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
1617200000066

第66章 苏维埃最有才华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

符拉基米尔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1893年出生于格鲁吉亚库塔伊斯省巴格达吉村一个林务官员的家庭,从小受到父亲的民主主义思想教育。1908年,进入大学学习的马雅可史斯基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为一名优秀的党的宣传员,曾三次被捕入狱。1912年,他与未来派诗人布尔柳克合集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其后,未来派由于散布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被人们所抛弃。一战爆发后,他在党的教育下转向革命立场,写出了《穿裤子的云》、《战争与世界》等鞭笞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长诗,赢得广大读者。1915年,他邂逅了高尔基。在高尔基的鼓励下,他写出了长诗《人》。十月革命后,他意气风发,陆续创作并发表了《向左进行曲》、《宗教滑稽剧》、《一亿五千万》等诗篇和剧本。他曾被调到俄罗斯电讯社主持艺术部编辑的宣传快报《罗斯塔之窗》,共出版了1600多幅诗配画,这些短小的配画诗像冲锋的号角鼓舞着革命者的斗志。其代表作有《开会迷》等。其后,马雅可夫斯基创作的长诗《列宁》成为苏维埃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被誉为不朽之作。诗人毛泽东称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为“楼梯诗”。

【毛泽东评点马雅可夫斯基】

我一向认为他(指郭小川——引者注)是“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他是学马雅的,写的是“楼梯诗”。……

——摘自毛泽东同梅白的谈话,见范忠程主编的《博览群书的毛泽东》第121页,湖南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马雅可夫斯基小传】

符拉基米尔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于1893年出生在原苏联格鲁吉亚库塔伊斯省巴格达吉村,是苏联无产阶级诗歌奠基人,也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热情歌手。

马雅可夫斯基还在孩童时代,身为俄国林务官的父亲,便对儿子开始灌输先进的民主主义思想,引导马雅可夫斯基阅读一些进步书刊,这使得马雅可夫斯基很小就懂得了:吃肉不吐骨头——是一切反动阶级的特性。也使他对万恶的阶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憎恨。到了中学高年级,风华正茂的马雅可夫斯基受到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积极参加进步学生们组织的罢课和游行活动,以此来抗议沙皇的黑暗统治。与此同时,马雅可夫斯基开始接触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

1906年,马雅可夫斯基最敬重的父亲永远离他而去。为了离开这失去亲人的伤心之地,马雅可夫斯基全家迁往莫斯科。1908年,已进入大学学习的马雅可夫斯基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他奔走呼号,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党的宣传员。在为党从事地下活动中,马雅可夫斯基曾三次被捕入狱。也就是在狱中被关押期间,马雅可夫斯基以非凡的激情,热爱上了文学。他尽一切能力,找来各种文学作品如饥似渴地反复阅读、品味、咀嚼,并自己试着接住缪斯女神递过来的诗之笔。他后来回忆说,是文学的巨大鼓舞性,才使他有信心度过漫长的铁窗生活。也正是这个时期,文学对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他从此步入了文坛。1910年他出狱后,面对国内乃至国际动荡的政治格局,他不知何去何从,这使他的思想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矛盾境地。在最终抉择上,马雅可夫斯基选择了以从事写作来摆脱政治的道路。次年,他中断党的工作,一心一意进入绘画学校学习。在这里,他结识颓废的未来派文人,思想上受到未来派文人的消极影响。自然地,这种影响贯穿到了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中。他于1912年与未来派诗人布尔柳克等人合集出版的未来派第一本诗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其中收入马雅可夫斯基的《夜》和《早晨》两首诗。除此,马雅可夫斯基还创作了一部悲剧自传诗剧《符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被人们称为未来派的代表作之一。未来派诗人的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想,来抨击和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但这些作品的另一个共同点则是:语言艰涩、晦暗,形式散漫,艺术形象模糊。所以,基于未来派诗人们消极的世界观产生的作品,让人读起来显得软弱和苍白,从而使人民大众摒弃了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马雅可夫斯基在革命形势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影响下,重新审视自己。诗人毅然调转生命的船头,扬起风帆,驶离未来派迷茫的大海,加入到革命的正确航线上来。很快,他便由反对战争的一般人道主义立场,转向激进的民主主义立场。不久,诗人便写出了《穿裤子的云》(1915年)、《战争与世界》(1916年)等控诉和鞭笞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长诗。

打倒你们的爱情,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打倒你们的宗教!这是诗人在《穿裤子的云》之《第二版序言》中所写下的革命誓言。在这首诗人自称为早期创作的纲领性作品的长诗中,诗人这样坚定地表白自己的革命态度:

为你们

我准备挖出心来,践踏它,使他变得更大!

我要把血淋淋的心献出,作为一面旗帜。

1915年夏天,诗人邂逅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高尔基第一眼看到马雅可夫斯基,就喜爱上了这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在高尔基的直接影响和鼓舞下,马雅可夫斯基花了一年时间写出了长诗《人》(1916年—1917年)。特别是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使诗人的信仰和立场更加坚定,诗人不无讽刺地预言资产阶级的末日:

你吃吃凤梨,嚼嚼松鸡,你的末日到了,资产阶级!

