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邦传刘备传赵匡胤传朱元璋传(超值金版)
20234100000065

第65章 集权(4)

赵普足智多谋,善于机变,是不可多得的济世之才。遇到赵普并把他纳入门下,是宋太祖政治命运中的一个契机。在滁州城内,因为赵普照顾病中的宋太祖之父赵弘殷,才与宋太祖偶然相遇。经接触,宋太祖对赵普的见识大为折服,相见恨晚,于是便将赵普延入幕中,帮助他筹策军务和政务。赵普也不负宋太祖的厚望,为他出谋划策,为宋太祖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实,对两人来说,这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在宋太祖步步高升的同时,赵普也因献策有功而逐次高升。两人都在同一契机下互相得利,达到双赢。此后,宋太祖在战场上东挡西杀,左冲右突,接连大败南唐军,帮助周世宗实现了预定目标。正当宋太祖快速升官进晋爵、春风得意之时,一场变故突然降临。其父赵弘殷在征讨南唐时不幸染病,后来病情加重,就在后周取得胜利后不久,溘然逝去。按礼制,父母去世,子女应守孝三年,辞去所有官职,推掉一切应酬,专心陪伴九泉下的长辈。可是这样一来,就会失去许多建功立业的机会。这对于宋太祖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作为饱读儒家经典的他,最终还是把仁义孝悌放在首位,辞官为父亲专职守孝。但没过几天,因为战事,周世宗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一纸诏书命令宋太祖复职,重新回到前线。在宋初的历史中,赵普是一个位高权重之人,曾一度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自从照顾宋太祖之父赵弘殷而逐渐受到宋太祖的重用,他以其智谋辅佐太祖登上皇位、平定内乱、统一全国,其后又以宰辅身份帮助太祖治理国家,其功劳不可计数。宋建国之初,宋太祖让赵普长时间独掌相权。而赵普确有专权的毛病,但在总体上,他能做到公忠体国,不计个人安危。宋太祖也有意划清君权和相权的界限,不过多侵犯相权,尊重宰相的意见。对于宋太祖来说,赵普就像唐太宗的大臣魏征。赵普作为大宋的开国功臣,为宋太祖献了许多治世良策,也提出过许多正确的意见和建议。而且有的时候,为了说服宋太祖,赵普还显得非常执著和倔强。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举荐某人为官,评论了这个人的优缺点之后,建议宋太祖应授与此人相应的官职,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宋太祖当时没有同意,也没有说明原因。而赵普对这个人才,却是铁了心要把他推上去。于是,第二天赵普又向宋太祖劝谏,力荐此人为官。宋太祖还是没有同意。第三天,赵普仍旧怀揣荐人的奏章前来面圣。这一下,把宋太祖给惹火了,盛怒之下抓过奏章,一把撕个粉碎然后扔到地上。赵普看到太祖如此举动,仍不灰心,慢慢地蹲下,把太祖撕碎的纸片一片不落地捡起来,回到府上认真裱糊好之后,又把它呈献给太祖。宋太祖见赵普如此执著,心中也觉得他所荐之人必有过人之处,否则赵普也不会这样三番五次地和自己对着干。于是,宋太祖终于做了妥协,照着赵普的推荐授予此人官职。这个人任职后果然十分称职。还有一次,有个臣子立了大功,按照规定应该给予奖赏提拔。可是,由于宋太祖对此人一直怀有偏见,硬是不提拔他。赵普听说后,便委婉地请求太祖按规定对此人进行升迁褒奖。宋太祖觉得赵普总是喜欢多事,老给自己提意见,便气冲冲地告诉赵普:“我就是不想给他升官,你能怎么样?”赵普一愣,转而劝导说:“刑,是用来治罪的;赏,是用来奖功的,这是古今的通理。况且刑赏,是国家的刑赏,不是陛下您一个人的刑赏,怎么能从个人的喜怒出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呢?”面对赵普尖锐的批评,正在气头上的宋太祖一句也听不进去,袖子一拂,转身就走,把赵普晾在一边。可是赵普是一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太祖入宫,他就跟在后面立于宫外等候,很久也没有挪动地方。太祖听到手下随从的报告后,很是敬佩赵普

