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的拐点
22234800000011

第11章 洪流: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11)

安禄山一直伪装得很好,欺蒙住玄宗,做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把辽阔的北方领土都置于他的管辖之下。安禄山暗中招兵买马,做夺取天下的准备。他拥兵15万人,还大量招收少数民族的青年当兵,用胡人做带兵的将领。天宝十四年冬天,他认为一切准备就绪,便以“讨伐奸相杨国忠”为名,从范阳起兵,公开发动叛乱。安禄山发兵7万,号称20万,向南进军,准备大举进攻中原地区,打到长安,推翻唐朝,自己当皇帝。

从天宝年间以来,唐朝的统治已经腐朽不堪,军队毫无作战的准备,没有战斗力,加上这一带本来就是安禄山直接统治的地区,因此当叛军打来的时候,黄河以北各郡的文官武将,有的开城迎接叛军,有的弃城逃走,有的被叛军擒杀。叛军没遇到什么抵抗,很快席卷了这一大片地区。叛军得逞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传到长安,这时候,昏庸了的唐玄宗才相信安禄山是真的反叛了。他匆忙调兵遣将,增募军队,部署平定叛乱。可是这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仓促上阵,哪里是叛军的对手?叛军打过黄河以后,向西、南、东三面继续攻城略地,一路势如破竹。在野蛮残暴、掠夺成性的安禄山的放纵下,叛军每到一个地方,奸淫杀掠,残害百姓,无恶不作,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天宝十五载,叛军攻占了东都洛阳,直抵京城长安东边的大门潼关。接着,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建立起反动的割据政权。

安禄山的叛乱使本来就岌岌可危的唐王朝统治更是走向了穷途末路。

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是唐后期政治上的最严重的问题。溯其渊源,与唐朝兵制的改革有关。唐玄宗开元十二年以前实行府兵制,当时军府多在关内、中原地带,“内重外轻”。开元后期,府兵制瓦解,实施募兵制,节度使长期专兵,朝廷直接掌握的军队锐减,成为“外重内轻”之势。安史之乱后,国力大衰的唐朝无力消解归降的安史余部,便授以节度使称号,以为笼络之计。藩镇割据首先起于安史降将。同时,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朝的许多节度使权力加重,各自为政,不听中央调遣。藩镇割据日渐形成,统一的唐朝被肢解,四分五裂,战祸迭起。

唐朝的藩镇大小与作用各不相同,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其中为害最甚的是河北三镇,即李宝臣占据的成德镇、田承嗣占据的魏博镇、李怀仙占据的卢龙镇。三人皆为安史旧部,归降唐朝后演变成独霸一方的军阀。除河北三镇外,还有相卫镇、镇冀镇、淄青镇、宣武镇、淮西镇等。这些割据一方的藩镇,自置文武将吏,赋税不入朝廷,节度使一职,或父子相传,或由兵将拥立,俨如独立王国,时而叛唐,时而联合,不受中央节制。甚至在长安附近的同、华二州节度使周智光,也敢抗拒唐朝中央,并且大言道:“此去长安百八十里,智光夜眠,不敢舒足,恐踏破长安城。至于挟天子、令诸侯,唯周智光能之。”可见藩镇的嚣张跋扈已达极点。唐朝廷虽弱,仍然和藩镇割据势力作了一系列斗争,重要的有三次。第一次是“四镇之乱”。德宗时期,李惟岳擅承李宝臣节度使之职,李纳擅承李正己节度使之职,唐朝廷对这两起子承父职的行为不予认可。于是山南东道梁崇义、淄青李纳、魏博田悦、成德李惟岳四镇联合反唐,演成四镇之乱。梁崇义、李惟岳在与唐军作战时败死。之后,卢龙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成德节度使王武俊称赵王,魏博节度使田悦称魏王,淄青节度使李纳称齐王,四镇以朱滔为盟主,又联合抗唐,这次叛乱称为“四王之乱”。由于唐军讨伐无功,唐德宗只好下令,去掉四镇王号,名义上归唐,事实上仍由他们各据一方。第二次是“奉天之难”。783年农历正月,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起兵反唐,在河北诸镇支持下自称楚帝。唐德宗发兵进讨,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奉诏率泾原兵东下勤王,路经长安时,当地不仅未给赏赐,反倒犒以粝食,激起泾原兵变。军队攻入长安城,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此即“奉天之难”。兵变军队拥立原卢龙节度使朱眦为帝,国号秦,后改为汉。唐德宗在各地勤王军队协助下,历时近一年才收复长安,消灭了朱眦。第三次是唐宪宗实行削藩政策,取得短期效果。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817年,宪宗任命宰相裴度统率全军,进讨淮西。唐将李恕雪夜率9000士兵突袭蔡州,生俘吴元济。这是唐中央政府所取得的唯一一次对藩镇的胜利。此后,淄青、卢龙、成德等镇相继归顺中央,唐朝恢复了表面上的统一。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胜利,并防止藩镇势力的扩大,宰相李吉甫在一年多时间里,调换了36个节度使,是唐朝廷抑制藩镇势力的一个强有力措施。然而,这一局面仅维持了三年,820年,宪宗被宦官谋杀后,河北三镇又相继反叛,藩镇割据再次抬头,一直延续到唐亡。

