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情商老师
20572700000003

第3章 引爆情商型孩子的潜能(3)

各种能力的产生要靠外界的不断刺激。当纠正了胎儿不具备能力的谬论后,人们便开始寻求科学教育胎儿的办法与方案。目前,已经开始采用的有胎教音乐,它借助现代音响培育孩子的音乐细胞。

还有一些美术教育家呼吁孕妇走出家门,多到大自然中去寻求自然美的真谛,经常到美术馆欣赏雕塑、绘画等。

在怀孕期间,母亲保持舒畅的心情、愉快的精神,会给胎儿创设一个优雅的体内环境,他会原封不动地接受母亲的感情。脐带不仅是生命的纽带,也是胎儿与母亲交流感情的纽带。胎教的内容宽广,现在正在研究、开拓中,初作父母的青年男女不要错过胎教的机会。

3.给孩子一个艺术天地

即使是遗传因素相同的双生儿,如果把他们放到不同的家庭环境里养育,也会得到不同的教育结果。如同在肥沃的田地里才能生长出茁壮的植物一样,只有在充满艺术情趣的环境里,才有可能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

日本着名的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一些孩子的“音痴症”并不是遗传造成的,而是由环境造成的。并认为想了解父母,只要看看孩子就知道了,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反映着父母的思想与能力水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环境,家庭是孩子的第二环境,大自然是孩子的第三环境。假如父母的艺术情趣比较高尚,那么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就会是充满艺术情趣的“小天地”。第一环境是孩子产生兴趣的关键所在。而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构成的第二环境将为推动兴趣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客观条件。第二环境为孩子成才、走上什么样的道路、具有什么样的理想、做什么样的人,造成最初的意识环境。如果第三环境充满着天地的灵气、山水的秀媚,无形中会给孩子的心灵提供广阔的艺术想像条件,为铸造艺术的纯真、陶冶艺术情感垫下质朴而又深厚的基础。

初生的婴儿,听觉十分敏感。突然大叫一声会吓他一跳,可是轻柔的讲话与歌声却是他喜欢的。与婴儿谈话,给他唱歌,让他听各种声音:钟表的滴答声、调羹碰杯声、海浪声,看起来他好像无动于衷,可事实上他却把这些声音贮存在脑子里了。父母们如果这样做了,便给了孩子极有价值的心智刺激。

眼睛是婴儿感受美好景色的窗口。婴儿的小木床就是他的大世界。现在,许多孩子的小床太单调枯燥了,假如大人住在一间四壁空荡的房间里,感受会如何呢?那么就请装饰一下婴儿床吧。使它生气勃勃,色彩缤纷,形成对视觉的良好刺激。还要带婴儿到各个房间或户外走动,那么婴儿就会有许多不同的有趣的景色观赏了。

待到孩子长大些时,多带他到大自然中去,看红日、白云、蓝天的美好;和小花、小草、绿树交朋友;看高山的伟岸、大海的宽广……大自然的种种光彩。

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父母情感与情操的美,对孩子具有迷人的魅力,会吸引着孩子,使孩子兴奋、愉快,对生命感到满足,并会追求生命中美好的一切,用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许多父母认为给孩子一个艺术天地,便是在家里摆架钢琴,墙上挂着小提琴,地上支着画架或乐谱架,每天不停地督促孩子学琴、练画、写毛笔字。实际上,这是一种浅层次的艺术活动追求。

给孩子一个艺术天地,是通过美的环境,给孩子一个美的心境、美的理想、美的感受与美的追求。也许,这个孩子将来不会成为音乐家或画家,但他长大后却是一个具有较高层次审美情趣的人,他会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懂得纯真的、道德的是非标准,谁能说这与懂得“人类之美”没有关系呢?

五、培养应循序渐进(综合艺术教育)

1.批评与鼓励的效果

对孩子不要总是批评,要让孩子愉快地成长。而许多父母与老师并不懂得这个道理,对孩子过于严厉,尤其在艺术的训练上更是毫不留情,以为这样做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经常听到大人这样训斥孩子:

“特意给你买了钢琴,你怎么不练了?”

