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论利益与政治
22210400000013

第13章 当代西方对利益与政治问题的研究情况(2)

5.决策理论。决策理论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左右,其代表人物有H.A.西蒙、J.G.马奇和C.E.林布隆等。在当代西方,它大多与行政管理联系在一起,通常指从多种可能中做出选择和决定。由于各位学者阐述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决策理论的种类较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连续有限比较决策论、理性和组织决策论、现实渐进决策论和非理性决策论等。但是,我们从探讨利益与政治的关系的角度看,不管是哪种决策理论,都认为政治决策过程中最核心的事实是社会中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交互作用。在现实政治中,利益集团是个人利益与政府活动之间的桥梁。政治实际上就是各个利益集团因利益而争取影响公共政策的活动。而政治体系的基本任务就是规范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秩序,平衡各自相互冲突的利益,制定社会的公共政策。而任何公共政策的决策又都是以利益集团的成员多寡、财富多少、能量大小、组织的严密程度、介入政治决策过程的渠道等实力的对比来决定和变化的。也就是说,任何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都是各个利益集团在政治体系中经历了一个复杂的竞争过程后而达到的利益平衡。除此之外,决策理论的一个特点是,它注意借用一些科学技术方法,如运筹学、博弈论和计算机学等方法,来为达到利益均衡的实际决策和最佳决策服务〔14〕。

6.精英理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当代精英理论在美国发展起来。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政治学家H.D.拉斯韦尔,经济学家J.熊彼特等。在利益与政治的问题上,精英理论认为,公民或各个利益集团可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来表达利益,以对统治者施加影响,迫使他们做出有利于大多数人利益的决策。但是,利益的分配和调节则必须依靠有能力和有权力的政治精英来进行。政治精英通过他们的能力和“价值中立”取得大众的信任,从而运用政治权力决定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实现。精英理论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注意到政治领域以外的其他社会精英甚至公民在社会关系中存在的地位和意义,但其政治思想的主要倾向仍是英雄史观。它过分夸大政治精英(即统治者)的个人能力和作用,其实是不现实的。因为,既然精英是以其能力获取承认和支持的,并且是依此为资源来调控利益关系的,那么,精英一旦失去了领导能力和大众的信任,就有被替代的可能性〔15〕。

7.纠纷解决理论。这是日本政治学家丸山真男子于1952年在《世界政治》一书中创立的政治学理论模式。对于利益与政治的认识,他直切要害地阐明自己的纠纷解决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他认为政治的本质和运行就是围绕着利益纠纷及其解决纠纷的一种循环。其具体过程是,在利益纠纷激化的情况下,政治权力便介入其间以解决纠纷。但是,实际政治发展的状况却是,人们利用权力本来是为了实现利益,而出现的悖论是,解决利益纠纷的手段——政治权力往往变成了目的。于是,政治权力的获得、维持和扩大又引起了新的纠纷。这样,解决因政治权力所引起的纠纷又成为一种利益需要〔16〕。

8.正义论。正义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政治哲学家J.B.罗尔斯把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结合起来建立的一种新正义论。它被誉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和伦理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对利益与政治的问题,罗尔斯的正义论是如何认识的呢?他认为,第一,正义是利益与政治的核心。他认为正义是划分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或负担的标准,并且是社会结构公平地分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原则。他说:“在一个正义的社会里,平等的公民自由是确定不移的,由正义所保障的权利决不受制于政治的交易或社会利益的权衡。”〔17〕正义的作用就在于协调好社会基本的“合作、效率和稳固”等利益问题〔18〕。因为一个社会的典型特征是不仅存在着利益的一致,而且具有利益的冲突〔19〕。第二,如何来实现正义呢?罗尔斯创立了自己的社会契约说。这就是“正义原则是在一种‘无知之幕’的后面选择出来的”〔20〕。所谓“无知之幕”,就是每个人虽然都想实现其利益,但在订立契约时,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社会地位、实力和经济状况都没有把握,于是,在这样“无知”的情况下,每个订约者只有以最不利者的心态在利益方面进行比较和选择最合适的原则来订立契约。这样,当“无知之幕”拉开后,订约者即使发现自己处于最不利的地位,但已经通过契约得到了一定的利益。这种以“无知之幕”来订立契约的目的和作用主要在于防止订约者在订约中,企图牺牲别人利益来维护自己特殊利益的可能性。罗尔斯把他设立的这种契约法称之为“公平的正义”。第三,正义原则。在契约订立后,如何来实现公平的正义呢?罗尔斯以社会制度为重点,提出了制度的正义原则和个人的正义原则,其重点是两条:(1)个人权利的平等和自由;(2)机会的公平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他的差别原则是照顾社会中最少受惠者的利益。它要求社会政治和经济政策最大限度地促进最少受益者在公平的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达到长期生活的利益目标。其具体办法包括补偿、互利、博爱和开放等四点。罗尔斯从正义论出发,巧妙地研究利益与政治的问题,使他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领域内成为颇具影响的政治思想家。

