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拉包尔风云
23043600000016

第16章 完全控制新几内亚(1)

★随着第6集团军的建立和克鲁格的到来,麦克阿瑟将部队重新组织和调配的计划也宣告完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大干一场”了。

★6月30日凌晨,在第7舰队的支援下,克鲁格将军指挥的美军登陆部队,没有遇到抵抗就占领了伍德克拉岛和基里维纳岛。

★此外,航空司令肯尼还希望能够在莱城建立起一座基地网,以备为日后进攻拉包尔提供更多的便捷。而且,相对于萨拉莫阿来说,莱城的防御也较为薄弱。基于以上种种原因,莱城成为了麦克阿瑟下一个进攻的目标。

★“车轮”滚滚向前,按计划顺利地进行着。麦克阿瑟兴高采烈,看来拉包尔指日可下,自己实现重返菲律宾的诺言很快就要实现了。然而,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战略计划让麦克阿瑟感到痛苦和愤怒,因为会议决定,拉包尔已不在计划的清单之内了。

1.“大干一场”:克鲁格上任

麦克阿瑟在西南太平洋地区攻取布纳,取得新几内亚东部反攻的胜利后,就可以在日后的作战中与南太平洋部队互相协调配合行动了,由此与南太平洋盟军形成夹击之势,对拉包尔进行围攻。

按之前的计划,西南太平洋麦克阿瑟下一步的任务是控制休恩半岛,进而攻取新不列颠群岛,以达到孤立拉包尔的目的。如果按这个计划进行下去的话,麦克阿瑟就能够在攻占这些岛屿后,从侧面给拉包尔带来压力。但是,攻占这些岛屿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麦克阿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规划。

此刻,随着麦克阿瑟手下部队的不断增多,他开始对自己的领导机构进行重新整合和调动。目前,他急需的是能争善战的帮手来辅助自己,以达到让战争更为顺利的目的。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麦克阿瑟给美国陆军参谋总长马歇尔发出一份电报,电报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西南太平洋战区正一步步实现着胜利。通过一系列的作战经验,我希望这里的美军能够组成一个集团军。因为,澳大利亚的武装力量已经组建了自己的集团军,美军也应该建立相应的组织。我建议美军也组建一支统一的集团战斗部队。另外,我希望率领第3集团军的克鲁格来澳大利亚担任新建集团军的司令,克鲁格与我有着长期而亲密的交往,我深知其人,他的才能绝对够得上一名出色的指挥者。虽然我手下的艾克尔伯格也是一名出色的军长,但是,我个人认为他目前的能力还不足以任胜集团军的司令。因此,希望您能考虑我的建议,调来克鲁格作为新建集团军的司令。”

麦克阿瑟与克鲁格

克鲁格是一个固执己见,慢条斯理,书生气十足的军人,他与麦克阿瑟早就相识,两人相知甚深。早在1904年,他们二人就曾一起在菲律宾担任中尉。1907年时,两人又在利文沃斯堡的陆军参谋学院见过面。后来,克鲁格没有带兵打仗,而是去了美国陆军军事学院和海军军事学院学习深造。从1927年到1931年,克鲁格一直在海军军事学院担任教官。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美国第6步兵团团长。1934年,麦克阿瑟又任命克鲁格到陆军参谋部担任作战计划部部长。1940年,马歇尔将军慧眼识人才,任命克鲁格为第3集团军军长。

可是,尽管马歇尔亦深知克鲁格的才能,但是由于他没有太多的实际作战经验,让他担任新建集团军的司令员,恐怕未必能够胜任。但是,马歇尔考虑到克鲁格与麦克阿瑟的良好关系,又考虑到麦克阿瑟不易相处的性格,觉得如果让克鲁格在麦克阿瑟手下任职,也有有利的因素。首先,他们两人彼此深知对方,这样就容易相处,不易闹矛盾;其次,克鲁格是美军中公认的战术专家,也是陆军中学识最渊博的人,他的指挥才能是不容置疑的;第三,克鲁格跟陆军部长史汀生关系非同一般,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克鲁格曾经在美国远征参谋学院担任过史汀生的老师;最后,克鲁格熟悉海上作战,而麦克阿瑟接下来将要发动的两栖登陆活动需要一个对海战精通的指挥官。考虑到这些因素,尽管马歇尔对让克鲁格担任战地指挥官心存疑虑,但他还是最终满足了麦克阿瑟所提出的请求。

就这样,麦克阿瑟将西南太平洋的美军部队组建成了一个集团军,编为第6集团军,等待着克鲁格的到来。

没过多久,克鲁格走马上任了。可是,当他到达麦克阿瑟的军营所在地布里斯班时,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即麦克阿瑟所领导的西南太平洋战区的指挥机构颇为复杂。在这个战区的指挥官中,既有美国人,又有澳大利亚人,还有英国人和荷兰人。这些不同的指挥者之间指挥风格和对战局的判断也不尽相同,难以形成统一。