藩镇割据对唐朝社会政治经济危害极大,顺宗时的永贞革新,其目的之一便是削弱藩镇,然而仅昙花一现。日益走向衰败的唐王朝已无力回天,藩镇割据势力依然跋扈嚣张。

黄巢起义

唐朝后期,统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繁重,农民四处逃亡,社会动荡不安。从肃宗开始,唐朝实行食盐专卖制度,严禁私盐贩卖,盐价猛涨。许多百姓买不起盐,许多人从事食盐走私活动,因此私盐贩子越来越多。他们组织武装,反抗官府的追捕,和逃亡的农民联合起来,成为反唐的重要力量。

唐僖宗初年,河南、山东一带连年天灾,庄稼颗粒不收,许多人以草籽、槐树叶充饥,而官府只知向百姓搜刮。于是,唐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这里爆发。875年,山东人王仙芝率众首先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起义军席卷山东。同年,山东人黄巢率众响应,两支起义军汇合在一起。王仙芝、黄巢以贩私盐为业,他们在武装贩卖私盐的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

起义军在王仙芝、黄巢领导下,日益壮大。朝廷见义军声势浩大,立即调集兵马,诏令淮南等五节度使镇压义军。王仙芝、黄巢采取了避实就虚的流动战术,转战于山东、河南、湖北等地,各地官吏闻风丧胆。唐朝政府在调兵遣将进击义军时,又封官招降。在诱降面前,王仙芝动摇了,黄巢严厉地斥责他。义军也群情激愤,义军内部由此分裂。黄巢率军北上,王仙芝继续转战湖北,后来被杀害,余部投奔黄巢。义军推举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建立了起义政权,定年号为“王霸”。

为了发展起义力量,黄巢自北南进,转战大半个中国。黄巢率领10多万义军渡过长江,不久攻克广州。黄巢在广州发表檄文,揭露唐朝罪恶,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它的腐朽统治。不久,黄巢挥师北上,60万大军渡过长江,攻占了东都洛阳,接着,又突破潼关。唐僖宗在田令孜的挟持下逃往四川。公元880年,起义军进入长安,黄巢即位称帝,建立大齐,年号金统。黄巢任命尚让为宰相,朱温等人为大将军,没收官僚和富豪的财产分给百姓。

起义军攻占长安后,没有乘胜追击西逃的僖宗,也没有及时对长安以外的中央禁军和藩镇势力乘胜追击。义军长期流动作战,所经之地包括洛阳在内也没留兵设防,致使唐军有机会进行反攻。881年,唐政府号召各地节度使进攻起义军,又联合沙陀族贵族李克用围攻长安。黄巢与各路唐军展开殊死搏斗。在这紧要关头朱温叛变降唐,黄巢被迫撤出长安。起义军节节败退,而尚让又临阵投降。884年,黄巢被困于狼虎谷,被迫自杀。

