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名字叫中国
20109400000014

第14章 奇伟瑰丽的地理风情(13)

1916年,位于提篮桥倍开尔路(今惠民路)73号的精武新会馆落成。精武体育会传授的武术,并非霍氏迷踪拳法一门,而是集南北各派武术精华,体现了霍元甲所倡导的“拳术公有”、兼容并蓄的思想。为更好地推广群众体育运动,使一般人易于掌握动作要领,精武体育会将每一种拳法或刀剑法的套路,摄制成动作分解图,供人观摩学习,开创了我国体育史上武术图式教学的先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作出了重要贡献。1919年,精武体育会成立十周年,其影响已十分广泛,仅上海一地,精武体育会就有三处会所:即倍开尔路精武总会,横滨桥第一分会和城南吕班路山东会馆第二分会,有会员数万人。此时,上海几十所学校都把精武体育会所倡导的国操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并延聘精武会教员来校传授技法,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智勇全面发展的人才。与此同时,汉口、广州、香港、东南亚等地先后成立精武体育会五十余所,有会众四十余万人。在精武体育会成立10周年之时,孙中山先生曾手书“尚武精神”四个大字,并欣然为《精武本纪》作序。精武体育会为中华武术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精武体育会的宗旨是弘扬中华武术,主张摒弃门户之见,因此精武体育会本身从来没有“精武门”的叫法。但社会上有将精武体育会称作精武门的,李小龙曾主演电影《精武门》,使得这个名字更加广为传播。后来的影星们,例如李连杰,也主演过关于精武门的虚构的武侠电影。

根治海河

海河是我国华北地区主要的大河之一,是华北地区流入渤海诸河的总称。由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五条河流自北、西、南三面汇流至天津后东流到大沽口入渤海,故又称沽河。其干流自金钢桥以下长73公里,河道狭窄多弯。海河流域东临渤海,南界黄河,西起太行山,北倚内蒙古高原南缘,地跨京、津、冀、晋、鲁、豫、辽、内蒙古8省区。流域面积为31.7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3%,其中山区约占54.1%,平原占45.9%。

由于海河水系上游支流繁多分散,下游集中,河道容泄能力上大下小,尾闾不畅,故而极易形成洪峰,给流域内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史书记载从1368年到1948年的580年间,海河流域发生过严重水灾387次,严重旱灾407次。其中,1939年天津遭受严重的洪水灾害,白洋淀东堤决口,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相继猛涨,后相继决口,洪水汇成一片冲进市区,天津被淹两个月,街上行船,工厂停工,交通中断,受难群众达65万。由于经常决口,各支流多冲积改道,在支流间形成大小不等的碟形和条形洼地。洼地常年积水,是十年九涝之区,土地盐碱化现象严重。

为治理洪涝灾害,公元3世纪人们就已开始利用海河水发展灌溉,以后历代在引用河水和外水灌溉方面,在开辟人工运河通航方面都不断进步。隋代已开通了长达1000千米的永济渠,成为后来形成的京杭大运河的主要组成部分。至明、清时,流域治理侧重于维持漕运。为分泄大运河洪水,使漕运畅通,从德州附近向北,先后开辟有四女寺减河、哨马营减河、捷地减河、兴济减河、马厂减河、青龙湾减河和筐几港减河等。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首先整修加固了各河堤防,恢复原有河道泄洪能力,并开始修建山谷水库和分洪道。1963年大水后,重新安排了各河的防治措施,除继续修建山谷水库外,侧重于中、下游河道的治理,开挖了4条新的大型入海洪道,并将原有几条排洪河道进行了扩挖,基本上改变了海河子水系的5大河系集中从天津入海的被动局面。1965以后,流域内少雨偏旱,而工农业用水又急剧增加,水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在吸取50年代后期引黄河水灌溉出现次生盐碱化的教训后,恢复和兴建了引滦入津、入唐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1957年11月编制的《海河流域规划(草案)》,明确了以防洪除涝为主,并结合发展灌溉、供水、航运、发电等方面的综合利用;1966年11月提出了《海河流域防洪规划(草案)》,认识到前—段时期“以蓄为主”的方针片面地强调水库的拦蓄作用,没有处理好蓄泄关系,而忽视了中下游河道的治理,提出了“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方针,并且近期以排为主,洪涝兼治。1988年12月制定《海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规划中明确了要继续贯彻“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方针,并以“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究效益”为指导,根据防洪体系已基本形成和已暴露出来的问题,近期应把治理重点放在现有工程的除险、加固、恢复标准、工程配套和经营管理上,以巩固完善防洪体系,增强防洪能力。

