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被折腾的世界
1456300000020

第20章 美国的那些“狼先生” (1)

第十三章 美国的那些“狼先生” (1)

成熟而身体好的人,是能憋得住的人。也许是经受过克格勃严格训练的缘故,普京很能憋话,也很能养事儿。不过之于美俄关系,有些话,普京也确实憋了很久。

曾几何时,当美国宣布退出《反导条约》时,俄罗斯采取了相当冷静的态度;美国推动北约东扩时,克里姆林宫发了发牢骚但没大声说出来;美国借阿富汗战争之机进军中亚,昔日的北方巨人也没有作过激的反应……在实现与布什的历史性“拥抱”后,普京曾经是那样希望能保持美俄关系的热度,以便在美国的支持下,俄罗斯能够走上复兴之路。

尽管,他们在叶利钦时期已经被多次忽悠过。

但让普京这样善于以退为进的柔道高手也感到为难的是,俄罗斯的诸多退让和低姿态却并未换来所期望的东西。

自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对俄罗斯的指责就从未间断过,并从霍多尔科夫斯基事件开始,把重点集中在了俄罗斯民主问题上。而在口水战之余,美国还大搞“颜色革命”,进一步推动北约东扩,并在俄罗斯入世等问题上让最初期盼通过搞好与美国关系顺利入世的俄罗斯人大失所望。

让俄罗斯人郁闷的是,中亚的哈萨克斯坦都入世了,尽管那里的市场化程度并不比俄罗斯强,只是因为,当时美国有求于哈萨克斯坦。

2002年前俄杜马议员弗拉基米尔?雷什科夫说过的话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共鸣:“俄罗斯做了许多事情,但作为交换,实际上什么也没得到。”

对许多俄罗斯人来说,至今他们还不能忍受,前苏联在德国统一以及华沙条约组织解体过程中的“友好态度”始终没有得到回报,而一些高级军官更是抱怨说,由于美国的军事存在,中亚对俄罗斯来说已经“赌输并失去了”。

一声叹息。

内心刚毅的普京再也憋不住了,而俄罗斯日渐恢复的国力也成为了他可以大声说话的后盾。

在2006年的一次通话中,布什要求普京对伊朗施压,而普京却把话题岔到俄罗斯入世的问题上,要求美国尽快完成与俄罗斯的入世谈判。

那种感觉,就像小泉访问韩国,他一心想和韩国总统卢武铉就一项自由贸易协定以及朝鲜的核问题举行会谈,然而会谈中,大量“宝贵的时间”都用在了讨论小泉对靖国神社的参拜问题上。

意犹未尽的普京,在随后的国情咨文中,就入世谈判问题进一步指责说,各国不应该利用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向俄罗斯提出不合理的无关要求,迫使俄罗斯作出更多让步。

当然了,“各国”中,美国是首当其冲的。

普京还讲了“狼”的问题:世界上有一个“狼”先生,正为所欲为。这个“狼”先生大讲民主和人权,但他在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就摘掉了民主、人权的面具。

说谁,谁知道。

就这样,在亿万俄罗斯人的注视中,普京狠狠地回击了白宫,也回击了此前一周美国副总统切尼对俄罗斯民主问题的不依不饶。这位老兄,从“民主倒退”,到“俄罗斯利用能源优势欺凌邻国”乃至“破坏邻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对俄罗斯进行了体无完肤的指责。

而最让普京气不过的是,切尼在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却只字不提民主的问题,而只对能源含情脉脉。

曾经被一些西方观察家视为在关键时刻可能会舍弃伊朗的普京,此时却萌生出与伊朗人“同病相怜”的感觉,就像伊朗人看到伊拉克的景象横下心来一样,俄罗斯人看到伊朗可能的被打击的未来,也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用普京的话说,“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狼”同志在许多时候是不会在意别人的感受的。

于是,在美国人把俄罗斯和伊朗视为“能源轴心”时,普京严厉警告美国不要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而在普京此前做过的七个国情咨文中,这样严厉的警告并不多见。

普京的心里话还没有说完。在悻悻地提到俄罗斯的军事预算只有美国的4%之后,普京坚毅地提出,俄罗斯需要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军队。而事实上,普京在此时强调要加强军力,不仅是为抵御恐怖袭击和可能的外来挑战,也是为了减轻来自国内的要求强国强兵的压力。