三、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当代西方行为主义政治理论对利益与政治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从性质上看,当代西方政治学家都是在承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完美的条件下,来研究利益与政治的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利益与政治的分析,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关系与政治秩序达到更加和谐稳定发展的目的。虽然他们的研究大多标榜“价值中立”,或者以独立研究为名,但是,他们自觉不自觉地都在为其政治统治者服务,并且在客观上不乏推行其社会政治模式的深刻意图,这是难以否认的。

第二,从内容上看,当代西方政治学抛弃了传统政治学对国家性质、起源和作用以及政体等问题研究的偏好,以盛行的行为主义思潮为思想方法,研究的领域和问题比较广泛,但是,他们研究的内容主要转入对人们谋求和实现利益的行为规律、政治体系运行的规律及其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等方面,并通过各种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来达到既保障个人利益的实现,又保证资本主义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的目的。

第三,从区域上看,当代西方对利益与政治的研究,主要以美国的政治学家为多。这可能与美国以经济和科技力量发达为标志的综合国力有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与美国政治学家企图以其研究的现实性和前瞻性,为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理利益与政治问题树立典型模式、并保持整个西方文明永不衰落有关。因为,许多研究者,本身不只是学者,而且是其国家各种智囊团或思想库中的策士。

第四,从现实性上看,当代西方政治学家对利益与政治的研究,受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都注重经世致用。他们的研究和理论观点,基本上都是根据时代和国情的不同,要么是对其社会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提出对策性的理论和意见,以为调整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服务;要么是根据本国对外战略的需要,对他国内部的利益与政治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然后为本国的最高决策核心提供政策选择的依据和方案。

第五,从方法上看,当代西方政治学家对利益与政治的研究,一是反映出多元性的特点,即为了处理好利益与政治的问题,各种学说可以同时存在,同时公开争鸣。即使牵扯到国家机密的政策或者对策研究,也是在其秘密的范围内通过各种观点辩论进行的。二是学科交叉渗透性强。如研究利益与政治,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学科的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行质的分析和量化研究,便是明证。三是注重实证研究。其表现是,一方面他们对西方社会各个阶层和利益集团等群体的行为方式、彼此关系和活动规律进行调查研究;另一方面,他们对西方政治、经济、技术、军事等方面代表人物的出身、经历、文化、社会背景、行为能力、代表的层次和范围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这些研究,不仅发现问题,而且解决问题,来保证其社会的利益关系和民主政治的有效性和发展的持续性。

第六,从过程上看,当代西方政治学对利益与政治的研究,呈现出动态性的特点。这一方面反映在各个思想家或各个学派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对利益与政治问题的思想;另一方面反映在他们把处理利益与政治的关系的活动放在动态的互动过程中研究,而不是人为地、机械地、单向地以某种划定的框框和条件来削足适履。

上述特点,从意识形态上看,它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谋士们解决其社会的利益矛盾和政治问题的必然要求和反映,也是其国家在对外战略和策略中利益需要的反映。但是,从“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的战略高度看〔21〕,客观地说,当代西方对利益与政治问题的研究和处理方法,确实对中国在现实中处理利益关系与政治发展有一定参考意义。同时,它对研究利益与政治尚处于初始阶段的中国政治学界来说,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方法,借鉴和运用对此问题研究的成功方法和成果,扩展视野,少走弯路,有效地为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处理好利益与政治的关系,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注释:

〔1〕〔美〕戴维·伊斯顿著:《政治体系》,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98页。

〔2〕同上书,第128页。

〔3〕〔美〕戴维·伊斯顿著:《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18页。

〔4〕同上书,第417页。

〔5〕同上书,第490页。

〔6〕同上书,第490页。

〔7〕同上书,第17页。

〔8〕〔美〕G.A.阿尔蒙德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62页。

〔9〕同上书,第200页。

〔10〕同上书,第228页。

〔11〕同上书,第233页。

〔12〕〔美〕P.M.布劳著:《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3〕关于多元主义理论,可参考〔美〕R.达尔著:《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版。《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民主理论的前言》,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14〕关于决策理论,可以参考〔美〕史蒂文·凯尔曼著:《制定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美〕C.E.林布隆著:《政策制订过程》,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美〕赫伯特·西蒙著:《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5〕关于精英理论的观点,可以参考J.A.熊彼特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著:《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6〕《政治学研究》,1988年第2期,第3页。

〔17〕〔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18〕同上书,第4页。

〔19〕同上书,第2页。

〔20〕同上书,第131-136页。

〔2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