,这种意义是一种基于人类长远发展的,是谁都不可否认的,能不能在当地民众继续坚守这一意义的同时,为他们找到一条更好发展道路,应该是我们努力探求的。

2.经济落后,增长缺乏动力怒江目前的经济状况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很多现实的困难,从其现有的发展条件来看,几大支柱产业,本身可带来的经济效益有限,产业间的关联度不高,产业互动发展难以形成。属于一种常规、低效的发展模式,很难在短期内对当地经济起拉动作用,对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选择,一方面要基于当地的资源特点,二是要充分考虑该产业发展的环境影响。

3.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地关系的冲突人与自然和人地关系可表示同一语义,但在此只是想借用两个近意术语来说明怒江发展面临的问题。“怒江是我国生物资源的宝库”,“怒江是我国三江并流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怒江有我国仅存的两条生态河之一”提起怒江我们可以随意想到诸如此类优良自然环境状态的赞誉,从自然环境角度来看,怒江是人与自然和谐典型地区,但这种和谐是一种较原始的状态。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来看,这种和谐便不复存在,展现于我们眼前的是落后、贫困的怒江,是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的典型地区,这种矛盾的存在,使我们不得不考虑,类似世界自然遗产这样的自然财富还能存在多久,人与自然这种原始的和谐还有其存的必要吗?对于怒江的发展,自从有关怒江水电开发的争论展开之后,各个领域的学者、专家都踊跃发表各自的看法,阐述怒江水电开发的利弊,最终在一片环保呼声中,水电开发叫停。问题是如何协调当地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缓解当地人地关系的矛盾,为怒江的发展提出可行的措施这一难题并没有解决。

基于以上怒江发展困境及人地关系现状的分析,怒江的发展应以环境的保护为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全面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应在当地可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分析不同资源开发的利弊及环境影响,为怒江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对策。水电作为当地可利用优势资源之一,除了能为当地带来具大经济效益外,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其开发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些优势的存在,使得我们不能简单的为其扣上一顶具有生态掠夺之嫌的帽子,就随意放弃其开发,这种放弃,虽可求得环境的一时保护,但这种放弃可能是放弃整个怒江的发展、放弃怒江未来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提怒江水能开发,但不是为了“争论”,而是为更深入透彻了解分析水电开发的利弊。鉴于此,本文将对怒江水电开发的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在水电开发过程中减小环境破坏,发挥水电优势社会的发展,提高当地环境保护能力,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五怒江水能资源发展的SWOT分析

从水电开发工程本身来说,对水电开发的制约因素有资金约束和市场约束、生态环境约束,从国内外水电的发展来看,目前对于水电工程的制约已走过资金约束和市场约束,主要约束来自于生态环境的约束。

第一,技术制约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水电事业受建筑材料和技术等因素制约,发展速度缓慢。当时,由于缺乏科学的筑坝技术和现代化的建筑材料、施工机械,修建大坝主要靠人扛肩挑,机械化水平极低,制约了水电事业的发展。如今技术制约阶段早已成为过去,中国目前有能力设计、修建任何类型的大坝。

第二,投资制约阶段。筑坝技术水平逐步得到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资金的制约。在电力短缺的情况下,国家急需发展火电和水电。为加快电力建设,国家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水电发展。譬如采用“两分钱”政策,每度电附加两分钱,调动各地的办电积极性。修建三峡工程,也采用了全国每度电加四厘钱的办法。这一时期只要能筹集到资金,电站就可以建,反之则难以建设。由于水电建设的投资相对较大,回报周期较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水电发展主要受着资金的制约。

第三,市场制约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中央水电投资的增加,极大地缓解了水电建设的资金困难。随着水电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力出现相对富余的局面,水电面临新的发展格局,同时也遇到了新的困难--市场成为影响水电发展和电力布局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了市场,电站就可以建;没有市场,项目就上不了。决定电站建与不建、电力往哪里送,市场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如广东等地对电力的需求就为西南290一批水电项目的开工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市场。

