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被折腾的世界
1456300000021

第21章 美国的那些“狼先生” (2)

第十三章 美国的那些“狼先生” (2)

尽管普京并不认同西方的那一套,但他却很清楚西方政治体系和游戏规则,也知道漏洞在哪里。更重要的是,普京知道美俄关系的实质还是竞争,就像是“拔丝冰棍”,外面也许会被加热,但里面终究是凉的。

由于普京对东西方关系有过深刻观察,他相信,即使在世界上其他国家行得通的方法,也可能不适合俄罗斯。出于这种认识,普京提出要走有俄罗斯自己特色的路,这使得他有意无意地要与西方社会保持一定距离,因而也十分反感美国等国家对俄罗斯的发展道路指手画脚。

这也是普京及梅德韦杰夫与西方无法妥协的地方。

人们注意到,也正是在美国对俄罗斯民主越发肆无忌惮的批评后,美俄关系出现了很大的信任危机。事实上,无论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指责不愿被指责的对象,都是不明智的做法。

在这方面,林肯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年轻的时候,林肯不只是指责别人,他还写信、作诗讽刺挖苦别人,有时还故意把那些信件丢在一定会被发现的路上。甚至于,他还会投书给报社,公开攻击他的对手。

1842年秋天,林肯在《春田时报》上刊出了一封未署名的信,将一个叫詹姆斯?史尔兹的人着实讥讽一番,令镇上的人都禁不住捧腹大笑。史尔兹骄傲而又敏感,气得怒火中烧。于是跳上了马,去找林肯,向他提出决斗。

其实,胜负不比也可预见分晓。

史尔兹体格健壮,双臂很长,手持一柄骑士的长剑。林肯呢?瘦小枯干,弱不禁风,他还是头一次拿起武器,双手明显地在颤抖。幸好,在最后一分钟时,他们的助手阻止了这场决斗,也为美国挽救回一位伟人。

这是林肯一生中最恐怖的私人事件,这使他在做人艺术方面,学到了无价的一课,他从此再没有写过一封侮辱人的信件,也不再取笑任何人。从那时候起,他没有因任何事指责过任何人,因为他深知,不管什么人,只要有一点点受侮辱的感觉,都会感到非常愤怒。所以,除非你想一辈子与对方为敌,否则即使是对方的行为举止让你忍无可忍,也不要对对方表露出轻蔑的态度。

这才是一种成熟、明智的态度。但遗憾的是,后人并没有真的从林肯年轻时代的“冒险”中吸取教训,尤其是在小布什时期,指责他国成风,导致树敌过多,也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威信。

耐人寻味的是,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赖斯恰恰是一位前苏联和东欧问题专家,但问题是,她研究的更多是冷战时期的前苏联而非今日的俄罗斯,因而未能真正理解俄罗斯人的现实需求,对普京政府表现得尤为严厉。

事实上,在普京领导下,俄罗斯迫切努力实现的几大目标是:实现国内稳定有序、恢复俄罗斯在欧亚地区的地位、争取与全球大国平起平坐。有意思的是,普京1975年走出国立列宁格勒大学校门时,毕业论文的题目正是《一个国家如何才能获得别国的平等对待》。

相信,赖斯等人如果真的认真研读过《一个国家如何才能获得别国的平等对待》就会对普京及俄罗斯有不同的认识了。

这其实也正是微博的好处。

严格意义上说,微博是一种社交网站,其功能主要还不是获取信息,而是处理人际关系和公共关系。不同于其他交互聊天工具,在微博上,能够更多地了解一个人,他的文字和思想,乃至他的交际圈。如果再借助认证制度,就会十分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了解,增进信任,找到同道中人。

博客也有相似的好处,但交互性要差了许多。不过,在研究政治领导人时,对方曾经的著作和历史表现,也就足够我们作出相应的判断了。

从领袖政治的角度看,领导者早期的重要论述常常会流露出他多年后的执政理念,就像写过《1812年海战史》的西奥多?罗斯福任职期间全力加强美国海军建设一样,普京多年前写过的另外一篇论文便是《俄罗斯应该利用它丰富的能源储量赢得地缘政治优势》,其中详细阐述了他的能源战略思想。

而在成为克里姆林宫主人后,普京果然就兑现了自己的主张,完全不顾西方的非议,这也是华盛顿的一些决策者所始料不及的。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是普京的明智之举。

