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习惯成就一生——培养孩子良好行为的66个方法
20197100000008

第8章 培养孩子做事的好习惯(1)

今日事今日毕

在现代家庭里,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习惯:作业写了一半就放下,先看电视去了;日记落下好几天,想起来再去补写等等。孩子之所以会有把事情做了一半就放下,隔天再做或根本忘了做这样的习惯,一方面与他们自控能力较差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父母的放纵有关。假如父母经常教育孩子今天的事要今天完成,或者是在发现孩子做事拖拉时给予警告,那么孩子就会克服这个坏习惯的。

“儿子,你今天的日记写了吗?”何秀丽来到儿子小虎的卧室,见他正在看《哈利·波特》,便问道。

“哦,妈妈,您别担心,我刚才已写了一半呢。”

“哎,你这孩子,写了一半怎么就不接着写完呢?”

“这有什么关系?没写完的我可以明天再接着写呀。”

“明天,明天你还有明天的事呢。儿子,妈妈发现你这一段时间做事总喜欢开了头就没有结尾,这可不是个好习惯。你得改改了。”

“妈妈,您怎么那么爱唠叨啊!我说了明天会接着写的。”

“儿子,你不要把每件事都拖到明天,今天的事情就得今天完成!”妈妈的语气严肃起来, “你今天必须写完日记,否则,就把《哈利·波特》交给我暂时保管。你什么时候改掉了拖拉的坏毛病,妈妈才把书还给你!”

“妈妈……”

“儿子,没有商量的余地了。你必须先做完今天该做的事!”说完,何秀丽转身出了儿子的卧室。

见妈妈真的生气了,小虎这才意识到自己每天都拖着不写日记,后来补写的行为确实不对。于是,他静下心来,接着写刚才没写完的日记。后来,小虎每当事情做了一半就想放下时,他便会想起妈妈的话,于是又强迫自己努力去完成。就这样,小虎逐渐克服了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事实上,帮助孩子克服做事爱拖拉的习惯还有很多方法,只要父母在发现孩子的缺点时,有耐心和有恒心去帮助孩子改正,那么每个孩子都能做到今日事今日毕,而不会把什么事情都拖到明天。时时督促孩子,一旦发现有拖拉没做的事,要求其立即动手去做。及时教育与鼓励。就事论事,当孩子自觉地坚持做完以前拖拉的事情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在生活中,父母自身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要拖拉,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孩子。把精力完全专注于所做的事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天,猴教授的学生黑熊问它:“老师,我毕业后是去当演讲大师,还是研究哲学?”

猴教授没有立即回答黑熊的提问,它指了指面前的两把椅子,说:“你同时坐上去吧。”

黑熊照老师的话去做了,结果却坐到了地上。

“老师,我明白了。”黑熊从地上爬起来后,朝猴教授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一心不能二用。选择单一的目标,竭尽全力地去做,才有成功的希望。如果你想同时做两件事,可能两件事都无法成功,那么你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也就等于是两件事都没做,反而让你自己白白浪费了光阴和精力。

因此,认定目标,抓住目标不放,你就终会有所收获的。然而,做事缺乏专注如一的精神是很多孩子常犯的毛病,在一些家庭里,常会出现这样的一幕幕:

小杰边写作业边看少儿台播出的节目,结果一个小时下来,作业不但没有完成,即使写了的作业也现出了好几处错误。当他妈妈批评他不该一心二用时,小杰却觉得很委屈,因为写作业时,他最喜欢的《蓝猫》有好几处精彩的地方他没有看到。

佟军边整理自己的书包,边扭头看奶奶剪纸,结果到学校时才发现语文课本没带,只好给家里打电话,让奶奶把课本送到学校。

志诚边吃饭边看《侦探柯南》,结果把菜汤滴到裤子上都不知道,妈妈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

嘉丽在爸爸陪同下练习毛笔字时,眼睛却瞄着桌子底下奶奶刚买回来的宠物小狗。

“难怪你的字没有长进,你看你的眼睛盯着哪去了?”爸爸在一旁生气地说。

孩子做事不专心,不能一心一意,这与他们正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都很差。因此,很难专心致志地连续做完一件事情。但是,不专心或一心二用这种不良的习惯会影响他们做事的效果,所以父母必须及早地指导孩子改变这种不良的做事习惯,代之以培养专心做事的良好习惯。当然,要想孩子能在短期内就改正坏习惯并不容易,但父母不能因此怕麻烦,一定要有耐心帮助孩子,使孩子不良行为的重复频率逐渐减少,直到完全克服。帮助孩子去掉浮躁心理,比如和孩子一起做一些较费时间的手工作品,以培养孩子的耐心。当发现孩子做事不专心时,要给予适当的惩罚,惩罚方式可以是不带其上公园,暂时不准看电视等,但不能打骂。孩子做事不专心时,可叫“暂停”,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改正时,再让其重新开始。

做事要有条理

“妈妈,谁动了我的袜子?”

