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情商老师
20572700000024

第24章 未来音乐家的训练技巧(5)

在学习音符及时值时可借助孩子们自己的手臂运动。学习四分音符可要求孩子们向上举右手或向下伸左手来表示音符的形象。注意,所有的带符干的音符都是“上右”、“下左”。时值的表示方法可要求孩子前后摆动自己的手臂,向一个方向摆臂1次为四分音符的时值。当然,可以摆得快些或慢些,但在同一支曲子里的音符必须用同样快慢的摆臂来衡量。这种由摆臂形成的有韵律的节奏感,称之为“速度”,乐曲的速度“快”,摆臂的速度也快;乐曲的速度“慢”,那么摆臂速度也慢。最重要的是速度必须均匀。以后即使没有任何动作,摆动的感觉依然存在。二分音符则摆臂两次,向前1次,紧接着向后1次。附点二分音符摆动3次,向前1次,向后1次,再向前1次。全音符没有符干,摆臂4次,四分音符为全音符的四分之一。在摆臂的同时,还可以把每个音符看作一个音节唱“Do”。

科恩同样强调用孩子们自己的身体当学习助手。比方,可以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身体辨认高低音谱表:孩子们向在地谱上,头顶着第5线,脚踩第1线,以头部、肩部、腰部、膝盖、脚趾分别“感觉”到谱表的第5、第4、第3、第2和第1线,以及这5条线分别代表的5个音(F、D、B、G、E)。在许多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这5条线位置间的关系和音的关系就逐渐成为孩子们的第二种本能。当他们完全掌握谱“线”后,再学谱“间”,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辨别和间。不久他们会碰碰身上的魔术似的谱线和谱间,将一首首歌曲用动作做出来。这样,孩子们的运动自始至终符合“自我辨认”和“用实实在在的方法认识抽象概念”的准则,因此,孩子们的体力、心理完全融合在学习的行动中。

在较高级的班里,还采用手谱--手指符号学习法,要求孩子把右手的5个手指当作高音普 表的5条线,并用左手的食指去摸手指谱线或伸进指间,这样,就能把一支曲子做出来,这种对音乐谱逐个做动作的方法,是科恩法手指符合学习法的基础。

这种手指符号学习法的优点是:学得快,而且容易掌握,读谱技巧能持久、巩固,能把读与书写结合起来,每个人的手就是他永久的学习工具。手指符号是印刷的音乐符号的逐个对照,它本身就是读与写的结合过程。这种方法还能结合键盘的运用。将手放在键盘上,每个手指不用变位置便可奏出与其相应的琴键的音。

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身体当学习助手的另一个内容是:用身体感觉节奏。为了让孩子能作有规律的摆动,树立节奏跳动的概念,首先可从简易的身臂、身躯的放松摆动动作做起,再让孩子根据钟摆的节奏来跟教师作礼仪式的握手,也可让他们模仿钟摆动作将上身作左右晃动,或作时值协调走步活动(配合以腿部、挥臂和发音等动作),以动作做出所有简单的音符时值,通过这些活动孩子就会感到节拍。然后,要他们用语言来表达出拍子的长短,直至有一个“动”的节拍概念。这是大动作的配合。接着,我们可以逐步地动用比较复杂的小动作,如:以“时值手符号”表示较短的时值,以“脚拍”表示强拍和弱拍等等。所有的这些技巧、方法,将逐渐地协调地融汇成一体,孩子们就能用自己身体各部分的动作,表示出各种不同的节拍与时值长短,直至完全能控制、掌握节奏。

科恩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都有机会亲自尝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绩的甜头。如孩子能在钢琴上奏出他在谱表上见到的某个音,能唱出、写出表示这个音的音符。这些行动是实实在在的。孩子本能地将每个成绩归功于某个成功的体力行动。孩子们在成绩的推动下,去努力探索环境,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概念成为他看得见、摸得着东西,在良好的学习环境里他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发现关系,以及去发现一系列的相互关系。这样,学习就不只限于在课堂里。成功和发现的喜悦将不断鼓励孩子自己来当自己的教师,学会自学的方法。

科恩法的另一个特色在于非常重视每个教学环境中的细节,使得这每一个细节都变得对孩子富有教育意义。比方,科恩注意到孩子往往对自己的名字十分珍爱,如果能把名字与学习结合在一起,可以成为强有力的动力。在节奏游戏和辨认游戏中,科恩法就利用了孩子的单音节音乐小名,作为节奏学习的基础。由于孩子们对自己名字的珍爱,成功的表演会给他的名字增添光彩,这就大大促进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也自然地树立了起来。

