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醒悟于中国古代的禅诗中
22854300000012

第12章 生活诗(3)

此诗表现山寺禅境则颇富禅趣,意境较鲜明。首联以理语起,说明修禅只有心明心空才可进入空明禅境。首联写墙内外景色,榕樾交荫,卉花散彩,表现寺院的幽深静谧。颈联写亭内的假山池沼,以萍藕清突出山净洁无尘。结联写留宿山亭的感受,因此地幽静洁净,因而在月夜淡天留宿有如置身净土国中。山中

善住

寂寥空谷久相容,行道何须向别峰。

山腹引泉因煮茗,岭南乘雨为栽松。

倚天杰阁巢灵鹤,澈海澄潭卧毒龙。

樵客岂能知住处,草堂终日白云封。

【译文】

寂寥的空谷早就与我相容,修行学道何须再觅其他山峰。

引来山腰清泉烹煮一碗绿茶,乘着岭南风雨种下株株青松。

倚天而立的佛阁里巢有灵鹤,但清澄皎洁的深潭里还卧着毒龙。

即便是樵人又怎能知道住处,庭院草堂终日被白云所封。

【赏析】

此诗表现山寺风光佛僧生活有其新颖之处。如中间二联所取之景都非平常,山腹引泉和岭南乘雨即见其新奇,而阁巢灵鹤与海卧毒龙就颇为神异了,再加上云封雾锁连樵客也难寻出处,其住处之幽缈更增其神奇。而这样着意表现其如仙境般的神奇,当然就更突出了山寺的超尘脱俗。和一般取景雷同的山寺诗相比,此诗是颇高一筹的。五乳雨后听泉①

戒显

久怀狮乳到香林②,果见幽寒乳泽深。

溪口忽崩三峡浪,殿前高锁七峰阴。

云烟古道奔军骑,昼夜空堂听梵琴。

个是憨师真说法,天风不断海潮音。

【注释】

①五乳:狮乳山即指此。

②香林:寺名。

【译文】

早就怀念狮乳山,今日来到香林,果然看到了山泽是这般寒寂幽深。

溪口忽然崩腾着三峡的巨浪,寺殿前布满了七峰的阴云。

云烟笼罩的古道上奔驰着军马,日日夜夜在空堂静听梵琴。

真是个憨师在聆听说法,天风不断传来海潮般的响声。

【赏析】

此诗如诗题所明是写雨后听泉。地点是五乳山香林寺。首联点明泉声之所在地为幽深的山泽间。颔联状雨后溪水之猛涨,浪涛之汹涌,又写山寺的深云高锁,渲染溪潮之气势。颈联以云烟古道军骑奔突,空堂梵琴鸣响形容泉声。结联点明听泉即是听说法,天风不断传来的海潮声即是神奇的大自然在说法,意谓这即是无所不在的真佛性在显现在说法。见远山残雪

大健

已觉寒威去,犹瞻雪在天。

清深通竹路,虚白映松芙。

片石能相偶,孤云无此闲。

好将寥落意,指点到人间。

【译文】

已经感觉到寒威在减去,还能看到有残雪留在远山。

清莹的雪层连通着竹林小路,洁白清虚的光芒映照松杉。

一片石头可以和它共处,即使是孤云也没有它安闲。

正好将那寥落寂静的意趣,指点到那喧嚣纷乱的人间。

【赏析】

此诗以远山残雪所显示的清白闲静境界比喻修道的理想境界。剩有残雪的远山是那么清新、空明、静穆、闲寂,这和喧嚣的尘世截然不同。这种超尘脱俗的境界正是禅家向往的境界,因为这正是一种没有尘垢的纯洁无邪的境界,禅师爱月、爱水、爱雪都可见出其心境。夜同凝父宿元朗斋头

实乃

帘外丝丝雨,因风亦易晴。

孤灯昭清话,一钵了浮生。

野鸟不依树,闲云偶入域。

悬知溪上意,流水是经声。

【译文】

窗帘外飘着丝丝细雨,被风一吹很快就变晴。

一盏孤灯照着我们清谈,身带陶钵了此浮生。

野鸟不知道依栖一树,闲云只偶尔飞入山城。

遥想那溪上的深深禅意,流水声声就是诵经之音。

【赏析】

此诗主要描写山寺夜景,着意表现的亦是山寺生活的闲静和环境的幽绝,诗中所写几个意象如孤灯、细雨、野鸟、闲云、流水都是一些幽冷野僻的景色,因而较好地表现和渲染了幽寂的氛围。访云母山僧

