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见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治
16694100000036

第36章 中医治疗脑血管疾病(2)

第三种情况:中风而有偏瘫拘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频多等临床表现的患者,要患者俯卧,以一指禅推肾俞、命门、膈俞,直擦督脉和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以透热为度;再要患者仰卧,用掌摩气海、关元,以透热为度;从下而上施滚法于瘫侧下肢内外侧,重点按揉涌泉、昆仑、悬钟、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血海、承山等穴,并被动活动髋、膝、踝关节,共8分钟;从下而上施滚法于瘫侧上肢内外侧,重点按揉肩贞、臑会、手三里、合谷、阳溪、劳宫等穴,并被动活动肩、肘、腕、指关节,共8分钟;用一指禅推太阳,分推前额,点按百会、印堂,反复操作,最后拿肩井,共3分钟。

三、按摩治疗

按摩治疗脑卒中具有双向调节(包括溶栓、止血)作用,可解除颈脑血管痉挛和降低颅内压等。许多人在为脑卒中患者按摩时重点只是放在手脚上,故收效较差。以下介绍脑卒中的按摩方法:

按摩步骤:先按摩患者肩颈部和头脸部,再按背腰部,最后按上下肢和胸腹部。按摩力度先轻后重,循序渐进。

按摩次数:每天可按摩1次,每次按1小时。

按摩方法:发病1个星期内患者取仰卧位进行按摩,头部和上身比下肢稍高;以后可取仰卧、侧卧、坐位。

按摩头颈部时。

(1)可用手指拿捏患者肩颈部的斜方肌和相关的督脉、膀胱经、大肠经、

三焦经等。

(2)用手指按摩患者肩颈部的肌肉和天柱、哑门、风池、肩井、廉泉等穴。

(3)用手指按揉患者头脸部的肌肉和百会、囟会、印堂、太阳、人中等穴。

按摩背腰部时,用手指或掌跟揉按患者背腰部的竖脊肌、腰方肌、脊柱和相关的督脉、膀胱经等。

按摩上肢时,用手指拿捏、揉按患者患侧上肢的肌肉和天府、曲泽、手三里、外关、内关、合谷等穴。

按摩下肢时,用手指拿捏揉按患者患侧下肢的肌肉和血海、足三里、委中、涌泉等穴。

按摩胸部时,揉按患者胸腹部的肌肉和华盖、玉堂、膻中、中脘、天枢、

气海等穴。

(第三节)脑卒中的中药治疗与预防

一、脑卒中的中药治疗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证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人中,气血闭阻。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本方化痰通络,用于治疗风痰入客经络,症见口眼歪斜,舌强不语,手足不遂等症。

常用药:半夏、南星,白附子祛风化痰;天麻、全蝎息风通络;当归,白芍,鸡血藤、豨莶草养血祛风。

语言不清者,再加菖蒲、远志祛痰宣窍;痰瘀交阻,舌紫有瘀斑,脉细涩者,可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

2.风阳上扰证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牛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平肝息风镇潜,用于阳亢风动,晕眩,肢麻等症。

常用药:天麻、钩藤平肝息风;珍珠母、石决明镇肝潜阳;桑叶、菊花清肝泄热;黄芩、山栀清肝泻火;牛膝活血化瘀,引气血下行。夹有痰浊,胸闷,恶心,苔腻,加陈胆星、郁金;头痛较重,加羚羊角、夏枯草以清肝息风;腿足重滞,加杜仲,寄生补益肝肾。

3.阴虚风动证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瞷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

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息风汤加减。本方既补肝肾之阴,又能息风潜阳,用于阴虚风动之眩晕,头痛,舌强,肢颤等。

常用药: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滋阴柔肝息风;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镇肝潜阳;牛膝、当归活血化瘀,且引血下行;天麻,钩藤平肝息风。