“告诉你太阳是红的,你怎么用黄蜡笔画太阳。”

“给你讲过几遍这个事故,你还是记不住,真笨。”

的确,对于孩子,可批评的事是很多的,他们那么小,手脚不利落,发音不清楚,思维不灵敏,许多事情都做得半对半错的。可是仔细想一想,父母们脱口而出的批评,大部分是因为对孩子能力的错误估计而造成的。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孩子丧失信心。

孩子逐渐成长,会达到与学习某种技艺相宜的年龄。孩子在学会走之前必须先会站,心理学上把这种完成了接受教育的准备状态称为“准备”。没有完成“准备”的孩子就显得笨手笨 脚,使望子成龙的父母感到心焦。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呢,不妨换用鼓励的方法。对于动物,鼓励的手段是喂食物;而对于孩子,父母的爱、关怀、耐心、理解就是鼓励。为了使孩子感到真正有力量的鼓励,做父母的必须使孩子觉得你和他们在一起时愉快、有趣、充满活力。孩子愿意和你在一起,认为与你在一起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奖励,是一种充满乐趣的交流。请父母们自问一下,你纯粹是因为好玩而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有多少(对孩子毫无要求)?如果答案是“很少”,那么你的爱与关怀很可能不足以作为鼓励,更不可能使孩子感受到你的耐心和理解了。

鼓励对于孩子是多多益善。不管孩子是在学习阅读技巧还是在学脚踏车,是在学习乐器还是在练习单调的起跳,只要孩子有进步就要鼓励,每有好表现就要加强鼓励的感情色彩。如果父母或老师留心,总会找出理由来称赞与表扬孩子。

有个小朋友是个淘气大王,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怕他,不过老师并没有忘记鼓励。有一天,在休息时间里碰巧他因为夜里闹累了睡得很香,待他醒来后老师说:“你今天休息得最好。”当他妈妈接他时,他骄傲地告诉妈妈“老师说我今天休息得最好。”第二天,他又乖乖地休息了。这种做法叫做“有效加强”,当孩子表现好时,我们不注意,不去表扬,就是对他的好行动不予以加强,而当他表现不好时,我们却立刻注意到并立刻加强了。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每个父母都十分清楚。

艺术创作也是如此,比如画画,孩子往往是兴趣一来就在他们认为可画的地方画,有位家长下班回家,看见干干净净的门上、立柜上、墙上、地上到处是粉笔画,真是哭笑不得。后来,这位母亲想到,对孩子的绘画兴趣一定要鼓励,而不要扫孩子的兴。所以,她先夸孩子画得真多、真好,随后又指出今后不要画在墙上,而要画在纸上,并且买几个图画本和彩色蜡笔、油画棒、水彩和毛笔,告诉孩子每天画的都写上日期,看哪一天画得多,画得好。以后,又给他订了《小朋友》画报,买了几本画册。这样做,对孩子的绘画兴趣就是莫大的鼓励 。

2.不求一时成绩

常常有这样的父母,他们希望孩子每一堂课都有一次看得见的收获。比如上绘画课,就必须学会画一样东西,上音乐课,就必须学会一段完整的曲子。可是艺术才能是日积月累一点一点地获得的。那造化钟秀般的神童,毕竟是极少数。况且,孩子只能接受艺术启蒙教育,将来他并非会立志成为音乐家、画家。

父母往往从自己的愿望出发,急功近利,采取一些错误的教育方法。例如画画,父母往往告诉孩子应该这样画或应该那样画,弄得孩子即使想自己画,也担心没有按照父母的要求去画 而遭到训斥。有的孩子会说“不会画”而请父母帮助,于是父母毫不犹豫地立刻给孩子画上一个草图,并说:“这是个轮廓,你就照猫画虎吧。”孩子画完后再去不安地看父母的脸色,问:“这样画可以吗?”于是父母又指导说:“把影子画得清楚些,近处的人画大些,远处的人画小些。”或者家长干脆说:“画得不像,我给你画吧”于是一张父母满意的图画诞生了。

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得不到按自己的想象去画画的能力,画画的时候每每想着不要让大人耻笑,不要受到斥责,一定要按要求去画。画完之后心情也是不安与迷乱的,总是担心着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样,孩子会一点一点地失去绘画的兴趣,也失去了绘画的能力。

这是很可悲的。画画对于孩子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孩子画的画由于受到年龄与生活经验的限制,总是存在着缺点。同时,孩子眼里的世界和成人眼里的也不一样。比如,画画的时候观察不仔细,涂色不均匀,夸张他们感兴趣的那一部分,比例不对等等。但是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创造,鼓励和保护他们“独具慧眼”的观察力,尊重孩子的个性。这样,孩子会一天比一天有进步,能长久保持浓厚的绘画兴趣。即使孩子将来不当画家,但是通过儿童时代的学画活动,他同时学会了观察世界,学会了欣赏美好的事物和景色,在学画中保持了自信心,培养了自我评价能力,练就了一双灵巧的手,形成了大胆设想、勇于实践的性格。

这样一对比,我们也许就不会再逼迫孩子去模仿大人画画了,也许还会从比较中得到反思: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会画画,都把画画当成至高无上的艺术?其实,每一个有脑有手的人都具备学会画画的条件,那么,他们是不是在童年时代也接受过不正确的绘画教育呢?

