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醒悟于中国古代的禅诗中
22854300000011

第11章 生活诗(2)

道路偏僻闲行到很远的地方,春日天晴日暖,午睡很长。

残留的花朵吸引着傍晚的蝴蝶,幽僻处野草眷恋着夕阳。

整日里住在空旷寂寥的林间,独自念禅思念那石霜和尚。

【赏析】

作者根据自己周围的景物来描写幽居生活。因为静心修禅的需要,再加上年纪渐长,喜欢独居深藏,所以诗人避开喧闹的尘世,住在一个人迹稀少的地方,悠闲地清除石上、土坂间的苔藓,沿着偏僻的小道独自漫步,一直走到很远的地方。春暖花开时,睡一个长长的午觉。诗中前四句用“埽苔”“闲行”“昼睡”等字眼突出地再现了作者幽居时逍遥自在、怡然自得、无拘无束的生活图景。

五、六句“余花留暮蝶,幽草恋残阳”,描写四周寂静的景观:黄昏将至、夕阳西下的时候,只见残存的花朵惹来一群蝴蝶,野草幽幽,眷恋着夕阳。“暮蝶”“残阳”在某种程度上是“渐老”的诗人的自我写照。反映了诗人与周围环境的谐和与统一。“尽日空林下”,即是说,对这种寂静、空旷的林间生活,作者为什么没有产生厌倦的心理呢?原来他的心中有着精神寄托,那就是对于禅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孤禅念石霜”一句正是这种求禅精神的具体表现:忍耐得寂寞与孤独,并向前辈高僧看齐。寒夜同袭美访北禅院寂上人

陆龟蒙

月楼风殿静沉沉,披拂霜华访道林①。

鸟在寒枝栖影动,人依古堞坐禅深②。

明时尚阻青云步,半夜遥追白雪吟。

自是海边鸥伴侣,不劳金偈更降心。

【注释】

①道林:即指禅家丛林。

②堞:城上的矮墙,亦称女墙。

【译文】

月色在楼,风声满殿,禅院静寂深沉,披拂一身霜花寻访这禅家丛林。

宿鸟栖在寒枝上,身影瑟瑟抖动,衲子静坐在古墙下进入深深的禅境。

这样清明的月夜,欲登青云的步子尚受阻碍,子夜三更还遥遥地追怀白雪吟。

自此以后,将日日在海边与鸥鸟相伴,不须劳烦上人用金偈来降伏污浊凡心。

【赏析】

此诗写造访山寺,表现山寺幽静修禅境界亦甚动人。金圣叹对此诗解释甚明,兹抄录后:“月楼者,月色在楼;风殿者,风声满殿,只四字,便已双写二子之更不能不访,与上人之交更不图有访,真是寒夜一段胜情逸事,忽然对景衔口,不觉直吐出来,乃更不劳笔墨点缀者也。三四平写鸟动人定,妙妙,固是寒夜月下风中自然现景,然而真正坐禅密门,乃更不出于此,必有如此境界,方不虚访人,必有如此境界,方不虚人访矣。五六即上人金偈所欲相降之心也,因特自明:如此明时,青云如叶,时将半夜,白云犹寻,然则其心泊然,初无所住,因无所住,而生现心,此为与金偈相应不相应?而犹烦老和尚气嘘嘘地耶。”

(《金圣叹选批唐诗》)金氏此解已明其意蕴,故不再作赘说。

放猿

许浑

殷勤解金锁,别夜雨凄凄。

山浅忆巫峡,水寒思建溪。

远寻红树宿,深入白云啼。

好觅来时路,烟萝莫共迷。

【译文】

殷勤地解开金锁,离别之夜雾雨凄凄。

山不高常思念巫峡,水寒凉总回想建溪。

寻觅那最幽僻的红枫林投宿,置身在白云深处鸣啼。

你最好能找到来时的老路,莫被烟霭薛萝弄得得眼花心迷。

【赏析】

此诗为极富禅理的咏物诗。明写放猿,实喻解除被束缚的自性真心。猿之被束于牢笼,即是喻自性被桎梏于尘垢妄缘中。因而解开金锁放猿归山,即是指解除尘网,自性返本归真。诗的首联写放。二三联写猿对故地之思和急欲返归之情。“远寻红树宿,深入白云啼”一联突出猿之本土的幽静深邃,远离尘嚣,正是暗喻自性的返本归真亦是远离喧嚣回归到闲寂之境。结联“觅来时路”之喻是指明返本归真的开悟,非从外得、要靠自悟,自认归路,自去迷妄。许浑热心嗜禅,诗集中多有禅理禅趣诗。因此,说此诗写放猿为悟禅,绝非牵强穿凿。

