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情商老师
20572700000025

第25章 未来音乐家的训练技巧(6)

4.综合音乐感

所谓音乐感,就是对音乐有正确的理解,并能把所理解所感受的东西充分表达出来的能力。 “综合音乐感”课程就是对儿童和中、小学生进行5个方面(力度、曲式、音高、节奏和音色)的素质培养,共有16个周期。例如,第1个周期的培养目标是:力度--强弱的听辨;曲式--全面的听觉方面的设计,能听出曲子结构是由作曲家有计划安排的;音高--不定音高,听辨相对音高;节奏--拍率;音色--具有音色表现方面的选择能力,区分尖钝、明暗等。横的是5个素质,直的是16个周期,5个方面的素质训练通过16个周期循环地、逐步地提高。音高方面在16个周期内,从不定音高sol、mi、la及其八度,然后到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旋律、复调、泛音列、音程、和声等概念;曲式方面从感到作品是有计划的,到进一步认识重复、固定低音、模仿音型、卡农、三部曲式、乐句、乐句的变化、倒行模仿、终止式、序列音乐模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等概念。学生经过16个周期的训练,5个方面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综合音乐感”课程这5个方面的素质培养是通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去寻找目标,而且 自己去寻找能够达到目的地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即“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的即兴创作,加强巩固概念”这样一个课堂教学过程。这就是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成为音乐的探索者,探索声音的奥秘和音乐的境界。因为培养创造力要求教与学都投身于探索的实践中去,探索是过程,其结果是获得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力正是通过不断的探索培养起来的。发掘创造力的教学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掌握和创造运用知识。“综合音乐感”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以听觉为探索的工具,通过听觉、演出、创造、指挥、分析、评估等6个方面的教学活动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从中感受到探索的意义和乐趣。

美国的音乐教育家们认为,幼儿教育是人生走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第一步。孩子刚入园, 在集体的陌生环境中,音乐课是显露他们个性、爱好、能力的最好途径,是老师了解学生的最好场合。音乐课的目的不只是教几首歌,而是发现人才、开发智力的课程,所以教师就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要发掘每个学生的能力,才能引导他们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上海音乐学院的马淑慧老师曾在美国学习“综合音乐感”课程,回国后在幼儿园进行试验,她的第一课就是这样上的:把所有的乐器放在教室的4个角落,让孩子进教室自由地“奏音乐”。大部分孩子找到一个乐器就自己敲着玩,于是马上就可以发现能力强的和胆小害羞的孩子。能力强的学生有的不仅敲自己的一块钢片,而且还去敲别人手里的来比较看有什么不同。当然也有的硬去抢人家手中的乐器,这就要注意这个孩子的个性,要发扬其“强”的作用,要记在教案中为他备课。有这样一个孩子,后来让他管理小乐队,他敲低音乐器,一方面发挥他强的作用,另一方面从管理中学会先人后己,遵守纪律。也有的孩子用棒的这端敲敲,然后反过来用棒的另一端敲敲来比较音色,甚至有的孩子把钢片琴拆移开来看。其实这样的孩子很聪明,很有研究精神,老师就可以走过去帮他拆,并帮助他一片片装回去。也有的孩子胆子非常小,一个乐器也不拿,也不参与集体中,坐在边上一声不响,即使递给他们乐器也不敲,这些情况也需要记在教案中重点备课。通过这一课孩子们的“本性”大致显露后,就容易备教案了,在以后的教学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音乐是声音的技术,是通过音响来表达的,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所以音乐素质训练必须从听觉素质训练着手。比方,音高训练是由不定音高开始的,让孩子敲击各种生活中的物体,自己去探索声音的高低,然后引导孩子对sol、mi的音高进行识别,再加上la。开始是在有视觉的帮助下听sol、mi、la,然后全凭听觉来辨别,再将由sol、mi、la3个音组成的曲子奏给他们听,让他们听辨旋律的唱名,孩子很快把旋律唱了出来。这样可以说是孩子们自己学会了这首歌,并且对这3个音的概念也得到了巩固。在这个基础上就需要进一步去发掘孩子们的创造力,让孩子们用这3个音自由组合成一段小曲子(往往只有一个乐句),并且自己想办法用图来表示出来,创造自己的谱子。

美国一些音乐教育家认为,9岁以下的孩子不要多教舞蹈动作,要让他们充分地自己听音乐 自由地跳起来,反映出对音乐的感受,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过多地教动作会限制孩子的创造力,9岁以后的孩子再教动作,教技巧。在节奏训练中他们主张先给学生三拍子的训练,只要三拍子打活了,抓住了感觉,二拍子和四拍子就打得活,不成问题。如果先教二、四拍,有可能搞得僵硬,那么三拍子就难训练了。

