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川菜文化研究续编
19097100000044

第44章 拉萨的川人、川菜及其影响——以四川B县XP镇人经营的餐馆为例(2)

虽然他们九家餐馆之间不是连锁店和加盟店的性质,但据我的观察,他们的经营风格都大体一致,主要经营面条、饺子、抄手、米线、烧菜、冒菜,米饭有碗碗饭和一般的饭。连餐馆的布局、陈设都相似,比如他们的桌椅,X河与X池的桌椅就是有意在同一地方购买的;X牛小吃二分店与X龙苑小吃店,因开店时间相近,桌椅都是从成都八益家具城发的货,所用的饭碗是从成都二仙桥发来的,至于常用的调料,尤其是常用的调料豆瓣,更是从老家B县发来的。他们的经营风格,都是在发展中慢慢摸索出来的,后来者又在学习的过程中略有改动,他们在聚会中,还要互相商量,互相出主意,共同研究提高菜品的质量等问题。他们来拉萨经营餐馆的方式,主要还是一种连带关系,通过传带,使得从事餐饮的店不断扩大。由于拉萨的市场较大,加之他们的店子在地理位置上相隔有一段距离,有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他们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相反,如果大家互相帮助,形成较为固定的经营风格,对于共同塑造市场,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培养共同的消费群体,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他们之间在经营风格上基本上是互助互学,共同促进的。但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服务的对象不同,在环境卫生、陈设的新旧程度、菜品的品种和质量上,还是有些差别,一般是离城市中心越近的餐馆,各方面要好于处于较偏的餐馆。

他们经营中要研究客源、顾客的消费水平和口味,有许多人从事餐饮业没有成功,原因之一是对自己的定位不准。他们几家餐馆定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当地居民,依托的是附近的机关单位和商家。X牛小吃老板认为,游客一来是很少来到他们几家店的位置,他们主要在八廓街买些纪念品。二是他们每天很早出门,很晚才回来。在拉萨打工的流动人口又都是来挣钱的,都是自己煮饭,他们又不是背起几麻袋的钱来消费的。X牛、X池小吃的主要依托单位和社区是区人民医院、区电力公司、西藏日报社、建筑设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服装一条街和温州商城的商户。这个市场很大,故而这两家小吃店到了中午和晚饭时间时,生意火爆而且这个火爆时间比较长,当然,这与西藏旅游旺季的到来也有一定关系。望丛小吃所依托的是电信局、市医院等单位,而且这些单位的人到了周末时,有时也打电话要外卖,有时甚至要送到北郊。X龙苑小吃则在旅游旺季是依托游客,以及八廓街上的商家,等等。也就是说他们每一家餐馆都有相对固定的消费者,使其经营有基本的保障。

娘热路X河小吃总店的老板说,现在他们几家关系都还好,经常在一起喝茶,自己与他们几位是一个院子的,不是亲兄弟,但比亲兄弟还亲。如果在老家,即使大家是一个院子,大家都认识,都会钩心斗角,吃个饭,都不愿买单,摆明了要吃你的。在拉萨,大家都不认识其他人,大家要不是一个院子的,要不就是亲戚朋友,大家就爱在一起。大家团结,即使上茶楼,给钱的人也要多一点。

平时大家各做各的生意,有事情或需要聚会时,大家会提前相约,一般是下午三点后,就找个地方相聚,如果聚齐有四桌多人。他们在雪新村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茶楼作为相聚点。相聚中,大家会交流一下自己的店子的情况,也要交流一下老家的消息。大家都希望过得好,而且有时还要帮出点主意。没有那种小肚鸡肠的,因为即使你不干(餐饮),别人也要干。市场这么大,大家又不存在竞争。相反,四川人太多,但在拉萨则很散,如果是B县人,那么与双流人、大邑人就走不到一起了,不如河南、甘肃的人团结。

对于未来的打算,X牛小吃的老板说,自己到冬天还是有高原反应。他爱人每年树叶掉(秋天)的时候,就必须要回到内地。在这里待久了,心脏还是有些影响。由于其女儿已在拉萨工作并成家,他自己似乎还没有考虑多久回到内地养老。X河小吃的老板也有类似的想法,他认为自己现在40多岁,倒老不嫩的,回内地干什么都没人要,不好找工作,人家都要年轻的。