的执著,转念一想确实应该给那个官员升迁,而不应该因为自己的私心而坏了法纪。于是,他起身来到宫门口,接受了赵普的建议。还有一件事,也能说明赵普的苦谏与太祖的纳谏之宽。在收地方兵权的时候,各地节度使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兵权。一次,天雄节度使符彦卿来朝祝贺,因太祖与符彦卿素有渊源,又沾亲带故,便给了他厚赏,并破例允许他执掌当地的兵权。太祖这一时兴起,根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对地方改革产生负面影响,即使赵普屡次劝谏,太祖仍然听不进去,下令发下诏书。任命书下达后,赵普作为宰相扣留诏书而不发,并再次向太祖说明利害关系。太祖耐着性子,没有因为赵普扣留诏书而发火,他问赵普:“卿苦疑彦卿,何也?朕待彦卿甚厚,彦卿岂能负朕?”赵普沉着回答:“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一句话惊醒梦中人,太祖至此方知赵普的良苦用心。还有一次,太祖在宫中举行盛宴,款待众文臣武将,由于人数众多,便把宴会地点定在宫里的花园中。众人们正吃得高兴,突然间大雨瓢泼而下,欢宴的气氛被这突如其来的大雨冲得一干二净。太祖为此极为扫兴,他怒气满面,口中大发牢骚。众大臣一看皇上如此震怒,个个都噤口无声,不敢劝阻。只有赵普勇敢地站出来向太祖进谏说:“今春天气干旱,百姓们都盼望着下场大雨,以解旱情。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淋湿一点帐蓬和乐衣而已,既不影响吃,又不影响喝,其实也没有什么损失。在这个时候,下场大雨是非常难得的。百姓们得到雨水是个个欢天喜地,我们应该向他们祝贺才对。请陛下让宫中的乐队在雨中奏乐,共同庆贺这场及时雨吧。”太祖一听,觉得赵普言之有理,遂转怒为喜,命乐官在雨中奏乐,继续与百官欢饮。除赵普之外,宋太祖还有一大批敢于直谏的得力大臣,对于他们的意见和批评,宋太祖最终也能够虚心接受。还有一次,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宋太祖亲征北汉,驻留潞州。当时各地转运的军需物资全部集中潞州城,造成道路堵塞。宋太祖听说后,以为是非理稽留,准备治转运使的罪。赵普急忙劝谏太祖说:“军队刚到,而转运使获罪,敌人知道后,一定以为我军储备不足,这不是威慑敌人的办法,应当选任善于处理繁重、难办事务的官吏治理此州。”宋太祖也没一意孤行,反倒觉得赵普想得深远,就听从了他的劝谏。宋太祖与赵普的关系,在朝廷上为君臣,在私交上又情同手足。赵普不仅帮助宋太祖出谋划策,而且也辅佐宋太祖治理国家。宋太祖与赵普私下里以兄弟相称。对赵普的夫人,宋太祖也以“大嫂”称之。对赵普这样功勋卓著的股肱大臣,宋太祖恩威并用。对他的功劳,不断给以赏赐和提拔,而对他的过失,也能够及时指出,并帮助他改正。在统一吴越的过程中,吴越王钱派人送给赵普一封书信及十瓶海物,以贿赂赵普这位大宋权臣,让他在宋太祖面前多加美言,以保吴越的江山社稷。一天,宋太祖来到赵普家中,恰巧看见了这封书信及十瓶海物。当时赵普十分惊慌,担心会被惩以通敌之罪。在宋太祖的询问下,赵普一五一十地述说了这封书信及海物的来由,并谢罪说:“臣未发书,实不知此。若知此,当奏闻而却之。”宋太祖看到瓶中所装的瓜子金后,笑着安慰赵普说:“但受之无妨。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这段话的意思是,赵普因为害怕,所以为自己辩解:“我还没有来得及打开书信读,实在是不知道瓶中装的是什么。”宋太祖说:“你接受这些金子没有什么不可,送礼的人以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这个书生来谋划的!”宋太祖坚持让赵普收下这些瓜子金。这样一来,赵普对宋太祖更加感激了,他决心尽自己所能辅佐太祖,以报太祖的隆恩圣眷。随着赵普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专断。作为一代明君,宋太祖在恩威并施这一点上做得更是恰到好处。对于赵普,宋太祖一方面用他所长,虚心纳谏;另一方面,当赵普的权力渐大,有专权苗头之时,他又采取措施,及时分权。

