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见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治
16694100000030

第30章 颈动麻内膜剥膜术(2)

我们一般在应用颈丛神经阻滞时辅助使用小量咪达唑仑、芬太尼或丙泊酚,可使患者无痛且镇静,需要术中唤醒时可随时唤醒,但是应注意呼吸管理。

五、木中的脑保护和监测

手术中的脑保护和监测:用氟烷或异氟烷全身麻醉可降低脑耗氧量,增加脑对缺氧的耐受性。巴比妥类虽也有同样作用,但对脑电活动的抑制作用不利于术中进行脑电图的监测,且可延缓术后的苏醒,妨碍术后对神经功能的检查。如果没有心脏方面的禁忌,阻断颈动脉后可适当提高血压以促进侧支循环,但收缩压不宜超过22.7kPa(170mmH/)。较术前血压提高1.3-2.6kPa(10-20mmHg)为宜。

手术中最常用于监测脑缺血的方法是连续监测脑电图,麻醉前先测定双侧大脑半球的基础脑电图,然后在手术中连续监测。脑电图与局部脑血流量的改变有高度相关性。在全身麻醉和PaCC在正常范围的条件下,维持正常脑电图的最低rCBF为18ml/(100g-min)。直接测定rCBF的方法较繁琐,故较少应用。如果术中阻断颈内动脉有缺血危险者,应放置分流管。

关于术中是否需要放置分流管有不同意见,有的外科医师常规放置分流管,有的则不用分流管,有的则选择性地放置分流管。分流管为9~15cm的硅胶管,有不同的管径(8-14F)。两端必须非常光滑,以免损伤动脉内膜。在正常血压下,内径为2.5mm的分流管可流过血液125ml/min,虽然不能完全替代颈内动脉的正常血流量,但已够维持脑的最低需血量,何况狭窄的颈内动脉在手术前已有血流量减少。安放分流管的缺点是(①可损伤动脉内膜。②造成栓子脱落堵塞远侧脑动脉。安放分流管的指征如下。

①区域性麻醉者,暂时阻断颈内动脉血流,观察半小时,如出现脑缺血症状即应安放分流管。②阻断颈内动脉后测量远侧的残余血压,如降到6~7kPa(50~55mmHg)以下即应安放分流管。③阻断颈动脉后描记脑电图,如发生显着改变即应安放分流管。④阻断颈内动脉后测量rCBF,如降到30ml/(100/-min)以下即应安放分流管。

一般约有10%的患者需要放置分流管。

六、CEA技木

1.切口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开皮肤和颈阔肌,严密止血。在胸锁乳突肌前方显露颈总动脉,仔细保护舌下神经和迷走神经。

2.分离颈动脉先显露颈总动脉,然后向远侧分离颈内和颈外动脉。用利多卡因封闭颈动脉窦,以防发生反射性心动过缓和低血压。操作务必轻柔以免导致栓子脱落。保护喉上神经。颈内动脉至少应显露近侧段2Cm,颈外动脉需显露到甲状腺上动脉分支处以外。用条带绕过动脉以便控制其血流。

3.切开动脉壁静脉注入肝素5000-7000U。

抽紧控制带,沿动脉长轴切开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壁至能看到斑块,沿斑块与动脉的界面向远侧分离。动脉壁切口从颈总动脉分叉部近侧1~2cm开始,并超过颈内动脉中斑块的远端。

4.切除斑块先切断颈总动脉中的斑块的近端,然后切断颈外动脉内的斑块。最后在斑块和正常内膜交界处切断颈内动脉远端的斑块。此时注意不要将内膜与肌层分离,如有分离可稍加修剪或缝合固定在动脉壁上,否则重建的血流会将内膜冲开形成隔膜堵塞管腔。

5.缝合动脉壁切除斑块后用肝素盐水冲洗管腔,用6-0血管缝合线连续缝合切口,也可从切口两端向中央相对缝合,缝至最后3-4针时先放开颈动脉的控制带,使回流的血将管腔内的空气和碎片或血块冲出,再控制颈内动脉。

