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
1617200000067

第67章 乌克兰杰出的戏剧作家——亚·考涅楚克

亚·考涅楚克,乌克兰著名戏剧作家。1905年他与伟大作家萧洛霍夫同年诞生。他出生于铁路工人家庭,年轻时当过铁路工,曾进工人速成班学习。1925年开始写作,先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后以其优秀剧本《舰队的毁灭》一举成名。其后,他又发表反映知识分子的剧本《普拉东·克列契特》及《波格丹·赫梅里茨基》,两剧曾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1942年,他又在《真理报》上发表剧本《前线》,获斯大林文艺奖殊荣。毛泽东对该剧很欣赏,称“不做超时代的梦,也不做落后于时代的人”。

【毛泽东评点亚·考涅楚克】

我们要从《前线》里学习到,会紧紧的同着时代一起走,这就是说,不做超时代的梦,也不做不落后于时代的人。这两种情形的任何一种,都是对于革命事业有妨害的。

——《我们从考涅楚克的〈前线〉里可以学到些什么?》,见1944年6月1日《解放日报》社论。

【亚·考涅楚克小传】

1905年,乌克兰著名剧作家亚·考涅楚克和苏联另一位伟大作家肖洛霍夫同年诞生了。20世纪30年代初,这两位—起降生的苏联杰出作家双双崭露头角。当肖洛霍夫带着史诗性质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闯入苏联文坛时,考涅楚克也以其优秀剧本《舰队的毁灭》一举成名。1967年,他们两位双双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

考涅楚克出生在铁路工人家庭,全名叫亚历山大·叶夫达基维奇·考涅楚克,年轻时当过铁路工。后来进入工人速成班学习,1925年就开始写作,先写过一些短篇小说,后来专门从事戏剧创作。

十月革命的胜利,彻底改变了被称为“各民族监狱”的沙皇封建专制,实现了俄罗斯各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正如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所说:“如果俄罗斯过去有巨人普希金,那也不是说阿尔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鞑靼人、乌克兰人以及其他民族不能产生最伟大的文学家、音乐家、画家、建筑家。”苏维埃社会主义民族政策,使像考涅楚克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192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基辅国民教育学院文学系。还在大学学习期间,考涅楚克就做着自己的作家梦,大学里良好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教育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毕业后,他首先进入一家杂志社当编辑,不久又到一个电影厂当编剧,为他的戏剧创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经过多年努力,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空前繁荣。1934年8月,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成功举行。这次大会是苏联社会主义各兄弟民族进步作家的一次盛会。这次大会召开前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像肖洛霍夫、法捷耶夫、考涅楚克这样一些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优秀青年作家。他们的出现给社会主义苏联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标志着苏联文学的未来充满了新的希望。1933年,考涅楚克发表了其反映苏联国内战争的成名作《舰队的毁灭》后,第二年他又以一部反映苏维埃先进知识分子的戏剧《普拉东·克列契特》,为苏联第一届作家代表大会献了一份厚礼。剧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外科医生,他忘我工作,孜孜不倦地探索新医术,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该剧主要反映了医院院长阿尔卡吉与普拉东之间的冲突。阿尔卡吉是个十足的官僚主义者,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他为了和普拉东争夺恋人莉达,不惜滥用职权,假公济私,撤掉了普拉东外科主任的职务,甚至捏造事实,挑拨普拉东与莉达之间的纯洁关系。剧本最后揭露了阿尔卡吉的丑恶嘴脸和卑鄙行径,普拉东则因医术高明,又能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救死扶伤而受到大家的欢迎,普拉东与莉达也重归于好建立起幸福的小家庭。人民从普拉东身上,看到了苏维埃新生的知识分子最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典型的性格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不仅在先进的知识分子身上发生了巨大的威力,而且已经成为美好幸福的新生活的道德标准和全苏维埃人民共同崇尚的行为准则。这部戏剧于1935年在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获得很大成功,并于1941年度荣获斯大林奖金。

考涅楚克并没有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1937年又完成剧本《真理》。此剧再现了十月革命的斗争岁月,剧本结尾出现了列宁的形象,是苏联最早涉及到列宁题材的剧作之一。1938年,考涅楚克写出历史剧《波格丹·赫梅里尼茨基》,剧本歌颂了这个主张乌克兰归附俄罗斯的历史人物,表明了他在这个民族问题上的政治立场。该剧和《普拉东·克列契特》一起荣获1941年斯大林奖金。

1942年秋,他又在《真理报》上发表了另一部三幕五场话剧剧本《前线》。这部剧本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打上了明显的时代烙印。当时苏联红军抗击德国法西斯军队入侵的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著名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即将全面展开。该剧尖锐地提出了为了夺取抗战的胜利,作为红军的指挥员应当如何迅速地掌握先进的军事科学思想的问题。剧本的戏剧冲突来自军中两位最高的指挥官之间。一位是墨守成规、刚愎自用的前线总指挥戈尔洛夫,一位是思想先进、善于掌握军事科学的军长欧格涅夫。他们二人一旧一新;一个草率行事、一个足智多谋;一个是总指挥,一个是军长;在卫国战争日益推向纵深时,两人之间的尖锐矛盾也呈炽热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剧情逐渐达到高潮。