山居

贯休

翠窦烟岩画不成,桂华瀑沫杂芳馨。

拨霞扫雪和云母①,掘石移松得茯苓②。

好鸟傍花窥玉磐,嫩苔和水没金瓶。

纵他人说纵他笑,地覆天翻也只宁。

【注释】

①云母:云母石。

②茯苓:菌类植物,供食用,并可入药。《史纪·龟策列传》:“茯灵(苓者),千岁松脂也,食之不死。”

【译文】

铺岚叠翠的山岩难以描画,桂花飘香夹入那瀑布沫中。

拨开云霞扫去积雪崭露云母,掘起土石移动松树寻得茯苓。

好鸟在花丛旁窥看玉磬,嫩苔随水没进陶金水瓶。

任他人去说任他人去笑,地覆天翻我心也安宁。

【赏析】

此诗为作者山居组诗中一篇。作者以浓笔艳彩描写山寺的如画风光和幽静境界,表现作者安闲宁静的心境。写景写情很注意突出特色。如首联以画不成形容山寺的烟岚缥缈,又以桂花瀑泉突出山寺的清雅。颔联写山居生活的超凡脱俗,拨霞扫雪、掘石移松等行事均异于凡尘。颈联写鸟窥玉磬、苔入水瓶,则是突出写山寺的幽静。结联则以夸张语句突出安闲宁静的心境。

题龙兴寺老柏院

张在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

惟有君家老柏树①,春风来似不曾来。

【注释】

①柏树:也称“垂柏”,常绿乔木,叶小,鳞形,生长颇快。

【译文】

南邻北舍的牡丹花都已纷纷开放,少年人去看花一天来回要跑几趟。

只有寺院中那棵老柏树丝毫没变,春风来到此地就像没有来过一样。

【赏析】

这首诗描写龙兴寺老柏院的春天景观。春天来到,万象更新,百花齐放,充满一派生机盎然、繁花锦簇的景象。南邻北舍家家种的牡丹花都已经迎春开放,惹得少年人一天几次去看牡丹。这就是此诗一、二两句的意思。三、四句是说,虽然在春光沐浴下,但寺院依旧,老柏树还是原样子,春风似乎在它身上并没有留下一点痕迹。综观全诗,诗人采用了对比的笔法,“牡丹”与“老柏树”对比,“年少”与住在寺院中的僧人对比。牡丹花开得很艳,少年人爱恋花色,心性浮躁,为看花一天跑几个来回。这些都是喧闹的尘世的象征。相比之下,寺院中静悄悄的,僧人一心修禅,不为春光所动。这样,一、二两句与三、四句之间,一动一静,动静结合,闹中有静。作者通过这些对比,不仅表现了寺院的静寂,而且鲜明地反映出修行僧人不为外界的喧闹、繁华所动,静心息欲,达到了禅定的状态。

居天柱山

赞宁

四野豁家庭,柴门夜不扃①。

水边成半偈②,月下了残经。

虽逐诸尘转,终归一念醒。

未知斯旨者,万役尽劳形。

【注释】

①扃:关锁。

②偈:偈陀的简称,意译为“颂”,即佛经中的唱词。

【译文】

庭院正对着宽阔的田野,柴门在夜间从不锁紧。

溪水边想起半首偈言,月光下诵念残余的佛经。

虽在红尘中转了多年,终归皈依佛门顿然清醒。

不知道这种旨趣的人,只能四处奔波劳累终生。

【赏析】

这首诗描写作者在天柱山修禅时的情况。一、二句表现作者的修行生活。他站在自己所住的寺院里,可以看到宽阔的四周,欣赏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家庭”与“四周”融为一体。作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尘世的烦恼,过着悠闲自在、与世无争的生活,甚至在夜里柴门也不用上锁。三、四句说明修禅念经的辛苦:“水边成半偈,月下了残经”。溪水边、月光下都留下作者修禅的身影,吟起半首偈颂、诵念经卷,这就是他的生活内容,一种一心向佛、毫无杂念的清静生活。“水”“月”是飘忽、柔和、清淡的意象,被作者很自然地融于诗句之中,用来表现诗人修禅念经时的生活。苦苦修行终于有所收获,作者于“一念”之间顿悟,领略佛门真谛,看破红尘。后四句主要点明作者修行时的感受。