在今天的美国,音乐教育已超出了仅仅是美育的范畴,而成为开发智力、培养品德、锻炼意志、增强自信心的工具。美国的幼儿园音乐教师发现孩子们在一起玩,如果拆坏了东西,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一是互相责怪,另一种是想办法去修好。这种常见的事,教师感到需要抓住它进行教育,以培养孩子的品德。从教学法上说,要赞扬孩子应该做的事,但正面教育如果过多地用表扬,孩子往往会为了表扬而去做应该做的事,结果起了反作用。所以老师们就编了一些音乐表演,破坏的事都让动物来扮演,而小朋友总是做应该做的事。逐步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音乐表演,使孩子形成一个应该怎么去处理事的自然的概念。

“综合音乐感”课程从自由探索着手,从孩子们所熟悉的、体验过的和已经掌握的知识着手,这样进行探索,孩子们就有成功的把握,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儿童作为一个探索者,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允许失败,他们用自己的听觉寻找和感受音乐的奥秘,师生在探索过程中是平等的,教师尊重他们的点滴发现。在这种探索过程中,他们就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这有利于发掘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比方在幼儿园进行音色的素质训练,先给孩子们听“当当”清脆的敲茶杯声,然后又用手捂着茶杯让孩子听“笃笃”闷的、暗的敲击声,让孩子们去体会音色上的区别。当孩子们发现不了这是“亮”和“闷”的音色区别时,老师们耐心地等待,和孩子们一起继续探索各种声音,直到孩子们自己找到这个概念为止。要求儿童“即兴创作”。教师把学生点滴的“即兴创作”都录了音并立即放给他们听,儿童会深深感到教师是关心并尊重他们的创造,就在“即兴创作”和“有计划的即兴创作”过程中,儿童将探索中获得的知识得以运用,并化为他们自己的音乐素质,成为儿童自己的东西,并进一步加以迁移和泛化,使之输出,化为创造力。

5.山叶音乐教育体系

山叶是日本乐器制造株式会社产品的牌号。山叶音乐教室即业余音乐学校,由山叶音乐振兴会理事长川上源一领导,其目的在于通过音乐培养儿童形成优良的品德,使其一生富有良知,伴着音乐度过那充满希望、幸福、愉快而有意义的生活,从而使所有儿童在其未来的一生中,都享有音乐带给他的乐趣。

山叶音乐教室反对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注重研究新的教育方法。首先,着力对儿童进行旋律、节奏、和声的训练,从感性上开始,使儿童牢牢地驾驭它。他们认为,4~5岁的幼儿虽然运动机能发育尚差,但听觉发育已非常完善,并且很敏锐,是最适合集中训练听觉的时期。在训练过程中不教八度音中的Do、Re、Mi、Fa、Sol、La、Si,排除首调音阶训练,而是训练儿童分辨八度音中的12个半音,进而牢记钢琴88个键盘所示的半音阶,使儿童们可以随意地唱出或辨别出所有的半音,丰富儿童头脑中的音列音响,达到自如地甚至是下意识地掌握绝对音感。同时,还要给予幼儿和声训练的基础。音乐三要素旋律、节奏、和声中的旋律可以通过唱歌来培养兴趣,节奏可以拍手打拍子来训练,而和声的训练必须凭着音乐手段来进行。在上述绝对音感训练的基础上,教师在键盘上弹奏单旋律,再由简到繁,变化多端地配上伴奏,培养儿童的感受能力,向和声音响世界探求。幼儿班的孩子经过两年的绝对音感、和声训练毕业后,升入少儿(学龄以上的年龄)班,开始正规的手指训练。当进行演奏技术教育时,儿童们尝试用键盘上所有的音代替语言,并有选择地、得体地配以和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力,进而达到自己作曲、自己演奏的目的。现在,全日本各地的“教室”里,有两万个少年可以自如地达到这个水平。山叶音乐教室的实践证明:如果不经过绝对音感与和声训练,这些都是不可想象的。

6.铃木教学法

铃木是日本着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他认为,“人的文化方面的一切能力并非因遗传从内部产生,而是由于适应外在环境的条件从内部成长的。遗传只对生理机能条件的优 劣产生作用,环境中不存在的事物就无法育成。”因此,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教育就应当及早发现孩子的天才。所以,从1954年开始,铃木致力于幼儿的小提琴才能培养,他让3岁儿童学习小提琴,由母亲担任辅导。在接收学习对象(儿童)时,铃木不主张进行考试,但强调要创造学习环境,即让儿童自幼接触音乐,开始拉琴就让儿童每天听到示范演奏的录音或唱片,提高儿童的音乐感受性。他赞成先背谱,即不用谱地教孩子学,听觉和记忆是他教学的重要部分之一。他相信,人们是受环境影响的。他的教学法的第一个要点就在于:给孩子创造一个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通过环境的熏陶培养孩子的乐感。铃木让孩子象学习祖国语言一样地来学习音乐、学习小提琴。美好的音乐象本国语言那样终日环绕着孩子,这样,就象孩子在学会读书之前早已学会了讲话一样,3岁的孩子第一次拿起小提琴时,就学会倾听和模仿了。然后,当他获得了听觉和手指技巧以后,再教他识谱。识谱也是作为他全面 音乐修养教学中的一部分来进行的,但一般要到孩子学习识字的阶段才开始。

