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人说话术
1704700000048

第48章 说话忌术(15)

把激励弄得热热闹闹,让大家全都知道,这种过分宣扬的心理,常常造成相反的效果。被当作过分宣扬的对象,有扮演猴子让人耍的感觉;看耍猴子的观众,高兴时就凑凑热闹,不高兴就不理睬。结果是一部分人被激励了,另一部分人则适得其反,对整个组织而言,这样的激励没起到作用,反令人反感激励固然不可过分宣扬大张旗鼓,惹得大多数人反感。激励也不可以偷偷摸摸,让他人觉得鬼鬼崇崇,怀疑是否有见不得人的勾当。

主管把下属请进去嵯起门来,对这位下属大加激励。门外的其他下属,看在眼里,纳闷在心里:有什么大不了的事,需要如此神秘?因而流言四起,适得其反。

许多人在一起,主管偏要用家乡话和某一部属对谈;或者和某一下属交头接耳,自己觉得非常亲密,但是有没有考虑到其他人看见他们如此偷偷摸摸,会不会产生反感?

不公开可以,守秘密也可以,就是不必偷偷摸摸,令人起疑。这种神秘兮兮的做法只会产生相反效果,不可不慎重避免。

9.不要奖励错误行为

有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一个周末,渔夫照样去出海,偶然发现他的船边游动着一条蛇,嘴里叼着一只青蛙。这位老人可怜那只青蛙,就俯下来轻轻地拿走了青蛙,把它放跑了。但他又可怜这条饥饿的蛇,于是找了点食物喂到了蛇的嘴里,蛇快乐地游走了。这位老人为自己的善行感到欣慰,因为他救了那只青蛙的命。然而几分钟后,他突然听到有东西撞击他的船,于是朝下一看,渔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原来蛇又回来了——但14嘴里叼着的是两只青蛙,而不是一只。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你不会得到你所希望的、要求的、渴望的或哀求的,你得到的是你所奖励的,而且你越是奖励的行为,得到的就越多;我们在使用激励与约束机制时也很容易掉入这样的陷阱:奖励错误的行为,忽视或惩罚正确的行为,结果是,我们希望正确,却不经意地奖励了错误,最后还是因惑为什么总是和到错误。

其实这正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样天经地义。对于一个领导者而言,成功的最大障碍往往就是他所期望的行为和奖励的行为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甚至是背道而驰,演是让我们来看看那些我们都司空见惯的现象吧:需要有更多好的成果,但却去奖励那些看起来最忙,工作得最主的人;要求工作质量,但却远见不合理的完工期限;希望对问题有治本的答案,却奖励治标的方法;强调对公司的忠诚,但对付最高的薪水给新来的和那些威胁要离职的员工;需要提高效率,但却奖励那些使事情复杂化的制造琐碎事情的人;期望和谐的工作环境,但却奖励那引进最会抱怨且光说不做的人;需要有的人才,但却奖励那些循规蹈矩的人;强调要节俭,但却以最大的预算增加幅度来奖励那些将他们所有的资源消耗一尽的职员;要求团队合作,但往往只奖励团队的某一个成员而牺牲了其他的人;这现象都是米切尔·拉拍夫在他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原则》一书中列举的,我们在奖励员工时最容易陷入的几个误区。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老师为什么花费无数时间写报靠,参加各种研讨会而不是去准备教学,改作业或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护士总是花费半数以上的时间去填写各种格而不去照顾病人;为什么雇员总是磨洋工,而不是设法提高工作效率?

