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宝宝四季少生病:0-3岁宝宝照顾细节400个
16822200000019

第19章 宝宝四季的疾病防治与护理(4)

(4)蜂蜜1勺+维生素E胶囊若干。做法:用针刺穿胶囊,将维E溶液挤进蜂蜜里,将混合物搅拌成淡黄色糨糊状,睡觉之前用棉棒取一点轻轻抹在嘴唇上。

(5)婴儿油+橄榄油各几滴。做法:将婴儿油和橄榄油搅拌均匀,洗澡前用棉棒沾上混合油,以螺旋状的方式涂抹在嘴唇上,洗澡后再重复涂抹一层便可。效果:嘴唇会在几天内保持水般滋润。缺点:稍有油腻感。

以上的几个配方,总的来说都是以软化角质,锁水保湿和滋润双唇为主要目的。既符合护唇的标准,又不花冤枉钱,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

185嘴角上火

入秋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起来,“燥”也就成为了秋季的主气,中医所称的“上火”也正是秋燥所带来的种种身体反应。秋燥一般可分为温燥和凉燥,前者一般多见于初秋时节,多因天气尚热,犹有下火之余气,或因久晴无雨、骄阳久晒所致;后者则一般常见于晚秋季节,此时天气凉寒,近于冬寒之凉气。无论是温燥还是凉燥,往往会导致人体出现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烂嘴角、流鼻血、咳嗽等一系列症状。

由于宝宝皮肤娇嫩、呼吸频率高、肾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所以通过皮肤、肺以及肾脏丢失的水分会更多,如果饮水和饮食调理不当,就更易“上火”了。

赶走“上火”

(1)保证宝宝生活规律,要早睡早起,不要熬夜,不睡懒觉。

(2)可适当采取一些增湿措施,比如在房间里放置一些植物、悬挂湿毛巾或安装加湿器,也可以在卧室内放一盆水或者在地面上适当洒些水。注意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稳定宝宝的情绪,避免因躁动或哭闹等不稳定情绪而产生心火,灼烧津液,使口舌干燥。

(4)采取少量多次的饮用方式,让宝宝适当多喝水。白开水是最佳选择,也可适当多饮淡茶、豆浆、牛奶等饮品;还可让宝宝多吃一些水分含量多的蔬果,如生萝卜、梨、葡萄、番茄、香蕉、百合等等;要尽量少吃过咸、过甜以及烧烤类食品,以免导致阴津进一步耗竭,徒生内热内燥。

(5)饮食清淡,适当地多吃些粗粮杂豆,如麦片、黄小米、玉米、绿豆等,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葱、韭菜、花椒、蒜、姜、辣椒、油炸食物等。

(6)秋燥综合征初期的宝宝,可口服一味简易中方(6克桑叶,6克菊花,15克芦根,12克梨皮。)一日3次,服3~5天。

(7)有咽干疼痛、口唇裂开的宝宝可用适量红萝卜加上荸荠、杏仁、蜜枣及陈皮,加水煎煮约3小时后饮用,一般饮用后,口唇能恢复滋润光泽,咽干症状会减轻。

186脑膜炎

婴幼儿的脑膜炎一般是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上最主要的表现可概括为:

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具体症状论述如下:

1.感染中毒及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

包括发热、烦躁不安和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随病情加重,患儿逐渐从神萎、嗜睡、昏睡、昏迷到深度昏迷。30%以上患儿有反复的全身或局限性惊厥发作。

2.颅内压增高表现

包括头痛、呕吐,婴儿则有前囟饱满与张力增高、头围增大等。合并脑疝时,有呼吸不规则、突然意识障碍加重或瞳孔不等大等的征兆。

3.脑膜刺激征

以颈强直最常见。

脑膜炎的预防

(1)要对患病者进行隔离治疗,以防传染。

(2)流行期间做好卫生宣传,应尽量避免大型集会和集体活动,不要携带儿童到公共场所,外出应戴口罩。

(3)药物预防:国内仍采用磺胺药,密切接触者可用碘胺嘧啶(SD),宝宝每日为100毫克/千克。

(4)疫苗预防:现在已经有了小儿脑膜炎的疫苗,一般来说,宝宝在12岁之前需要每年注射疫苗,预防小儿脑膜炎。

187秋季过敏性哮喘

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干燥,容易诱发哮喘。多为受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或过敏原,如被动吸烟等刺激呼吸道所致;也可能因脏腑功能失调而影响了肺脏的功能。因为饮食要素而惹起秋季过敏性哮喘发作的情况也很常见,特别是婴幼儿。引起秋季过敏性哮喘最常见的食物是鸡蛋、牛奶、花生、海鲜等。秋季过敏性哮喘的形成与反复发病,也常常是许多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容易诱发小儿哮喘。