(1)铃木教学法的要点在于:

①让儿童愉快而认真地学习小提琴。对儿童来说,学习小提琴是一种愉快的游戏,而不是难以承受的负担。在教学中不能把那些枯燥的技术要求一股脑儿地教给孩子,而是让儿童先接 触小提琴,先在家里一遍遍地听母亲或哥哥姐姐拉琴,并经常去教室旁听别的小朋友上课、拉琴,这样孩子就会一天天地对小提琴发生兴趣,萌发学习的愿望。一旦学琴变成他自己内在的要求,而不是父母的命令,孩子就会主动积极地配合老师,就可以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掌握要领。

②经常不断地注意要奏出正确的音调,即奏出优美的声音,并保持正确的姿势和持弓方法。 学习是愉快的,但训练是严格的,基本练习丝毫也不能马虎。从小就注意培养对音色的敏感,寻找最美的景色,养成良好的演奏姿势,这无论是对于孩子将来向小提琴演奏家方向发展,还是获得一定的音乐修养都是必需的。

③个别教学和集体课同时进行。个别教学有助于针对每个孩子各自的情况进行更有效的帮助,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同时,定期上集体课也是很有必要的。孩子们将各自在个别课上学到的东西带到集体课上来相互交流,互相促进。老师也可以提出一些总的要求,或纠正共同的错误。集体课一般定期每周上一次或每月两次。

④不断反复,持之以恒。孩子掌握了一个曲子之后不能随学随丢,而要不断重复,在学会了第二个、第三个曲子之后仍要每天都拉前一个曲子,这样,曲子就会越磨越透,越拉越熟,表现力也越来越丰富。

铃木教学法是在缓慢和非常关心的教学基础上教会非常年幼的孩子在小提琴上奏出非常饱满而纯净的声音。通过经常听指定曲目的录音和反复练习以及复习学会了的作品,孩子们会有表情的句法和清楚的发声作出反应并模仿它们。学习用的曲子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每首都引进或巩固某一点技术,这种技术是进行下面曲子之前必须掌握了。“祖国语言教学法”正是通过反复刺激引导着孩子发展他的能力,使音乐成为他自己的东西。

(2)铃木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可分为:

①接触:即为孩子创造学习音乐的环境,使他能够时时接触由音乐大师创作并由音乐大师演奏的作品,使他能够从中得到熏陶和感染,并化为他对艺术作品的热爱,满怀激情地渴望学习和掌握这些打动人心的作品。

②模仿:让孩子按照听到的旋律和看到的拉琴动作来表演。这里给孩子听的旋律常常是由演奏大师灌制的唱片和磁带,所以从根本上说,孩子是凭听觉模仿这些大师的声音,跟大师们学习。在课堂上老师所做的工作是纠正孩子们的姿势和持弓方法,帮助孩子们寻找最合适的音色和表现手法来再现大师们的声音。这样可以使孩子们从小就象大师们那样 进行音乐思维,有助于培养孩子纯正的音乐趣味。一般孩子们都能相当准确地模仿父母,也很乐于模仿,所以如果父母也在学习,孩子就会更容易掌握。铃木教学法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

③鼓励:孩子的学习非常需要教师和父母的鼓励。不失时机地鼓励孩子会大大增强他们对于自己的信心,一次表扬和鼓励会使他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做得更好,进步更快。即使孩子某一次拉得很糟糕,我们也不要过多地责备他,仍然应当正面的鼓励,责备他已经犯下的错误 是没有用的,我们应当相信他下一次会拉得好一些,这样孩子才不致于灰心丧气,而是充满自信地去付出更多的努力。定期组织音乐会是鼓励孩子的一种非常巧妙的手段。在音乐会前孩子们精心准备他们所要演奏的曲子,当他们那一丝不苟的表演博得了父母、教师和其他小朋友的热烈掌声,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鼓舞啊!

④不断重复和增加表演内容,日益改进和完善。孩子们演奏一个曲子受到鼓励以后,他总是会非常乐意地一遍遍地重复演奏这支曲子,这是必要的;同时也应该及时地教给孩子新的曲 子,增加新的曲目。这样一遍遍地重复,一曲曲地增加,孩子们的演奏水平就会一天天地得到提高,他们的音乐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