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风雨茅庐:郁达夫大传
14996700000149

第149章 风雨茅庐(11)

《文学》、《申报·自由谈》的活跃,乃是后期左联的空前活跃。鲁迅、茅盾无疑是这一时期左联的中坚。郁达夫无疑是左翼作家中的重要成员。虽然当局也在扶植右翼文化人,无奈那些文化人不过是不入流的角色。上海文坛差不多是左翼文人的一统天下。官方的文化人只能在官办的小报上起哄,没有什么成就可言。可以说,一九三二年与一九三三年是左翼文化的一个高涨时期。随着上海一九三三年上半年当局搞了新闻检查以后,到了一九三三年年底,传出了当局要对杂志书刊进行大检查,当局准备查禁《生活》与《文学》。可对付那些低能的检查老爷,还是有办法的,《自由谈》不是有经验么?到了一九三四年春天,当局将查禁改为送审制,******在南京搞了一个什么新文化新生活运动,无非是为了查禁进步书刊。二月中,国民党对一批书籍进行了查禁,共禁书籍一百四十九种。那里面包括鲁迅的全部作品,茅盾的大部分作品,还有郭沫若、陈望道、田汉、夏衍、柔石、丁玲、胡也频、蒋光慈、周扬、华汉、巴金、冯雪峰、钱杏邮等二十八名作家的部分作品,牵涉到书店、书局二十五家。为此,各大书店进行了请愿,当局解禁了一批。国民党当局对文化左翼进行了新一轮的文化围剿。

尽管郁达夫非常激进,但因为郁达夫此时定居杭州,也可能是因为郁达夫早就不是左联成员,他又参加了《论语》、《人间世》这样政治色彩较淡的文学组织,郁达夫的作品终于没有被查禁。这也许还得力于郁达夫与左翼之外的文化人交往较多,或者说与他在最近写了一大批游记作品,仿佛离开了旋涡中心有关。郁达夫为此又一次遭到左翼文坛的误解。

但与郁达夫渊源极深的《自由谈》终于没有逃过当局的压力。上海特别市党部借故强迫史量才撤换黎烈文的《自由谈》编辑职务。一九三四年五月九日,黎烈文被迫在《自由谈》上登出表示辞职的《启事》:

“烈文现在因事忙,对于本刊编辑事务无暇兼顾,自即日起,关于本刊一切事项,由张梓生先生主持。”

张梓生奉行的编辑方针与黎烈文没有什么区别,撰稿人差不多是原班人马,这招致了当局的忌恨,终于在一九三四年的十一月十三日.《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在家门口,为蓝衣社特务所杀害,《自由谈》的革新才告一个段落……

郁达夫是五月去上海时才知道黎烈文被撤换的。当时,他正在编校两本新书,来到沪上。他去访问鲁迅时,鲁迅先生赠送了他自己的两本新书:一册是《唐宋传记集》、另一册是《南腔北调集》。

郁达夫的选集、全集、日记、游记,为他带来丰厚的稿酬,他的游记尤其为人称道,郁达夫是善于尝试新的文学创作的作家,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第二人。名胜古迹,夹杂着优美、轻松的格律诗,使他再一次赢得读者。他的作品,知识渊博、直抒胸臆,史料翔集,美仑美奂,轻松自如,炉火纯青。他的游记散文来得风趣、幽默,又没有完全脱离人间烟火,所以郁达夫永远是最受欢迎的作家。杭州、上海、北平甚至山东的朋友都来信,请他出游。郁达夫也有这方面的打算,他的朋友,湖畔诗社的汪静之自青岛来信,希望他在暑期中避暑。他不仅自己去,还打算带上自己的妻子和大儿子。

七月中,烈日当空,郁达夫实在受不了杭州的高温,看来杭城太热,比之上海更热!他打算到青岛小住一两个月。他早就听说青岛是避暑圣地,夫妇俩安排好小儿子与奶娘,便乘车去了上海,打算边避暑边创作。作为一个作家,他必须这断充实自己,搜索素材,丰富自己的创作。

他的收入仅仅来源于著作收入,没有职业的固定收入。所幸著作家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职业,可以来去自在,天马行空,飘忽如风……

在上海,他们度过了一周的时光,合家偕住在郁曼陀兄长的江湾路。兄弟妯娌会面,两代人济济一堂,曼兄亦十分高兴。七年前的那种怒气,早已随风飘去。郁曼陀当年认为达夫犯了重婚罪,如果孙荃告到法庭,会有不少麻烦呢!可如今,他们兄弟妯娌已是相偕鱼水了。郁达夫见到那些侄儿侄女都已长大成人,特别是大侄女已是一个画家了。

那份高兴劲就别提了。兄弟俩秉性不同,也许是由于职业习惯吧!长兄严肃有余,不苟言笑;郁达夫呢?健谈,风趣,幽默;孩子们呢,早已玩成一堆。郁达夫夫妇还专门去拜访了鲁迅先生夫妇,那话题无非是创作与孩子,还有文坛趣事,虽然郁达夫已远离旋涡中心,但凭着他们的心心相应,肝胆相照,还真有说不完的话……

