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心灵解密:走进典型初中生的心灵花园
14849900000005

第5章 情感早熟类(3)

二、在学生整体发展中认识“早恋”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营养丰富,再加上性信息刺激增多,现在世界范围内,包括我国,性成熟年龄都有提前的趋势。随着性成熟开始,第二性征自然出现。这些新奇现象的出现,必然引起青少年心理上的微妙变化。我们要在科学把握学生心理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对待早恋问题。

1.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早恋”是不成熟的表现。青春期不只是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方面尚不成熟,而是整个生理、心理、精神方面都不成熟。对异性交往紧张和兴奋,自我意识出现质的飞跃,成人感、独立性、经验型抽象思维的出现都表明“早恋”是出现在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阶段。

2.“早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系统整体,它客观存在着多种系统,这些系统相互制约,形成一定的结构并协同发展着。性生理、性心理在青少年期并不是一个中心问题,这方面的教育,只有放在系统整体中,占据一个恰当的位置,和其他系统相互配合,协同发展,才能取得较好的总体效果。

我认为台湾著名作家刘墉“我认为越早恋爱越好,从初一开始都行”的看法不恰当,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个时候的学生是全方位的不成熟,因此“早恋”不仅不会起到“小预防比以后大感冒要好”的作用,反而多数早恋的学生经常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三、在教育改革推进中研究“早恋”

对于“早恋”应该采取与时俱进的研究态度。在一个发展极其迅速的时代,尤其要避免用停滞的眼光看待新一代。恩格斯对未来的婚姻、爱情的看法是“这要在新的一代成长起来的时候才能确定……他们自己将知道他们应该怎样行动,他们自己将造成他们的与此相适应的关于各人的行为的社会舆论——如此而已”。

因此,我们绝不能用60年一贯制来对待“早恋”,需要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要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的改革推进中研究“早恋”。比如案例中提到的对异性的深入了解法、优秀吸引法、冰箱冷藏法、后果联想法,还有先表扬后批评法等。

四、辩证地看待男女生的正常交往

中学阶段是异性交往的敏感时期。性生理与性心理的不断成熟将众多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推向了两性交往的崭新生活领域。这段时期的异性交往比童年时代的异性游戏来得复杂。但它是一种正常的自然表现。异性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不仅有利于学习进步,而且也有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归纳出异性交往的有利因素:带来稳定感和安全感;度过快乐时光,心情舒畅;获得与异性友好相处的经历和经验;宽容大度,容易理解他人;获得掌握社会交往技能的机会;获得批评与被批评的体验;培养诚实、求实的道德观念;获得与异性交往的情感体验。

除此之外,异性交往中往往存在某些奇特的“异性效应”。这些功能和作用是同性友谊不能替代的。一般来讲,有异性参加的集体活动往往使参加者感到心情舒畅,充实有趣。如果在同性群体中加入一位异性,那么该群体的活跃气氛和工作效率也会大为改观。由于异性吸引的心理愿望得到满足,异性在场会使其他群体成员激发出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男女中学生的交往对于学习、生活及人格的健康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教师、家长和学生应认识到正常异性交往有利于学习进步和个性发展的各种优势。

同时也要指出,如果男女同学的交往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和妨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给他们带来一些情绪、行为的困扰。这些困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异性同学频繁单独交往,不利学习和全面发展。陷入感情泥潭的学生必然因单独约会占去一部分学习时间。即使两人在一起读书学习,也会因为彼此倾慕、相互爱恋而对对方念念不忘,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减少对其他生活事件的兴趣。对单一异性情感的过多体验往往会使正常异性交往的许多益处和优势损失殆尽。因为你只对一人感兴趣,周围的一切会显得黯然无光,由此你会丧失掉许多有益的机会和经验,对青少年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以女生居多的暗中思恋,会产生表面排斥异性。这种现象是由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敏感性造成的。青少年男女彼此相互吸引、相互关注(也有单向情况),但表面上又不敢多做表露和接触,唯恐遭到家长、教师的斥责和同学的嘲讽、妒忌与冷遇。这种内心向往、外表抵触的矛盾心理使这些同学不能自然、顺畅地进行异性交往。与异性同学相处时,会变得紧张、胆怯、少言寡语、行为怪僻、情绪复杂多变。长此以往,不但从异性交往中得不到有益的体验和收获,反而产生自卑、孤1464僻、冷漠等不良情感体验,或者为此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担心今后异性交往会出现种种挫折和失败,从而对异性交往产生畏惧心理。有的会因此发展成为异性恐惧或社交恐惧症。