第四,生态制约阶段。近年来,国内外各界对生态和环境的问题日益重视起来。水电事业在走出技术、资金、市场等因素的困扰后,又面临新的问题,即如何看待水电开发对生态带来的影响。当前,社会各界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如怒江该不该开发水电,都江堰的杨柳湖电站该不该建,等等。

处于生态制约阶段的怒江水电开发,生态问题的解决是关键,同时,对于怒江水电开发后,有可能带来的一些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影响也应该是在水电开发前有所预计的,将这些潜在影响纳入水电开发的制约因素中考虑,寻求解决对策,是水电开发前期应该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资源及开发条件优势

怒江中下游规划河段长742公里,天然落差约1578米,河段径流丰沛稳定,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2220百万瓦。各梯级坝段地形、地质条件较好,绝大部分电站及坝址均为火成岩和变质岩,具备修建高坝的地质条件。交通方便,是我国水能资源富集、开发条件优越的河段。其移民数量少,开发成本低,电价低廉,是我国善待开发的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之一。按规划中的13个梯级电站开发,总装机为21320百万瓦,保证出力7789百万瓦,年发电量1029.6亿千瓦时,其总装机约为我国2002年水电总装机的21.5%。

怒江在开发水能资源的同时,还有丰富的水体旅游资源和怒江江沿岸的铅、锌、铜、锡、钨等矿产资源,可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能够获得积聚效应。

2.需求优势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到2020年,我国发电总装机需在2003年4亿千瓦的基础上新增5亿千瓦达到9亿千瓦。如果依靠煤电来实现,每年需开采12亿吨电力煤。但以目前云南煤的采出率,平均采煤1吨,要浪费资源5吨以上,采12亿吨,每年需耗费煤资源吨。根据有关部门的资料,我国剩余煤炭储量仅900亿吨。因此,仅依靠煤电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很不现实。而我国的能源资源结构中,石油、天然气仅占2.2%,油气也不可能满足需求。

据国家电力公司北京和华东两勘测设计研究院的预测:2015年怒江梯级送电的市场空间为:广东4651百万瓦,云南387百万瓦;2020年为:广东21521百万瓦、广西2544百万瓦,华中地区5578百万瓦;2030年为:广东61127百万瓦,广西11514百万瓦,华中地区25931百万瓦。

结合“西电东送”、“云电外送”战略的实施,在纳入全省统一电网规划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地区的电力电量平衡,怒江水能资源开发必将对国民经济发展中能源优化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

3.后发优势怒江水能资源的开发由于各种原因起步较晚,开发程度低。所涉及的社会、经济、生态、扶贫、移民以及各方面利益的分配等复杂问题也需要长时期的综合论证。但是,也正因为这样,怒江在开发其水能资源时,可以充分借鉴国际国内的经验得失,在开发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可以吸取以往经验教训的,在处理大坝建成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上,可以预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的做到少走弯路,把不利因素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4.政策优势

顺应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战略,提出了建设西电东送的南、北、中三大通道,三大通道的建设,将为实现南北互供、全国联网奠定基础,随着全国联网的建设,为云南电力输送全国创造了条件。

“西电东送”、“云电外送”战略的实施,云南省在“十五”规划中明确把电力建设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同时,怒江又是一个亟待脱贫致富的贫困地区,不管州内还是省市领导都相当重视,相应的扶贫政策不断出台。这些政策上的优势,对怒江水能资源的开发战略的实施非常有利。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首先,目前,我们国家都存在水电开发利用管理体制上的诸多不足,水电建设体制涉及水电建设资金筹集、利益分配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重大问题,是水电建292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云南省在这些关键问题上,以往的问题也暴露得比较充分,漫湾电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怒江水能资源的开发,要充分调动社会集资办水电的积极性,又需要统一协调指导,加快开发步伐,尽早发挥效益。而在理顺水电站与电网的经济关系,合理确定电价,促进水电良性发展,合理分配同一河流上龙头水库电站与下游梯级电站间的收益,合理分配政府、企业和当地居民间的利益,理顺投资者责任与权利的关系以利电站的建设管理以及水库区按照水土资源多少分享转换资产的产权和税利,保障受税地区的合法权益和真正实现水电扶贫等问题上还存在诸多的争议。

