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2042900000046

第46章 朝鲜半岛的统一尚需时日(17)

随着“8·19事件”的结束,苏联国内形势急转直下。8月23日,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称:“这次军事政变标志着戈尔巴乔夫统治的结束和叶利钦时代的开始。”从那时起,美国就把叶利钦的重要性放到了戈尔巴乔夫之上。在苏联解体已成定局之际,前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在12月13日公开表示:“现在是我们帮助苏联人朝他们希望的方向前进的最佳和最好时机。”他还说,过去80年西方几乎无法帮助苏联由“共产党独裁”向民主过渡,但西方在“8·19事件”中支持叶利钦起了决定性作用,提供了西方“进行帮助的机会”。切尼的这一番话点出了西方一直图谋瓦解苏联的真实心态。

)第五节值得总结的八点教训

综上所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度称霸全球的强大的苏联竟然像泥足巨人一样在瞬间轰然倒下,的确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正像某位学者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一系列长期以来不断积累的导致苏联解体的条件,叶利钦和苏联的“民主派”是不可能“四两拨千斤”,轻而易举地战胜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以及庞大的苏联党政军特系统,并使国家毁灭的。

苏联解体的教训是惨痛的,可吸取之处很多,现仅列出如下几点:

一、要坚决维护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

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承担着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一极其艰巨的任务。共产党丧失政权的结果就等于葬送社会主义。而共产党之所以能保住自己的执政地位,依靠的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和理念、对世界发展的正确评估、符合国情的战略策略以及一切为了人民最大的利益的执政原则。戈尔巴乔夫放弃了苏联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权,改变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这就注定他必然会落到身败名裂的下场。这也是全世界共产党人应该吸取的极其惨痛的教训。

二、要把维护国家统一作为执政的最高原则

作为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国家统一至关重要。列宁当年在建立联盟时特别强调联盟的参加国拥有退出的自由,这是出于对各民族的尊重,但确定这一原则时并没有足够估计到民族关系的复杂性,认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优越,不可能出现民族要求自决和分离的状况,加盟共和国也不会自动退出苏联。正因如此,苏联每次修宪时都保留了“各加盟共和国享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这一条款。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国家最高领导人必须要把维护国家统一定为执政的最高原则,而且要为此提供法律保障。叶利钦为了向戈尔巴乔夫夺权,曾竭力破坏国家的统一,但当他达到目的后,在制定俄罗斯联邦宪法时却规定,俄罗斯各主体不能退出联邦。为了维护俄罗斯的统一,叶利钦和普京两届俄罗斯总统都先后不惜动用武力来阻止车臣共和国的分离主义分子的分裂活动。由此可见,叶利钦和普京两人都吸取了戈尔巴乔夫的教训,把维护国家统一作为执政的最高原则。

三、要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和妥善处理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必须按照不同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稳妥处理。苏联的教训警示: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既要克服大民族的沙文主义,也要防止小民族的狭隘民族主义;既要看到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对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状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估,又要对民族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疏导,妥善处理。民族平等是一个基本原则,要维护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本民族语言。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逐渐消除民族差别,遏制主体民族的“大民族主义”倾向。切忌进行强制性同化,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多数民族要帮助落后地区的弱小民族,促进共同富裕。必须严格区分人民群众正当的民主诉求与民族分裂势力的无理要求,对极端民族主义、民族分裂势力决不手软;但对普通民众的合理需求应认真予以解决,不要授人以柄。斯大林在卫国战争期间,曾因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中出现了叛国投敌分子,便强制该民族大规模迁移他地,这一举动所留下的负面影响在数十年后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开始凸现,成了破坏国家政治稳定的因素之一,这个教训值得吸取。此外,要特别警惕西方国家煽动民族情绪,利用民族矛盾制造分裂,同时要制止地方割据的倾向。

四、要大力发扬党内民主防止决策失误

在实行民主集中制时,要大力发扬党内民主,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渠道畅通。上级要能听取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不同意见,尤其是合理的建议,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政治气氛。苏共由于过度集权,严重脱离群众,扼杀了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尽管戈尔巴乔夫的错误在党内曾经遭到抵制,党员和地方党的领导干部的正确主张也曾在中央全会和党的代表大会上提出过,并展开过激烈的意见交锋,但却无法阻止最高领导人的独断专行。这与苏共历史上领导人习惯搞个人迷信和“一言堂”是分不开的。大量事实证明,苏共一直未能打破个人崇拜的禁锢,往往在打破1日的个人崇拜之后又搞新的个人崇拜。戈尔巴乔夫在没有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或中央全会,甚至没有经过政治局讨论的情况下,便屈服于叶利钦的压力,独自一人发表声明,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和苏共自动解散。面对这一情况,广大党员和党的干部对党的命运只能听之任之,冷漠对待,这显然是苏共长期缺乏党内民主造成的恶果。