另外,麦克阿瑟做为西南太平洋战区的司令,其下属的军官中既有盟军地面部队司令布莱梅,又有盟军航空司令肯尼,还有盟军舰队司令卡彭特。此外,还拥有美国陆军供应勤务部队和临时的一些“高级”指挥官。如此复杂且混乱的领导团队,是很难统一调配的。而现在,在麦克阿瑟的总司令部领导班子中,又得加上一个美军第6集团军司令部。

可是,他却发现麦克阿瑟能够在如此复杂的指挥班子中调动自如,他不得不佩服麦克阿瑟的指挥和调度才能了。

由于克鲁格是应麦克阿瑟之邀前来领导第6集团军的,所以他一到任,就决心要好好地带领这支集团军打几场漂亮仗,也不负麦克阿瑟的提携之情。

因此,克鲁格至任之初,就召开了会议,从下属各指挥官口中了解战争的进展,以备制订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随着第6集团军的建立和克鲁格的到来,麦克阿瑟将部队重新组织和调配的计划也宣告完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大干一场”了。

2.顺利无比登陆纳索湾

就在哈尔西的南太平洋部队在新乔治亚发动一次又一次进攻之时,麦克阿瑟的西南太平洋部队也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1943年春,麦克阿瑟根据美国参谋长会议的指令和“车轮”计划的作战方案,开始准备向萨拉莫阿和莱城进攻,通过消灭休恩半岛的日军,达到攻占新不列颠的目的。麦克阿瑟还计划攻占新不列颠后,就令部队迅速向西北方向推进,继而压取新几内亚的西部地区,为西进菲律宾开辟出一条道路。

1943年3月15日,美军将太平洋战区中的西南战场重新命名为西南太平洋战区,并组建了一支第7舰队,由金凯德担任指挥。

麦克阿瑟的计划

经过仔细的计划之后,麦克阿瑟下达命令,命克鲁格司令指挥的第6集团军和金凯德指挥的第7舰队首先占领巴布亚半岛及附近的伍德拉克岛和基里维纳岛,成功之后便立即在该地修建机场,以便为航空部队提供中继站和供应线。接下来,由澳大利亚军队负责进攻休恩半岛的重要门户莱城,然后占领休恩半岛东端的战略要港芬什港,沿海岸线向北进抵马当地区,待占领整个休恩半岛后,再向东进攻新不列颠岛。进攻新几内亚的部队则先对萨拉莫阿实施佯攻,同时空降部队,采取空降、陆上作战和两栖突击的三管齐下方式,保证此次战役的成功。

在麦克阿瑟的整个“车轮”计划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攻取基里维纳岛和伍德拉克岛,这两座岛屿是巴布亚半岛外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中最大的两个岛屿。麦克阿瑟之所以将夺取这两个岛屿作为第一个目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利用在这里建立的机场作为空军基地。因为,就与日军拉包尔总部的距离而言,这两个岛屿比布纳的基地还要近很多,攻占了这两个岛屿,也距南太平洋司令哈尔西的下一个目标布干维尔岛要近得多了。

麦克阿瑟下达攻取基里维纳岛和伍德拉克岛的命令后,第7舰队首次作为攻击力量投入了使用。这支舰队在这次的战斗中,主要负责运送部队前往基里维纳岛和伍德拉克岛。经过严密侦察,第7舰队发现这两座海岛上并没有大量的日军部队,但是,这两座岛屿地形十分复杂,珊瑚峭壁、茂密树林多,没有一处适合登陆的海滩。尽管如此,第7舰队还是决定于6月21日从澳大利亚起锚,直奔基里维纳岛和伍德拉克岛。6月22日,美海军第20修建营和第112骑兵团在伍德拉克岛登陆完毕;23日,美陆军158团战斗队和第46战斗工兵连在吉里威纳岛登陆完毕。整个登陆过程中,没有一人伤亡,也没有损失一艘战舰。

6月30日凌晨,在第7舰队的支援下,克鲁格将军指挥的美军登陆部队,没有遇到抵抗就占领了伍德克拉岛和基里维纳岛。

就在克鲁格攻克基里维纳岛和伍德拉克岛的同时,美军第41师也开始了行动。他们秘密在布纳与萨拉莫阿之间的纳索湾登陆。纳索湾在萨拉莫阿以南100公里处,攻克它,能够为日后进攻萨拉莫阿的部队提供补给品的理想港口和短程飞机的前进基地。

另外,在纳索湾登陆后,还可以与占领瓦乌机场的澳军第3步兵师会合。日军在纳索湾配备的兵力也非常薄弱,仅仅有150名日军守在那里。这点儿日军对于浩浩荡荡的美军部队来说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在登陆的过程中,岛上的日军进行了垂死抵抗。但是这样的抵抗在美军面前无异于以卵击石,自讨没趣。美军几乎没有付出什么代价就成功地登陆纳索湾,并清除了那一小伙儿日军。登上纳索湾之后的美军,开始了紧张的忙碌之中。他们要迅速清理跑道,修建机场,以便给日后的航空部队使用。

