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
1617200000061

第61章 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列夫·托尔斯泰(1)

1828年8月28日,列夫·托尔斯泰出生在土拉省雅斯拉雅·波良纳村的贵族庄园里。其先祖彼·安·托尔斯泰曾任彼得大帝的外交大臣,祖父官至喀山省长。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五岁接受启蒙教育。1844年,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学读书,先后攻读语文和法律,三年后自动申请退学,成为年轻的庄园主。1851年春,他随大哥来到高加索当了一名志愿兵——四等炮兵下士,两年后升为准尉。他从此在美丽的草原上开始文学创作,不久,他的《童年》、《少年》、《一个俄国地主的传奇》、《袭击》陆续发表。《袭击》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空前的杰作。1853年,托尔斯泰作为传令官随军来到克里米亚前线,其间,他根据切身体验创作了《五月的塞瓦斯托波尔》等三篇纪实小说,开创了俄国战争小说的先河。1856年,他经历了爱情的波折,退役回到自己的庄园,同索菲亚结为秦晋之好。从1869年起,他花了6年时间完成了不朽名著《战争与和平》。1873年春天,他又创作了不朽名篇《安娜·卡列尼娜》。继之,他又花十年时间创作了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复活》,使它成为一部“铁面无私的书”。青年毛泽东盛赞列夫·托尔斯泰,称其“开放新思想”,“以洗涤国民旧思想”。列宁称其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毛泽东评点列夫·托尔斯泰】

我巳(已)经决定了一种求学的办法,暂时也不必说,只是你的话我一定要听就是。你奋勉的志气很可敬。你现在处境很好,可以从事周密的观察和深湛的思考。听说你巳(已)离学校在工厂做工,西洋工厂里的情况,可由此明了;并且可以得到脱尔斯太(托尔斯泰)所谓“由劳动得来的生活是真快乐”。我现在很想作工,在上海,李声解君劝我入工厂,我颇心动。我现在感觉专门用口用脑的生活是苦极了的生活,我想我总要一个时期专用体力去作工就好。

——摘自《致罗学瓒信》,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62页。

昨日下午与毛君润芝游泳,游泳后至麓山和森君居。时将黄昏,逐宿于此。夜谈颇久。毛君润芝云,现在国民性情惰,虚伪相祟,奴隶性成,思想狭隘,安得国人有大哲学家,大理论革命家,如俄之托尔斯泰其人,以洗涤国民旧思想,开发其新思想。余甚然其言。

——毛泽东好友的回忆,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638—639页。

在艺术上,我们采取的政策和革命性一样,也是从低级到高级,即是从萌芽状态起,一直到高级的,到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等最精湛的。艺术高的我们要,低的我们也要。像墙报、娃娃画娃娃,我们也要,那是萌芽,有发展的可能性,有根在那里。

——摘自《文艺工作者要同工农相结合》,见《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29页。

【列夫·托尔斯泰小传】

1828年8月,在距莫斯科两百俄里的土拉省雅斯纳雅·波良纳村,秋天将这里的山川田野抹上了一层瑰丽的金色,人们载歌载舞,沉醉在丰收的喜悦之中。同月28日,在一所也命名为雅斯纳雅·波良纳的贵族庄园里,一个健壮的男婴呱呱坠地降生了,成为父母的第四个爱子,取名列夫,但托尔斯泰家里的人都昵称他为:列沃奇卡。谁也没有料到,24年后,这个孩子将作为一颗最耀眼的新星冉冉升起在俄国文坛。

列夫·托尔斯泰的祖上曾经显赫一时。他的先祖彼·安·托尔斯泰以其超人的才智受到彼得大帝恩宠,担任过外交大臣;他的祖父伊里亚·托尔斯泰也官至喀山省长。但是,这位“心肠善良,挥霍无度”的祖父却不懂得持家聚财之道,等家业传到列夫的父亲尼古拉·伊里奇的手上,家道已经中落,只有名而无实了。为了重振家业,列夫的祖母主张儿子迎娶一位富家小姐来帮助托尔斯泰家摆脱窘境。这时,继承了父亲殷实家产、才貌双全、待字闺中的玛丽亚·尼古拉耶芙娜·沃尔康斯卡娅便成了最理想的人选。婚后,尼古拉全家都跟着搬到了雅斯纳雅·波良纳。玛丽娅不仅家财万贯,而且本人多才多艺。她通晓四国语言,还擅长写各种形式的诗歌。每当夕阳西下,托尔斯泰家不是书声朗朗,就是笑语连连,一大家人过得融洽美满。

玛丽娅非常喜爱孩子,也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列夫·托尔斯泰还在襁褓之中的时俟,就被母亲抱在怀里,聆听她给三个哥哥讲着各种优美动人的故事和吟唱的歌曲。可惜,好景不长。在列夫·托尔斯泰刚满两岁的时候,亲爱的母亲给他留下一个小妹妹之后,即因病撒手人寰,万分难舍地离他们兄弟姊妹而去。母亲的去世,给列夫·托尔斯泰的心灵留下了永远抹不平的伤痕。致使他一生都沉醉在对母亲甜蜜而忧伤的怀念之中。凡是听人说起是母亲用过的东西,列夫·托尔斯泰都要妥善保管珍藏。列夫·托尔斯泰的儿子伊里奇·里沃维奇曾回忆道:“爸爸不管谈论谁,从来也没有像谈论自己的母亲那样怀着无限的热爱和尊敬。”