痰热较重,苔黄腻,泛恶,加胆星、竹沥、川贝母清热化痰;阴虚阳亢,肝火偏旺,心中烦热,加栀子、黄芩清热除烦。

(二)中腑脏

1.闭证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1)痰热腑实证。

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神志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证机概要: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治法:通腑泄热,息风化痰。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加减。本方功能通腑泄热,顺降气血,治疗腑热内结,腹胀便秘等症,可用于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之证。常用药:桃仁、大黄、芒硝、枳实通腑泄热,凉血化瘀;陈胆星、黄芩、全瓜蒌清热化痰,桃仁、赤芍、丹皮凉血化瘀;牛膝引气血下行。

头痛,眩晕严重者,加钩藤,菊花、珍珠母平肝降逆。烦躁不安,彻夜不眠加生地、沙参、夜交藤养阴安神。

(2)痰火瘀闭证。

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证机概要:肝阳暴涨,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

治法:息风清火,豁痰开窍。

代表方:羚羊钩藤汤加减。本方功能凉肝息风,清热化痰,养阴舒筋,用于风阳上扰,蒙蔽清窍而见眩晕,痉厥和抽搐等症者,另可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亦可用醒脑静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

常用药(羚羊角(或山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平肝息风;胆星,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清热化痰;菖蒲、郁金化痰开窍。若痰热阻于气道,喉间痰鸣辘辘,可服竹沥水、猴枣散以豁痰镇惊;肝火旺盛:面红目赤,脉弦劲有力,宜酌加龙胆草、山栀、夏枯草、代赭石、磁石等清肝镇摄之品;腑实热结,腹胀便秘,苔黄厚,宜加生大黄、元明粉、枳实;痰热伤津,舌质干红,苔黄糙者,宜加沙参,麦冬、石斛、生地。

(3)痰浊瘀闭证。

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证机概要:痰浊偏盛,上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

治法:化痰息风,宜郁开窍。

代表方:涤痰汤加减。本方化痰开窍,用于痰蒙心窍,神志呆滞不清者。另可用苏合香丸宜郁开窍。

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竹茹化痰;郁金、菖蒲、胆星豁痰开窍;天麻、钩藤,僵蚕息风化痰。

兼有动风者,加天麻,钩藤以平息内风;有化热之象者,加黄芩、黄连;见戴阳证者,属病情恶化,宜急进参附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救治。

2.脱证(阴竭阳亡)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白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证机概要:正不胜邪,元气衰微,阴阳欲绝。

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参附汤补气回阳,用于阳气衰微,汗出肢冷欲脱;生脉散益气养阴,用于津气耗竭。两方同用功能益气回阳,救阴固脱,主治阴竭阳亡之证。亦可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常用药:人参、附子补气回阳;麦冬,五味子、山萸肉滋阴敛阳。

阴不恋阳,阳浮于外,津液不能内守,汗泄过多者,可加龙骨,牡蛎敛汗回阳;阴精耗伤,舌干,脉微者,加玉竹、黄精以救阴护津。

(三)恢复期

中风病急性阶段经抢救治疗,若神志渐清,痰火渐平,饮食稍进,渐入恢复期,但后遗症有半身不遂,口歪、语言謇涩或失音等,此时仍须积极治疗并加强护理。

针灸与药物治疗并进,可以提高疗效。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采用标本兼顾或先标后本等冶法。治标宜搜风化痰,通络行瘀;肝阳偏亢者,可采用平肝潜阳法。治本宜补益气血,滋养肝肾或阴阳并补。

二、脑卒中的预防

1.预防的重要性控制脑中风发病因素、中风是可以预防的。

知道中风的严重性,早期预防和治疗中风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解中风的危险因素,并给予一定的干预和治疗,可以预防和减少中风的发生,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

2.一级预防如果某个体只存在上述危险因素一种或几种而没有脑血管的先兆或表现,我们把其中列为一级预防对象,即积极治疗存在的危险因素,同时定期监测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生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3.二级预防个体已存在危险因素且已出现中风先兆如若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给予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严重脑血管病发生,其为二级预防。