护国

森然古岩里,净行一高僧。

松下滤寒水,佛前挑夜灯。

莲花国土异①,贝叶梵书能。

想到空王境,无心问爱憎。

【注释】

①莲花国土:莲花,象征极乐净土。莲花国土,即极乐净土。

②贝叶梵书:用铁笔在贝多罗树叶上刻写的佛经书。

【译文】

在幽深森然的古山崖里,有一位圣素闲静的高僧。

常在松树下过滤寒冰水,在佛像前夜挑长明灯。

那极乐的莲花净土虽不同,但翻阅贝叶梵经却能与佛相通。

想到万虑俱息的空王境,没有心去问什么爱和憎。

【赏析】

此篇描写一位高僧的修道生活,表现这位高僧闲静清虚的修行生涯颇动人。

诗中强调这位高僧的清苦自得,滤寒水、挑夜灯、读佛经,无是非爱憎,这些描写鲜明而有特色,颇具意境。望兜率寺

杜甫

树密当山径,江深隔寺门。

霏霏云气重,闪闪浪花翻。

不复知天大,空余见佛尊①。

时应清盥罢,随喜给孤园②。

【注释】

①佛尊:佛有十大名号,第十为“佛世尊”,“世尊”又作泛称之尊号。

②盥:以手捧水冲洗。随喜:佛家以随人为善为随喜,后游览佛寺亦称随喜。给孤园:佛家园林名,也称祗树给孤独国或祗国,为佛说法地。《金刚经》:

“一时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

【译文】

岭树重重挡住了山路,江水深深阻隔了寺门。

穿过浓浓的云雾,渡过翻腾的波澜。

上天已不再威严,佛尊也毕竟成空。

在这清静的彼岸世界,我清心沐浴久久流连。

【赏析】

安史之乱后,杜甫穷困潦倒,客居四川,其间数历佛寺,颇生学佛之想,欲以摆脱种种烦恼。此诗就是这种心境的反映。佛寺僧院,本就远离尘俗,望之江深阻隔、树密当径。对一贯取入世态度的杜甫而言,走上学佛之路、跨进禅门,的确须有一番“云重浪翻”的经历。但即使如此,杜甫对彼岸的向往仍如此强烈,只因在那方外“不复知天大,空余见佛尊”。天地君亲师,这是儒家的权威,也是杜甫“一饭不能忘”的烦恼种子。而在兜率寺所象征的佛教境界里,一切偶像被推翻,所有精神包袱不复存在,唯余佛尊,而佛尊在佛教禅宗中亦失去其偶像作用而被视为空。这是多么彻底的解脱,这是多么轻松自在的彼岸世界。杜甫愿清心净沐,神游其间。这清静之境,让杜甫得到了片时的解脱和永久的向往。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①

孟浩然

义公习禅处,结构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群鹤泺。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注释】

①义公:当是当时一习禅居士,生平不详。

【译文】

义公习禅的居处,新建的房宇依着空林。

户外有一座峻峰独展秀颜,阶前群鹤栖居的池水深深。

夕阳在雨后更加灿烂明媚,庭中有翠丛落下的浓阴。

看那荷池洁净的莲花,应知如何才是不污染的心。

【赏析】

此诗亦是表现禅寺幽深境界的佳作。首联以空林写其幽深。颔联以峰、鹤、深池表现其峻秀不凡。颈联以雨后夕阳、翠影浓阴表现明媚宁静。结联以不染污泥的莲花喻修道的净心。所选影物都有其特色,能生动贴切地表现其境界。孟浩然清新质朴自然的诗风在这类表现禅趣的诗中亦得展现。