长达10年之久的唐末农民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政权,导致统一王朝彻底地大分裂。黄巢虽没有灭亡唐朝,但土崩瓦解的唐王朝已名存实亡。

陈桥兵变

赵匡胤出身于河南洛阳将门之家,胆识过人,武艺超群,21岁时投奔郭威,成为郭威帐下的一名士兵。951年,掌握后汉军权的郭威,谎称契丹入侵,太后命他统军北征。后汉大军渡过黄河,到达澶州时将士们将黄袍披在郭威身上,拥立郭威为帝。郭威率军掉头南行,加后汉京师开封,建立后周。赵匡胤也逐步升为滑州副指挥。

不久,郭威病逝,其养子柴荣即位,就是周世宗。柴荣有雄才大略,他南征北战,同时励精图治,革新政治。即位之初,北汉勾结契丹大举攻周,柴荣率军亲征。双方在高平大战,世宗亲冒矢石督战,当后周军队形势危急时,禁军将领赵匡胤和张水德拼死保护柴荣。高平大捷后,赵匡胤被提拔为禁军高级将领,负责整编禁卫军。他精心挑选武艺超群的壮士,组成勇敢精锐的殿前诸班,这以后成了后周战斗力最强的队伍。世宗也由此开始了他“十年平定天下”的战略行动。几乎每次征战,赵匡胤都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周世宗的得力虎将。正当柴荣开拓疆土、北征辽国时,不幸英年早逝。

世宗在征辽途中捡到一块木牌,上写“点检做天子”,心中就有几分猜忌。当时张永德任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他又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柴荣担心禁军将帅权势过重会发动政变,就匆匆撤掉了张永德,换上了赵匡胤。但这却使赵匡胤的实力更加雄厚,他做了禁军的最高统帅,掌握了后周军权。

柴荣死后,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当时,主少国疑,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后周局势不稳。赵匡胤野心急剧膨胀,他与其弟赵匡义、亲信赵普密谋策划兵变。他们把禁军中的统帅换上自己的亲朋故交。赵匡胤战功累累,对部下能够恩威并施,因此许多将士诚心归服。后周宰相范质性情率直、廉洁自持,根本无法左右乱世局面;禁军统帅韩通有勇无谋,不为军界所服,他的儿子曾劝他早日铲除赵匡胤,韩通却没有听从。

960年,赵匡胤使人谎报军情,说是契丹与北汉联合入侵后周。宰相范质、王溥真假不辨,慌忙派遣赵匡胤出兵御敌。韩通的儿子见此形势,劝父亲趁赵匡胤入府辞行时杀掉他,但韩通没有答应。于是,赵匡胤顺利地率军出发了。当晚赵匡胤驻扎在开封20千米的陈桥驿。酒后,赵匡胤假装酒醉卧床睡觉。通晓天文的苗训声称天上出现两个太阳,那个正在上升的太阳是赵匡胤。于是,全军都知道了上天的旨意,便鼓噪而起,嚷着要立新主。赵匡义、赵普趁机推波助澜,与将领们商议兵变,将领们早有此心,同意立点检为天子。赵普以共保富贵为由,要士兵们听从指挥,并派人回京通知石守信、王审绮等做好内应准备。第二天清晨,呼声四起,声震原野。赵匡义叫醒赵匡胤,将他扶出来,将领们不容分说,就把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赵匡胤为天子,众将士跪拜高呼万岁。赵匡胤假意拒绝后,宣布若要他做皇帝,必须听从他的命令:不得纵兵劫掠,对幼主、皇族、朝臣加以保护等。众将表示唯命是听后,赵匡胤带领禁军回开封。石守信等在城内接应。入城后,禁军秋毫无犯。后周文武大臣束手无策,只有韩通企图反抗,结果被杀。将士拥逼范质、王溥出来,他们后悔莫及,被迫承认赵匡胤代周自立。于是,赵匡胤登上皇位,宋朝正式建立。

赵匡胤仿效郭威澶州兵变,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而实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开创了大宋的百年基业。