而X香园、X龙苑的老板,正在考虑将生意稳住,继续发展,毕竟他们都有在内地与拉萨做生意的经验,他们也很清楚,自己可能再经不起来回选择、重新创业的折腾,必须好好地经营,先稳起再说,回内地也不好挣钱,屋头娃娃要读书要钱,老人也要钱。这里是比内地好挣钱些,要不谁会来,这里的条件不行。待久了,头发掉得快,肺也大些。而望丛的老板最多再做四五年就回家,身体受不了。他不想学那位X鲢的老板,挣到钱,但丧了命。X池小吃的老板也是如此设想的,他最多再干四五年,自己年龄到50岁时,必须回内地了。从身体角度考虑。自己以后有三四千的收入,再加上点其他收入就够了。

不管他们是继续经营,还是以后要离开拉萨,当问到是否以后在此定居时,他们一致认为,叶落归根,等到自己有一定积蓄和孩子读完书后,或者能在内地有了稳定的经营收入后,他们是一定要回内地的。在拉萨经营餐馆,只是为以后的生活奠定好的经济基础而已,无论从身体健康角度,还是生活上,回到故乡毕竟比青藏高原要好得多。他们都说,人家拉萨的人都在我们成都买房子,我们怎么可能一辈子待在拉萨,待在西藏?

(五)与当地人的关系和影响

他们认为,拉萨治安比内地好,开餐馆的政策也很宽松,没有人吃霸王餐。他们与当地消费者的关系也很好,这些人是他们的上帝。而工作之余,则很少与当地人接触。同样做的是餐饮,但他们很少去吃藏餐,也不担心互相会争夺客源,都有各自固定的消费群体。

同样,他们的餐馆里,除了望丛小吃基本是四川人外,其余餐馆都有藏族员工,有拉萨本地藏族,有芒康康巴藏族、山南藏族。其中X牛和X池餐馆中,均有做得较长的员工。X牛小吃店中有一位很瘦的来自林芝八一的藏族姑娘,今年30多岁了,自从他们开店就一直在,现在专门帮他管理、收钱的。平时,老板不在时,X牛小吃店的日常管理由她负责,可见已深得信任,也深谙餐馆经营之道了。可惜的是,在笔者调查期间,她回老家去了。

X池小吃店也有一位藏族员工,他在家里早上8点半起床,先给父母上茶,后放牛羊,再就是煮饭,晚上吃饭后看电视,看的是拉萨和西藏的藏语节目。2002年来到拉萨,先在拉萨百货收停车费。2004年后到X池,开始当保安,来时不认识汉字,不会说汉话,后来找这里的汉族服务员学习汉字。现在汉话仍不是很利索,但能听懂四川话。三个月后,他到厨房做小吃、煮面和做抄手,后来就专门做冒菜。

他觉得在X池小吃里做小吃,与家里差不多。在家就可以吃辣的。他不吃苦瓜、腊肉和红烧茄子,之后出去在嘎玛贡桑等地开过川菜馆、甜茶馆和藏餐馆,但生意很差,就关了门,又来X池小吃打工。他与这里的人关系很好,从来没有吵过架。他的爱人从日喀则出来打工,是超市收银员,已有小孩,他们在雪二村租房,一大间,165元一月。

二、小结

在拉萨,当地具有相对较强的消费能力和水平。拉萨具有大量高消费层次的群体,既有中央机关和外省市援藏或出差的公务人员,又有内地大企业或合资企业驻藏机构的工作人员,还有国内外旅游者。外来的高消费群体虽然多数只是短期或者是季节性地停留,但这一群体无疑随着全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城镇服务水平的提高而增大。拉萨及西藏地区人员相对较高的消费能力保证了当地餐馆行业的发展和壮大,尤其是拉萨居民中有大量的公务人员,由于工资较高,具有消费能力,外出就餐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由于川藏悠久的历史交往,四川饮食文化也在拉萨及西藏有了深厚的基础和消费群体。据记载,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藏贵族宴请客人,尤其是有汉族客人时,所用的厨师多数是在四川受过培训,能够烧出很地道的汉式菜品。同样,拉萨市的蔬菜大棚的兴起,为拉萨的餐馆提供了价格相对低廉的、新鲜的原料,直接促进了餐馆的大发展。这些都是拉萨市及西藏的四川餐馆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时代和文化背景。