上海依然太热,七月十二日,王映霞、郁达夫及他们的儿子郁飞,与友人汪静之一起上了去青岛的轮船,出了吴淞口。经过二十多个小时,渡过黄海,到达海滨旅游圣地青岛。

这是郁达夫第一次与他的家人渡海旅游,郁达夫、王映霞、郁飞都非常高兴。虽然他们只是坐着三等舱位,可他们照样可以在船舷上和船舱里观赏远天与沧海,那心境是迁居以来所不太多的。特别是妻子与儿子对着海天,倍觉愉快,飘飘然觉得看到了神仙世界。他们遥望弯曲的海岸线,点点近岛远山,心里真有说不出的乐趣。海风劲吹,那种酷暑消失了。经过一夜的静寂之后,他们在黄海看到东方日出,他们也同样对儿子的快乐感到幸福,到了那天的中午,他们远远地看到大海上的青青山角,白白灯塔,红红瓦房,他们知道那就是青岛了。

果然是夏日里的青岛,别有天地,清风徐来,与沪杭相比,这夏暑的气温竞相差十来度,是个清凉世界。郁达夫一家与汪静之在第一天,匆匆地投宿在青岛市立中学汪静之的朋友卢叔桓的寓内,第二天,他们在朋友的帮助下迁移到广西路三十八路的一个姓骆的先生的楼上,郁达夫整整忙了一天,租定了书桌杂物,安下心来,准备避暑一二个月,俨然成了一个有闲阶级的避暑客了。那房东骆氏也是杭州人,侨居青岛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他乡遇乡音,无论是郁达夫,还是妻儿都感到异常高兴,倍感亲切。

青岛的天气有如江南的秋天,白天傍晚都是晴好的天气,到了半夜,会忽然下起雨来,正合郁达夫的心意。所可惜的是,他刚刚来到青岛,便有无数的朋友找上门来,不得已要奉陪一番;到街道上去行一回。

到了晚上,郁达夫与王映霞少不得到汇泉湾去,看看当地有名的的汇泉湾浴场洗海水澡,据说青岛的海滨浴场每天洗海水澡的达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呢!

真是幸事,那几天连连下了几天雨,初从江南的热浪中来,遇到这凉爽如秋的天气,已经定居下来,就准备了他自己的工作程序。由妻子安排起居与孩子,并带着孩子旅游。郁达夫自己呢?作了详尽的计划,想翻译卢梭的作品,他带来了不少的外文书,也带来了一些古籍,想写写关于古诗文的评论,翻译几篇德文的小说。早一段时间,鲁迅对郁达夫、林语堂说起在这党禁森严的时候,请他们翻译一些伟大的外国文学作品,把人家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林语堂对此事很生气,认为翻译是老头子干的事,自己还未老!郁达夫却听从了先生的教诲,准备翻译几部著作。其实那一段时间先生自己也在翻译名著与古文,那的确是一件极需要人做的工作,而且可以躲过文字狱,又不失于为文学界做件有益的大事呢!郁达夫认为,翻译作品是一件必做的工作,只有把更多的世界名作介绍过来,中国的新文学才能更加与世界连成整体,让中国作品进入世界文学之林。他还打算工作之余游历遍青岛,游遍崂山、曲阜、泰山等地,觅旧访古,或者说可以写成一册好书呢!刚刚来到青岛,他发誓要好好创作,他下决心要收敛精神,整理思想,其次才是游山玩水……

但来到青岛也颇有不顺心的心事,心烦意乱。首先,他接到杭州的来信,小孩的奶妈奶水缺少,郁达夫夫妻好不着急,可既来之,则安之,只得赶紧写信安排,请他们让老同学钱潮予以治疗,诊金不论。北平、天津方面的朋友来信,请郁达夫一家赴北平旅游,并且可以办理免费火车去北平。

他的心静不下来,他想游山玩水,他与妻子儿子一起登上青岛港务局旗台山山顶,纵览青岛全境,又去买了本《植物图鉴》想与妻儿一起到汇泉山植物园去。那里是在三十多年前,德国人为了搞植物试验场,在此种了两万多种、几十万株珍异植物呢!郁达夫也硬着心想写,写什么?他觉得把握不住自己,在此想得很多很多。他想起的自己的童年时代,青年时代,他想起胡适有四十自序的自传;林语堂呢?也写了17十自序的诗;周作人近来也写出五十初度的寿文和寿诗。而自己的少年时代不是也十分曲折么?他想起父母兄弟,想起阿千、赵家少女、倩儿姐妹,想起与他一起读书的徐志摩,也想起日本的朋友,他想写出一部出色的自传作品来,题目都想好了,就叫《我的梦,我的青春!》

郁达夫对青岛的印象是蛮好的,他把它比作大家闺秀,它清新、美丽,比香港复杂,比广州清净,比上海凉爽,比烟台大得多。它是那样有特色,市区高低不平,而林木青葱。有着“东方第一良港”和“东方第一避暑区”的美誉。有着全国少有的良好的海滨浴场。