4.三级预防对已患中风的患者,早期或超早期治疗,降低致残程度,清除或治疗危险因素预防其多发为三级预防。所谓早期治疗则指患者发病数小时后的急性期的治疗,所谓超早期治疗是指发病后数小时以内既实施的治疗,如对缺血性中风而言,发病后6小时以内即开始溶栓治疗,针对性治疗措施的介入愈早,治疗效果就愈好,病残程度就有可能愈低。

(第四节)足浴联合足底按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

-、概述

脑卒中分脑出血和脑梗死两大类型。脑卒中后遗症是指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损伤什么神经表现什么后遗症,伤及运动中枢则出现偏瘫,伤及语言中枢可能口齿不清,伤及面视经则口眼歪斜。

脑卒中病临床最主要的表现,是神志障碍和运动、感觉以及语言障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除神志清醒外,其余症状依然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症状,称为后遗症。后遗症的轻重,因患者的体质和并发症而异。脑中风常见的后遗症如下:

(1)麻木。患侧肢体,尤其是肢体的末端、如手指或脚趾、或偏瘫侧的面颊部皮肤有蚁爬感觉,或有针刺感,或表现为刺激反应迟钝。麻木常与天气变化有关,天气急剧转变、潮湿闷热,或下雨前后,天气寒冷等情况下,麻木感觉尤其明显。

(2)嘴歪眼斜。一侧眼袋以下的面肌瘫痪。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鼓颊和吹哨时,口角歪向健侧,流口水,说话时更为明显。

(3)中枢性瘫痪。中枢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痉挛性瘫痪、硬瘫。是由于大脑皮层运动区锥体细胞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一锥体束受损而产生。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失去了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调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释放”,产生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呈痉挛性瘫痪。

(4)周围性瘫痪。周围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弛缓性瘫痪、软瘫。是因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一脊骸前根、脊神经、颅神经受损害产生的瘫痪。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应有的冲动兴奋,临床上表现为肌张力降低,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缩,但无病理反射,患者自己感觉四肢无力。

中风属急危重症,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其发病率冠诸病之首,且致残率极高,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而康复治疗显得极为重要。通过中药足浴可促使机体局部温度升高,血液运行速度加快,毛细血管扩张,细胞体积增大,毛细血管及细胞内压升高,机体新陈代谢水平加快,细胞营养及机体功能得到改善,从而有利于功能恢复。手法推拿疗法可除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与中药足浴具有协同作用,临床效果满意且患者乐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治疗方法

(一)足浴方法

(1)采用市售专用足浴盆,待中药煎好后倒入足浴盆中保持恒温,药液量以1000~2000ml为宜,根据季节和患者耐受程度调节适当温度,药液温度一般以40~45°C为宜,浸泡约20分钟,1次/d,2周为1个疗程,药液每天更换1次。

(2)中药治疗采用活血化瘀、理气通络药物为主。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地龙、全蝎、穿山甲、川乌、木通、木香等。

(二)手法足底按摩

(1)推法、揉法、拿捏手法结合使用。用手指指腹(主要是拇指指腹)在足底反射区做同方向推压与足背交替进行治疗,而后采用揉法,点穴法进行穴位刺激,以上每种手法反复操作5遍。

(2)下肢按摩时嘱患者取俯卧位,操作者站于患者右侧,从臀下依次向下按摩先左下肢后右下肢,分别采用捏、揉、抖、点等手法配合进行下肢治疗。治疗中按不同症状给予点按穴位如环跳、委中、委阳、承山、三阴交、太冲、涌泉等,约按摩30min,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三)足浴护理

-1)药液用量一般为1000~2000ml,温度保持在45°c左右,可根据季节,患者耐受程度适当调节药液温度。可嘱患者边浸泡边按摩足底10分钟。

(2)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水温不宜过高,严防发生晕厥及脑出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