然后松开颈总动脉的控制带,冲出其中的空气和碎片或血块,再控制颈总动脉,迅速将切口完全缝合。缝合完毕后先放开颈外动脉的动脉夹,再放开颈总动脉,使血流将可能残存的空气和碎片冲到颈外动脉中去,最后放开颈内动脉恢复血流。此时如有条件可进行血管造影,有助于发现远侧动脉狭窄和内膜瓣,这些在外观上很难发现。

6.动脉壁补片成形术当显露颈动脉后,如果发现管腔很细,估计缝合后管腔仍然狭窄,先从下肢取一段大隐静脉,纵行剖开备用,也可用浸以胶原的涤纶织片补在动脉切口上以扩大管腔。

7.安置分流管如有符合安放分流管的指征时,在切开动脉壁时连同斑块一起切开至管腔,在分流管中充满肝素盐水后夹住,先松开颈内动脉,迅速放入分流管远端后收紧控制带,放开分流管使回流的血冲出,再用同样方法将近端放入颈总动脉,即可建立从颈总动脉到颈内动脉的血流,然后进行内膜切除术。缝合动脉壁至最后几针时抽出分流管,最后完成缝合。

手术完毕后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有人为了防止手术后血栓形成而不中和肝素,并在手术后继续应用5~7天,但必须妥善止血。

七、木后患者管理

术后常规应用甘露醇4~5天减轻脑水肿,适当给予抗凝类药物,控制血压,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状态。麻醉清醒至术后住院期间均接受神经系统检查,如有可疑并发症,及时行头颅CT,颅外颈动脉彩超检查。出院前均复查颈部彩超或CTA以了解手术情况。

1.监测生命体征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语言及肢体活动情况,采用多功能监护仪持续心电监护,尤其是血压。术后24-48小时血压常有波动,收缩压应保持在120~160mmH/,舒张压保持在60~90mmHg。过高的血压容易发生脑出血,而低血压可导致脑灌注不良。如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用微量泵输入硝酸甘油,根据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调节微量泵,血压控制在上述范围内,2天后撤除硝酸甘油予口服降压药,血压维持正常。

2.精神状态和神经功能监护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状态、意识、肌力、肢体活动情况、有无狂躁、语言障碍、伸舌异常等。CEA手术后患者因脑部灌注增加容易产生一过性的狂躁、意识障碍,尤其易发生于夜间睡眠期间,患者过度兴奋、胡言乱语。因CEA术后脑卒中早期也可有类似表现,故应严格区别,同时检测语言障碍、伸舌及肢体神经功能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3.抗凝护理血管硬化病变术后,血液黏滞度高,术后常规应用抗血栓形成药物,低分子肝素(克赛)0.ml皮下注射,1次/d’6天后停用,改用口服波立维75mg,1次/d,等抗血小板凝集药。用药期间观察患者注射后的针眼处、牙眼、切口等部位有无出血倾向,监测患者出凝血时间,调整药物,注射拔针后延长压迫时间以免出血。

4.防止颈部血肿虽然CEA患者术中常规肝素抗凝,术前多选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术后也常规抗凝,但术后切口处出血以致形成血肿的发生率低,CEA术后需再次手术对出血进行处理的发生率在0.7%~1.5%。但是当血肿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或者压迫颈内动脉或颅内神经,从而产生严重后果,后期也有可能成为感染病灶。故术后严密观察伤口局部情况,特别注意伤口渗血情况,术后切口部位可放引流管,观察引流量,如引流量较大,行止血及血肿清除术。避免抑制呼吸。护士严密注意颈部伤口情况,及时发现有无血肿,嘱患者不能用力咳嗽、打喷嚏等,以免增加颈部的压力诱发出血。发现后即刻行血肿清除术,术后愈合出院。

八、木后并发症

1.心血管并发症心肌梗死在手术中和围术期发生的危险性很大。以往认为手术后应提高血压以促进脑供血的观点应慎重考虑并酌情而定。

2.神经系统并发症①脑内出血。②手术中阻断颈内动脉引起的脑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