有着丰富外事经验和外交思考的普京,一直清醒地意识到,从古希腊时代起,凡是头脑清醒的政治家都知道单方面对外政策的危险性。普京并不想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他不仅有力地使用着能源武器构建地缘政治“关系网”,还通过与美欧等大国博弈获得外交利益,在保持俄罗斯独特的国际形象的同时,也赢得了国内的支持。

这其实也是中国外交近年来的变化。通过广泛的国际政治博弈,中国发现在继续努力维护与美国等国的关系的同时,也很有必要与日渐壮大而且与美国有别的欧盟、金砖国家及其他国家发展和强化关系,而通过对能源供应多元化等战略目标的追求,中国人日益真切地认识到,在国际关系中,“如果多一种选择,处境会更好一些”。

普京在这方面拿捏得也十分到位。有意思的是,每逢俄罗斯与美国有过热络接触后,普京及梅德韦杰夫都会很快展开东方之行,以保持某种平衡。

耐人寻味的是,美国也很善于搞这种平衡。2010年夏天,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旋风般地对东欧及外高加索五国进行的访问,可谓就是在微妙的时间、微妙的地点,做出的微妙的事。

当时的情况是,美国和俄罗斯以“汉堡外交”为标志搞得一片歌舞升平的样子。2010年6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到访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举行会谈。会谈结束后,奥巴马和梅德韦杰夫同车离开白宫在华盛顿市郊一家汉堡店餐厅就餐。席间,两人相向而坐,一边啃汉堡,一边借助旁边的翻译“谈笑风生”。媒体评论,奥巴马这场“非常规宴请”的“外交汉堡”表明两国关系已开始回暖。而“汉堡外交”也被视为一场“和谐秀”。

领导人们秀得很开心,但那些主张对俄强硬的鹰派却看得很不安。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利益上,他们都不希望美俄走得过近,因为这将影响到他们北约东扩的计划,同时也会使他们及其背后的军火集团全球兜售武器的由头显得不再充分。

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美国媒体在“间谍事件”事发后便将矛头指向了鹰派,指称他们此举意在给奥巴马的“怀柔政策”泼冷水,这也使得希拉里此行洋溢着安抚华盛顿鹰派的浓烈气息。

五国对俄态度的微妙变化也带给希拉里压迫感。

让白宫感到有些不安的是,美国经营了多年的对俄罗斯的“后院包抄”逐渐出现了松动迹象。2010年2月,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上任后,就马上与俄罗斯改善关系,并公开宣布放弃加入北约;4月,时任波兰总统卡钦斯基的专机在俄罗斯失事,这给俄罗斯改善两国关系创造了条件,它们通过“葬礼外交”向波兰“暗送秋波”;与此同时,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也感到受到了美国的“冷落”,处在何去何从的徘徊状态。

正是在这种微妙形势下,充满危机感的希拉里,对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这五个国家进行了“闪访”,其中,既有加固关系的考虑,也有安抚对方的意图。更进一步地,希拉里五国之行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安抚之旅,既有国内政治的考虑,又有外交的需求。

就这样,怀着异样的心情,希拉里迅速展开了五国之行。

在乌克兰,希拉里表现出美国对它的重视,支持乌克兰在与美国、俄罗斯和欧盟关系问题上寻求平衡的努力,换言之,就是支持乌克兰与俄罗斯保持距离,并作相应斗争;而在波兰,希拉里的主要任务是美波两国签署在波兰部署反导系统的补充协议,尽管这会引起俄罗斯的反感,但美国还是执意在波兰部署反导系统,力求达到遏制俄罗斯的目的。在外高加索三国,希拉里一方面努力撮合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在纳卡地区领土争议上取得和解;另一方面,则是力挺格鲁吉亚,并且在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撤军这个问题上,对俄罗斯施压。

希拉里之心,俄罗斯人皆知。

从客气角度说,希拉里的“闪访”凸显了美国的平衡战略,即这边向俄罗斯递上“橄榄枝”,转身就向五国献上了“玫瑰花”。而不客气地说,则是进一步证明美国并不放心俄罗斯,且依旧持之以恒地在俄罗斯外围扎紧篱笆,这也预示美俄关系不会风平浪静,而结构性的矛盾也注定了美俄之间:可以接近,但不会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