题招提寺

戎昱

招提精舍好①,石壁向江开。

山影水中尽,鸟声天上来。

一灯传岁月,深院长莓苔。

日暮双林磬,泠泠送客回②。

【注释】

①招提:梵语“四方”之译音,本应译为“招斗提奢”,误省作“招提”。

“招提”一般作为寺名。精舍:旧时书斋、学舍,集生徒讲学之所。后亦称僧、道居住或讲法之所为精舍。此处为后一义。

②双林:即娑罗双树之林,原为释迦涅?之处,后借指极乐净土。泠泠:形容磬声之清越。

【译文】

招提精舍地势好,石壁陡峭向江开。

山影深深水中映,鸟声遥遥天上来。

明灯一盏传岁月,深院无人长莓苔。

日暮山中万物静,磬声清越送客回。【赏析】

奔腾的大江边,耸峙着一座山峰,峰顶上陡起一道石壁,这就是招提精舍。

由于其地势峻峭,作者一见便为之叫好。这是非常人所选择的构造屋宇的地址,也是常人不轻易涉足的领域。接着,作者既写山寺的独特环境,又语带禅机地写僧人进入的禅境。山影既可在水中消尽,则一切幻象与妄念亦可消逝在水中;天上既可传来鸟声,这绝顶之上则或许亦可闻见天国妙音。一盏孤灯伴僧人度过漫漫岁月,而菩提般若之智也如灯火代代相传。深院莓苔自然是外人久所不至而生成。日色已暮,这方外之地更觉清静,磬声泠泠,替寺僧送走来访之客。这一片清静、超脱,只属于那些深入禅道的人。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①,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②。

【注释】

①香积寺:故址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南。

②安禅句:谓安闲修禅制服各种欲念。《涅?盘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燥,恐相危害。”毒龙即比喻各种欲念。

【译文】

不知道香积寺在哪里?攀登了好几里路登上云峰。古木参天不见人行的路径,钟声悠悠在深山何处响鸣?

泉水流过危石响声像在抽咽,夕阳映照松林中寒意森森。

薄暮的深潭空澄清澈,安闲修禅制服潭底毒龙。

【赏析】

此诗为作者造访香积寺后所写。全诗按行经顺序描写了香积寺所在地的幽深静谧的景色,首联写山寺所在地之高峻。颔联写山寺的幽僻静谧。颈联写环境的幽雅。这二联都用以动写静的烘托手法。结联由潭的清澈指明此处是安禅静修之佳境。此诗并未直接写香积寺和修禅,但透过对山寺所在地周围环境的描写,却动人地表现了古寺景色的幽静。这是唐诗中描写佛寺胜境的名篇。

登辨觉寺

王维

竹径从初地①,莲峰出化城②。

窗中三楚静③,林上九江平。

软草承趺坐④,长松响梵声⑤。

空居法云外⑥,观世得无生。

【注释】

①初地:指菩萨十地中之第一地,即所谓欢喜地。本胜境中所造阶级之名,此借作寺外路径用。

②化城:用法华经中化城事。所谓化城,是菩萨以方便力所化之城,以在险道中让众人休憩,本是方便小乘止息之喻,此外借作诗中殿宇用。

③三楚:指西楚、东楚、南楚。孟康汉书注云:旧名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

④趺坐:跏趺坐的略称,即佛家坐禅双足交迭而坐的坐法。

⑤梵声:诵经声。

⑥法云:净住子:“慧日已沉,法云遐布。”法云亦即指白云。

【译文】

竹林小径符合圣境初地伸出,在莲峰上迭出一座佛城。

三楚旷野在松窗中分外宁静,九江江水在林梢上浪息涛平。

柔软的草地是趺坐的佳处,长长松林中响起诵经声音。

安闲地居住在云空之外,静观大千世界求得无生。

【赏析】

此诗描写辨觉寺的胜境。着意表现其环境的圣洁、开阔、宁静、幽深。首联以佛语初地、化城加以比喻渲染。颔联写山寺的开阔宁静。颈联和结联突出山寺是修行安禅求得无生的佛地。诗中多用佛经词,见出王维学佛之修养。但这种用法也为前人批评,认为虽于文无害,但皆与经文不合。其实从文学表现来看,作为禅诗,这是很有特色的。

悟真院

王安石

野水纵横漱屋除①,午窗残梦鸟相呼。

春风日日吹香草,山北山南路欲无。

【注释】

①漱:冲刷、冲洗。除:宫殿的台阶,也作为台阶的通称。【译文】

春水上下冲刷着屋前的台阶,午睡尚未醒来窗外鸟儿相呼。

春风每天不断地吹拂着香草,山北山南的小路若有若无。

【赏析】

这首诗描写悟真院周围的景色。首句写春雨,雨水纵横上下,把悟真院的台阶冲刷得一干二净。第二句是写春天里的声音,僧人午睡未醒,窗外传来阵阵清脆的鸟语声。作者摹写春景,其成功之处在于:不仅写出了大自然的景观,而且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可谓人中有景,景中有人。鸟语阵阵,惊醒了午睡的僧人,同时衬托出山间的幽静。三、四句也是如此,在春风吹拂下,香草生长很快,山北山南的小路都被草丛遮没,僧人如果外出漫步,恐怕都找不到原有的山径了。“山北山南路欲无”,正是“春风日日吹香草”的结果。全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分别写了春天的雨、春天的声音、春天的风、春天的草木、小路,构成一种和煦、美丽而静谧的春景,悟真院的僧人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自然能够陶冶心灵,以境养性,与四周环境达到完美的统一。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王维