(3)有的同学对异性没有好感,不愿意与异性同学接触。拒绝异性交往不是因为这些同学违背异性相吸的自然法则,而是由于他们以往的生活经历造成了对异性同学的偏见。例如,他们可能目睹过异性家长对同性家长的责骂与侵害,偶然看见过父母之间的性生活,经历过父母感情破裂带来的孤独和冷漠,也有的同学(多为女生)亲身经历过异性给自己造成的伤害。这些情况都可能使这些同学厌恶甚至仇视异性,回避或拒绝与异性的任何形式的接触与交流。显然,这种异常心理对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综上所述,男女同学之间的异性交往是有利有弊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建立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异性关系。

我认为妥善处理好“早恋”问题,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预防为主,先入为主

科学健康的思想占领了学生的大脑,他们的行为就会变得积极向上。

(1)及时进行高尚友谊的教育。新课程明确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爱情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孩子处处回避,我主张应该及早进行有关爱情的教育。当然,这种教育对于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尚不可能懂得爱情的青少年来说,其实就是进行高尚友谊的教育,因为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友谊是高尚爱情的学校。在青少年时期没有学会与人结成真挚友谊的人,没有在同有着相同观点和信念的挚友进行精神交往中,感受到巨大幸福的人,也不会感受到爱情的巨大幸福。”因此加强班集体建设,尤其是在初中,通过“友谊教育”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2)“让道德成熟走在性成熟前面。”性心理不是孤立发展的,它必然受到发展着的思维、自我意识、价值观的深刻影响与制约。在青春期,人们往往以为“早恋”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其实,青春期有几个方面都处在重要的转折时期。如:身体发育的第二加速期,性萌动开始,经验型抽象思维的出现,情感、意志品质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自我意识出现质的飞跃,人际交往对象出现转移,进入人生价值探索期,等等。我们没有必要把主要精力去缠着所谓的“早恋”不放,而应用更多的精力去发展青少年的思维、自我意识、道德观、价值观,把有关性的教育自然地融进总的发展当中,而且要力争做到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的“让道德成熟走在性成熟前面”。道德成熟了,正确的爱情观也成熟了。

同时注意巧妙地制止、淡化固定的“一对一”的活动,如案例解读中提到的要经常调换男女生的座位。一旦发现有“早恋”迹象或有学生对某一对异性有起哄的现象,就要通过个别提醒,全体学生的无痕教育,把它消除在萌芽状态中。不要让它在班级中蔓延开来。

2.理解和尊重学生

青春期的学生处在充满矛盾的过渡期,虽然表面上有时拒绝成人,其实是十分需要成人的帮助。成年人应该以理解的态度乐观地对待青少年生理、心理的这些变化。在与有“早恋”迹象的学生谈话时,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泰然处之,平等对待。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要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消除学生的顾虑与拘束,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受到启发。二是不能带有厌恶的情绪,冷嘲热讽。这样会产生对立的情绪。三是尊重学生,注意保护。班主任应顾及学生的隐私,不应在公开场合提及此事,不能将学生的“早恋”公布于众,否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四是不要操之过急。“早恋”涉及学生的情感问题,要他在短时间内把已有的情感完全抛弃,而且把精力完全转移到学习上是不现实的,有时还会出现反复。因此,班主任要耐心对待,冷静处理这一问题,相信最终会取得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