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邦传刘备传赵匡胤传朱元璋传(超值金版)
20234100000075

第75章 恩威并重(4)

宋太祖以仁德治天下。在建国之初,他以宽容的气度包容了后周的旧臣和周世宗的儿子;在治国的过程中,他对待将士和敌人将领也显示了一代仁君的宽容风范。对别人显示出宽容的气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对自己来说,是体现了自己博大的胸怀,使自己的眼界豁然开朗。对别人来说,做过的错事能够得到原谅,势必产生一种知恩图报的感激之情,为己所用。在宽以待人方面,古代齐桓公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典型。齐桓公之所以能在春秋乱世中成为第一个霸主,主要是因为他重用管仲,在治国治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最终成为号令天下的霸主。齐桓公的父亲齐襄公死后,诸子争立,引起宫廷内争不断,最后大臣们商议决定,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和公子纠二人中选出一位国君,因二人此时都在国外避祸,遂约定先回到齐国者为国君。听到这个消息后,远在莒国的小白和鲁国的公子纠都急忙赶赴齐国,以求尽早回到皇城即位。此时,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充分运用自己的智谋,一方面让公子纠尽快返回齐国,一方面又率一支兵马埋伏在公子小白返齐的必经之路,以拦截小白。后来,小白果真从这条路上经过,管仲躲在暗处向小白突施冷箭,正中小白,小白应声倒地。管仲等人见小白中箭倒地,确信小白必死无疑,便放心地撤兵而去。当公子纠得知小白已被射死的消息后,得意忘形,认为自己已经是胜券在握,不必急匆匆地赶路了,因为竞争对手已被除去,王位早一天晚一天都将是自己的。殊不知,管仲的那一箭并没有射中小白,而是射在了小白腰间的带钩上,并没有入肉而危及生命。小白见有人暗算,急中生智,倒地诈死,骗过了管仲,也骗过了公子纠。待管仲等人离去后,小白迅速翻身上马,率部下急行军,抢先进入齐国都城临淄,并在公子纠到来之前完成了继位大典,成为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立即向曾帮助过公子纠的鲁国发难,通牒鲁国:“公子纠是我的亲兄弟,我不忍心亲手杀死他,请你们把他杀掉;管仲是我的仇人,请你们立即给我活着送来,我要亲手把他剁为肉酱,以解心头之恨,如果你们不照办,我将发兵把鲁国灭掉。”弱小的鲁国无力对抗强大的齐国,只好照办,将管仲押解到齐国。齐桓公马上就想将管仲处死以解仇恨,这时他的谋士鲍叔牙劝谏道:“大王是想仅仅把齐国治理好呢,还是想称霸于天下呢?”齐桓公回答说:“当然能够称霸天下更好。”鲍叔牙又说:“如果只想把齐国治理好,有我就足够了。但是如果想要称霸天下,则非管仲莫属。”接着,他又列举了管仲的才华和处事能力,以让刘桓公相信。齐桓公是一位非常开明的君主,仔细琢磨后,觉得鲍叔牙言之有理,与管仲一交谈,更为他的才华所倾倒。于是,齐桓公摒弃前嫌,授予管仲相国之职,让他负责谋划称霸大业,管仲为齐桓公的宽容所感动,竭尽自己平生所学,帮助齐桓公成就了一番霸业。

被史家称为宽厚仁慈的宋太祖,在这方面做的要远比曹操高明许多。即使是对待敌人,宋太祖也充分体现出宽容和大度,不滥杀降卒,不惊扰地方,每攻占一地,必先安民,更何况对待自己的文臣武将呢?早先宋太祖在游历期间,曾一度衣食无着,到达当时的复州(今湖北天门)时,他去投奔父亲原来的同僚、复州防御使王彦超,希望王彦超能看在父亲的面子上,收留并提携一下自己,闯出一番事业。可是,当时王彦超看到宋太祖穷困潦倒,不愿收留他,只是看在他父亲面子上拿出10贯钱便打发了宋太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想到后来宋太祖竟然当了皇帝,王彦超反而仍是一个臣子。一天,宋太祖在宫中设宴招待群臣。酒酣耳热之时,宋太祖偶然发现了正在坐席之上的王彦超,不由想起了当年他流落时的窘况和10贯钱的事。太祖忍不住便问起王彦超:“昔日我落魄之时,到复州投奔于你,你为何将我拒之门外?”王彦超一听此话,立刻吓得酒意全无,惊慌中答道:“当时臣下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刺史而已,一勺之水哪里能够容得下您这条神龙呢?假如臣下我当时收纳了陛下,陛下怎能有今天呢?”宋太祖听后,觉得回答巧妙,遂抚掌大笑,继续与大家喝酒作乐,此事也从此打住。事后,王彦超还担心宋太祖会对自己不利,但最终什么事也没有发生,王彦超的官场生涯一直比较顺利。宋太祖在流浪期间遇到的另一件尴尬的事情是在随州(今湖北随州)。时任随州刺史的董宗本也是宋太祖父亲的老友,他虽然顾及老友的面子,收留了落难的宋太祖,但他的儿子董遵诲却打心眼里看不上宋太祖这个远道而来的流浪者,经常借故羞辱、打击宋太祖。宋太祖经过磨历,也深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道理,所以处处忍气吞声,让着董家这位少爷。一次,二人在一起讨论兵书战策,模拟带兵打仗之法。董遵诲整日不学无术,只知吃喝玩乐,在行军用兵之事上根本不是宋太祖的对手,议论起来自然一败涂地。此时,董遵诲虽知自己输了,但少爷脾气却上来了,指着宋太祖便大肆挤兑挖苦:“阁下既然如此足智多谋,才华盖世,又怎会落得今天这个地步呢?”说罢,便扬长而去。经过此事,宋太祖深受打击,再也不愿呆在董家受窝囊气,一怒之下,离开董家,又开始了新的流浪生活。宋太祖当上皇帝后,董遵诲也在朝中为臣,任骁武指挥使,每次见到宋太祖都是心惊胆战,生怕太祖提及旧事,治自己的罪。有一次,太祖在便殿之上召见董遵诲,董遵诲以为太祖要和他算老账,自忖死罪难逃,便要自杀。他的妻子却表现出了不凡的见识:“等到皇上要你死时,再去死为时不晚。万乘之主,岂会小肚鸡肠,同你计较过去的一点私嫌旧怨?”在董遵诲朝见之时,有人因为听说皇上的旧事,以为宋太祖要治罪于他,便趁机上奏董遵诲的不法罪状十余条,企图落井下石,置董遵诲于死地。然而,出乎大家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太祖不但没有治罪于董遵诲,反而令左右将他搀扶起来,和颜悦色地对董遵诲说:“我现在正在赦罪赏功,怎么还会算计以前的不快之事呢?你不要有什么顾虑,我仍然会重用你的。”董遵诲听完,深受感动,感激太祖不念旧恶的宽大胸怀,决心以死效忠于皇上。

