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见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治
16694100000035

第35章 中医治疗脑血管疾病(1)

(第一节)针灸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

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为中老年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以突然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为特征。其病死率及致残率均极高。本病可分为出血性与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脑栓塞。其中以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最为多见,脑出血次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栓塞更次之。

一、辨证论治

1.中经络

症状:半身不遂,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口角歪斜,语言不利;或兼见头痛眩晕,筋脉萌动,目赤面红,口渴咽干,烦躁等。脉多弦滑。

治法:醒脑开窍,疏通经脉。

处方: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随症加减:伴眩晕者加风池、完骨、天柱;指、趾活动不利加合谷、太冲、八邪、八风。

刺灸方法:人中向鼻中隔下斜刺,用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阴交施补法。余穴均用泻法。

方义: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人中属督脉,二穴相配以通窍醒神;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交会穴,针之滋补肝、脾、肾三脏;极泉、尺泽、委中三穴配伍以疏通上下肢经脉。风池、完骨、天柱通调经气,利头目,益脑髓;余穴均为疏通局部经络而设。

2.中脏腑

(1)闭证。

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手握固,牙关紧闭,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闭塞。舌红苔黄厚或灰黑,脉弦滑有力。

治法:开窍启闭。

处方:内关、人中、十二井穴、百会、太冲。

随症加减:烦躁甚者加四神聪。牙关紧闭加下关、颊车;舌强不语加廉泉、金津、玉液。

刺灸方法:人中刺法同前;十二井穴以三棱针点刺;百会、四神聪施平补平泻法;金津、玉液点刺放血。余穴用泻法。

方义:内关为八脉交会穴,又为心包之络穴,心藏神、主神明,故针内关醒神开窍;人中为督脉、手足阳明之会穴,主一身之阳气,阳气的功能活动是神的表现,针人中调节督脉,起到督统阳气,开窍启闭的作用。十二井通调十二经脉以开关通闭;百会、四神聪镇静安神;太冲降肝经逆气以平熄肝阳;下关、颊车、廉泉以疏通局部气血;金津、玉液放血以泻热活血,通利舌窍。

(2)脱证。

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遗尿,舌痿,脉细弱;甚则四肢厥冷,或面赤如妆。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醒神开窍。

处方:内关、人中、气海、关元、神阙、气舍。

随症加减:阳气式微加百会。

刺灸方法:内关、人中刺法同前。气海、关元、神阙用雷火针或隔姜灸、隔附子饼灸法,持续时间4~8小时,不以壮数为限;气舍施捻转补法,连续运针直至呼吸均匀为止;百会平刺,施捻转补法。

方义:内关、人中作用同前。气海、关元、神阙均位于下腹部,系任脉经穴,是治疗虚脱之要穴,有益先天、培元阳、举陷固脱之功用;气舍乃胃经之穴,为宗气之所舍,针之可振奋后天之本,益宗气而通呼吸;百会穴在巅顶,为诸阳之会,具有升阳固脱之功效。

3.后遗症

(1)口眼啮斜。

症状:一侧眼睑不能闭合,白睛外露,或眼睑抬起,一侧口角偏低,伸舌偏向患侧肢体,伴面部麻木,鼻唇沟变浅,口角流涎。舌红绛,脉弦细。

治法:益髓充脑,疏调经筋。

处方:风池、太阳、下关、地仓透颊车、健侧合谷。

随症加减:啮僻日久而局部肌肉萎缩者,在局部阿是穴刺络拔罐。眼睑不能闭合者,在眼周围刺。

刺灸方法:阿是穴刺络拔罐。余穴均施捻转平补平泻法。

方义:风池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的交会穴,针之以益髓充脑;太阳、下关、地仓、颊车均为足阳明经筋分布之处,以疏解经筋。刺络拔罐意在祛瘀生新,以令气血通畅,萎肌复隆;眼睑围刺促进眼睑功能恢复。合谷为远道循经选穴。