如何护理哮喘宝宝

1.爸爸妈妈要为宝宝建立一份“病案”

哮喘患儿的爸爸妈妈可以为宝宝建立一份“病案”,把宝宝每次哮喘发作的时间、地点、轻重程度和发病当天的天气变化、周围环境等情况记录下来。逐步积累经验,以便找出与哮喘发作有关的因素,采取措施加以避免。

2.要为宝宝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避免让宝宝接触过敏原。室内要清洁、通风,严禁吸烟;尽量不用皮毛、羽绒等制成的被褥;桌上、床下等处的灰尘要经常打扫;家里不要养猫、狗、兔子等动物;不要在宝宝的生活场所摆放油漆、化学药品、汽油、有浓烈气味的化妆品等刺激物;不要在宝宝面前抖面袋、拍打灰尘。

3.要注意生活习惯和过敏原

牛奶、鸡蛋、大豆是容易引起宝宝过敏性哮喘的食物,一旦发现某种食物能引起哮喘,就要立即停止食用,其他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如鱼、虾、螃蟹、葱、韭菜等,也要少吃或不吃。但长期禁食高蛋白食物不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由于大多数的食物过敏都可在2~3年之内逐渐消失,所以发现宝宝对某种食物过敏时,停食6~12个月后,还可以试着再次进食,如不过敏就不必禁食了。要养成按时睡觉、吃饭、排便的习惯。不嗜食过甜、过咸的食物。

4.多到户外活动

要加强宝宝的身体锻炼应多到户外活动,多呼吸新鲜空气。宝宝可做被动体操,稍大一点的儿童可自己做操、散步或慢跑,这样可以锻炼肺的功能,增强体质。

5.注意添减衣服

季节变换时,要及时为宝宝增减衣服,尽量避免因感冒而引起哮喘。

宝宝哮喘发作前常常有先兆如连续打喷嚏、流眼泪、烦躁、精神不振、呼吸加快等。爸爸妈妈要用心观察,掌握哮喘发作前的表现,以便及时治疗,以防哮喘发作对宝宝身体产生损害。

188蛔虫病

蛔虫病是人体常见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多见于儿童。该病不仅消耗人体内大量的营养,而且会引起剧烈的腹痛和胃肠功能紊乱,有时还会诱发肠梗阻、肠穿孔、胆道蛔虫症等一系列危险的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秋天驱蛔事半功倍

夏季,人们常生吃蔬菜、瓜果和生冷食品,是最易感染蛔虫卵的季节。受精的蛔虫卵进入人体后,先在小肠内孵化为幼虫,大约2小时左右,多数幼虫利用体积小的特点,穿破肠黏膜,经毛细血管至门静脉,再经肝脏、下腔静脉而达右心,4~5天后大部分移至肺部。幼虫在肺内经过两次蜕生,很快发育长大,然后穿破肺毛细血管到达肺泡,再经过支气管、气管到咽部,在吞咽过程中经胃再次到达小肠,这时才在小肠中“定居”下来,发育成成虫。这一过程大约需要60~70天时间。

夏季虽然感染虫卵的机会较多,但幼虫还生活在肺部或血液里,没有到小肠,这时药物并不能起驱虫作用。而在秋季,人们感染虫卵的机会少了,夏季感染的也已经发育成成虫,并且都集中在小肠内,药物可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杀死蛔虫。因此,秋季驱蛔效果最好。

吃驱虫药有注意事项

1.禁食油类减毒增效

服用这些驱虫药时最好忌食油腻食物。因为驱肠虫药物利用的是药物肠道局部作用,这类药物多属脂溶性,油腻食物或多或少还是对其吸收有促进作用。药物吸收增加,毒副作用就会有增强,肠道内剩余药量就会减少,驱虫作用就会降低。