“没人动呀,从昨晚到现在就没有人进过你的卧室。”

“可是我的袜子不见了,我明明记得昨晚睡觉前放在鞋子旁边的,可现在怎么也找不到了。”

“爸爸,快帮我把作业本放进书包,不然我就迟到了。”儿子边吃早餐边说道。

“好的,儿子。”

“爸爸,都放进去了吗?”吃完早餐后,儿子抓起书包,边跑边问。

“等等,儿子,你的日记本我没找到,只帮你把英语练习本放进去了。”

“那我的日记本呢?”

“我哪里知道,我找遍了写字台、床上、抽屉,也没找到。”爸爸两手一摊,无奈地说。

“哎哟。”雅丽半夜起床去卫生间,迷迷糊糊中却被自己随手扔在地上的书包绊倒在地上。

“奶奶,谁吃了我的冰淇淋了?”萧萧打开冰箱的门后,生气地喊道。

“没人吃啊,今天就我一个人在家。”

“可是,我明明记得放在第二个抽屉里,怎么现在没有了呢?”

在一些家庭里之所以出现上面这些混乱的场面,原因只有一个——孩子做事没有条理性。孩子做事没有章法,没有条理,这是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一种自然反应,但是如果父母不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就会养成不良的习惯,从而影响自己的一生。 对孩子来说,做事有条理、有章法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帮助孩子有条不紊地做事而不会杂乱无章。做事没有条理的孩子,既不能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而且学习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因此,父母非常有必要帮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卢辉的父亲是市图书馆的管理员,他发现卢辉上初中了做事还是没有条理性,经常找不到自己要穿的衣服,放学后玩完的滑板总是随手一丢,下次要玩时再发动全家帮他找……为了帮助儿子儿子养成做事有条理、有章法、讲秩序的好习惯,便从自己的工作中联想到了一个好方法:

一天,卢辉的父亲对他说:“儿子,我记得你的房间书架上有本《哲理故事集》,你去找来给爸爸看看。”

“好的,爸爸。”卢辉答应了一声便去自己卧室了。可过了好长时间,他却空着双手回来说:“对不起,爸爸,我没找到那本书。”

“怎么?不在你卧室吗?”

“不是的,我也记得在我的卧室,可我就是怎么也找不到。”

“是不是你卧室的书架上的书太乱了,找起来不方便?”

“是的,爸爸。”

“儿子,你想想,今天你花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找到一本书,可见你房间是多么零乱,但幸运的是,你只是把一本书不知给放到了什么地方。要是以后高考时你把准考证也随便一放,然后半天都找不到,那麻烦可就大了!你说说,你做事没有条理,乱丢乱放东西的这个缺点是不是该改正呢?”

“爸爸,我也想改,可从哪儿改起呢?”

“就从你的书架上改起。首先,你要把你书架上的书分门别类,一一整理好,然后再逐一纠正其他方面的事。”父亲停顿了一下,见卢辉在认真地听,就给他讲了一种最科学的、图书条理化的分类法,也就是把所有的图书分成类、纲、项、目四个层次,每一个层次以0到9为记号分成10等份,依此类推,全部资料便可分成10类,100纲,1000项,10000目。另外, “类”代表知识, “纲”代表专门知识,“项”代表专业,“目”代表形式,比如知识可分为10类:1.社会科学;2.自然科学;3.艺术类;4.文学;5.语言;6.工程、技术;7.历史;8.哲学: 9.产业;10.总类。

听完父亲的讲解后,卢辉把自己的图书分门别类地整理了一下,并且把自己经常用的工具书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这样下次找图书的时候就非常方便了。这件事情启发了卢辉,使他意识到做事有条理是多么的重要。于是,从那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都开始注意条理性。例如,他经常整理自己的衣柜,把常穿的衣服放在自己伸手就可拿到的那个柜子里,这样换衣服时就不用请妈妈找,或是有急事出门时换衣服也非常方便。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自己做事要有条理、讲章法,家里应经常收拾整理,下班后换下的衣服、公文包不要乱放,鞋子要放回鞋架,喝完水后的茶杯不要随便摆放,等等,这些细小的行为都可以影响孩子,以便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让孩子和自己一起收拾房间,然后让孩子想想房间收拾前后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孩子就能感觉到做事有条理的好处。帮助孩子矫正做事虎头蛇尾的习惯,比如有的孩子在打扫完客厅后,对厨房的卫生就随便应付一下,发现孩子有这种现象后,要要求他立即把厨房重新收拾干净。孩子放学回家时,让他把书包放在指定的地方,换下的鞋和衣服不要随便乱扔。孩子用完工具书后,一定要放回书架。告诉孩子在使用过东西后,要及时放回原处。做事有目标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永远漂流不定,只会到达失望、失败的海滩。因此,告诉孩子从小就要制定自己追求的目标是很有必要的。有了目标,孩子就有了追求的方向,有了前进的动力;而一个做事没有目标,或是目标模糊不清的孩子,不管他长大成人后如何努力,他获得成功的几率都会很小,因为他所有的努力是分散的,没有围绕着一个比较长远的目标来进行,因而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儿子,到沙漠去猎杀骆驼。

父亲问大儿子:“你看到了什么?”