在这个经过特别设计的环境中,特别注意帮助没有经过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建立自信心。不管你以前学得怎样,后进的孩子与其他的孩子一样,以同一起点来学习,那些在家里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在家里从不使用准确的语言,家长从不带他上动物园,不讲故事,不教画画等等),现在有机会显示他们在“环境学习”中的天赋智能。他们的反应往往是惊人的,因为这全靠天赋,而不靠文化教育背景。科恩法向所有的孩子提供同一套教材。对学习条件差的孩子不必分班,当然偶尔也需对少数进展慢的孩子采取必要的辅导措施。但是必须反对某种无意义的隔离形式,让不同家庭出身的学龄前孩子受到同样教育,让他们一起学习,相互促进,使每个孩子一律平等。科恩法是专为一般学生而设计的,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各种游戏中,孩子会在各种不同场合遇到这些基本概念几百次。他们自己做教具,自己使用这些教具,由教具代表的抽象概念就渐渐地变得可以理解了。

科恩法始终注意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到愉快,而决不是让他感到讨厌、乏味。所有的教具和学习用具都由孩子们熟悉的材料做成,纸呀、带呀、蜡笔等等。这些东西能给孩子们一种舒适感,使他们在一个新的学习环境里就像在家里一样。科恩用一些丝绒带作为接触感觉的教具,而不是用普通的沙纸,因为沙纸的感觉太粗糙了。再如,甜饼的味道好,就用它做各种音符。另外,还给孩子呷饮料来练习节奏,以掌握时值的长短。因为许多教具是用纸做的,使用后免不了会损坏或撕破。孩子们与这些东西的关系十分紧密,因此这就像伤了他的宝贝小猫、小狗一样。科恩法用做游戏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动手修补教具,“将受伤的音符送进医院”,补一补撕裂口,重新在符头上贴一条符杆,等等。这样,就更加深了学习过程中的印象。

科恩法音乐教室学习环境的布置把重点放在以下方面:

①大谱表的线、间与琴键、乐音音高的关系;

②时值与身体摆动的有节奏的协调;

③教那些孩子力所能及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要去教那些使孩子难以接受的东西。让孩子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从中了解学习材料的重点,不断循序渐进的增加广度、深度。在教学中,重要的是要突出每一个新概念的核心,去掉一切使人分心的东西,突出最小的学习单位。例如一个练习节奏的结构,只用一个音调,这样孩子们的注意力就只集中在节奏方面,而不用顾及音的高低。为了使孩子们注意力集中于结构和关系方面,学习环境的布置一开始只限于C大调,从而使孩子们透彻了解基本大调音阶、音程。以后,孩子们就能在所有的琴键上奏出这些音阶、音程。

颜色在学生的学习中可以起某种辅助作用,但搞得不好,也可起抑制作用。在黑板上白粉笔写的音符与放在孩子面前的印刷曲谱(黑色音符)差别很大,为了改变这种不自然的情况,科恩法提供的是孩子可读写黑色音符的五线谱,尽可能使它与一般印刷的谱一模一样。要依照 白底黑谱的原则,有时为了增加色彩,可以用黄色、浅蓝色的底代替白色底。用粉笔写音符,用蜡光纸剪成音符,只要这些颜色是深色,显眼,就不违背上述原则。但是不要老是用彩色的。大部分时间应该让孩子读白底黑音符的谱子,因为它与正式的印刷谱相近。正确使用颜色可加深学生所学内容的印象。如在“走走跳跳”的游戏中,邻音标上黄色,其他音程标上红色。黄与红标明的是音阶进行与音程跳进之间的区别。不过,孩子未能通过动作了解每两个音之间的关系之前,不宜使用这些颜色。颜色可以帮助记忆。在深一步的学习中,颜色可用来分析作品结构。孩子们一见到颜色,记忆会加深。颜色还可用于强音记号,标明节奏和调式的反复,以及比较乐句的长短等等。在学龄前孩子的学习中,用四五种不同颜色的彩笔将每个音符和符号涂色,可使书写练习显得更为有趣。

教学中应当启发孩子幻想。“幻想”可以说是能抓住孩子想象力的游戏,可以用来阐明或强调一个实际的学习问题。教师在示范一种新的活动时,孩子们很可能不理解,然而当你摆弄洋娃娃和动物玩具来解说这一活动时,孩子们就会全神贯注。当然,幻想决不是终结。孩子们会围着小兔子(玩具)高兴地像兔子一样蹦蹦跳跳。但是,一定要在某些规定的位置里并以各种不同节奏去跳,才有建设性的学习价值。

