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
1617200000062

第62章 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列夫·托尔斯泰(2)

托尔斯泰在故乡莫斯科——彼得堡,度过了他人生最为动荡不安和无聊的三年时光后,1851年春天,他随回来度假的在高加索服役的大哥来到了高加索,当了一名志愿兵。高加索旖旎而雄伟的自然风光使托尔斯泰精神倍增,他希望重新找到人生的起点。1852年,托尔斯泰通过士官生军衔的考试,当了一名“四等炮兵下士”。两年后,他又被晋升为准尉。但托尔斯泰对民族之间的厮杀非常厌恶,只要一有机会,他就悄悄地溜出来,骑着心爱的骏马,驰骋在高加索瑰丽的原野上:听老人讲故事,看人们收割。那时,一位健康而美丽的哥萨克少女曾深深打动过托尔斯泰那颗年轻的心。他甚至还认真地考虑过:“在哥萨克人中间落户,买间木屋,置下牲口,娶个哥萨克女人为妻。”虽然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现,但托尔斯泰却实现了另一个愿望:终于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他,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

1852年7月,托尔斯泰将自己反复修改的处女作中篇小说《童年》寄给了彼得堡当时大名鼎鼎的《现代人》杂志。这也是他预计写的“人生的四个时期”三部曲的第一部曲。小说寄出后,托尔斯泰便开始了漫长而焦急的等待。他甚至后悔不自量力地给《现代人》投稿。这样捱过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他收到一封《现代人》杂志主编、诗人涅克拉索夫写来的一封热情洋溢的亲笔信。信中这样写道:“不论您的小说还是您的天才,都引起了我的兴趣。假如您不是一位文坛过客的话,那么我还要奉劝您不要用缩写字母来代替名字,干脆一开始发表作品就用自己的姓氏。”

《童年》在《现代人》上发表以后,虽然被检查机关作了某些删改,但仍在文坛引起轰动。人们为小说描绘的俄罗斯大自然的真挚而富有诗意的情节所深深陶醉。塔季扬娜·亚历山大罗芙娜高兴地写信祝贺托尔斯泰:“……要想使像童年这样不太使人感兴趣的题材写得饶有风趣,需要具有真正的完全异乎寻常的天才。”

紧接着,托尔斯泰又写出了第二部曲《少年》、《一个俄国地主的传奇》及著名短篇小说《袭击》。《袭击》取材于俄国士兵一次袭击山民的事件。托尔斯泰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愤慨地揭露了凶残的俄国士兵给高加索山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涅克拉索夫毫不讳言地称《袭击》是“俄国文学中空前的杰作”。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托尔斯泰作为传令官也跟随大军来到前线。在有英、法支持的土耳其军队的强大攻势下,俄军连连失利,伤亡惨重。特别是1855年8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一役,几乎使俄军全军覆没,俄方只得休战。托尔斯泰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创作了三篇纪实性短篇小说《五月的塞瓦斯托波尔》、《八月的塞瓦斯托波尔》、《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统称为《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作为一名俄国军人,托尔斯泰在小说中虽然歌颂了俄国士兵大无畏的英勇精神,但主旨是谴责战争的不人道,率先开创了俄国战争小说的先河。

1855年11月,托尔斯泰作为军事信使回到彼得堡,结识了屠格涅夫,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两人从此结下终身诚挚的友谊。创作上,他们互相切磋,生活上,他们互相鼓励。虽然其间他们曾由于意见不和发生过激烈的争吵并险些酿成决斗,但最终化干戈为玉帛,关系更加亲密。屠格涅夫弥留之际,还在给心情正处于人生低谷的托尔斯泰写信,恳请这位俄国伟大的作家再回到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来。在彼得堡逗留期间,托尔斯泰还结识了许多进步的文坛宿将:涅克拉索夫、冈察洛夫、奥斯特洛夫斯基、丘特切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这些人都是《现代人》杂志的中坚力量。但他们在世界观上却分为激烈的两派。一派是以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坚决反对农奴制度,主张号召农民拿起武器起来斗争;而以屠格涅夫、冈察洛夫等组成的自由主义派,则极力维护“纯艺术”。托尔斯泰则两个观点都不赞同。他主张通过宣扬博爱思想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不合理现象,即通过人的道德自我完善来达到改变社会的目的。