相关的研究表明,靠水电支撑来开发西部,也给西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如地质灾害、环境恶化、生态失衡、文物被毁,等等。前不久,来自中科院等研究部门的地质地理、环境、生态、文化等领域的32名专家联名向社会呼吁:西部生态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些问题已经成了怒江水能资源开发无法回避问题。只有在怒江水能资源开发之前把这些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争议很大而又必须切实合理解决的困难理顺,才能实现怒江扶贫和云南“十五规划”把电力产业培育为支柱产业的宏伟目标。

其次,由于水电除发电效益外一般还具备综合社会效益,因此它的投资一般比较大,使得融资比较困难,另外,因其综合社会效益的投资无法收回,整个工程投资都依靠电力一个口偿还,往往造成水电投资大、电价高的表面现象,加之一些不合理的税赋政策,也往往加重了水电企业的负担,使得投资者望而却步。水电工程不但要处理好与地方的复杂关系,而且移民费用不断上涨,这也往往使得建设者的信心大减。

会加剧怒江水能资源开发资金短缺的问题。

第三,从目前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看,西部水电不可能完全就地消化,需要东部地区大量吸纳,但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政策。怒江水电开发后,如不能将其送出,将给当地政府留下沉重的包袱,沉淀的资金,还贷的压力,闲置的设备,将使得经济本不发达的怒江州雪上加霜。

最后,怒江的地形和交通状况也是一大劣势。州内“四山三江”(老君山、澜沧江、碧罗雪山、怒江、高黎贡山、独龙江)相间排列,形成着名的澜沧江、怒江、独龙江三大峡谷,山高水险,平地、坝子极少,境内基本上都是高山河谷。州内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路况极差,断头路多,公路没有形成网络。现在,独龙族村寨的运输主要以人背马驮为主,傈僳族和怒族60%多的村寨运输主要以人背为主。据相关资料显示,村与村之间可达性差,独龙乡仅有人口4300人,面积却达2000平方公里,村与村之间要6~7天才能到达,如果村委会要开全村村民大会,需要提前放炮通知。由于交通不便,有的农民种田要翻山越岭,有的要溜索道过江。州内乡镇相对于各种资源的分散、交通等因素以及地形的限制,在开发怒江水能资源过程中,要首先实现脱贫致富,以电代柴工程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证每年保护50万立方米森林免遭砍伐,就必须利用水电解决当地燃料问题。但架设电网,购买电器等替代品在当地地形交通条件下显得相当困难。

(三)发展的机遇

1.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

怒江水能资源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为怒江水能资源开发带来了契机,政府的优惠政策、资金等会有一定的倾斜,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人才引进等重大问题,在怒江的扶贫攻坚战中将会得到进一步的解决。怒江州政府也在顺应西部打开发的战略决策,做出了要把怒江州建成“水电强州”、“矿业经济强州”、“生物经济强州”的决定,很大程度上为怒江水能资源开发做了充分的准备。

(1)国家“西电东送”战略及云南省“十五规划”把电力培育我为支柱产业带来的机遇。

怒江中下游水能资源密集,淹没少,移民少,动能经济指标良好,将作为“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电源,为我国提供新的能源支持,是2015~2030年“西电东送”的重要电源,在我国和云南省能源优化配置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同时,云南省把培育电力为支柱产业写进了“十五规划”,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怒江州的产业结构在其水能资源开发中会得到相应的调整和升级,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当地贫困问题。

(2)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增加。同时,泛珠三角区域的建立,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以及与东盟经济贸易联系的发展和加强,社会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变化,为怒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94为“云电东送”创造了广阔的国外市场。抓住这些外部发展优势,怒江水能资源开发为当地实现脱贫致富,建立支柱产业,实现以水能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综合体模式,提供了极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