2.2岁以下小儿不宜驱虫

因为大多数驱虫药服用后,或多或少需经肝脏分解代谢或经肾脏排泄。2岁以内宝宝的肝、肾等器官发育尚不完善,有的药物会伤害娇嫩的肝、肾脏,因此驱虫药多标明婴儿禁用或慎服字样。另外,从肠道寄生虫的特点来看,虫卵大都附着于污染的手或蔬菜表面,而寄生虫的感染途径是口。2岁左右的宝宝接触虫卵的机会要少于大龄儿童,他们接触的东西一般局限于家中的物品和玩具。这些东西比较清洁,虫卵相对少或没有。吃蔬菜的种类与量也少得多,进入体内的虫卵也相应减少。而且虫卵在体内到长大成虫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待从口入的虫卵长到成虫,宝宝也超过了2岁。因此,2岁以下宝宝一般不需服用驱虫药。

189秋季皮肤过敏

秋季天气凉,多风,干燥等诸多因素导致时下宝宝都容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过敏等症状。尤其是节假日出游回来,一不小心宝宝就长皮疹过敏了。专家指出,秋季宝宝皮肤出现皮疹的现象比成人更常见,多数情况就是皮肤过敏,而过敏的原因更是复杂,简单停用护肤品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更需要找出宝宝过敏的真正“元凶”。

秋天宝宝容易过敏

秋季天气凉爽,许多爸爸妈妈喜欢带宝宝出去游玩或者给宝宝尝试更多好吃的,然而稍有不慎,就发现宝宝不对劲了。秋季风大,也许简单的出游就会让宝宝患上花粉过敏;新鲜的海鲜也会让有些宝宝长疹子。专家指出,容易过敏的体质是可以遗传的。例如,妈妈对花粉、宠物或某种食物过敏,宝宝则有50%的可能性患某种过敏症。如果爸爸妈妈双方都有过敏的话,宝宝患过敏症的几率会达到75%。不过,一个家庭的各个成员过敏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所以,如果你对花粉过敏,并不是说不让宝宝接触花粉就万事大吉了。遗传了过敏体质的宝宝多半会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而皮肤出红疹是宝宝皮肤过敏的一个典型症状。妈妈在日常生活中要留心观察,早做预防。

过敏宝宝要注意环境卫生

宝宝的健康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宝宝有很多时间待在卧室里,因此卧室环境控制非常重要。床垫、枕头和被子都容易滋生细菌,妈妈应该经常用热水清洗寝具外套;不要使用地毯、填充式家具和填充式玩具;应将室内湿度控制在50%以下,以控制尘螨和霉菌的生长;避免饲养有毛宠物,例如:猫、狗等,因为动物皮屑和排泄物容易引起过敏;保持居家环境清洁,减少蟑螂繁殖,每周或每隔一周给房间吸一次尘,但吸尘时要保证宝宝不在房间里,以免造成宝宝皮肤过敏;经常清理卫生死角,因为细菌易生长于高温潮湿的环境中。

190鹅口疮

鹅口疮,又称雪口病,任何年龄都可发,但在2岁以内的宝宝身上最常见。

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黏膜上。

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啼哭,胃口不佳,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受损的黏膜治疗不及时便会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预防护理

1.产妇有****霉菌病的要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2.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要再蒸10~15分钟。

3.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宝宝时要先洗手。

4.对于宝宝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爸爸妈妈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5.宝宝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6.在托儿所过集体生活的宝宝,生活饮食用具一定要分开,不可混用。

7.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191便秘

1.饮食不足

婴儿进食太少时,消化后液体吸收余渣少,致大便减少、变稠是便秘的主因。奶中糖量不足时肠蠕动弱,也可使大便干燥。饮食不足时间较久引起营养不良,腹肌和肠肌张力减低,甚至萎缩,收缩力减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加重便秘。

2.食物成分不当

大便性质和食物成分关系密切。如食物中含大量蛋白质,而碳水化合物不足,肠道菌群继发改变,肠内容发酵过程少,大便易呈碱性,干燥;若食物中含较多的碳水化合物,肠道发酵菌增多,发酵作用增加,产酸多,大便易呈酸性,次数多而软;如食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高,则大便润利。如进食大量钙化酪蛋白,粪便中含多量不能溶解的钙皂,粪便增多,且易便秘。碳水化合物中米粉、面粉类食品较谷类食品易于便秘。小儿偏食,如许多小儿喜食肉类,少吃或不吃蔬菜,食物中纤维素太少,也易发生便秘。

3.肠道功能失常

生活不规律和缺乏按时大便的训练,未形成排便的条件反射导致便秘很常见。

预防方法

1.母乳喂养

牛奶喂养的宝宝更易发生便秘,这多半是因牛奶中酪蛋白含量过多,使大便干燥坚硬。所以要尽可能地选择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低聚糖和丰富的营养,不会让宝宝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