苏联的教训同时告诫我们,最高领导在重大问题上的决策错误不仅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会产生无法挽救的后果。斯大林用镇压持不同政见的领导人的办法来“统一思想”,从而犯下一个又一个决策性错误;赫鲁晓夫犯下的开垦荒地和在全国推广大种玉米等唯意志论的错误;勃列日涅夫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富汗的错误都造成了不良后果。而戈尔巴乔夫的决策错误造成的国际性影响和惨重损失更是无法估量的。

五、要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和保持各级领导人的廉洁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体制转轨的艰苦过程中,执政党如何加强自身的建设至关重要。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尤为重要。苏联的反对派曾大肆攻击苏共领导搞“特权”,实际上,尽管大多数苏共领导干部还是清廉的,但苏共党内的确存在腐败分子,也有不少滥用职权的领导干部。特权和腐败是一对孪生兄弟,它腐蚀党的机体,破坏党的威信。反对派利用这些问题在他们控制的舆论工具上稍加炒作,便轻而易举地使群众中的反对执政党的情绪更趋激化。苏共的教训表明,共产党不抓党的建设,不大力整顿自己的队伍,不能保持各级领导人的廉洁奉公,就会失去民心,随之丧失政权。因此,只有加强集体领导,反对个人集权;紧抓廉政建设,打击贪污腐败,消灭干部特权,才能防止脱离群众。

六、要把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中心任务

经济和政治永远是一致的。党除了为人民服务,使人民有一个好的生活外,不应该有其他的目的。苏联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列宁曾经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7卷,第18页)尽管斯大林等苏共领导人注意发展生产力,增强了苏联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有了相应提高。然而,长期拒绝改革开放、没有以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中心,由思想上的长期僵化导致经济上的长期停滞,使社会主义在人民心目中逐渐失去了影响力。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人民的生活每况愈下,群众对国家前途完全丧失了信心。因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引起的民心相背对苏联解体产生着无法低估的影响。

因此,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让人民的生活不断有所改善,这样才能赢得民心,消除敌对势力可以利用的各种隐患,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七、要善于抓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

历史上,苏共一直重视抓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活跃的宣传鼓动工作在保卫和建设祖国的过程中的确起到过积极的作用,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然而,在宣传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揭露资本主义阴暗面等方面都有言过其实之处。而且苏共对意识形态领域控制得太紧,条条框框很多,不能跟上日益发展的形势,甚至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反感,对其进行纠正是完全必要的。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舆论失控,过多渲染前领导人的错误和社会的阴暗面,特别是反对派控制的舆论工具成天给苏共历史抹黑,全盘否定苏共七十多年来对国家和人民所作的贡献,搅乱了群众的思想,使他们无所适从,失去了方向感。由此可见,执政党不仅要善于引导媒体大力宣传党的成就和社会主义优越性,而且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存在的问题。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提高宣传艺术,对密切党群关系至关重要。

八、要高度重视组织工作和监督工作

前苏共中央组织部第一副部长拉祖莫夫在反思苏共的组织工作时谈到,共产党一方面应该重视党员的质量,不要一昧追求党员的数量;另一方面还应该加强党的集体领导。他认为,必须从思想理论水平、政治成熟程度、道德品质和善于做人的工作等方面来选拔和要求各级党的领导干部,这样才能使党永远兴旺,永不变色。这些话听起来有些老生常谈,但出自一个经历过亡党亡国磨难的前苏共高级领导干部之口,还是值得深思的。

苏共丧失政权的直接原因不仅与戈尔巴乔夫有关,而且与叶利钦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与戈尔巴乔夫一样,同是苏共和苏联的掘墓人。这两人地位不同,处境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权欲很大。他们可以不惜牺牲党和国家的利益来达到夺取政权和维护自己地位的目的。从党的组织工作角度看,无论是选拔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还是对待和处理叶利钦的问题都有值得反思之处。

总之,中国和苏联所走过的道路有共同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两个国家的国情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从苏共丧失政权和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中吸取必要的教训,无疑是颇有教益的。作者 唐修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