青岛的《正报》很快地登出郁达夫来避暑的消息,并写欢迎词。小小的青岛忽然来了位大作家,的确惊动了郁达夫的一大批朋友。没想到第一个来访的竟然是从上海来避暑的朋友林徽因。郁达夫夫妇自然很高兴,明月之夜,郁达夫陪伴她去海滨散步,翌日又与汪静之等一批朋友陪同她游览了炮台山。那青岛是有名的旅游避暑胜地,来客不少是从北平、上海、济南来的,郁达夫更感到意外的是遇到邓仲纯——带着一双女儿,和现在正在武昌师大的杨金甫来游,邓氏是郁达夫北京时的老同事,还是邻居呢!那一次安庆之行,为安大事全靠邓君预先告之,否则后果难以逆料。彼此唏嘘了一回。那几天,郁达夫太忙,朋友来访,新闻界请客,又应邀去山东大学演讲,而沪上的催稿信也尾追而来,竞来了十来封。郁达夫有些焦头烂额。他一再修订了计划,可因忙于应酬,计划无法实施。到了八月初,他才与妻子、郁飞游览了崂山。

可是遍游了江南诸景的他,?总觉得崂山之景太平淡无奇,大失所望。他的创作也未能实行,只写就几篇游记、诗歌以塞各杂志之责。他写了十多首《青岛杂事诗》,以纪这次青岛之游,登在《人间世》九月号上:

万斛涛头一岛青,

正因死士义田横。

而今刘豫称齐帝,

唱破家山饰太平。

注:青岛名不见经传,俗有附以田横事迹者,姑妄言之。

柳台石屋接澄潭,

云雾深藏蔚竹庵。

十里清溪千尺瀑,

果然风景似江南。

注:自柳树台入崂山,去靛江湾、蔚竹庵处。

堂堂国士盈朝野,

不及栾家一女郎。

舞到剑飞人隐处,

月明满地滚青霜。

注:栾女士秀云为舞剑。

京尘回首十年余,

尺五_城南隔巷居。

记否皖公山下别,

故人张禄入关初。

注:遇邓君仲纯,十年前北京邻舍也。安庆之难,劳动君事前告之,得脱。

邓家姐妹似神仙,

一爱楼居一爱颠。

握手凄然伤老大,

垂髫我尚记当年。

注:仲纯二女绎生、苑生,性格相反,十年不见,居然长大成人矣!

王后卢前意最亲,

当年同醉大江滨。

武昌明月崂山海,

各记东坡赋里人。

注:与金甫杨振声氏别亦七年。

共君日夜话钱塘,

不觉他乡遇故乡。

颇感唐人诗意切,

并州风物似成阳。

注:居亭主人骆氏六桥,钱塘人,日日话杭州,几忘身在东海滨也。

湛山一角夏如秋,

汪酒卢茶各增投。

他日倘修流寓志,

应书某为二公留。

注:汪静之、卢叔桓两氏,招我来青岛,授受设馆,款待殷勤,愧无以报尔。

一将功成万马喑,

是谁纵敌教南侵?

诸君珍重春秋笔,

好记遗民井底心。

注:赠《正报》、《光华日报》龙井,蜂巢诸同人,及前《民国日报》萧觉先氏。

怀着失落的心情,郁达夫离开青岛,在此避暑屈指算来刚好一个月。八月十二日,汪静之等十多人把郁达夫一家一直送到火车站。郁达夫应邀访问了泉城济南,游历了趵突泉、金线泉、黑虎泉等中外名泉,又游历了千佛山和大明湖。他想这济南乃是大诗人李清照、辛弃疾的出生之地,想这两位词人竟未能重回自己的故乡!而现在日寇侵占我东北,掠我察、热两省,那中华古都北平当早晚落入倭寇之手,历史何其相似也?当年的大宋王朝有昏庸无能的徽、钦二帝,如今也有还不及这二帝人品的******,大好河山沦陷在即,心中好不凄然!他们赶上了从浦口到北平的火车,希望在被日寇侵占之前,瞻仰那闻名遐迩的中华帝国千年古都。如果这一次不去,安知这北京的未来不是陆务观、辛幼安眼中的北地呢?现在的日寇、汉奸不是正是像南宋的初年一样在华北齐鲁之地搞什么“自治运动”么?北平,当年中国的心脏,如今俨然是边疆前线了。他想饱啖故都的秋色,十年前的故都秋景,还始终蕴藏在他的魂里梦里!

郁达夫夫妇偕公子是八月十四日到达北平故都的。十年一曲北京梦,抵达正阳门车站,故都就在眼前,实在是感慨无限!

他们在巡捕厅胡同寓居下来,那里是他长兄的旧居,这一次长嫂恰恰也来北平。这里自然有不少的朋友、同乡,在当年的北京,他有那么多的文坛故旧:孙伯刚、陈叔通、凌淑华、沈从文、周作人……等等。到了这北国都城,虽然是那样凉爽快意,与南方的火炉似的天气不可同日而语,可他有那么多的应酬,还能安然写作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