玛丽娅去世后,照管5个年幼的孩子的重任便落到了寄居在他们家里的塔季扬娜·亚历山大罗芙娜·叶尔戈利斯卡娅的肩上。塔季扬娜·亚里山大罗芙娜原是列夫·托尔斯泰祖母家里的一个远亲,自幼成为孤儿后,就由他的祖父母收养。她与列夫·托尔斯泰的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从小一起长大,俩人亲密无间。并且,在塔季扬娜·亚里山大罗芙娜的心里,对尼古拉·伊里奇一直怀有一种纯真的特殊的感情。许多年来,她一直将自己的这份感情深藏心底。玛丽娅·尼古拉耶芙娜死后,善良的塔季扬娜·亚里山大罗芙娜将这份深挚的情怀全部转移到尼古拉·伊里奇的儿女们身上,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她对这些孩子始终给予着慈母般的关爱。列夫·托尔斯泰对她也始终充满敬爱之情。后来,每当托尔斯泰走到生活的十字路口,便总不由自主地想到她。

托尔斯泰5岁时,便开始跟着三位哥哥接受一位德国家庭教师的启蒙教育。托尔斯泰聪颖而勤奋,不到一年,他不但能独自欣赏普希金的诗歌,而且还能写出想象力丰富的儿童故事来。托尔斯泰9岁那年,为了方便大哥上大学,一家人搬迁到莫斯科。也就在这一年,托尔斯泰的父亲因中风,不久也去世了。为了托尔斯泰的健康成长,塔季扬娜·亚里山大罗芙娜和托尔斯泰的监护人——父亲的一个姐姐亚历山德拉·伊里尼奇娜商量之后,又为他请来一位法国家庭教师,专门给托尔斯泰教授法文和拉丁文。在莫斯科待了一年左右,为了缩减开支,塔季扬娜带着托尔斯泰兄妹又回到了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一起度过了三年恬静而快乐的日子:每天,完成家庭教师布置的功课后,托尔斯泰便和村里农奴的孩子们一块玩耍。春天到野外捉蜻蜓;夏天到河里钓鱼;秋天则到森林里采集各种浆果;冬天滑雪……

1841年一个阴雨绵绵的秋天,托尔斯泰兄妹的姑母——他们的第一个监护人死后,他们兄妹只得根据父亲生前的遗愿,接受在喀山的二姑母做他们新的监护人。托尔斯泰怀着无比难过的心情,同塔季扬娜“姑母”告别,踏上了人生新的旅途。

在此之前,托尔斯泰的三个哥哥都已进入喀山大学读书。1844年,托尔斯泰几经准备,也进入喀山大学的东方语文系学习。这个时期的托尔斯泰在二姑母的极力怂恿下,学习和掌握了贵族公子所有的礼仪风范,经常周旋在上流社会的各种舞会和晚会上。很快,托尔斯泰仪表不凡、举止优雅的风度便博得了上流社会的小姐太太们的青睐。但不久,托尔斯泰即厌倦了这种浮躁的贵族生活。他开始对生活、对人生进行认真而苦恼的思考。特别是当他看到专制和奴役制度下人与人之间所显现出的极度不平衡,使他对现实生活产生了强烈的不满。特别是当他接触到《马太福音》及斯宾诺莎和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后,宗教的劝善思想和启蒙思想一齐在他的脑子里左冲右突。为了寻求一条解决的途径,一年后,托尔斯泰从语文系转学法律系。在法律系,托尔斯泰大胆地对时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的“反动”言论立即引起校方对他的密切“关注”,并对他提出了严重警告。不久,校方又给托尔斯泰冠上“思想狂妄”的罪名加以处罚。这使年轻的托尔斯泰越发认识到,学校仅是专制和奴役思想的传播工具。他,彻底失望了。这期间,托尔斯泰开始迷上卢梭的哲学,举双手赞成卢梭关于憎恶一切虚假和伪善的思想。他经常一个人跑到野外,陶醉在卧看青天行白云的大自然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他写道:“我愈凝视那高悬的圆月,就愈觉得真正的美和善愈来愈高,愈来愈纯洁……”

1847年4月12日,托尔斯泰以“健康不佳等理由”向校方递交了退学申请书,永远离开了喀山大学,回到了自己的庄园——雅斯纳雅·波良纳。因为他们兄妹五人已正式分了家产,每人都成为了年轻的庄园主。托尔斯泰求得兄妹们的同意,得到了每年收入最少的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但这里是他最酷爱的母亲居住过的地方,拿世界上所有的珍宝他也不会换。

在故乡,托尔斯泰一边为自己描绘一幅宏伟的自学蓝图,一边经营庄园并着手实施他的农村改革计划。他分给农民们粮食和生产工具以及衣物等,并办了一所免费学校,亲自教授农民的孩子们读书识字……为了跟农民们从里到外保持和谐,托尔斯泰甚至整天穿着与农民一样的粗布衣服。但托尔斯泰的博爱思想,农民们并不领情,也不信任他,仍明确地划清他们之间的界限,尊称他为“老爷”,这使托尔斯泰非常伤心。他后来曾回忆说:“和农民在一起,我总感到惭愧和胆怯,不过我喜欢这种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