后来,董遵诲受命镇守边地,为通远军使,十分尽力,屡立战功。当董遵诲派人赴京向太祖进献良马时,太祖将自己所穿的珍珠盘龙衣脱下来赏赐给他。大臣们纷纷反对说,臣子不能穿这么贵重的衣物。太祖却说:“我与董遵诲的关系不同于一般人,用不着这个那个。况且,我派他为国家戍守边地,也不能计较太多。”另外,当太祖得知董遵诲的母亲流落在契丹人控制下的幽州,母子多年未得相见的情况后,多方设想,重赂边民,将他的母亲偷偷地接回来,使母子二人团聚。所有这些,都让董遵诲一家感激涕零,还怎能不为皇帝肝脑涂地、鞠躬尽瘁呢?五代正是乱世,屠杀和劫掠如家常便饭,人命不值钱。而宋太祖超出寻常之处在于他的宽仁,他要走一条和平之路。他考虑的是长治久安,既要统一,又要少流血,少制造仇恨。这个原则是极富智慧和仁爱的。宋太祖讨伐各国的统一版图,是不可阻挡的大业。但由于各国立国已久,割据形势公认。所以,伐人之国还要师出有名,哪怕是牵强附会的借口。可是南唐国主李煜一向小心侍候,一时难以找到出兵的借口。宋太祖等不及了,发出了赤裸裸的战争威吓:屯兵10万于南唐边境,要求李煜北上朝拜。南唐后主李煜手下有两位大臣非常忠诚,一个叫徐铉,一个叫张洎。李煜派以能辩而闻名当世的徐铉去开封,和宋朝理论。当时,宋朝的大臣自觉理亏,难以在言辞上和徐铉争辩,都互相推诿,不愿接受和徐铉谈判的任务。宋太祖却不当回事,亲自召见徐铉。徐铉当面问:“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又言:“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从未有什么过失,为何要兴兵讨伐?”宋太祖答道:“你说我同李煜,犹如父子,那么你听说过父子可以分家而居吗?”徐铉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只得灰溜溜地回到江南。时过不久,徐铉再次街命北上,见到宋太祖,反复争辩:“李煜事奉朝廷,礼仪周全、态度恭顺,只因有病未能前来朝谒,并非故意违抗诏令。”宋太祖对徐铉的喋喋不休颇感厌烦,手按剑柄勃然大怒:“不必再说了。江南是没有什么罪过。但天下一家,卧榻旁边能容他人鼾睡吗!”徐铉再能辩此时也哑口了。李煜君臣投降后,宋太祖召徐铉责问。他厉声责问徐铉为什么不早劝李煜归顺朝廷。徐铉正色答道:“臣为江南大臣,而国灭亡,罪固当死,不当问其他。”宋太祖听后,不怒反乐,和颜悦色地安慰徐铉说:“忠臣也。事我如事李氏。”对张洎的责问,要比对徐铉严厉得多。太祖首先责问张洎:“汝教李煜不降,使至今日。”并出示了张洎起草的调兵诏书,意欲置张洎于死地。张洎毫不害怕,面色凛然,答道:“实臣所为,犬吠非其主,此其一尔,他尚多有,今得死,臣之分也。”太祖听后,改变了要杀他的念头,并称赞说:“卿大有胆,朕不罪卿。今事我,无替昔之忠也。”此后,太祖授予张洎太子中允之职,后又改任刑部。而张洎的仕途也从此一帆风顺,至太宗朝时官任参知政事。宽容,并不是顺其自然的宽容,其中应有一个度。否则,就会演变成纵容,性质也会相差万里。宋太祖虽以宽容见长,但对宽容的理解基本上还符合度的标准。对那些屡教不改、目无君主的狂徒和佞臣,太祖丝毫不会纵容,而是施以颜色,改正他们的错误。宋太祖一向治军严明,对于胆敢违抗军令,不服从军纪的将士,他绝不纵容姑息,一律按军法从事。即使是屡立战功的宿将老友,宋太祖也能功过分明,奖功罚过。王全斌在国家统一过程中战功卓著,屡次受到太祖嘉奖,并得到雪夜千里送裘衣的殊荣。但他在伐蜀时违背军令,擅自妄为,造成极其恶劣的后果,遭到太祖严厉斥责,最后丢官去爵,老死乡里。对于读书人,太祖一直是宽厚大度的,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和政治地位,而且文人犯了过错,一般都会得到较轻的处罚。然而,人贵在有自知之明,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那么等待他的将是严厉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