经过了一阵紧张的忙碌之后。美军修建的机场终于在7月24日投入使用。机场为美军的航空部队提供了良好的停泊地和补给地,这样一来,盟军向萨拉莫阿和莱城进攻的前进基地就算建立起来了。

在美军攻克基里维纳岛和伍德拉克岛、占领纳索湾后,麦克阿瑟开始思考着手进行下一步进军萨拉莫阿和莱城的计划。萨拉莫阿和莱城两个地方相比较,在战略地位上来说,莱城更为重要。因为莱城有一个天然的良港和一个可供作战使用的机场,同时,这里还拥有宽阔的拉穆山谷。

此外,航空司令肯尼还希望能够在莱城建立起一座基地网,以备为日后进攻拉包尔提供更多的便捷。而且,相对于萨拉莫阿来说,莱城的防御也较为薄弱。基于以上种种原因,莱城成为麦克阿瑟下一个进攻的目标。

3.下一个进攻的目标:莱城

麦克阿瑟确定了下一个进攻目标为莱城之后,对如何进攻陷入了沉思。

最后,麦克阿瑟决定,继续采取“虚实相融”的战术。首先,他命令纳索湾的盟军部队由陆上向萨拉莫阿进军,将日军压缩至萨拉莫阿周围10千米处,然后对萨拉莫阿周围实施严密的海空封锁,使该地区的日军陷入困境,这一系列的活动只是假象。当日军的注意力被吸引至萨拉莫阿时,再派部队全力攻取莱城。

莱城的进攻计划是:由澳大利亚的军队从海上向莱城发动进攻,美军的第503伞兵团则在莱城内的纳德扎布机场实施空降,然后向机场发动猛攻。当空降部队成功占领机场后,由肯尼负责将澳军第7师全部空运过去,第7师再从背后攻打莱城,与正面进攻莱城的澳大利亚军队形成两面夹击之势。这样一来,莱城就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迅速攻下。

此刻,远在拉包尔的日军司令部做梦也没有想到麦克阿瑟的真正意图,他们发现美军对萨拉莫阿形成大范围转攻之后,确定麦克阿瑟的下一个进攻方向,肯定就是萨拉莫阿。而他们的这一判断,也正是麦克阿瑟想要的。

日军的今村司令认为,如果盟军在近期对萨拉莫阿发动猛攻的话,那萨拉莫阿将会面临很大的考验。在如此迫在眉睫的关头,今村果断地下令,将部分驻莱城的部队调往萨拉莫阿,以集结在一起抗击盟军的进攻。这样一来,日军正好陷入麦克阿瑟的圈套,也达到了麦克阿瑟最初的设想,即把敌人从莱城吸引出来,并诱使他们的部队和物资向南移动。然后,趁着莱城空虚迅速攻克莱城。

在莱城和萨拉莫阿两地的日军,加在一起约有一万余人,但这其中有五分之二的伤病员,此外,两地的粮食储备也并不充足,这些困难让日军陷入艰苦的境地。虽然如此,盟军进攻仍然遭到了日军顽强的抵抗。对于萨拉莫阿的日军,盟军主要采取包围的态势,并不过多地与他们发生激烈的交锋,这样一来可以对那里的日军施加一种压力,二来可以消耗时间,为进攻莱城的盟军提供充分的准备工作和作战时间。

但对于在萨拉莫阿的日军来说,他们对盟军的这种“围而不打”的方式并没有感觉到一丝奇怪。他们认为,盟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要等萨拉莫阿岛上粮食用完之时,再发动进攻,轻而易举地占领萨拉莫阿。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知道,也更不会想到美军真正要进攻的是莱城。

此刻,由于美军将萨拉莫阿的军需供应线已基本切断。萨拉莫阿的日军想要得到军需品的难度大大增强。他们利用萨拉莫阿的防护,向围困他们的盟军进行了疯狂的打击。而盟军,却总像是有意回避和他们激烈交锋似的,“包围圈”时大时小,就是不与他们进行生死一决。

这令萨拉莫阿的日军气愤不已。他们仍借助自己的防护措施向盟军不断地进行攻击。至于盟军将选在何时与他们进行全力一战,他们一点也不知道。

盟军在萨拉莫阿的举动,使日军拉包尔司令部的今村不得不向莱城和萨拉莫阿派去援军。于是,大批的援军部队乘驳船向莱城、萨拉莫阿行驶而去。

而盟军方面就在佯攻萨拉莫阿时,又派飞机从伍德拉克和基里维纳新建的机场起飞,在俾斯麦海上空进行“搜索驳船”的巡航飞行,飞机在空中仔细地搜索着,对休恩半岛海岸以及新不列颠的水域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巡视,他们在等待着运送日军援兵与补给的驳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