3.天才的坎坷人生

许多伟大的天才都过着常人望尘莫及的生活,受到令人仰慕、敬重,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了他们人生的坎坷。

奥地利着名音乐家莫扎特从3岁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练琴,从6~26岁在欧洲各国旅行演出时,几乎从来没有住过旅馆,只是在一辆带篷马车中练琴。12年的旅行生活严重损害了莫札特的健康,他瘦得皮包骨,几乎是从死神手中逃出来的。

德国着名音乐家贝多芬在童年时期受过父亲极其严格的训练,严格的程度有时超乎人情所允的范围。父亲经常把四岁的贝多芬关在屋子里,命令他几个小时不断地练习钢琴和小提琴。有时,喝得醉醺醺的父亲深夜回家,发现贝多芬已经睡熟了,就把儿子立刻打起来继续练钢琴,叫他一直不停地弹到天亮。幼年的贝多芬经常受到父亲可怕的训斥,生活中没有欢乐,常常因为每天的功课过于繁重、异常单调而偷偷泪流不止。

艺术天才们在父母的期待下接受了极端的天才教育,结果变得伟大、着名。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身心健康也因此受到损伤,造成终生不幸。比如莫扎特,后来各种重病缠身,父亲逝世后过着乞丐似的生活,35岁时早逝,死亡原因不明。有人说死于尿毒症,也有人说他是由于胡思乱想、忧郁症缠身而服毒自杀的。

贝多芬因为生活不幸,染上了酗酒的毛病,57岁时便逝世。据说,他在丧失意志前,曾经用拉丁语留下绝命诗:“拍手吧!各位,喜剧到此结束。”

英国文豪约翰?罗斯金是在一位虔诚的清教徒母亲的教育下长大的。到了晚年,他说:“一般说来,我所接受的教育是错误的,这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他长大后多次发疯,尤其是逝世前一年,由于严重的精神错乱而痛苦不堪。

许多天才受到了父母的杰出而特殊的教育,成了出众的人物,却度过了坎坷的一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早期教育是能够造就“天才”的,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指导与合理的训练,虽然孩子受到本身能力范围和身体条件的制约,但培养出一般人看来感到吃惊的能力,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天才的人生之所以波澜起伏,是由于他们接受的早期教育,是集中智能来接受某种技能的, 进行早期教育的目的过于偏颇,造成对心灵的创伤。

天才们的坎坷经历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孩子是不是“天才”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成为一个正常发展的人。所以在早期教育中,应把培养令人感到美好的品德与健康的身体放在首位。

4.打开面向世界的“窗口”

儿童的天性是纯真、美好的,他们具有对美的敏感性和质朴性。孩子们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首先通过声音感知世界。从母腹中出生以后,他会通过色彩、形状去观察世界。以后,他还会通过语言理解世界,并通过游戏和运动与世界接触,融为一体。

艺术教育的事实证明,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是一项艺术教育的系统工程,它要根据孩子成长的特殊规律,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和明快的节奏,鲜艳的色彩和准确的线条,有韵律的诗歌,生动的故事,智趣、机巧的游戏,有节律的运动等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也就是教育学上所称的美育,它需要与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德育、智育结合起来,才可能把孩子培养成有健康的审美趣味和一定审美能力的人。

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实质上是一种综合艺术教育,它需要孩子欣赏自然美,理解文学艺术美,渐渐接近社会的生活美。它以生动、具体的美感艺术形象感染孩子的心灵,激发孩子的正义感,陶冶孩子的性情,进行寓理于美、寓情于美的教育,使孩子的思想情操、认识水准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得到提高。综合艺术教育需要孩子动手动脑、动口动腿,需要大胆地涉猎多种领域,如音乐、绘画、文学、戏剧、电影、游戏、运动等等。这将促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高尚修养的人。

无论在学校、社会、家庭,父母都应当十分注意发现和培养孩子的艺术才能,把握他们对艺术美的追求契机,引导他们走进艺术的殿堂。

综合艺术教育将为孩子打开一扇面向世界的宽阔窗口,使他们在对美与丑的比较和发现中认识事物的特征,使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同社会的生活美、自然美融合在一起,使他们成为走向世界、探索宇宙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