戈尔洛夫是一位对祖国怀着无比的忠诚、年轻时期战功卓著的老红军将领。在国内战争时期,他曾以自己的卓越战功受到人们的尊敬。但他后来居功自傲,思想僵化,不图上进,不注重学习先进的军事科学理论,片面强调“勇敢”精神是战争中取胜的惟一条件,他甚至讥笑欧格涅夫研究现代战争,重视军事装备是懦夫行为。他说:欧格涅夫“懂得什么国内战争?我们打败十四个国家的时候,他还在桌子底下爬哩。战胜任何敌人,不是靠无线电通讯联络,而是靠英勇、果敢。”在一次战斗中,由于他的盲目作战计划和指挥上的错误,造成了损失一个军团的严重后果。欧格涅夫则认为,作为现代军事指挥官,要指挥现代化战争,必须掌握先进的军事科学和熟悉现代军事技术。他既重视军事理论的学习,也重视实际作战经验的积累;既勇猛果断,又头脑清醒,深思熟虑,取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最后被斯大林代表最高统帅部任命他为前线总指挥,代理戈尔洛夫的职务。这部剧作的主要艺术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将辛辣讽刺与热情讴歌相结合,塑造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该剧又一次获得斯大林文艺奖第一奖的殊荣,并在苏联红军与德寇激战于斯大林格勒战役时在全苏搬上舞台公演。单在莫斯科市就有七个剧院同时上演《前线》,考涅楚克在艺术和政治上的声誉与日剧增。1942年秋,他被任命为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开始进入政界,先后担任过苏共中央委员,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主席,乌克兰苏维埃联盟部长会议副主席等职,还被推选为乌克兰科学院和苏联科学院院士。1944年,《前线》由肖三翻译过来,毛泽东读后建议立即发表。该剧本于当年5月19日至26日在《解放日报》8天连载完,《解放日报》6月1日发表了一篇长达3500字的社论,由毛泽东亲自执笔修改。毛泽东认为发表《前线》具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将教育我们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指挥员,提高人民和军队的文化水平,打败日寇,夺取全国抗战的胜利。

考涅楚克除了创作尖锐的政治题材剧本之外,自40年代开始还写喜剧。其中著名的有《在乌克兰的草原上》(1941年)、《马卡尔·杜勃拉瓦》(1948年)、《雪球花林》(1950年)等,均先后获斯大林文学奖金。

1954年,考涅楚克宝刀不老,又发表了政论名剧《翅膀》。该剧主要是写苏联的农业问题,再一次触及高级干部官僚主义作风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的危害,描写了高级领导干部之间存在的尖锐冲突和矛盾斗争。剧本依然以两个主要人物之间的矛盾贯穿全剧:州执行委员会主席满身官僚主义作风,目空一切,自以为是,高高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新上任的州委书记则平易近人,切合实际,善体民情,与他正好相反。正当州委书记与州执行委员会主席斗争不可开交之时,莫斯科来了通知,叫州委书记出席中央九月全会,讨论农业问题。于是,州执行委员会主席假大空的堡垒不攻自破,彻底失败。全部矛盾也就自然解决。考涅楚克的这个剧本虽然与前一阶段盛行的“无冲突论”作品不同,但仍可从作品中窥见“无冲突论”的影子。剧本有一个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他以敏锐的笔触,较早地触及到个人崇拜问题。后来考涅楚克还写出几个剧本如《星星为什么微笑》(1957年)、《在德聂泊河上》(1960年)、《一页日记》(1964年)等,其内容都是写苏共十二大后引起的思想冲突,而且剧中的反面人物都是跟不上二十大路线、受所谓个人迷信毒害较深的保守分子。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后,也许是年老的缘故,考涅楚克的政治活动和创作都不如以往活跃。距《一页日记》演出五年后,才于1970年写出了他的最好一个剧本《心的记忆》。此剧和他过去的时事政治剧主题大不一样,写的是一个带有爱情悲剧的爱情故事:苏联妇女卡捷琳娜和意大利人安东尼奥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集中营相爱,生下一个儿子安东;二战结束后又天各一方,不通音讯,20多年后才突然相逢,反映出人生多变的现实生活。该剧于1971年获谢甫琴科奖。1972年,考涅楚克因病去世,结束了他这一生的创作生涯。

【作者点评】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一个作家能否写出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是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考涅楚克的戏剧创作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其原因正是他遵循了这一创作原则。作为一名惟物主义剧作家,考涅楚克一生致力于剧本文学的创作,成功地在一个小舞台上展示了宏大而丰富的社会生活场景,揭示了矛盾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基因。我们有些作家远离生活,脱离现实,只写个人情感和个人体验,这样的作品是不可能受到人们大众欢迎的。

(李庆福)

终生难忘的世界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