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川菜文化研究续编
19097100000057

第57章 饮食文化在四川(8)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将治国与烹饪相提并论。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也指出:中国饮食之进步为各国所不及,“吾人当保守之而勿失,以为世界人类之师导”。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初更提出:民以食为天,应重视烹饪的开发与发展,并具体提出以中国四大菜系为基础分别成立四所高等烹饪院校的构想。在小平同志的倡议下,1985年5月成立了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建立的唯一以烹饪命名的高等专科学校。学校成立时是商业部的部属学校,1998年高校体制改革后改由四川省主管、主办,仍面向全国招生和就业。学校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特别是在以卢一为校长、黄维兵为党委书记的团队领导下有了极大发展。学校占地面积从创办初期的10余亩发展到700余亩;在校学生从100余名到7000余名;教师从30余人发展到400余人,其中,教授40人、副教授106人。学校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图书馆藏书70余万册,建有酒店实验实训中心和100多个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唯一的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培养出了数万名优秀的厨艺专业人才和酒店管理人才,毕业生供不应求,国外就业率也占8%。此外,学校还设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菜发展研究中心、烹饪科学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所、川骄·川菜味理研究所、碎米芽菜研究所、黎红调味品研究所等多个科研机构。在高度重视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同时,也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仅以近5年为例,就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170余项,出版著述130余部,发表论文近800篇,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10项。这些丰硕成果,促进了川菜和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也使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扩大,许多人称赞它是烹饪领域的“黄埔军校”。

2.四川烹专有一批推动川菜发展的专家、学者。

四川烹专经过20余年的教学、科研实践和艰苦探索,着力推动传统烹饪向现代食品科学方向转变,特别是在川菜科学和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传播方面涌现出了一批专家、学者,为川菜科学与文化的大发展、促进四川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专家有两位,一位是在营养和饮食科学上有突出贡献的卢一,另一位是在饮食文化上颇有成就的杜莉。

卢一同志1986年到四川烹专工作至今,始终致力于中国营养卫生教育事业和烹饪技术的科学化、产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将营养、卫生等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用于烹饪实践,对中国烹饪学科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先后撰写著述10余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特别是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烹饪营养学专著,筹建了烹饪营养专业和营养配餐实验室,使四川烹专的烹饪营养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对中国烹饪科学体系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多项教学科研成果先后获得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他先后到英国、法国、新加坡、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留学、交流、讲学,积极传播中国饮食文化,大力推动川菜人才培养,为川菜和中国饮食文化国际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烹饪学术界有较大影响,被评为烹饪营养学专业教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等,兼任四川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和四川省烹饪协会、四川省美食家协会、四川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等职,多次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卢一同志于2000年担任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和党委副书记职务,坚定不移地推动学校各项改革发展,实现了学校质量、规模、结构、效益高速协调发展,不断推进学校发展的国际化进程,全面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对四川乃至全国烹饪、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杜莉同志自1987年到四川烹专工作以来,长期从事饮食文化、餐饮产业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撰写出版了《中西饮食文化比较》《中国烹饪文化大典》等20部著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完成了10余项省级科研项目,在饮食文化研究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填补了饮食文化研究领域的部分空白。她作为四川省唯一的评审专家,参与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审工作,还参与国家新职业“厨政管理师”职业标准的申报、审定和奥运史上第一本《奥运餐饮培训教材》的编撰工作,多次在北京、山东、广东、福建、陕西等10余个省市举办专题讲座,参与中华美食名城、名县的评估认定和成都、昆明、湛江等市餐饮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审定工作。由于在饮食文化与餐饮产业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杜莉同志在烹饪学术界赢得了较高声誉和影响力,先后荣获全国餐饮教育成果奖、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多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被评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评委会委员和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国际饮食文化研究会、中国烹饪协会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和四川省教学名师、中国食文化突出贡献专家。