大儿子回答:“我看到了猎枪、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

父亲摇摇头说:“不对。”

父亲以同样的问题问二儿子。

二儿子回答说:“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还有沙漠。”

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

父亲又以同样的问题问三儿子。

三儿子回答说:“我只看到了骆驼。”

父亲高兴地说:“答对了。”

也许有的父母会认为:我的孩子还小,让他制定自己的目标不合适,或者是孩子长大以后,自然会懂得应该追求什么,应该怎么去做,用不着我们现在就去帮助他。父母有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因为把“目标”这两个字与孩子联系在一起,从表面上看,的确有点过早。但是从深层次的、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却非常有必要,因为任何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如果父母忽略了这一点,待孩子长大成人后,恐怕再怎么教育,其效果都不如现在理想。

生活中那些极具智慧的父母,总是在孩子很小时就帮助他们制定目标,至少会告诉孩子制定目标有何意义。而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会因为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因此无论做什么,都会为一个目标而做准备。当他们长大成人后,把这样的习惯带到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就能比那些从小没有目标的人更容易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目标应该是明确的。目标不明确,做事就有盲目性,就有可能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目标要专一。目标一经确定后,就不能经常变换。目标要实际。确立目标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来确定,要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目标应该是特定的。目标不能太宽泛,要确定在一个具体点上。目标要远大。当目标具有重大价值时,才会激励人,鼓舞人。

学会制定行动计划

大多数成功人士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养成了一个好的习惯——做事前制定好周密的计划。因此,在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时,父母也不妨如此做,即告诉孩子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及意义,并帮助孩子制定一份操作性强的计划。

林颖的女儿叶青青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为此她没少操心,因为女儿已上初中了,如果学习成绩再上不去,将来想上重点高中就没希望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林颖听同事说他的儿子考上了重点大学,全得益于从小学开始,在每学期开学前都制定一个学习计划的缘故。于是,林颖也决定帮助女儿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因为叶青青从小学到初中就从未制定过类似的学习计划书。

林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女儿,女儿很是高兴。在妈妈的帮助下,青青制定了一份学习计划书。计划书如下所示:

1.学习目标。

(1)继续发挥英语的特长,参加英语兴趣小组,并参加全校的英语竞赛,在上学期英语成绩在班上名列第9名的基础上,争取超越4个人,进入前5名。

(2)物理成绩一直不理想,自学时要向物理倾斜,争取使物理成绩进入班上前1 5名。

(3)化学成绩虽然一直处于中上等,但是在实验课上动手能力不强,因此在以后上实验课时要主动配合老师和同学做实验,用心记录实验现象与数据,争取使化学成绩提升到班上前5名。

(4)语文成绩虽然是强项,但不能掉以轻心,要加强阅读和理解记忆,并保持班上前5名的成绩。

2.具体措施:

(1)每天晚上抽出40分钟学习物理,并做一些练习题;

(2)每天早上读50分钟英语单词,增加词汇量;

(3)星期六上午用一个小时预习化学;

(4)星期六下午去图书馆看课外书。

学习计划书制定好后,青青便按照计划去学习,除特殊情况以外,她都能按照计划执行。学期结束时,她的成绩果然有了显著提高,各门功课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由此可见,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是大有益处的。当然,制定好计划后,还要落实执行,否则,计划也只会成为一纸空文,对孩子学习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

您的孩子做事前有制定计划书的习惯吗?如果没有,那就赶快行动,督促他做一份适合自己的计划书吧!当孩子养成了制定计划的好习惯时,他就能把每一件事做得很成功,很完美。

不过,在制定计划时,父母应该告诫孩子,计划一定要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目标不能过高。否则难以实现,便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感到不安,觉得自己不如他人;目标也不能过低,否则会阻碍孩子自身潜力的发挥。制定的学习计划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与自己所学的课程相违背。执行计划要坚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计划制定好后,要经常检查落实情况。做事时要尽心尽力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两匹马各自拉着一辆大车。前面的一匹走得很好,而后面的一匹却常常停下来。于是人们就把后面一辆车上的贷物挪放到前面一辆车上去。

等到后面那辆车上的东西都搬完了,后面那匹马便轻快地前进,并且对前面那匹马说:“你辛苦吧,流汗吧,你越是努力干,人们越是要折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