导致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往往不是由于工人惰,政府官僚,外国的竞争,工会的贪得无厌或是管理者的无能,它恰恰是由于我们的奖励制度出了毛病,就象那位渔民本样,我们有时奖励了错误的事情,在你的周围,一定有这样的事情,工作时间最长,写得最长的报告和参加最多委员会的人,远比那些会问“为什么要作这种不必要的事”的人更入注目,也更可能得到奖励。把预算用光参加开不完的会,制造一大堆报表与备忘录的中级管理者却受到奖励——晋升,追加预算,甚至于增派行正助理,以协助他完成过量的工作;相反地那些默默地节省费用,努力做好事,并将琐碎的事情减少到最低限度的中级主管反而可能被视为比较没有活力,比较缺乏认同感。而且一旦一个组织开始奖励工作忙碌状态的人,它必然会激励础更多类似的人,而此时已经积蓄的官样文章就会如雪球般愈滚愈大。会议变成每周例会,报告变成每月例报;表变成每天例表;临时委员会则变成常设委员会。本来可以用来取得绩效的宝贵时间与精力反而被投入不必要的事情上。而这类事情却极少有人质疑,虽然个人都因官样文章和他们超量工作而抱怨,但只要奖励存在,官样文章照样存在,而且会越来越多。

假如你是一位高级主管,你知道公司需要将厂房和设力求现代化,需要重新训练员工,需要在基础研究上进行更多投资;但是,如果你用这些钱来创造短期无益处,因为那时候你可能已经是在另外的公司里升迁、退休或工作了,而且仅是未获得良好的利润这一件事就能使你丢掉饭碗,并结束你成功的主管生涯,并放弃优厚的报酬。然而圣人并不多。为此,奥伦·阿诺得为现代美国人写下了这样的祈褥辞:“亲爱的上帝,我们祈求耐心,而且我们现在就需要它,因为我们正生活在‘速成’文化的苦海里,它正以拥有任何事情的‘特效药’而自豪。”不用惊讶,这个现象正反映在我们的工作上,我们常常彼此奖励应急式的短期行为,而它们最后所制造的问题总是比所解决的问题要多。因为人们不是用未来做投资,而是以未来做抵押。(六)跨越沟通的障碍栏杆

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过程中,口齿不清、语意不明、认知差异、文化异同等等因素,都会产生“沟通障碍”,甚至造成笑话、误解、冲突。

1.克服说话时的胆怯心理

善于言辞,无疑对每个人的事业和生活都裨益无穷;能言善辩、口若悬河的演说家,更是令人艳羡,使人崇拜。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拥有高超的语言技巧,我们周围也确实不乏不善说话、沉默寡言之人。

一些人天生性格内向、孤癖,存在着对说话的胆怯心理。

“我总是不敢在人面前讲话、发言,那会使我心跳加快,脑中一片空白……”有人坦然地承认自己说话的胆怯,而且对此颇为苦恼。

往往每一个说话胆怯的人都以为怯场的只是自己,以为别人并不怯场,总是在想:“为什么只有自己这样呢?”其实,那并非某个人所特有的现象,只不过别人对于怯场状态不太注意而已。

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大凡是人,都或多或少在说话方面有着不健康的心理,而紧张和恐惧便是这些不健康心理的突出表现形式,是影响人们进行正常说话和语言交流的明显障碍。

每当我们打开电视机时,往往会被一些潇洒大方、表达自如的节目主持人所折服;每当我们打开收音机时,也往往会被一些口若悬河、音色优美的播音员所倾倒。其实,他们也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说话时无忧无虑,应付自如。他们也一样常常怯场。

既然人人都有可能出现说话胆怯的情况,那么,怯场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怯场时,明显症状是脸红、心扑通扑通地跳、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等等。如果此刻说话者想到:“怯场啦!怎么办呀!”他就会因慌张而说不出话来。但是,如果他当时想到的是:“换了任何一个人遇此情景,都会怯场。”他会随之而镇静下来,很快恢复正常。所以,正确地对待怯场非常重要。

台湾某名歌星这样说过:“每当面对观众,如果我不怯场,那时我做歌手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此话表明了这位歌星对于每一次演唱都是全力以赴,认真对待。如果他马马虎虎地行事,觉得凑合唱完就行了,那他就可能不会怯场。