“虽逐诸尘转,终归一念醒”,说明自己悟禅的情况,“未知斯旨者,万役尽劳形”,则由己及人,指出那些在尘世迷而不返、失却本性的人,只能终生为名利奔波,身心劳苦。佛家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人都可成佛,但是必须摆脱世俗之念,刻苦修行。这也正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登阁

清晦

小阁称幽隐,登临眺万晴。

暮云埋落日,寒树夹孤城。

鸟道穿山色,人烟隔水声。

自怜疏散意,多不计浮名。

【译文】

小小的亭阁堪称清幽隐蔽,登临其上望尽万里晴空。

西落的夕阳渐渐为暮云掩盖,凋零的林树环绕着一座孤城。

苍翠的远山鸟道穿过云霭,潺潺的溪水声阻隔了人烟。

我自爱这萧疏散淡的意趣,早已不去计较那人世浮名。【赏析】

此诗描写登阁远眺的暮色。禅僧好写暮色、夜色,主要是着意表现静寂之境。此诗以开阔的视野描写望空所见迷离朦胧的景色,暮云掩盖了落日后一片空冥,孤城夹于烟树丛中,逶迤隐约的鸟道穿过云霭,流水潺潺阻隔了云烟暮色的深邃、幽冥、静寂,得到鲜明刻画。结联表白作者的志趣,喜爱这萧疏散淡的境界,不去计较浮名。这是作者即景抒情,表现了僧人的淡泊心怀。

定林所居

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艇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译文】

屋舍绕着湾溪,翠竹绕着青山,这溪流青山却在蓝天白云之间。

临着湾溪停放小艇,依着青山而坐,溪鸟山花和我一起共享清闲。

【赏析】

此篇描写定林居舍的景色和闲逸的山居生活。首联写景鲜明如画,湾溪绕屋,翠竹绕山,已显得很清幽,而溪山又掩映于白云之间,其境界之深邃幽缈,就更突出了。下联写闲逸的山居生活,超尘脱俗,只与溪鸟山花共闲,这正是完全忘我、忘掉世俗心机,修养到了宁静的境界。赠惠山僧惠衷诗

苏轼

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

①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

欹枕落花余几片,闭门新竹自千竿。

客来茶罢空无有,芦桔杨梅尚带酸。

【注释】

①将心:用安心法,使人神绪性定。

【译文】

走遍了海角天涯善心也没有半点消去,到处用安心法让那弟子得以心安。

那曾经为你答问的山中老人依然健在,但书案上的楞严经你早已经不再去看。

倚着枕头休憩悄悄地不知花落多少,紧关柴门自对那茁茁生长的新竹千竿。

客人来到喝了茶后再无他物相待,因为那芦桔杨梅尚未成熟味还发酸。

【赏析】

此诗赞颂惠衷禅师清虚自守潜心修道的高风。首联写其四处云游普教弟子。

颔联和颈联写其安闲宁静的修行生活,有时与山中老人交谈,有时读经,有时看花赏竹,极为闲逸自适。结联写其清苦淡泊。柳州开元寺夏雨

吕本中

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

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沈浮①。

面如田字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②。

【注释】

①竟沈浮:意思是送信人将信弄丢了。沈,同“沉”。

②面如田字:南朝齐时,有个将领李安民,《南齐书》卷二十七记载他“面方如田,封侯状也”。班超:东汉名将,字仲升,扶风安陵(今属陕西省)人,曾封定远侯。《后汉书》卷七十七记载,班超“燕颔虎颈……此万里侯相也”。