冷静的普京显然也并不准备重蹈前苏联的覆辙,在提及军事发展的同时,普京更是表现了进一步提升俄罗斯经济能力和社会生活水准的决心。尽管美国有人提出“后后冷战”乃至“新冷战”的说法,但俄罗斯人却绝不愿意再次被拖进冷战的阴霾和泥泞中。在这里,强有力地说出自己的愿望,并不等同于对抗的冲动。

但巨人终究是藏不住强有力的心跳的。

在这个著名的“5.10”讲话的前一天,俄罗斯人把既不逢五、又不逢十的前苏联卫国战争胜利61周年纪念日搞得热闹非常,除了表现出迫切的加强独联体凝聚力的渴望之外,其实也是在促进人们重温那段被打上浓重斯大林烙印的强力国家的历史。

这其实正是美俄关系很难真正好起来的关键所在。

从本质上来说,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俄罗斯根深蒂固的大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俄罗斯仍然强大的军事力量,俄罗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力量,都使得以普京为代表的俄罗斯不可能长期甘居人下、忍气吞声,也使得志在独霸世界并希望永远独霸下去的美国人很难保持“平常心”。

两两相望,自然就会多出许多“普通关系”中难见的不安、忧虑和猜疑,普京和切尼相继说出这些“心里话”也就不奇怪了。

在经历了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之后,美国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真的在很大程度上误读了普京,也没有能够从普京的人生经历中理解到他的政治取向,也多少有些低估了他的执政力。

历史真的是一面镜子。既能用来总结经验,也能用来了解他人。

据说,一些很聪明的女子,判断自己的男友是否“MrRight”,一个很重要的参照系,就是他的“历史表现”。

具体地说,就是看他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怎样对待自己的朋友、怎样对待自己的工作,从而能够比较明确地认知对方是否孝顺、是否诚信、是否有责任心。而这些,是未来能够在一起踏实和幸福地生活的保障。

当然了,为了深入认知,就需要和对方的朋友及家人接触,而反过来,那些极少谈及过去,也基本不创造机会让女友接触自己的朋友和家人的人,就显得很可疑了。

如是,女生就有理由认为:该人几乎没有朋友,换句话说,就是没人愿意和他做朋友;他的朋友大多不堪,见了会让你看扁他;他不想让朋友知道在和你交往,因为……无论哪样,都足以让人萌生去意。

还有一种过去也非常值得注意,就是看他如何面对困境。事实上,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能否从困难中站起来,而不是逃避和放弃。这一点,特别有助于预见未来。

同样,看一个领导人乃至一个民族,也可以从这两方面着眼。遗憾的是,尽管美国将俄罗斯视为重要的竞争对手,布什身边的赖斯也号称俄罗斯问题专家,但美国人对普京的过去实在是缺乏深入认知。

知道与懂,是两个境界。

提起普京,很多人都会想到他的克格勃背景,但却很少有人意识到,普京的那段经历对他入主克里姆林宫后处理外交事务所产生的影响。

专业就是力量。这一点,在普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在谈到什么帮助他成为一个领导人时,普京曾经回忆说,他在克格勃从事的是情报分析工作,虽然不是直接从事国际事务,但却是整天与有关国际活动的事情打交道,并且涉及面很广,包括对外贸易和对外政治问题。在从政之前,普京还曾经在大学里当过校长助理,而且还是国际问题助理。

不仅如此,在圣彼得堡工作期间,普京担任的正是对外联络委员会主席,与包括撒切尔夫人、科尔、基辛格等人在内的大量外国政治家交往过,在提升交往能力的同时,也丰富了对各国的认识,为日后与西方世界周旋打下了良好基础。

基于对普京执政前经历的认识,我们会发现,普京在外交方面的经验,事实上要比美国总统布什等人丰富得多,知己知彼的程度也要略胜一筹。而正是由于对国际政治的本质有着深入了解,普京才会在对外事务中做到游刃有余,知道什么时候隐忍,什么时候出击,知道如何顺势操盘,也知道抓住主要矛盾不放。

这也是西方对普京误判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