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不可不读的微历史
19235900000003

第3章 宝剑锋从磨砺出(3)

警枕励志

司马光小时候贪玩贪睡,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圆木头做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就要被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写出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惜书如命

司马光惜书如命,每次看书之前,他都会反复地擦洗桌面,除净灰尘,铺上薄毯,然后才肯把书平放在上面毕恭毕敬地阅读。每看完一页,他都会先用大拇指轻轻地捏起书边,再慢慢地一翻而过,几十年如是。凡是他读过的书,毫无褶皱的痕迹。

一日千里

北宋时期的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父亲黄庶一生都做州、府的从事官,最后才做了代理的康州令,是一位专学杜甫的诗人。母亲姓李,出身于书香仕宦大家,她的哥哥李常能诗善文,学识渊博,又是有名的藏书家。黄庭坚自幼即受到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氛的熏陶,又有警悟的禀赋,7岁就写出了《牧童诗》,其诗曰: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舅父李常到他家来,随便取架上的书问他,他都能对答如流,这使李常非常惊奇,夸赞他“一日千里”。

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尽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在宝印大师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后来参加考试,高中状元。

循序渐进

朱熹学识渊博,他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有的人读书性子急,一打开书就匆忙朝前赶。朱熹批评他们像饿汉走进饭店,看见满桌的大盘小碟,饥不择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朱熹的方法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含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时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郑所南沉书

宋代著名学者郑所南把宋代文天祥事迹、张世杰崖山保卫战等重大历史事件记载下来,写成《心史》一书。为避过元兵的焚毁,他把书稿装进铁匣里,外加密封,沉入苏州承天寺古井里。明代崇祯十一年,因久旱井枯,乡民淘土时意外发现书稿,使这部沉埋350多年、绝无仅有的史书重见天日。

丹溪借书

元朝的医学家朱丹溪,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他读不起书,就在私塾的窗口偷偷地“听”,没有书就向人家去借。由于他意志坚强,困难不但没有阻碍他求学,而且使他从小就养成了战胜各种困难的本领。41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来到杭州。听说罗知悌医术高明,就去登门求教。罗知悌思想保守,不肯把医术传授给别人。朱丹溪一连去了十几次,罗知悌都不肯收他为徒。可是朱丹溪百折不回。三年后,在一个大雨倾盆的早晨,他又到罗知悌家求教。罗知悌终为他的求学精神所感动,收他为门下唯一的学生。他继承了罗氏之学并有所发挥,行医时往往药到病除。但他并未满足,接着又拜苏州名医葛可久为师,学习针灸医术。由于他博采众长,精益求精,终成一代名医。

冒雪访师

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老师,但老师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瓮里宝贝

陶宗仪在江苏松江开馆授课时,还亲自耕田种地。休息时,常把自己的治学心得、诗作、所见所闻随手写在摘下来的树叶上,放进一只瓮里,满了就埋在树下。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装满了十多瓮。后来,他将这些瓮挖出来,将树叶上的文字进行摘录、整理,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共有30卷的《辍耕录》。

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就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他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中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读书破万卷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杰出学者。他7岁进私塾,10岁跟着祖父读《资治通鉴》及《孙子》、《吴子》等兵书。从小到老,几乎没有一天不读书。许多重要的历史著作,他都能背诵。他还阅读各朝的实录、野史、笔记及天文、地理、诗赋、辞章等。特别注意研究当时的现实问题,搜集和阅读《明十三朝实录》及公文、奏议、邸报,甚至连一些州府县的地方志都仔细研读,重要部分还亲手节录。到45岁时,他已读了各类书籍几万卷。他还边读书边对鲁、冀、辽、晋、陕、甘等地进行考察,写了一部卷帙浩繁的《肇域志》,专论山川要道、边防战争之事。他还在天文、历算、地理、历史、音韵、金石等方面很有研究,著作甚丰。此外,还有《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名著传于后世。

自督读书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他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绝不休息。

王夫之嫁书

清初卓越的思想家王夫之在明亡后,以著述为事,一生著书224卷,代表作有《读通鉴论》、《尚书引义》等。他大女儿出嫁时带到夫家的陪嫁礼物是一箱书稿,王夫之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

闭门苦读

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他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

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刨根问到底

戴震是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从小读书就爱动脑筋。在学习时,他严格要求自己要达到领会书的要旨,还能独立思考问题。一次,在课堂上,老师给大家讲授《大学》中的章句。当老师讲到孔子的言行时,老师照本宣科地念。戴震便问:“先生,我们怎么知道这是孔子的话呢?又怎么知道是由他的学生记录下来的?”老师回答说:“这是大理学家朱熹说的呀!”“朱熹是什么时代的人?”戴震又问。“南宋人。”“孔子又是什么时代的人?”戴震又问。“周朝人。”“周朝和南宋相隔多少年?”戴震又继续问。老师掐指一算说:“大约有两千年吧。”戴震问:“既然相隔得那么远,那朱熹又根据什么做出那样的判断呢?”老师被问得张口结舌,但却连声赞叹说:“真了不起!”戴震在一生的治学过程中,就爱这样打破沙锅问到底。

笨鸟要先飞

章学诚小时候很愚钝,尤其是记忆力很差。在私塾里读书时,每天读百把字的一段文章都感到很吃力,更不要说背诵较长的古文了。但他并不灰心,坚持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地勤读。他读书仔细并有所取舍,每当读到不满意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就记下来,写了一本本学习笔记,以备查阅参考。章学诚还经常向社会上的名流请教,和他们探讨学问。如此经年累月,学识大有长进。他不仅精于古典,而且长于史论,最终,他成为了清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

杨露禅学艺

杨露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对杨露禅也不例外。不过,杨露禅偷师学艺的执著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他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苦读成大器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却爱书如命,买不起书,只好向别人借来自己抄,按约定的时间归还。他曾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把这八个字作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他活着就要读书,如果不读书,还不如死去。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读。他每天晚上坐在母亲做针线的清油灯前捧着书孜孜不倦地苦读,一定要读完一卷书才肯睡。由于家穷,加上读书的劳累,他18岁时患了肺病,连续十年经常咳血,但他卧在病床上还坚持刻苦攻读。到22岁时,他已读了古书2000多卷,30岁时,他读的书已达1万多卷了。

读书成瘾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闭目静思

华罗庚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儿,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冒雪抄书

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勤奋好学,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下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半个多月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痴书,吃书

张广厚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地反复翻书页,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不叫念书,简直是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