(2)失语。

症状:言语蹇涩,或答非所问,或语不能言,或语言能力欠缺。

治法:调神开窍。

处方:上星透百会、风池、金津、玉液、通里、天柱、廉泉。

刺灸方法:金津、玉液点刺放血;余穴均施捻转平补平泻法。

方义:风池、上星透百会、印堂作用同前。取天柱通行气血,益髓充脑,配金津、玉液、廉泉利舌机,开关窍;取心经络穴通里以通心脉利舌本。

(3)上肢不遂。

症状:患侧上肢拘挛或软而无力,手指不能自主屈伸。

治法:疏通经络。

处方:风池、极泉、尺泽、合谷、八邪。

随症加减:阳缓阴急者加肩髁、曲池、外关。

刺灸方法:风池、极泉、尺泽刺法同前。合谷诸穴均施平补平泻法。四肢部腧穴针后加灸,或施温针灸。

方义:风池、极泉、尺泽作用同前;合谷、八邪为局部取穴,以疏通经脉肩髁、曲池、外关共同相伍疏通经络以除阴急拘挛。

(4)肩关节痛。

症状:上肢抬举不能或困难,肩周疼痛,肩关节活动时尤甚。

治法:疏筋通痹。

处方:肩、肩内陵、肩外陵、人中、肩贞、肩中俞、肩外俞、条口。

随症加减:痛甚加阿是穴刺络拔罐。

刺灸方法:诸穴均施平补平泻法。在施术的同时,令患侧上肢上下左右运动。

方义:人中调神止痛;条口为上病下取,取其远治作用以通痹止痛;余穴均为近部取穴,以通调局部经气;刺络拔罐意在活血通痹。

(5)下肢不遂。

症状:患侧下肢不能抬起或移动困难。

治法:疏经活络,养血补肾。

处方:委中、三阴交、太冲。

随症加减:阳缓阴急者加环跳、阳陵泉、昆仑。

刺灸方法:诸穴均施平补平泻法,针后加灸,或温针灸。

方义:三阴交滋补肝脾肾三阴;太冲调肝经之气并疏通局部经络;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分别为足少阳、足太阳经穴,阳陵泉又为筋会,诸穴相伍以培元补肾,疏经活络。

(6)足内翻。

症状:患侧足掌内翻,行走不利。

治法:平衡阴阳二跷。

处方:解溪、丘墟透照海、昆仑、筑宾。

随症加减:下肢肌肉萎缩者加阳陵泉、足三里,局部阳明经排刺。

刺灸方法:诸穴均施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

方义:筑宾为阳跷之郄穴,针之以纠阴急阳缓;昆仑为膀胱经经穴,针之以强筋疏脉;解溪、丘墟、照海均为局部取穴,取其近治作用以纠内翻。

4.兼证

(1)失明。

治法:益髓填精,充营目系。

处方:风池、天柱、睛明。

刺灸方法:风池向对侧眼窝刺,天柱直刺,均施平补平泻法;睛明刺入后不做手法。

方义:风池为手足少阳与阳维之会,有通经活络、养血明目之功。天柱为膀胱经脉入络脑还出下项处,针之益髓填精;睛明为局部取穴,以通络活血。

(2)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治法:醒神开窍,利咽通痹。

处方:内关、人中、风池、廉泉。

刺灸方法:内关、人中刺法同前。风池针尖指向喉结,施捻转补法;廉泉针尖方向指向舌根,捻转补法。

方义:内关、人中同前。风池益髓充脑利气机;廉泉为任脉穴,取其近治作用以利咽通痹。

(3)便秘。

治法:宽肠下气通便。

处方:丰隆、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外归来。

刺灸方法:先取双侧丰隆施泻法;继针左水道、左归来及此二穴各外开1.5寸处之外水道、外归来,均直刺施泻法。

方义:丰隆为胃经之络穴,为通便要穴。左水道、左归来属胃经;左外水道、左外归来为经外穴。四穴之下为大小肠,旨在疏通局部气机。

(4)癃闭。

治法:疏通膀胱气机。

处方:秩边透水道、曲骨。

刺灸方法:曲骨施提插泻法,令针感达会阴;秩边透水道施提泻法,令针感至前阴。

方义:曲骨之下为膀胱,秩边透水道为治癃闭经验穴。共奏强气化、利州都之作用。

(5)小便淋漓。

治法:温肾固涩。

处方:关元、气海、太溪。

刺灸方法:关元、气海施补法,然后施温针灸;太溪施捻转补法。

方义:关元、气海补益元阳;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三穴相配,补益肾水,固摄升陷。

