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邦传刘备传赵匡胤传朱元璋传(超值金版)
20234100000052

第52章 经营益州(3)

夺取权力的时候就应该考虑稳固权力的问题,大凡聪明的握权者,都会想到这点。刘备还没有进入益州的时候,身边谋士、武将就已经很多了,这是日后保持政权稳定的中坚力量。然而刘备并没有就此满足,他的目标是让益州所有士民都臣服于他。为此,刘备不计前嫌,大胆起用刘璋旧部,他希望借助这些人来感化那些心中仍然不满甚至敌视自己的人,即使他们不能替自己做事,也不能成为蜀汉政权的障碍,刘备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刘备稳定蜀汉政权采取的用人政策的突出特点是打破门户之见,广泛团结任用。刘备入蜀后,大力提拔重用他从荆州等地带过来的人。这部分人跟随刘备多年,东拼西杀,历尽磨难,刘备重用他们是情理之中的事。怎样任用刘璋的旧部,刘备颇费了一番脑筋,他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正确的应对方案。刘璋的旧部很多,成分也很复杂,既有庸庸无能之辈,又有真知灼见之才;少部分人对刘备有好感,多数人对刘备有敌意。刘璋的旧部、军议校尉法正,对这种情况十分清楚,他针对刘备对刘璋旧部了解不多、重视不够的实际,以许靖为例,及时提醒刘备要破除门户之见,广泛地把刘璋旧部团结利用起来。法正对刘备说:“许靖是益州有名望的士人,只要主公诚恳地对待他,就可以利用他的影响力去感化益州所有对主公有敌意的人。”法正的提醒起了很大作用,使刘备避免了一次大的失误。刘备任命许靖为益州长史,不久又提拔他为司徒。由于许靖的故旧很多,资历深,名声大,被起用后,不仅在蜀国有影响,连曹操政权中的一些名人,如华歆、王朗等人,也对刘备政权刮目相看。在这个基础上,刘备大胆起用刘璋的旧部,尤其是那些曾经反对过自己的将领,经过刘备的努力,一大批原来敌视和憎恨他的人成为了他的重臣。李严年轻时任本郡的郡吏,以才干著称。刘表任荆州牧,派李严担任过一些郡县的官职。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荆州,李严担任秭归县令,他见荆州一带战乱将起,便弃官西行,入蜀投靠刘璋。刘璋任命他为成都县令,任职期间,李严又以治事能干闻名。公元213年,刘璋提升李严为护军,派他到绵竹督促诸军抵御刘备的进攻。李严倒戈,率军投归刘备,刘备依靠李严的军队,实力越来越强。攻占成都后,刘备委任李严为犍为郡太守、兴业将军。在犍为太守任上,李严充分显露才干,表现了出众的应变能力。公元218年,刘备与曹军争夺汉中,蜀军几乎倾巢出动,盗贼马秦、高胜趁机在郭县起事,聚众数万人,声势浩大,进军距成都东仅二百多里的资中县,直接威胁蜀汉王朝都城的安全。当时李严手中虽只有少量的郡属治安军,但他看汉中的战事正紧,前线还需增援,便不向诸葛亮请求援兵,果断地率5000郡士出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盗贼,斩其头目马秦、高胜。李严还注意安抚四处逃窜的余党,只要放下武器不再作乱均不处罚,让他们恢复民籍,回乡务农。这样,叛乱很快就平定了。公元218年,越隽郡太守高定出动大军包围了距犍为郡界很近的新道县。新道县自古即被称为川西地区“后户”,在当时成都与越隽的交通上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地位。川西地区至越隽的交通自古便是旄牛道,东汉后期旄牛“旧道”被阻塞后,只得改从经由安上(今四川峨边县)的另一条“新道”。新道县就在这条新的交通干道上,已经占据了越隽郡中心地区的高定,如攻取新道县,退则可以闭塞灵关,阻断道路,拥兵据险固守;进则可以挥兵直入犍为,窥视兵力空虚的川西地区,威胁蜀汉王朝的安全。李严闻讯后毫不迟疑,立即又率所部的郡士星夜驰援,在新道县击破高定的大军,高定被迫退回越隽郡的中心地区。李严因在这两件事上功劳很大,被提升为辅汉将军。