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意味着俄国的劳苦大众获得了新生,翻身做了自己的主人。但对于马雅可夫斯基来说,也意味着他的艺术生命最鼎盛时期的到来。在苏维埃政权下,马雅可夫斯基以全身心火热的激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诗人在一篇名为《我自己》的文章中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十月革命的态度:“参加还是不参加?对我来说,这种问题是没有的。这是我的革命。到斯莫尔尼宫去工作,做了该做的一切。”确实,马雅可夫斯基不但自己写了大量的赞美工农政权和十月革命的诗篇和剧本,如著名的《向左进行曲》、《宗教滑稽剧》、《一亿五千万》等。另外,他还像一个走在文艺大军前列的号手,热情地鼓动着艺术家们歌唱时代的最强音。他建议老一辈的作家们抛弃“总是唱不完的陈腔烂调”,号召“反复地唱着罗密欧与朱丽叶咏叹调的营养良好的男中音们”,和那些“陷在韵律的蜘蛛网中的未来主义者们、想象主义者们、阿克梅主义者们”,以及“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工作者们”,坚决抛弃“一切无病呻吟的玩意儿”,“创造出新的艺术,用它来拯救共和国脱离污泥”。

不久,马雅可夫斯基调到俄罗斯电讯社工作,与画家切列姆内赫在俄罗斯电讯社共同主持艺术部,具体任务是编辑出版诗配画的宣传快报,即《罗斯塔之窗》,又称《罗斯塔讽刺之窗》。它的基本主题是:揭露、讽刺、打击敌人,鼓舞广大人民建设新生活的斗志。在这堪称苏维埃“喉舌”的岗位上,多才多艺的马雅可夫斯基将全身心倾注其上。在《罗斯塔之窗》总共出版的1600多幅诗配画中,十分之九的诗是马雅可夫斯基所写。这些短小精悍的诗篇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准确有力地刺在敌人的心脏。除此,还有500多幅画也是他所画。后来,“罗斯塔之窗”虽然停办,但其坚强的战斗精神和独创的艺术形式,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仍发挥过巨大的鼓动作用。通过在《罗斯塔之窗》的经历,诗人自己也从此真正步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轨道上来。他于1922年写的一首批评官僚主义和事务主义者的讽刺诗《开会迷》发表后,得到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的高度评价。

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的最高成就,要数长篇叙事诗《列宁》(1925年)和英雄史诗《好》(1927年)最为出色。前者自问世以来,就被举世公认为无产阶级诗史上的不朽之作。它不仅是马雅可夫斯基创作里程上的一块最闪亮醒目的丰碑,也是最好地体现了诗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诗篇。它是诗人基于崇高的共产主义立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广泛地了解、研究列宁的生平事迹、列宁主义和他的著作后,用长达半年的时间几易其稿而成。长诗《列宁》由一个序诗和三个部分组成。诗人运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列宁、人民和党这三条紧密相连的线索,生动地刻画出列宁——这个缔造了党、并带领全世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

伊里奇的手

正确地指示着

各民族的人民——

黑的、

白的、

有色的——

都站到

共产主义的旗帜下

20年代后半期,马雅可夫斯基雪亮的眼睛已不是仅仅看在苏联国内,而是作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关注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几年中,马雅可夫斯基前后出国9次。诗人自个虽揣着令他无比骄傲自豪的《苏联护照》,但却时刻不忘肩负的使命。在欧美等国耳闻目睹下层人民悲惨的命运,使诗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万恶的资本主义的丑恶嘴脸。他愤笔疾书,写下了《我证明》、《梅毒》、《黑与白》、《巴黎妇女》等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的黑暗和罪恶与种族歧视的诗篇。对于中国人民的反封、反帝斗争,诗人始终持同情和支持的态度。《滚出中国》、《莫斯科的中国》、《致中国的照会》等诗,都是诗人声援和支持中国人民斗争到底的有力见证。诗人在多次谈到诗歌的社会功用时,反复强调:诗歌应该反映现实,唱出时代的最强音。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正是这样,烈如火,硬如钢,成为无产阶级手中的炸弹和旗帜。

凡是与马雅可夫斯基接触交往的人,都会为他的热诚所打动。甚至可以说,当时苏联的每一个热血青年都曾受到过他的激励。因为诗人曾发表了一系列号召青年人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品格、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和奋斗的诗章。如《世界青年节》、《书呆子还是建设者》、《给孩子们的诗》等。

不幸的是,诗人才40岁便英年早逝。他的去世,不仅使世界无产阶级诗坛失去了一位最优秀的歌手,也使国际共产主义行列失去了一位坚定顽强的战士。正如法捷耶夫所说:“马雅可夫斯基是作家和诗人中惟一的一个能以自己的笔锋赶上革命的速度,赶上革命的转折点的人……”

【作者点评】

毛泽东本人就是个革命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虽没有正面评价马雅可夫斯基,但把被誉为我国“战士与诗人”的郭小川来与马雅可夫斯基相比,说明毛泽东对原苏联著名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是相当了解的。马雅可夫斯基不愧是“苏维埃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斯大林语),他独创的楼梯诗,今天读起来仍使人热血沸腾、斗志昂扬。事实上,无论在革命前还是在革命后,马雅可夫斯都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大师,是一个重要的有影响的俄语诗歌的革新者。他重视用丰富多彩、出人意料的韵脚把音节参差的诗像“楼梯”地组合在一起,成为错落有致、韵律和谐的优美诗歌。他的诗富有激情,读起来朗朗上口,表演能力和鼓动性都极强,在国内和国外都有不少人学习他。马雅可夫斯基在一篇题为《我怎样写诗》的论文中,分析了自己的一首诗,阐明一切文体的特征都是为了打动和鼓舞读者。这种诗歌观对于今天走入低谷、远离读者的新诗创作者来说,应该仍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李庆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