X字餐馆及其他餐饮业的从业人员,进入拉萨的方式,是亲戚朋友或老乡的连带方式进入的,这与四川人到沿海打工的方式并无二致,然而四川人在珠江三角洲打工,从事的职业多是进工厂当工人,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外来工有80%的人是进工厂,女性又比男性的比例大。从职业上,服务业比如商场、饭店和娱乐场所主要是本地人经营,外来民工要么做累、脏、苦活,或者是技术性较强的活。在进入拉萨及西藏经营后,实际在走自发的“连锁经营、共创品牌”的路子,或以X字系列餐馆的方式,或以一个地方,比如大邑等为招牌,以达到扩大影响、共享成果的方式。

如上文所述,X字系列餐馆,他们在选择和定位服务对象和服务的区域时,重点考虑的是为当地居民服务。这也表明,大多数四川餐馆都定位为方便当地居民的生活,他们丰富了拉萨及西藏的饮食文化。同时,由于四川餐馆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据刘志扬的调查,拉萨市郊的娘热乡的居民的日常食谱中,有了以川菜系列为主的汉式菜肴,这主要得益于周围的汉式餐馆。根据他对23户农户的调查,基本每户一年中有次数不等去汉式餐馆就餐的经历。村民在就餐时,会大致记住菜品的配料,回家后如法炮制。汉式饮食的普及,引起了藏族家庭日常生活方式,尤其是燃料及炊具的变革。四川餐馆在拉萨民众的日常饮食结构和行动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也为拉萨及西藏人到四川的流动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两地之间频繁的商贸和房地产的推介活动,也有了更为坚实的文化基础。这些都促进了四川与西藏的经贸往来和民间交往。

X池小吃的CR例子,也表明四川餐馆在促使当地人的观念变化上,起到一定作用。这些餐馆在当地寻求生存和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当地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一方面,由于他们的勤劳精神,对当地人起了很好的带头示范效应,带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促进了西藏当地劳动力传统观念的变化。通过在餐馆打工,已经开始从传统思想向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商品经济观念和意识转变。其他餐馆都有人数不等、来源不一的藏族员工,他们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到家乡,带回的不仅是经济收入,也有在拉萨及餐馆的经历和观念。

四川餐馆的从业人员是从相对发达地区向相对不发达地区逆向流动的经济现象,这一经济现象既促进从业人员收入提高,同样也带动西藏和四川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不断提高。许多人从四川农村来到拉萨,从事的行业也是全新的餐馆等服务行业,许多技能也是在不断学习中培养起来的,有的还成了在拉萨发展成长起来的餐饮企业,比如拉萨的玉包子和九九火锅城。这些大型的餐饮企业,更是为拉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样,在今天拉萨的旅游餐馆中,菜肴以川菜为主,许多藏餐馆在经营藏式菜品的同时,也吸收了川菜的许多优点,在与四川餐馆的竞争学习中,不断壮大,扩大了竞争力,同时也促进了本土餐馆的发展。

另外,X餐馆既受惠于拉萨的蔬菜产业,也推动了西藏地区的蔬菜产业的较快发展。如果没有四川餐馆在内的广大餐馆的存在,拉萨的蔬菜产业就不会有一定规模,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就不会形成西藏大的蔬菜水果批发市场,没有这个市场,西藏的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餐馆与大棚蔬菜的一种共生共荣关系,共同推动拉萨及西藏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带动运输、销售、生产资料供给等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西藏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他们也带动更多的当地人参与到餐饮行业之中。在拉萨与日喀则公路的中点的浪卡子县,改革开放后,有一个四川商人在此开设了一家极为简陋的饭馆,顿时生意火爆,财源茂盛。起初当地群众不闻不问,经过几年的观察后,当地群众最终参与其中,首先出现了一家当地群众集体合办的饭馆,并与不远处的四川饭馆友好相处、公平竞争。1990年前后,已有相当多的当地群众在此兜售食物,甚至为售出而纠缠顾客。二三年前还没有加入其中的当地群众,终于进入了竞争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