除此之外,流域内已建大中小型水库1900多座,这些水库以防洪为主,兼有灌溉、供水、发电等作用,新辟和整治的主要排洪排涝河道有30多条。这些河道使各河系的排洪入海能达到整治前的10倍。但是这些河道因淤积等原因,现有泄洪量比设计泄量低,需要再进行整治。被纳入防洪体系的蓄洪区有30处,总蓄水量191.5亿立方米,总面积8788平方千米。这些蓄洪区都是一些自然蓄积洪水和沥水的洼地,绝大部分已得到初步整治。在原低洼易涝地区先后开挖、疏浚了黑龙港、运东地区的南排河、北排河,鲁北地区的徒骇河、马颊河,修建和加固堤防。新建堤防4千多千米,使现有堤防达到约2万千米。修建提引工程1.83万座,机电井118.5万眼,调水工程2处(引滦入津,引滦入唐),抽水蓄能工程4处。

经多年开发治理,现在海河子水系南区各河可防御1963年型洪水(50年一遇),北区各河可防御1939年型洪水(20—50年一遇),滦河可防御1962年型洪水(50年一遇)。据统计各水库共拦蓄超过下游河道安全泄量的洪水100多次,有效地控制了洪水对下游广大平原的危害,特别是战胜了1963年特大洪水,保住了天津市及津浦铁路。

河南红旗渠

红旗渠在河南省安阳以西50多公里的林县(现名林州)山中,地势险峻,工程宏。它不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为这里的自然风光增添了一大胜景,被人们誉为“人工天河”。

“人工天河——红旗渠”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史无前例的一大杰作,是林州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在此工程中,林州人民体现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美德和感人精神,受到了世人的称赞。20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1996年6月1日到红旗渠视察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时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把红旗渠精神称之为“中华魂”、“民族魂”。红旗渠于1996年被定为全国一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林县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引漳入林”是林县人民多年的愿望。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在省、地各级领导和山西省平顺县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在各级水利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县委、县人委组织数万民工,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经过十年奋战,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千、支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加大流量23立方米/秒,全部开凿在峰峦叠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总干渠从分水岭分为三条干渠,第一干渠向西南,经姚村镇、城郊乡到合涧镇与英雄渠汇合,长39.7公里,渠底宽6.5米,渠墙高3.5米,纵坡1/5000,设计加大流量14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5.2万亩;第二干渠向东南,经姚村镇、河顺镇到横水镇马店村,全长47.6公里,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纵坡1/2000,设计加大流量7.7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1.6万亩;第三干渠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全长10.9公里,渠底宽2.5米,渠墙高2.2米,纵坡1/3000,设计加大流量3.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4.6万亩。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 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l条,总长2488公里;沿渠兴建小型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凿通隧洞211个,总长53.7公里,架渡槽151个,总长12.5公里,还建了水电站和提水站。