由此可见,说话胆怯是一种非常正常而又极其普遍的情况,它有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的任何一次与他人的交谈中,而绝非个别人的语言方面的缺陷。那些常因自己说话胆怯而烦恼的人,大可不必为此担心,而应该振作精神,努力克服这种困难。

2.不要逐字逐句地背诵“台词”

“充分的准备”难道就是要记诵演讲词吗?对于这个观点,我们大声说:“不”。为了保护自我,以免在面对听众时脑中顿时一片空白,许多演说者便一头栽进了记诵内容的陷阱里。一旦你染上了这种心理麻醉之瘾,你就会无可救药地从事一些浪费时间的准备方式,这样会毁掉你的演说效果。

写出讲稿并加以记诵,这不但浪费时间、精力,而且容易招致失败。我们平常说话都是出于自然的,绝不会去挖空心思细想每个词、每句话该怎么说。我们随时都在思考着,等到思想清晰明澈时,便会像呼吸空气一样,不知不觉地自然涌出。

我们尽管可以逐字背诵讲辞,但是一旦你面对听众时,很可能会将之遗忘。即使没忘掉,将它们从口中吐出恐怕也十分机械,因为它不是发自我们的内心,只是出于记忆而已。当我们私下与人交谈时,总是一心想着要说的事,然后就直接将之说出来了,我们也并不会去特别留心每一个词句。既然我们平时一直都是这么做的,现在又为什么要改变呢?如果我们非要写讲稿、记讲辞,就很有可能重蹈前几名失败者的覆辙。

我们听过数不清的年轻男女讲过他们为准备讲演背诵讲稿的故事,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不是在把讲稿扔进字纸篓去之后,说得更生动、更有效果、更具个性化的。这样做也许会使你遗忘了某些要点,讲演时显得有些散漫,但这们起码显得更有人情味。但是,如果你是在讲台上背诵、记忆字句时,是绝不会表现得像和蜜蜂在搏斗似的。

3.勿形成口语传播障碍

在人与人之间的口语传播过程中,乡音太重、口齿不清、语意不明、认知差异或文化不同等等因素,都会产生“传播障碍”,甚至造成误解、冲突或笑话。前一阵子,报载一个年轻人很喜欢音乐与戏剧表演,有一天,他急着赶到“国家剧院”看话剧演出,就拦了一辆计程车赶路,司机问他,要去哪里?年轻人说:“去国家妓院,快一点,快来不及了!”司机看他那么急着赶到国家妓院,就兴致勃勃的问他:“妓院也有国家的哦?是不是公立的比较便宜?在哪里?我也要去!”

亦有一新婚的“胡小姐”去办理户口手续,承办先生办好之后,将卷本交给她,而为了避免误拿,所以顺便问一下:“小姐,你姓胡吗?”胡小姐很娇羞地说:“不好意思说啦!”承办人员问:“怎么会呢?小姐,你是不是姓胡?”那小姐只好红着脸说:“很美满啦!”

原来胡小姐脑袋瓜还记着“星撞地球”节目里的张菲,把“姓胡”听成“幸福”了!

4.忌以“舌头”伤人

“舌者,杀人之利器也。”

“赠人以言,重如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剑戟。”

恶言相向的“口角与怒骂”是任何人都会的游戏,但却也是一种双方都无法获胜的竞赛。

一位新婚不久的太太娇滴滴的向先生问道:“老公啊,你是不是和我的感觉一样,觉得我们真是‘相见恨晚’呢?”

“是啊,我的确感到我们真是‘相见恨晚’,恨当初我们初次相见时,为什么是在那么黑暗的夜里,所以没有把你看清楚!”老公说。

其实,这对夫妻对彼此的感情“虽不满意,但还能接受”,至少太太还会娇滴滴,先生也有点幽默感,不像我的王姓朋友,结婚不到一年就离婚了。为什么?还不是逞口舌之快,所以生活中就充满“恶言相向”的战争。

王先生做小生意,赚钱不多,却喜欢买贵重的衣物、家具,王太太就常说:“你以为你是王永庆啊,也不看看自己一个月赚多少,有什么资格买这么贵的东西?”