1856年夏天,正当托尔斯泰的第三部自传体小说《青年》和几年前就动笔的中篇小说《哥萨克》处于创作高峰时,一位美丽多情的少女走进了托尔斯泰的生活。她叫瓦列丽雅·阿尔辛尼耶娃,两人一见倾心。在托尔斯泰的眼里,她犹如天上的启明星:耀眼、纯净、而挚朴。托尔斯泰几乎要考虑与她谈婚论嫁时,瓦列丽雅去了莫斯科姑母家作客。在那里,年轻的瓦列尼雅被打扮入时的上流社会的公子哥儿搅得头晕目眩,飘飘欲仙。当托尔斯泰听到她对一位音乐家心醉神迷时,毅然痛苦地挥刀斩断了与瓦列丽雅的情缘。他认为,美好婚姻的基础,则是爱人的互相忠贞和彼此尊重。否则,“爱情和婚姻只能给我们带来痛苦”。

也就在这一年,托尔斯泰从军队退役。然后于次年开始在欧洲大陆进行第一次漫游。除了与国外文化学者进行交流之外,他的日程便是参观名胜古迹、拜谒名人陵园。遍登名山大川,使他大饱眼福,获益匪浅。回国后,托尔斯泰再次在雅斯纳雅·波良纳开创他的教育事业。他亲自筹建校舍,亲自编写教材,亲自给免费收来的农民子弟上课。农民们终于为托尔斯泰的真诚所感动,积极与他配合起来。不久,托尔斯泰将农奴制改为雇佣制的计划便开始顺利进行。

1862年夏天,爱神再次惠顾托尔斯泰。这次,他所心仪的女子是他童年时代的玩伴柳鲍芙·亚历山大罗芙娜·贝尔斯的二女儿索菲娅·安德列耶芙娜。当时,索菲娅年仅17岁,正值朝气蓬勃的青春妙龄。年已34岁的托尔斯泰自感老之将至,爱情的火焰早已熄灭。却不料,与索菲娅一见之下,熄灭的火焰又熊熊燃烧。在夜深人静的阳台上,本来口若悬河的语言大师面对年轻热烈的少女,竟只能结结巴巴地说出:“您是多么爽朗和朴实啊!”还是索菲娅的嫣然一笑,鼓起了托尔斯泰向她表白的勇气:“您是否愿做我的妻子?”本来就对托尔斯泰非常崇拜和爱慕的索菲娅什么也没说,只是激动地点点头,就连忙跑回了屋子。不久,他们的婚礼便在朋友及亲人们的祝福声中隆重举行。时间证明,索菲娅不仅是托尔斯泰贤慧、能干的妻子,还是托尔斯泰的得力助手。他的许多手稿都是索菲娅帮忙整理完成的。

生活的安定,使托尔斯泰的创作激情越发如泉喷涌。他曾写信告诉友人:“我从未感到自己的脑力甚至整个精神力量像现在这样旺盛,这样善于工作。现在我正写一部1810年—1820年的长篇小说,从秋天起,我的时间就完全被它占去了。”这部长篇小说就是不朽名著《战争与和平》。从1863年起一直到1869年,托尔斯泰花了整整6年时间才完成了这部史诗性的历史小说巨著。小说一面世,即以它辉宏的气势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博得文学界的一致赞扬和惊叹,纷纷称它是“最伟大的小说”。