1990年,红旗渠游览区建立,它将盘绕在太行山腰悬崖绝壁之上雄伟险要的红旗渠与雄、险、奇、秀的林虑山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巧妙地融汇结合,雕凿加工,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有其纯真淳朴的乡土风格和雄险壮观的高深意境。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位于西陵峡末段,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完工前我国最大的一座水电工程。葛洲坝工程主要由电站、船闸、泄水闸、冲沙闸等组成。大坝全长2595米,坝顶高70米,宽30米,控制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千米,总库容量15.8万立方米。电站装机21台,年均发电量14l亿度。建船闸3座,可通过万吨级大型船队。27孔泄水闸和15孔冲沙闸全部开启后的最大泄洪量,为每秒11万立方米。

长江出三峡峡谷后,水流由东急转向南,江面由390米扩宽到坝址处的2200米。由于泥沙沉积,在河面上形成葛洲坝、西坝两岛,把长江分为大江、二江和三江。大江为长江的主河道,二江和三江在枯水季节经常断流。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横跨大江、葛洲坝、二江、西坝和三江,是长江上建设的第一个大坝。水利枢纽的设计水平和施工技术,都体现了我国当前水电建设的最新成就。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由船闸、电站厂房、泄水闸、冲沙闸及挡水建筑物组成。船闸为单级船闸,一、二号两座船闸闸室有效长度为280米,净宽34米,一次可通过载重为1.2万至1.6万吨的船队。每次过闸时间约50至57分钟,其中充水或泄水约8至12分钟。三号船闸闸室的有效长度为120米,净宽为18米,可通过3000吨以下的客货轮。每次过闸时间约40分钟,其中充水或泄水约5至8分钟。上、下闸首工作门均采用人字门,其中一、二号船闸下闸首人字门每扇宽9.7米、高34米、厚27米,质量约6001吨。为解决过船与坝顶过车的矛盾,在二号和三号船闸桥墩段建有铁路、公路、活动提升桥,大江船闸下闸首建有公路桥。两座电站的厂房,分设在二江和大江。二江电站设2台17万千瓦和5台12.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96.5万千瓦。大江电站设14台12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75万千瓦。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71.5万千瓦。二江电站的17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的水轮机,直径11.3米,发电机定子外径17.6米,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低水头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之一。二江泄水闸共27孔,是主要的泄洪建筑物,最大泄洪量为83900立方米/秒。三江和大江分别建有6孔9孔冲沙闸,最大泄水量分别为10500立方米/秒和20000米立方米/秒,主要功能是引流冲沙,以保持船闸和航道畅通,同时在防汛期参加泄洪。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研究始于50年代后期,直到1970年12月30日破土动工。1974年10月主体工程正式施工。整个工程分为两期,第一期工程于1981年完工,实现了大江截流、蓄水、通航和二江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第二期工程1982年开始,1988年底整个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具有发电、改善峡江航道等效益。它的电站发电量巨大,年发电量达157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原煤1020万吨,对改变华中地区能源结构,减轻煤炭、石油供应压力,提高华中、华东电网安全运行保证度都起了重要作用。葛洲坝水库回水110至180公里,由于提高了水位,淹没了三峡中的21处急流滩点、9处险滩,因而取消了单行航道和绞滩站各9处,大大改善了航道,使巴东以下各种船只能够通行无阻,增加了长江客货运量。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施工条件差、范围大,仅土石开挖回填就达7亿立方米,混凝土浇注l亿立方米,金属结构安装7.775‘吨。它的建成不仅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提高了我国水电建设方面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水电建设设计、施工和科研队伍,为我国的水电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项工程的完成,再一次向全世界显示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巨大力量。

杭州湾跨海大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一座横跨我国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它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比连接巴林与沙特的法赫德国王大桥长11公里,成为继美国的庞恰特雷恩湖桥后世界第二长的桥梁。2008年5月1日,举世瞩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试运营通车。

杭州湾跨海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为每小时100公里,设计使用年限100年,总投资约118亿元。大桥设南、北两个航道,其中北航道桥为主跨448米的钻石型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5000吨;南航道桥为主跨3 1 8米的A型单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000吨。除南、北航道桥外其余引桥采用30—80米不等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