为防止官员权力过大而威胁皇权,宋太祖采用了“稍分其权”的策略,将权力分配给众多的文武官员,使他们每人都有权,但其权绝对不会过大,更不会对中央皇权造成威胁。宰相的职位由来已久。历史上有过许多著名的宰相,最早的应当算周公旦。周武王去世后,天子年幼,周公旦便担负起辅佐幼主治理天下的重任。他励精图治,平定管蔡之乱,制定礼法,安定四邦,把周国治理得井然有序。等到幼主长大后,他又主动还政于他,甘心做一个忠臣辅佐天子。他的美名,已成为脍炙人口、老少皆知的传世佳话。此外,还有汉高祖时的宰相萧何,他善断政务,精于理财,而且忠厚仁义。三国时,刘备的宰相诸葛亮,呕心沥血,为治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有唐朝著名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并称“房谋杜断”他们都为治理国家发挥了聪明才智,使国家不断发展壮大。但是,如果用人不当,宰相之位被一些贪暴的小人占据,又将是另外一种境遇。春秋五霸之一吴王夫差的宰相名叫伯,此人虽有才学,但为人不端,品行低劣,尤以贪财著称。吴国打败越国后,将越王勾践拘禁。大将伍子胥建议杀掉勾践以绝后患,但伯却因收取越国的贿赂而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夫差饶勾践一死。在不断的贿赂的驱使下,伯又劝说夫差放勾践归国,并助越国发展生产。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率兵灭掉吴国,夫差被逼只好自杀身亡,吴国也随之灭亡。唐玄宗后期的宰相杨国忠也同样是一个误国的奸臣。他为相之后,广树党羽,迫害忠良,欺上瞒下,横征暴敛,以满足他贪得无厌的私欲,结果导致怨声载道,兵乱四起。安禄山以此为借口,兴兵反唐,唐朝由此走向衰败。而杨国忠本人,也因作恶太多而被乱军碎尸万段。对于这些历史教训,宋太祖有所思虑,他决定分散相权,防止其过于庞大。他将国家政务交由三个部门分别管理,即:宰相主管的中书省负责管理政事,枢密使主管的枢密院负责管理军事,三司使主管的三司负责管理财政。这三个部门互不隶属,各司其职,而且互为牵制。其中枢密使同宰相地位相当,号称执政,且与宰相互不通气,奏事时也是分别向皇帝奏报。宋人王明清在《挥麈录》中说:“(枢密)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所言两不相知,以故多成疑贰。祖宗也赖此以闻异同,用分宰相之权。”开国初,宋太祖对赵普十分信任,让他独掌朝权。赵普也养成了专权的习惯。在他的政事堂里,有一个大瓦壶,无论是朝廷官还是地方官奏上来的表疏,只要他认为不对的,就把它投进那个大瓦壶里。到一定时候,奏疏多了,他就取出来,一把火烧掉。宰相赵普专权苗头显露后,宋太祖为分其权,以配助手,减轻其压力为由,让兵部侍郎薛居正和吕余庆以本官身份参知政事。在当时,参知政事作为初设的官职,权限十分有限,并不能真正起到制约宰相的目的。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参知政事“不宣制,不押班,不升政事堂”,“中书印唯宰相得知,事无大小,尽决于(赵)普,(薛)居正等恐栗备位而已”。虽然如此,但毕竟改变了只有一位宰相的惯例,参知政事虽不能预奏政事,但可奉行制书。宋太祖不想让参知政事的权力再度膨胀,同时也不想打击赵普的积极性,就在双方搞平衡。他让两个新人分赵普的相权,但又不让他们独自宣示诏书,单独值班,也不能掌管相印,还不得到政事堂议事,只让他们到宣徽使厅议事,在殿庭上则另设座位在宰相的位置之后,在公文签字时,他们的官衔与姓名,都要比宰相低几个字,月俸杂给,也只有宰相赵普的一半,总之,让双方都过得去,不过分偏向任何一方。后来,随着赵普专权的加剧,百官多次上奏揭发其不法之事,宋太祖也对此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为此,宋太祖决定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升政事堂,与赵普同议政事,并与赵普轮流处理国家大事,以分化宰相之权。自此,宰相独霸政坛的旧例再不复存。赵普是宋太祖的首席智囊、创业宰相,两人关系非同一般。赵普是不会做出背叛宋家王朝的事的。但赵普专权也可能导致局部动荡,对此,宋太祖也是有所防范。

枢密使李崇矩与赵普互相交结,李崇矩把女儿嫁给赵普的儿子。宋太祖听说此事,心中不高兴。但他不在表面流露出来,而是找机会再采取措施。朝廷的旧例,宰相、枢密使等候皇帝在长春殿接见时,头天晚上就进宫,而同住一庐。宋太祖在李与赵结为亲家之后,就下令为宰相和枢密使各准备一个过夜的房间,表面上是让他们住得更宽敞一些,实际上是不准宰相与枢密使同住一屋,把他们分开,以防他们之间过度亲密,形成朋党。后来,宋太祖干脆罢了李崇矩的官,以警示赵普。赵普虽然有才能,但他心胸狭窄,好用权术而且贪财无度。贪墨一事,按照太祖制定的严惩贪墨之罪,赵普就应该受到数次重罚。但宋太祖作为宽厚的长者,又顾及赵普的功劳,屡屡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一次是赵普收受吴越王钱贿赂的瓜子金十瓶;一次是赵普违反私贩大木的法令,私自贩木秦陇,经营邸店营利。这两件事,太祖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给赵普留足了面子。但贪心无度就会使人铤而走险,在犯罪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后来,赵普又倚仗权势,强买他人宅第,聚敛财贿,被大臣雷德骧等告发。宋太祖虽有心维护赵普,怎奈法令是自己定下的,不能自己扇自己嘴巴子,他在心中怨恨赵普愚昧的同时,毅然罢去了赵普的官职,维护了法令的尊严。宋太祖以一个仁义之君的风度,对赵普的忠心和直言虚心接纳,在赵普稍稍违反制度的时候也多有包容。但是,当赵普贪财无度时,他也只能忍痛将其罢免,结束君臣情分。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宋太祖善于纳谏,对臣下宽容爱护却决不溺宠的用人原则。君强臣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