(6)褥疮。

治法:益气活血,去腐生新。

处方:阿是穴。

刺灸方法:采用阿是穴围刺,施之平补平泻法,然后施间接灸,褥疮表面敷地榆油纱布,疮面用无菌纸敷盖。

方义:局部取穴,意在益气活血,去腐生新。

本病除用上法治疗外,还可选用:

1.电针取穴:肩髁、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操作:根据瘫痪部位,每次选穴2~3对,进针得气后,加电针刺激,刺激量逐渐加大,通电时间为半分钟,稍停后继续通电半分钟,可重复3~4次,使有关肌群出现节律性收缩。

2.耳针取穴:脑、缘中、肝、三焦、降压沟。操作:用直刺法,强刺激,留针30~60分钟,隔日1次。

3.头针取穴:运动区、足运感区、语言区。操作:沿皮刺入0.5-1寸,快速捻针,隔日1次。

4.拔罐取穴:肩髁、臂臑、曲池、阳池、秩边、环跳、风市、伏兔、阳陵泉、丘墟。

操作:分组交替拔罐,日1次。

二:讨论

本病急性期的治疗,除脑出血、脑血栓重症昏迷期,应采取针灸与中西药物综合治疗抢救外,一般可单独用针灸治疗,收效良好。对于重症昏迷患者的抢救,积极配合针剌亦可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后遗症,针灸治疗较适宜。大量文献证实针灸疗法对后遗症的消除均有一定帮助,特别是醒脑开窍针剌法、头皮针等方法疗效更好。对本病恢复期,除针灸疗法外,还应配合推拿等功能锻炼,以促进瘫痪肢体的恢复。同时要加强护理,避风寒、调饮食、预防褥疮。

(第二节)治疗脑卒中的推拿按摩法

概述

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脑栓塞、脑血管痉挛;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卒中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当中。在发病前患者常有头晕、身体乏力、手脚麻痹等症状,或者有多年的颈椎病、高血压病等。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时常有突然昏倒或口吐泡沫、口眼歪斜、肢体抽搐或软瘫,当日或数日后出现一侧手脚瘫痪一即偏瘫症状。

推拿治疗,主要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患者,是用各种推拿按摩手法作用于穴位和有关部位,并配合进行特定的活动,以促使脑卒中患者早日康复。这种治法的关键在于所应用的手法,一般要求在推拿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二、推拿治疗

第一种情况:对脑卒中而有偏瘫拘挛、烦躁易怒、口苦脉弦等临床表现的患者,要患者俯卧,先施按法于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2~3次,重点在天宗、肝俞、膈俞、肾俞,再在脊柱两侧施法于背、腰、臀及瘫侧上、下肢,重点按揉腰椎两侧、肩贞、曲池、合谷、环跳、委中、承山及跟腱部,被动活动肩、肘、腕、髋、膝、踝各关节,时间约5分钟;患者取健侧卧法(瘫侧在上),用滚法自瘫侧臀部,沿大腿外侧经膝部至小腿外侧,重点在髋关节和膝关节,时间约3分钟;患者取仰卧位,先用擦法在瘫侧髂前上棘,向下沿大腿前面至踝关节及足背部,重点按揉伏兔、膝眼、解溪,同时配合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被动伸屈活动和整个下肢内旋动作,再用拿瘫侧委中、承山,按揉风府、膝眼、阳陵、解溪,最后用搓法施于下肢,时间约3分钟;最后用一指禅推面额,分抹面部,拿肩井,时间约1分钟。

第二种情况:中风而有偏瘫、肢软无力、神疲气少、舌质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要患者仰卧位,用一指禅推按中脘、气海、关元、膻中、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共8分钟;从下到上施撩法于瘫侧上肢内外侧,重点按揉肩髁、肩内陵、臂臑、曲池、手三里,捻手指、掌指关节,并配合肩、肘、腕关节的被动活动,共5分钟;从下到上施擦法于瘫侧下肢内外侧,重点按揉髀关、伏兔、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昆仑、解溪、太冲,再拿委中、承山和跟腱部位,并被动运动髋、膝、踝关节,共8分钟;患者俯卧位,直擦督脉和两侧足太阳膀胱经,重点按揉脾俞、胃俞、膈俞,至透热为度;用一指禅推法进行头面部操作,点按百会、太阳、印堂、风池,并用抹法,反复操作,最后拿肩井,共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