教学中使用大谱表的时候应该首先高度重视谱表的线,因为谱线是视觉的依靠,谱间离开了谱线就不复存在。不让孩子看谱间,视觉形象会失掉依靠而飘然离去。相反,先让孩子重点学第一线、第二线,然后再将注意力转移到两条线之间的谱间,孩子会以“捉住”“间”而兴高采烈。以“楼下邻居”线和“楼上邻居”线命名的这个位置,显得十分清晰,并将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头脑里。此外,我们还可以做几个简单的游戏来帮助孩子弄清两条线的“间” 的关系。示范和讨论后再使用钢琴。扮演“楼上邻居”线的一个孩子用手指按一下相应的琴键,扮演“楼下邻居”线的另一个孩子也按一下她的相应的琴键,那么扮此“间”音符的孩子就能轻而易举地奏出他的音,并且看得见、听得见,有清晰的感性认识。

皮亚杰和许多着名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幼儿看见液体从矮杯子倒入高杯子,就认为液体的量已改变(增加)。假如他自己就是容器里的液体,从一只矮杯子倒入另一只高杯,他马上会懂得不会改变的道理。因为他还是他,不管他在第一只容器还是第二只里,都是一样。这个原则可以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在“小节线游戏”中,请孩子扮演“时值”,重新排列成不同的乐句或乐汇,他们通过活动自己能证明:整个小节的音长,无论其音符怎样排列,依然不变。他作为一组的时值之一,看到和感觉到了他们自己和伙伴们一起占据着一个小节的空间,表示出整个小节的长度。

孩子的运动过程就是孩子的思维过程。孩子们是在活动中学,活动应是每堂课的主要部分。 生动活泼的游戏,可以松驰一下脑力紧张状态,同时,有助于延长孩子思想集中的时间。在教学中,如果要不断接触同一个概念,无论是脑力的或体力的,都要不断变换方式,才能使孩子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思想。

50年代曾有人提出不要给儿童看乐谱,因为这样会损害孩子幼嫩的眼肌。但是科恩法所采用的“音符”和“符号”都非常大,因此不存在眼肌紧张的危险。大型乐谱不但可以使孩子的 思想比较容易集中,而且能抓住孩子的想象力。他可以进入这个大型结构(即乐谱)并在那里活动,扮演某个符号,甚至乐谱本身。科恩法在教学中从一开始就用大谱表。她认为,只教高音谱表,是违背音乐教学的传统的。因为不论哪一种5条线的谱号,总是大谱表的一部分。即使唱高音谱表上的曲子,他也会感到低音谱表的存在。只让孩子学高音谱表就像只让他学一部分字母一样,感到不完整。科恩法大谱表是孩子们游乐的天地,他们蹦蹦跳跳地进入“大谱表”后,不仅永世不忘,而且能继续学中提琴、大提琴及其他乐器的各种谱号。

科恩教学法还注重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孩子们将表示自己“身份”的音,加到伙伴中去,孩子开始创作自己会写、会唱、会演奏的音乐主题。他能很容易地将同一个曲调重新排列成新旋律。这样,就培养了一种把相似的材料“织”成新内容的习惯,也就是一种活跃思维、更新观点的技巧。其实,每一个艺术家都用这种方法促进自己的创造能力。首先可用着名交响乐和室内乐主题作为着手使用的材料。即使一开始只能认出一两个音符,不久他就会跟作曲家有同感,因为作曲家与他们现在使用的是同样的音乐材料。起先可以从简单的主题开始,如C大调键盘上简单的时值,以后再用复杂的。可从着名作品中选一个乐句,甚至一个小节作为一个“接触点”。这样就密切了孩子们与作曲家的关系。还可以反复听作品的录音,当他听到熟悉的乐句时,孩子会默默地举起手。大家都有这样的机会,我们听音乐时如果能分辨出音乐的出处,会感到其乐无穷。孩子们也一样,除了这种自豪以外,还可以养成集中思想、积极听讲的良好习惯。现在的许多年轻人能很容易地听出一些流行音乐,但对经典音乐作品和音乐家往往一窍不通。如果能在儿童时代,让他们不但听古典音乐而且表演这些音乐主题,他们会感到自己与这些作曲家和演奏家有共同语言。教学中可把古典音乐主题用作各种游戏,主题要写在大谱纸上,放在教室的各处。

科恩法在大、小班级均能顺利进行。当然,在小班要提供更多的个别辅导的机会。如果11个孩子一班,能使每个孩子“扮演”一条不同的谱线。大班,不要以个人而是以一个小组为单位扮演某位置的谱线或时值。歌曲的每个音符可由一小组或一排孩子来扮演。有些班可能人数太多,可以同时展开各种不同的活动。歌曲的表演可用“魔术身体”谱线和谱间或“手指符号”来进行。学习节奏协调的任何活动,不管多少人参加都可以。曾经有一次集会上,科恩同时教了1000个孩子。科恩法的课堂教学形式为:每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做“谱表形象”游戏,如扮演某个谱表等等,第二部分可以做培养节奏感的协调活动,如扮演某个时值。以后在所有的活动中节奏的要素与谱表形象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