李严在犍为太守任上,还做过一些留名青史的好事。犍为郡城距成都一百多里,在岷江之西,因而由成都到犍为必须过岷江。过去岷江上曾修有大桥,名叫汉安桥,宽一里半,但每逢夏秋水大时,桥总是被冲垮,交通中断,且需年年耗资费时进行修理。李严任犍为太守后,组织人力凿通了天社山,再沿江修筑了可通车马的大道,另从上游用船摆渡过岷江。改道以后,行人、商旅从中得到很大的便利,官吏和老百姓都十分高兴,他们赞誉李严整修道路的功劳。李严还在郡城中大兴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成为蜀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史书上评论说:作为犍为郡的太守,两汉三国间没有人比李严更著名的了。对李严治政的才干和他在犍为太守任上的功劳,诸葛亮和刘备都给予很高的评价。诸葛亮很赏识李严处理政事的敏捷和果断,曾称赞说:“李严治理政事像流水一样无滞留,既迅速又恰当,这就是李严的特点。”作为刘璋旧部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一的李严,在刘备进攻刘璋的时候,临阵投降刘备。刘备也非常器重李严,先是拜他为裨将军,紧接着又任他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公元222年,刘备伐吴兵败退回后,特地把李严召到永安,提升李严为尚书令。公元223年,刘备病重,托孤给诸葛亮和李严,让李严作为诸葛亮的副手,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当然,李严得到如此殊遇:一方面,因为他的才干和功劳;另一方面,刘备也把他看做是刘璋旧部中能效忠于蜀汉的典型。从此,李严作为顾命大臣之一,官职不断升迁,先后任前将军、骠骑将军等高级武职,地位日渐显赫。刘璋的儿女亲家吴懿、费观是刘璋集团中势力很大的两个人,而以吴懿更大,吴懿的妹妹,又是刘璋哥哥刘瑁的妻子。刘备夺了刘璋的江山,他们对刘备有一种本能的仇视。刘备对他们先是热情地安抚,安排他们担任了比刘璋统领益州时还重要的官职。矛盾缓和了一点以后,刘备就与吴懿的妹妹结了婚,以联姻的政治手段,密切了和夙敌的政治联盟。刘备诚心地对待刘璋在益州时的旧部,逐步获得了益州绝大多数士民的认可,刘备采取的是各个击破的措施,他首先掌握每个人的社会背景,对自己的亲疏程度,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手段。不过总体上是用的怀柔的策略,从许靖开始,逐步推进,顺次是刘巴、李严等,最后是刘璋集团的核心成员,到此基本解决了夺取益州的善后工作,这对刘备稳固自己在这里的统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刘备团结、拉拢刘璋的旧部表现的是一种政治家的风度,那么,他对这些人的使用,则充分体现着一种求实精神,这也是刘备本着维护政权稳定的初衷采取的谋略。刘备占有成都后,重用了法正、许靖、董和、黄权、李严、吴懿、费观、刘巴等人,这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刘璋时的幕僚、将官,他们也和刘备的旧部一样,虽有这样或那样的才干,但也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刘备对他们不求全责备,任用时尽力做到因事设职,扬其所长,有时为了发挥他们的长处,对他们的种种错误,也暂时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法正,是刘备新政权中仅次于诸葛亮的智囊人物,是他将刘备请进益州来的,刘备战败刘璋,他出的主意最多,刘备攻下成都以他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法正做事很大胆,但打击报复起人来也无所顾忌。只要有人跟他结仇,他就会不顾一切地打击报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有时候甚至是一点点小事,法正也会毫不留情地重罚与他有仇的人,往往是将此人置之死地。