1873年春天,因创作《战争与和平》而精疲力尽、歇笔三年的托尔斯泰又灵感大发,一口气写出又一部不朽名篇《安娜·卡列尼娜》。这一次,他仅用50多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初稿。致使托尔斯泰写这部小说的契机是邻近一个庄园主的情妇——安娜之死,她因被主人遗弃而卧轨自尽。但人物的原型却是诗人普希金的女儿。小说描写了一位觉醒的妇女——安娜·卡列尼娜因忍受不了上流社会的虚伪而毅然与情人出走,但是,当这位情人发现自己在上流社会的地位因私奔而动摇之后,便开始对安娜冷淡甚至厌恶起来。安娜的希望和理想遭到残酷的生活无情捉弄后最终破灭。最后,她只得以卧轨自杀来向这个万恶的社会提出自己强烈的抗议。

小说的成功,标志着托尔斯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这个时期,托尔斯泰自身的世界观在现实生活面前也充满尖锐的矛盾。其时,他已是六个孩子的父亲。每日,家里宾朋满座,欢声笑语不断。但托尔斯泰非常明白,就在他的庄园之外,千千万万的农民正因贫病交加而痛苦地挣扎在死亡线上。托尔斯泰对自己的贵族生活满怀憎恨和厌恶。为此,他时常悄悄地跑到农民那里,与他们同甘共苦,期望得到一些灵魂的安慰。1891年秋天至1892年夏天,俄国发生了特大灾荒。托尔斯泰亲眼目睹无数灾民求救无门而活活饿死。他连夜上书沙皇,陈述他所见到的可怕灾荒,请求沙皇政府给予农民救援。但沙皇却以“妖言惑众”对他严加监视,并扬言要将他判处绞刑或流放。托尔斯泰毫不屈服,全身心投入到振灾和呼吁工作中。《莫斯科公报》曾载编者按称:“……伯爵的宣传是一种最极端、最猖狂的社会主义宣传,甚至我们那种神秘的地下宣传在它面前都要黯然失色……”其间,托尔斯泰奋笔疾书,写出了《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等揭露专制制度下农民的悲惨命运及贵族资产阶级的狡诈、虚伪本性的小说。

1889年,托尔斯泰开始写作《复活》。直到1899年,作家以十年的心血才完成了这部新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杰作。小说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是千千万万被压迫在生活底层的下层妇女典型形象。作家通过她的不幸遭遇以及包含在她身上的美好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猛烈抨击和无情地揭露了沙皇政府——这部腐朽不堪的国家机器的黑暗而残暴的统治给广大农奴带来的深重的灾难。作品虽然出于作家世界观的局限性,最终没有找到改造社会的正确方法,但它仍不失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一部铁面无私的书”。

1900年,托尔斯泰因写出抨击沙皇政府的政治法律及揭露教会罪恶的剧本《活尸》,从而遭到沙皇和教会对他的迫害。幸而有全俄人民及世界舆论对他的支持,才使得托尔斯泰摆脱了沙皇和教会的黑手。

1910年10月28日,为了摆脱家庭及贵族生活的苦恼,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毅然绝然地从家中出走。他希望按自己的愿望在宁静中度过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幸的是,刚走到半路上,他就因受风寒引发旧疾病倒了。11月7日,托尔斯泰永远闭上了他那双睿智的眼睛。

当他的遗体被缓缓抬下雅斯纳雅·波良纳的车站时,月台上,早已整齐地挤满了闻讯赶来的农民、学生和各团体代表。人们含着泪花,默默地向这位伟大的作家遗体告别。葬礼没有任何的宗教仪式,只有人们沉痛的泪水和洁白的雪花漱漱洒落在他的墓碑上。

【作者点评】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在他80岁高龄时,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列宁还在《无产者》报上发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一文,称他是“伟大的艺术家”,并这样评价托尔斯泰:“他在半世纪以上的文学活动中创作了许多杰出的作品,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托尔斯泰以自己丰厚的创作成果使他在世界文坛上“占了一个第一流的地位”,其作品中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至今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青年毛泽东透过托尔斯泰纷纭的作品,深刻地认为列夫·托尔斯泰是荡涤国民旧思想、开发新思想的大革命理论家,表达了自己向往和从事革命的宏愿,从某种意义上说,托尔斯泰和列宁一样,都是毛泽东走向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李庆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