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见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治
16694100000031

第31章 颈动麻内膜剥膜术(3)

③手术中脑栓塞。④颈动脉闭塞。应立即进行CT扫描或脑血管造影,如果是脑内出血或颈动脉闭塞需立即进行手术处理。绝大多数(>80%)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于手术后的1~7天,多因脑栓塞或脑缺血所致。如脑血管造影显示手术部位有大的充盈缺损,需再次手术加以清除。如动脉基本正常,则多因脑栓塞所致,应给予抗凝治疗。

3.切口部血肿出血来源有:①软组织渗血。②动脉切口缝合不严密漏血。由于术中和术后应用肝素,如果止血不彻底,容易形成血肿。大的血肿可压迫气管,需立即进行止血,紧急情况下可在床边打开切口以减压。

4.脑神经损伤手术入路中可能损伤喉上神经、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或面神经的下颌支,特别是当颈动脉分叉部较高位时。并可损伤交感神经链发生Homer综合征。

5.补片破裂通常的静脉补片取自下肢踝前的大隐静脉,此处的静脉管径小而壁薄,不能承受颈内动脉的血压,手术后有破裂的可能。多发生于术后2~7天,突然颈部肿胀、呼吸困难。文献中报告静脉补片破裂者均取自踝前的大隐静脉,破裂率为1%~4%。而取自大腿或腹股沟的静脉补片很少发生破裂。

6.高灌注综合征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有12%的患者发生高灌注综合征,表现为各种神经症状,少数发生脑内血肿。多发生于颈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原因是长期缺血使脑血管发生极度扩大,内膜切除后血流量突然增加而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尚未恢复,以致BF和血流速度急骤增高。故对高度狭窄的患者应进行TCD或BF监测,如发现高灌注状态,应适当降低血压。

(第二节)颈动脉内膜剥膜术在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与进展

一、临床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对脑血管疾病关注的重点多放在发生中风后的治疗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则是把关注的重点前移,即中风发生前的预防上。预防缺血性脑中风一般可采用内科药物治疗或外科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血管内支架置放术。药物治疗常用的有阿司匹林类抗血小板凝集类药物、扩血管药物、抗凝药物、溶栓药物,中药如牛黄上清丸、防风通圣丸、心血康以及活血化淤类药物对预防缺血性中风也有较好效果。如果确定颈动脉狭窄超过70%或有内膜斑块和溃疡,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应考虑采取外科治疗,消除堵塞血管的“垃圾”,使血管得以疏通,脑供血得以改善,并切断栓子产生的来源。如患者已出现短暂性脑缺血、脑血栓、脑梗死等临床症状,即使颈动脉狭窄程度小于70%,也应考虑外科治疗。

CEA是一种看似简单,实际上隐藏的风险却很大的手术。由于其通过外科方法直视下彻底去除颈动脉内的斑块,通畅管腔内的血流,从而恢复大脑的供血。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去除了中风的元凶,起到了避免中风发作的作用。已发生脑中风的患者,如果尽早实施这项手术恢复脑部供血,受损区域脑组织的功能也是可以恢复的。这与以往内科的溶栓治疗相比,无疑又多了一种很好的治疗选择,且溶栓治疗需要把握时间窗,脑细胞耐受缺氧的时间有限,一旦超出时间窗,脑细胞的坏死便会不可逆。而通过CEA则可以提前起到预防中风发作的作用。

二、进展

(一)CEA诞生

从20世纪起,美国就已经开始实施CEA,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1856年,Savory在尸体解剖时无意发现,脑中风患者一侧肢体偏瘫,而其对侧的颈动脉呈闭死状态。因此,他联想到脑中风和颈内动脉的阻塞可能有关。在这一推测公布后,紧接着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证实,脑中风和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确相关。1927年,通过血管造影发现,一些颅内没有问题的脑中风患者存在颈内动脉狭窄,从而得出了颈内动脉狭窄可能引发脑中风发生的因果关系;1953年,心脏外科医生DeBakey和他的同事共同完成了世界首例CEA手术,但关于这一例患者手术后的情况未见报道;1954年,Eastctt为一例反复发生一过性脑中风(又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的患者检查,发现其一侧颈内动脉发生了闭死,Eastctt为患者实施了CEA手术,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显着缓解。在此之后,关于CEA的广泛报道引起了全世界关注,但由于其手术要求的技术条件非常高,风险性也大,当时对手术适应证的控制也很难把握,所以该技术并未得到广泛推广。

1968年以后,美国开始大范围实施CEA手术。与手术量的逐渐增加对应的是,美国脑中风患者的死亡率逐渐降低。1990-1998年,手术量持续地大量增加。有研究认为,一些患者并不必要采用CEA,但却接受了这项有一定风险的手术。为此,1990-1998年,美国组织了上万名志愿者进行了3组震惊世界的大型医学调查:对具有颈动脉狭窄、但未发生脑中风症状的患者,对照其接受和不接受CEA手术后病情的发展差别。研究结果证实:CEA手术加上良好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减少一过性脑中风及致死性、非致死性脑中风的发生。

1998年以后,美国开始对CEA的手术条件、手术指征、医生技术等标准进行了严格规范,以降低手术的风险性和对不必要手术的实施与管理。2004年,美国实施CEA手术20万例,每年通过CEA可避免约11万例卒中的发生。

(二)CEA在中国

我国开展CEA手术较晚。从20世纪末开始,才有个别单位在实施。据2001年第六届全国血管外科会议”统计:1995-2000年,5年内全国的CEA手术病例数不足200例。

近年来,CEA的开展例数和开展机构的数量都有很快增长,但至今为止,年手术量也未达到千例。另外,CAS作为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又一治疗选择,由于其微创、局部神经和伤口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优势,得到了较广泛的接受度和开展率。在我国,CAS的开展、普及甚至超过了CEA。

据分析,CEA在中国之所以开展较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障碍。

(1)手术要求的技术较高。

(2)中国缺少专业的培训机构。

(3)国内对于脑中风的病因还不是很清楚。

(4)筛查体系不健全,大量适合手术的患者不能被提前发现。

中美脑中风防治协作组自2002年成立至今,主要致力于在中国推广以CEA技术为核心的脑中风防治技术。经过近8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在中国开展CEA手术1000余例。手术结果全部达到美国AHA规定的CEA手术标准。2009年完成了CEA手术指南的制定,并编写了大量的专业书籍作为培训教材。

由中美脑中风协作组和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发起,经卫生部批准的“中国脑卒中筛查及防控工程”已经正式启动,并有了阶段性的进展。这个项目的目的就是要在中国推广以CEA为核心的脑卒中防治技术,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三)展望

CEA是一种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有很大隐藏风险的手术。由于其可通过外科方法直视,彻底去除颈动脉内的斑块,通畅管腔内的血流,从而恢复大脑的供血,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去除了中风的元凶,起到了避免中风发作的作用。

已发生脑中风的患者,如果尽早实施这项手术,恢复脑部供血,受损区域脑组织的功能可以恢复。这与以往内科的溶栓治疗相比,无疑是又一种很好的治疗选择。这是由于溶栓治疗需要把握时间窗,脑细胞耐受缺氧的时间有限,一旦超出时间窗,脑细胞的坏死便会不可逆;而通过CEA则可以提前起到预防中风发作的作用。

因此,CEA的应用前景乐观,有必要在中国规范化地推广这项技术,通过正规的专业培训,使更多的外科医生都能够掌握这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