刘备经常接到报告说法正擅自轻罪重罚,还有意公报私仇。刘备深知如果撤了法正的职,就失掉了一个难得的人才;如果断然干预法正的工作,又无法发挥他的作用。所以,刘备对于状告法正的公文,一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告状人只好找到了诸葛亮,让诸葛亮转告刘备制裁法正。诸葛亮说:“现在曹操在北,孙权在东,孙夫人又在身边作难,刘备考虑的是如何应付这些事情,京都一带的事,还靠法正处理,在此情况下,哪能制裁他呢?”这番话揭示了刘备当时的苦衷,刘备在权力还未最大化的时候,只能容忍那些既有才干,又不守法纪的手下,他知道整治这些人只有循序渐进,才能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出现危险。因此,刘备虽然一直不制裁法正,但深知让他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于是,刘备等大局一稳定,立即将法正调到身边,安排他担任尚书令,这是一个不容易使法正犯错误、又能使其更好地工作的职务。

董和,为人正直,廉洁尚俭,并且善于治理民事和错综复杂的政务,过去在刘璋手下当成都令,老百姓很欢迎他,但是县内的一些豪强大户把他视为“眼中钉”,经常到刘璋那里说董和的坏话,搞得他很狼狈。刘备任命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诸葛亮一起处理左将军大司马府的事务。这个职务很适合董和,他在这个位置上做了七年,与诸葛亮的配合相当默契。他死了以后,诸葛亮不止一次地称赞他。刘备容忍法正的短处,换来法正创造性地工作;而让董和与诸葛亮一道做参署工作,正是把好钢使在刀刃上。刘备在从实际出发用人的同时,没有忽略蜀国的另一个实际情况,即蜀国毕竟是小国,人才资源相对短缺。鉴于此,他对挖掘民间的人才也特别注意。秦宓,是四川人,小时就很有才学,他自命清高,过去,州郡几次辟他为官,被他拒绝。刘备听人推荐以后,派广汉太守夏纂及部下,抬着酒菜,到秦宓炕头边吃边谈,终于将秦宓拉出来做了祭酒这个职位。一次,东吴的使者张温来蜀,问秦宓:“天有头吗?”秦宓说:“有哇,这个头就在西方,《诗经》里面有句话‘乃眷西顾’,我根据这句话推断,天的头不就在西方吗?”张温问:“天有姓名吗?”秦宓说:“有,姓刘。”张温反问说:“你根据什么知道的呢?”秦宓说:“因为天子姓刘,所以知道天姓刘。”张温穷追不舍,说:“太阳是从东方升出来的吗?”秦宓很快就说出了一句妙语:“虽然出升在东方而在西方沉没。”不要小看秦宓这近乎滑稽的回答,在当时充分起了巩固刘备政权的作用。如果不是刘备眼光向下,这样一个能言善辩的人才,也许会终生被埋没在民屋草舍。彭,本性孤傲,为人狂放,不喜好与俗人为伍。他虽然有才干,过去只是一个州的书佐,有人告他谤毁刘璋,刘璋对彭施用髡钳的刑罚,罚他做徒隶。刘备进入益州后,彭主动找到庞统,表示愿意为刘备出力,刘备与他谈话后,认为他是一个奇才,多次让彭指导军队的各种训练,刘备也经常给予他很大的权力。慢慢地,刘备开始重用彭,提拔他为治中从事。虽然彭以后得罪了刘备,被诸葛亮杀了,但刘备拓宽渠道,破格起用人才的做法,比起西川的旧主刘璋来,确实高明得多。当年,刘备曾说过他得到诸葛亮是“如鱼得水”,这样的君臣关系,成为了千古求贤的楷模。三顾茅庐的传奇,世人已经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如果以为诸葛亮是刘备寻访贤才过程中,最为辛苦的一个,那就错了。为了追寻一位奇才,刘备更是辛苦地追遍了荆州、益州,差点就到交趾去。追寻这位奇才的过程中,有时高兴得要设宴,有时气得想干脆把他砍死算了。刘备拼命追寻的这个人身在蜀营,可其对刘备的态度却冷若冰霜。他就是刘璋旧部——刘巴。此人的才干,连诸葛亮都自叹不如。为了把他请出来,刘备阵营几乎是全部动员,这位架子奇大的刘巴,是什么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