在推动川菜文化发展和川菜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道路上,卢一、杜莉两位同志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包括:编辑出版了高水平的学术刊物《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主编和参编了许多川菜学术著作,有《川菜烹饪事典》《四川省志·川菜志》《巴蜀饮食文化纵横》《川菜文化概论》《四川著名美食鉴赏》,还有我国第一部中英文对照、图文并茂的《中国川菜》(中英文标准对照版)和《雪域美肴》等;主持、完成了川菜第一个地方标准《中国川菜烹饪工艺规范》研究、制订工作,已由四川省质监局颁布、实施,并进行《中国川点制作工艺规范》研究、制订工作;全程参与成都市申报、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食之都”的相关工作,起草和审定、修改了《成都市建设美食之都行动纲要》《成都市餐饮产业发展规划》,起草《四川省川菜产业发展规划》(2012~2015年)。这些工作的开展都极大地促进了川菜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动了川菜规范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

(二)创建“四川烹饪学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现在,根据教育部“先办专科,再升为本科院校”的意见,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已完成升格本科院校的申请及各项筹备工作,由此也产生了升为本科院校后的名称问题。原来省上拟将学校升本后的校名定为“四川旅游学院”,但我和一些老同志从“四川烹专”发展历史、办学特色和现实需要出发,建议学校升本后的校名仍应确定为“四川烹饪学院”。这是一所目前全国唯一以烹饪命名的独立设置的公办高等院校,校名中如果废弃“烹饪”二字,将是十分不妥和遗憾的事。

“烹饪”二字是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四川烹专因烹饪而诞生,20多年来通过不懈的努力,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有很大提高,学校的烹饪教学与烹饪科研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川菜和中国烹饪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好声誉。学校突出了烹饪特色,设有烹饪系、食品科学系、酒店管理系,为了使中国烹饪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还设立了信息技术系,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引入网络系统管理、酒店信息管理、酒店连锁管理中。为了给国内外培养五星级酒店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厨师长,设置了外语系,目前主要是英语和法语两个语种,共9个系30余个专业。另外,学校还设有四川烹饪高级技术鉴定所、烹饪科学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菜发展研究中心等;建有的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都是烹饪类课程。学校共有教师400余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136人,其中烹饪类占60%左右;学校还有烹饪类国家级职业技能评委15人,获得国家级烹饪大师称号的14人。在图书馆藏书中,烹饪类藏书占专业书籍60%以上。学校共有17个实验室,其中烹饪和酒店管理实验室10个,同时还在全国各地百余家著名餐饮企业和酒店中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四川烹专升格为“四川烹饪学院”后,仍按原有计划继续办好旅游系,与其他烹饪专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近十多年来,四川烹专已与世界独立设置的著名烹饪和酒店管理院校如“美国烹饪学院”、“法国杜盖酒店管理学院”、“法国马赛酒店管理学院”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四川烹专每年都派出若干老师和学生到他们那里学习做西餐、西点的技能,他们也派若干老师和学生到四川烹专来学习中国烹饪的技能,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国际交流和学生在世界范围内就业。目前,毕业学生就业率高达百分之百,遍及全国、走向海外,毕业生海外就业率达到整个就业人数的8%。由此看来,烹饪类专业是该校的优势和特色,如果学校名称失去了“烹饪”二字,第一是名不副实,更可惜的是失去了它的特色和优势。

此外,四川是川菜的发源地,川菜作为中国著名的四大菜系之一,已经享誉大江南北、影响世界,成为四川一张靓丽的名片。学校丢掉了“烹饪”二字会削弱对烹饪高级人才的培养,也将使川菜这一品牌受到削弱。中国烹饪协会的两位专职副会长和我商议:为了发展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考虑先将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四川烹饪学院”,然后继续发展为中国烹饪大学。他们这一建议是立足全国的战略思考,他们将把这一思考带回北京,向有关领导汇报。因此,我认为,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升格到本科院校后命名为“四川烹饪学院”,既有利于更好地保持和进一步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培养更多高层次、高素质饮食文化人才,也更有利于发展四川烹饪事业和四川饮食文化、促进四川经济迅速迈上西部建设高地,推进我国饮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