“是啊,我是不会赚钱,但还是养得起你这个吃闲饭的!”王先生也不甘示弱。

夫妻偶尔出门逛街,王太太看上一件新款的套装时,先生当着女店员的面说:“这种衣服要身材高挑的人穿才好看,你又矮又胖,穿起来像穿布袋一样!”呵,王太太一听,气得转身就自己坐车回家。

最叫王太太愤怒的一次是在百货公司要买化妆品时,自己的老公竟在其他顾客面前对她说:“你长这样子,用再好的化妆品也没用!”王太太忍着心中的“耻辱”与“悲愤”,回到家终于爆发了!

“我命贱,我命苦,婚前一大堆男人追我,我瞎了眼才会嫁给你,哇……”王太太气得哭起来。

“我才倒霉呢,娶个不会下蛋的老母鸡,每天没工作在家闲着,只会吃闲饭!”

“不会生?搞不好是你自己有问题也不一定!”王太太越说越气,“对啦,我是不生啦,不然万一生个小孩长得像你这副‘猪样子’的德性,我不呕死才怪?”

突然之间,王先生威武有力的巴掌像一阵旋风一样掴了过去,把太太一巴掌打倒在沙发上,并盛怒地说:“婚前看你伶牙俐齿,没想到婚后你说话竟然是这么尖酸刻薄,我看你是不想活了!”陆战队出身的王先生又顺脚踢她两下,未料王太太也抓住他的小腿,狠狠地咬他一口。

不久,两人协议离婚。王太太感叹说:“原来以为他结实的臂膀,厚厚的胸膛,是我终身的依靠,没想到两人气起来口不择言,他就拳打脚踢,一手抓,一手揍,打起来好痛哦!嫁人最好不要嫁给太壮的男人!”

王先生也回忆道:“唉,娶妻娶德,婚前要擦亮眼,聪明些,不要娶个说话尖酸刻薄,时时带刺来戳你的女人,否则你就倒一辈子楣!”

孙子说:“赠人以言,重如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剑戟。”西方亦有谚语:“舌者,杀人之利器也。”

许多人都很会“争辩”,甚至在言语中用狠毒的话把对方刺得“遍体鳞伤”;然而,恶言相向的“口角与怒骂”是任何人都会的游戏,却也是一种双方都“无法获胜”的竞赛。若有人能把对方说得“哑口无言”,也只是一场“假胜利”,因为你无法赢得对方的好感,甚至将失去原有的情谊。

5.重话万万说不得

您被耻笑过吗?

您被辱骂过吗?

您被全盘否定过吗?

其实,每个人都期待从他人的语言中获得肯定与赞美,增加“自我价值”与“自我尊严”。

小慧是我的好朋友,漂亮大方又有人缘,结婚当天贺客满堂,众人认为新郎新娘两人“郎才女貌”,真是天作之合,一定可以永浴爱河,白头偕老,而小慧也非常高兴,找到了如意郎君。在婚礼进行时,小慧透过头纱,偷偷地斜瞄了一下帅俊体贴的老公,不禁感到欣喜与满足,心想不久就将展开人生的新旅程。

不料,婚后一个月,小慧开始觉得生活上不尽如意,也不若婚前想像那么如公主般美好。她过去习惯在上厕后,将卫生纸丢入马桶旁的小垃圾桶,可是老公却坚持可以丢进马桶内冲掉。两人竟会为了这个小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吵了一个半小时。最让小慧生气的是,每当两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时,老公总是大男子主义地说:“说你错了,你还不承认!?”小慧一肚子气,委屈地跑回娘家住了两天。

虽然小慧觉得老公很健谈,有时说话也带幽默,但是有时却也令她感到很不是滋味。譬如,有一次,老公竟在朋友到家里来聊天时说自己老婆:“别的情侣、夫妻是彼此看对眼,我呀,我是看走眼了!”小慧听了,气得白他一眼,一个人走进厨房生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