【译文】

风雨潇潇就像晚秋的天气一样,乌鸦归巢掩上门伴着僧人四周静幽。

白云重重看不见秀美的无数山峰,雨水大涨刚刚听到万壑泉水奔流。

钟声把我从梦中惊醒空自惆怅眺望,送信人竟然在半路将书信弄丢。

我的面容不像田字没有福禄之相,不要羡慕东汉时的班超分封列侯。

【赏析】

这首诗描写柳州开元寺雨后之景。前四句着重写景,夏天,一场大雨之后,山清水秀,万壑齐流。白云涌出来,遮盖了远处的无数山峦,自己在山寺停留,与僧人为伴,俗世的烦恼也像山峦一样,暂时被重重的白云所盖住。第二句的“幽”字,反映了作者此时静寂的心理。前四句描绘出山寺雨后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于僧人清静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五、六两句语句有所转折,他在梦中被寺院的钟声唤醒,空自怅望,家信又被送信的人弄丢了,觉得十分懊恼。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作为世俗中人,内心深处还存在着惆怅、惋惜种种情感,与俗世还保持着丝丝缕缕的联系,没有完全超脱,做到六根清净。末尾两句再次出现语气的转换,他自忖没有福相,也不期望像班超等人那样建功立业、分封诸侯。贪欲过多,必然伤身,不如暂时抛开非分的奢望,摆脱名利之心,任凭命运自由自在地发展。从最后两句可以看出,作者以一种佛家超然尘外、淡泊宁静的态度对待人生,体现出淡淡的出世思想。

秋江

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舟渚夕阳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译文】

赤叶如火的枫林中,黑底白字的酒旗正徐徐下落,茫茫的白沙滩,铺满夕阳的暗红余晖。

轻柔的船橹声,悠悠地消逝在苍茫云外,不知道是哪个江村的渔人,正悄悄地深夜回归?

【赏析】

此诗描绘秋江暮色,亦是一篇色调丰富、意境悠远的山水杰作。首联写景,重在设色,着意描绘秋江暮色的瑰丽多彩。火红的枫林,黑底白字的酒旗,金色的夕阳,白色的沙滩,江上暮色灿烂夺目。后联则着重写声。无限好的夕阳慢慢由明变暗,由淡变灰,最后融为苍茫、朦胧,这时,在苍茫夜色中忽然传出轻柔的橹声,让人猜想可能是江村渔人夜归。这里柔橹的描写则意在表现暮江的茫远宁静,全诗写景亦充分显示了大自然的瑰丽神奇,描绘的亦是幽静闲寂的景色,从而亦具禅趣。

住天台山

惟茂

四面峰峦翠入云,一溪流水漱山根。

老僧只恐山移去,日午先教掩寺门。

【译文】

四面都是峰峦翠色融入云层,一溪清流洗漱着山根。

老僧只怕山被移走,日到中午就叫人关上寺门。

【赏析】

此诗突出写山僧对山的偏爱。首联写山的高峻苍翠清净,突出山的美好。后联以关寺门的特异之举写山僧的爱山之深。关寺门并不能防止山移去,其实山也不会移去,但老僧却产生这种担心并有这种可笑之举,就突出了老僧对山之深情。爱山即是以山作为修禅之佳境。绝句

重喜

地炉无火一囊空,雪似杨花落岁穷①。

乞得苎麻缝破衲②,不知身在寂寥中。

【注释】

①岁穷:指年终。

②苎麻:即荠芋,茎细弱,多分枝,秋季开花。

【译文】

地炉里已经没有火,囊中空空如洗,雪片如同杨花飘舞于岁末的天空。

乞得苎麻,用来缝补身上的破衲衣,不知道自身处在寂寥的境界之中。

【赏析】

这首诗描写自己修道的清苦。在首句,作者如实刻画自己的生活境况,地炉中没有一点火星,囊中没有一文钱,可谓孤寒、清贫。第二句写景,岁末之际,雪片如杨花飘落。这句诗对于首句起着衬托作用,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在如此恶劣的气候下,作者没有炭火取暖,没有钱物,修道之苦于此可见一斑。尽管如此,作者并没有在意,他外出化缘,讨得苎麻后,补补衲衣,照样穿到身上,没有半句怨言。末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作者指出,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无我”之境,发现整个世界一片空寂寥落,他忘记了万物的存在,也忘记了自我的存在,只感到心如明镜,空无一物。此时此刻,钱财、冷暖于他都是身外之事,早已被抛诸脑后,哪里还有清苦可言?宿清晖

陈藻

禅家自古分人境①,心地明时境始明。

榕樾交阴墙内外,卉花散采路纵横。

筑台勾引江山入,凿沼因缘萍藕清。

好似淡天亭上宿,便为净土国中生。

【注释】

①人境:指临济义玄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的接引方法。

【译文】

禅家自古以来就区分出人和境,只有心地清明时境才会清明。

榕树和樾树交荫清阴及于墙内墙外,花卉散彩流香纵横于路途之中。

垒筑假山亭台可以构建新的江山,凿造池沼水潭就有萍藕清新。

最好是在凉天留宿在这亭上,整个身心就会脱胎换骨好像从净土国中新生。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