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用计夺了周朝江山,自己做了宋朝开国皇帝之时,正是重重矛盾交加之际,赵匡胤胸有成竹,勇敢地面对各种矛盾。

为了防止后周残余势力东山再起,他采取安抚策略,让周世宗的符皇后、刚做不几天皇帝的孩子柴宗训迁往西宫,进行封赏,命令有关人员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对后周文武大臣仍旧留用;对拥护他称帝有功的人予以重赏:石守信为归德军节度使,高怀德为义成军节度使,张令锋为镇安军节度使,王审琦为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赐皇弟赵匡义为殿前虞侯,改名光义。

赵匡胤对有功人员做了两手准备:一是大加封赏,二是防范他们居功自傲。一位跟随赵匡胤打天下立了战功、现为京城巡检官的王彦升,半夜三更到宰相王溥家胡闹。王溥系后周留用官员,王彦升没把他放在眼里。第二天,王溥向赵匡胤反映了此事,赵匡胤毫不留情,撤了王彦升的职,使后周留用的大臣很受感动,从心里拥护这位宋朝开国皇帝了。

对于不愿归顺宋朝的几个节度使,赵匡胤不慌不忙,一个个把他们制伏。

赵匡胤为了了解民间实情,经常微服私访。赵普劝他小心,防止大臣生变。赵匡胤说:“这些重臣,都与朕故交,不致生变,卿不用多虑。”赵普说:“臣不是疑虑这些人不忠,而是看他们不是帅才,难以统率部下。一旦军中有人胁迫他们谋反,恐怕不得不听啊!”

这句话说到赵匡胤的心里,他也担心将来发生这件事。赵普建议他把一切权力都归自己,赵匡胤暗暗点头。

第二年秋天,太祖赵匡胤召赵普入殿推心置腹谈话。他说:“自唐(后唐)以来,几十年间,帝王换了8姓、12人,战乱不止,百姓遭殃,是什么原因?我拟平息兵患,定出长治久安计策,你看应怎么办?”

赵普说:“唐以来战乱不止的原因,是地方权势太大、君弱臣强。陛下要寻治国之计,只要削夺节镇之权,将地方精兵归于中央,天下则必然安宁……”

赵匡胤原来也有这种想法,与赵普不谋而合,于是想出一条既文明又能达到目的的计策。

一天,赵匡胤让有司在偏殿设宴,款待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锋等结义兄弟。酒宴气氛十分融洽热烈,逐渐达到高潮。赵匡胤说:“我能有今天,全仰仗诸位鼎力相助,你们功德无量,我心中有数。可是,做皇帝太难了,一年多来,我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啊!”

众人听皇上的头半截话时,都很高兴,听后半截话时,觉得有点不对。石守信问道:“陛下现在还忧虑什么呢?”赵匡胤说:“我与你们都是故交,话就直说了。这皇帝的宝座,谁不想坐呢?”

大家一听,慌忙离席叩头。石守信说:“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下平定,谁还敢有二心?”

赵匡胤说:“我知道你们不会有二心。可谁能保证你们的部下没有异心呢?如果有人把皇上的袍子穿在你们身上,你们怎么办?”

这一席话,竟把石守信等人吓哭了,让皇上指示一条出路。赵匡胤说:“人生短暂,转瞬即过。诸位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做官,买上好宅好地,为子孙后代立下不动之产业。再多买些歌女,每日饮酒作乐,平平安安过好后半辈子,君臣之间,两相无猜,岂不更好?”

众人立即明白皇上之意,连忙拜谢。大家接着喝酒,在友好的氛围中结束酒宴。

次日,这些将帅们一起上表称病,不能入朝。赵匡胤很高兴,收回了他们的兵权,解除了后顾之忧,全部兵权集在自己手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赵匡胤又把禁卫军两司之一的侍卫司分成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两部分,与殿前司统称“三衙”,任命资历浅的低级军官为三衙使。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扫除了历代禁卫军专横跋扈的风气。赵匡胤维系统治的第一步措施顺利实现,第二步是削弱地方藩镇的权力,第三步是灭掉五代十国中尚未归顺大宋的几个小国,最终目的是统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