龙钟一老翁①,徐步谒禅宫。

欲问义心义②,遥知空病空③。

山河天眼里④,世界法身中⑤。

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注释】

①龙钟:行进不轻松灵活。

②义心:楞伽经: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又:犹豫不决之心者,有迷事迷理二者。迷事之疑,于见道断之。迷理之疑,主佛断之。

③空病空:维摩诘经:得是平等,无有余病,惟有空病,空病亦空。鸠摩罗什注:上明无我无法,而未遣空,未遣空,则空为累,累则是病,故明空病亦空也。

④天眼:《法苑珠林》:“昔佛在世时,诸弟子中阿那律天眼第一,能见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微细,无幽不睹。”天眼,即指能见远近内外前后上下之眼。

⑤法身:指佛的二身之一,法身指具有佛德之自身。僧肇维摩经注:经云法身者,虚空身也。……然则法身在天而天,在人而人,岂可近舍丈六,而远求法身乎?概言之,法身即佛之真身。

【译文】

老态龙钟的一个衰翁,徐步而行来参谒禅宫。

要问我心的“义”为何指?可以遥想空病的“病”也在空。

山河大地全展在天眼眼底,大千世界显现于法身之中。

莫奇怪此地可以消除炎热,因为它能使大地四处起风。

【赏析】

此诗是王维为佛寺又一名篇。诗中多直呈禅理,颇为玄奥。但诗中所写以天眼洞察大地山河,认为大千世界即是佛的法身之显现,其旨意仍在说明佛性和色界之关系如一体,结联说青龙寺能使大地生风消除炎热,则是以比喻说明青龙寺为佛家圣地。因此,此诗亦是为佛寺胜境之名诗。其中经联是广为人传诵之名句。破山寺后禅院①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②,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声。

【注释】

①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县虞山兴福寺。

②悦鸟性:形容山水风光使飞鸟更加欢悦。

【译文】

清晨来到古老的寺院,旭日映照着高高的丛林。

蜿蜒小路通向幽深之境,禅室院内花木繁茂缤纷。

山光明媚飞鸟怡然自得,潭水清澄让人心境空灵。

万千声响都已沉默寂静,只能听到敲钟击磬声音。

【赏析】

此诗描写禅寺晨景,表现禅院特有的幽深境界和作者空澄的心境,是写禅境较早的名诗。作者着意表现的主要是幽深和明净空澄。首联以旭日普照写山林的光明朗莹。颔联则着意刻画表现幽深,以曲径通幽的名句做了有力的表现。颈联着意写空澄,以潭水的清明到底加以渲染。结联写万籁俱寂唯闻磬声,突出表现寂静,是以动写静的名句。写清空明净的禅境和心境是禅诗的重要部分,此诗可谓开山之篇,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广为流传,影响甚大。题息轩

黄庭坚

僧开小槛笼沙界①,郁郁参天翠竹丛。

万籁参差写明月②,一家寥落共清风。

蒲团禅板无人付,茶鼎熏炉与客同③。

万水千山寻祖意,归来笑煞旧时翁④。

【注释】

①槛:指窗户下或长廊旁的栏杆。沙界:佛教世界,这里指寺院四周景色。

②写:通“泻”。

③蒲团:蒲草编成的圆形垫具。信仰佛教、道教的人打坐或跪拜时用。禅板:佛教徒打坐时身子所靠或者手所按的用具。茶鼎:煮茶的工具。

④旧时翁:作者自指。

【译文】

僧人打开小窗眼前的风景如画,翠竹丛丛郁郁苍苍高耸入云。

明月之夜各种声音此起彼落,寺院与清风为伍显得冷落寂寥。

蒲团和禅板无僧人再来跪坐,就着茶鼎熏炉与客人一同烹茗。

跋涉千山万水去寻求佛祖真意,归来时笑煞我这个昔日老翁。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