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骑行,健康才是正经事
14493700000038

第38章 飞车大渡河,智闯泸定桥

2012年6月24日,骑行第3天

骑行数据:新沟→泸定,里程57千米,最高海拔2170米,爬升海拔840米,上坡18千米,下坡39千米,耗时7小时。

关键词:二郎山;大渡河;泸定桥;马三立

"哥的眼里没有坡。"

今天的骑行是从一大碗西红柿鸡蛋面开始的。

好大一碗。

由于今天路上没有什么补给的地方,于是又嘱老板给每人加两个荷包蛋,另加两个盐水煮蛋带路上吃。

点评:长途骑行,早餐至关重要,比较俗套的说法是要吃得既营养又健康,还得卫生。西红柿鸡蛋面作为早餐,有蛋、有面、有蔬菜,满足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多种营养元素摄入的需求,且颜色鲜艳,刺激食欲。一般不存在什么卫生问题,远比那些不知道用什么油炸的油条配可疑的豆浆要靠谱得多。另外,带皮水煮的鸡蛋在路上吃是个不错的选择。

出新沟即开始爬山,起起伏伏一直往上爬,连续近20千米,海拔数据从1300米直升到2400米左右。沿途高山峡谷,麦子看着身边要压到头上的山崖,感慨“真是壁立千仞啊”,然后问我下一句是什么。

我答:“无欲则刚。”其实这两句只是上半句,下半句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但用在今天这情景不十分恰当。

今天的目标是翻越二郎山。我只记得那首唱二郎山的歌的头两句,“二呀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幸好20世纪50年代修好了隧道,不然这要爬到山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爬坡,其实大卡车、走路和骑行速度差不多。疲劳感被眼前不断出现的美景所冲淡,毕竟是第一次爬长坡,人也有些兴奋的,后来下起了雨,正好也检验一下雨衣。

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爬到坡顶(其实是半山腰)就是著名的二郎山隧道——4000多米长的一条隧道。一个人是不敢钻进去的。我们4个人编队,一个接着一个,打开手电、尾灯,紧张万分地通过。大货车从身旁呼啸而过。由于是在隧道内,那声音加大了好多倍,老远就传过来,你只能紧张地等待它从你身边过去。感觉几乎都挨到我身上了,风把我的衣服都带了起来。但没处躲,只寄希望于货车走直线,我也控制得住车把。

点评:编队、开灯、慢行过隧道,正解。

终于出隧道了,眼前一片开阔,白云(雾)环绕山间,松了口气,拍了几张照片。这时,黑云上来了,最怕的雨来了。下坡最怕下雨,确切地说是我下坡最怕雨,考验刹车性能,考验骑行技术,速度控制不好就只有摔车的命运了,最糟糕的当然是冲下悬崖。况且这次我带的是半光头防刺外胎,在别人眼里那就是光胎,速度是有了,但爬坡抓地是没法与大齿山地胎相比的,下山的稳定性也要差些,侧滑可不得了。

点评:虽然最终没出什么安全上的大事,但雨天、长下坡,最初光头胎的选择是错误的,隐患颇多,想想都后怕:抓地力不行,雨天更易侧滑,特别是下坡弯道处,吓死个人;而且易爆胎,同样遇到铁丝碎玻璃之类的,中奖概率大增。唯一的好处是骑行时比大齿胎轻松一些。但考虑到川藏线雨季,那么多长下坡,建议骑友放弃光胎。

于是趁雨还未下大,抓紧下山。一路近30千米下坡。下雨天冷,速度快带风,穿着雨衣还冷,身边不时有汽车驰过,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深谷,几百米深的山谷啊,简直就是疯狂飞车。如果一个失控侧滑或者刹车失灵,那就是粉身碎骨。虽然只是用两手捏闸,但我似乎是浑身用力,紧张啊,不得不途中几次强行停下来,放松一下手脚,也放松一下身心,走神是万万要不得的,哪怕半秒钟。

雨越下越大,在一处观景台,我停了下来,在观景台上放松,上面有一指示牌,写着“远眺大渡”。不用说,深谷下蜿蜒流淌的就是大渡河,河边那隐约可见的楼区就是今天的终点——泸定县城。

又往下冲刺了一会,浑身冻得发抖,便在一处居民点停了下来,躲在一食杂店外避雨,不好直接找人要开水,便问老板有什么热的东西。老板说有泡面,提供开水。于是,每人一碗泡面,早都忘记是什么牌子了,当时其实就没看清,只记得是一碗热乎乎的泡面。雪中送炭用在这应该十分合适,虽然不是送,是花钱买的。从来没有的香味,连汤都不剩,平时总说的什么油炸食品啊、添加剂啊、盐多了等都抛到一边,出了那么多汗,正缺盐呢。

吃过泡面,身体恢复好多。又下了一段坡,进入了红色名城——泸定,才下午2点多。大多数接待骑友的客栈20元一个床位,我们几个“有钱人”选择了100元的标间,享受一下。

洗澡过后,整理行李,经过了爬坡、下坡、下雨等天气路况,对行李又有了新的认识,我马上整理出今后不太可能用到的东西,主要是衣物,找到邮局,打包寄回杭州。负重骑行,能减轻一点是一点啊。

点评:经验是积累出来的。骑行开始前,对一条新的线路的认识还不那么全面,沿途各方面的条件也不那么熟悉。长途骑行的行李哪些是必需的,要经过几天的骑行才能作出判断。遇到邮局或者快递点,要果断地把不必要的物品打包寄回家。减轻负重,就是解放身体。但切记:最初带东西宁多勿少。

寄完衣物,雨一直在下,但没那么大。我不喜欢打伞,就没从宾馆借伞。一个人穿着拖鞋,在街上闲逛(其他人在房间忙着上网、发微博、发帖,我没带任何高科技的东西,只有一只老掉牙的100元的手机)。时间只是下午,很快我就发现我是在县城中心(县城不大),前面就是课本上说的泸定桥了。18位勇士过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让我血脉贲张的桥段啊!

大渡河上已经修了几座连接两岸的可以通车的桥。于是,老的泸定桥现在已成为景点,门票是要买的。但依然作为大渡河两岸居民过河的工具,时有居民从上面通过。我观察了一下,当地居民是不需要买票的。于是,我目不斜视地信步朝泸定桥走去。

还是记忆加想象中的那座桥,并不陌生,依然是粗大铁链,铁链上是由一定间隔的木板铺就的,万恶的是护栏也是两根同样的铁链,哪赶往上靠啊。下面的河水那叫一个湍急,白浪翻滚,咆哮而下,感觉整座桥都在动,也确实在动。有眩晕症的人绝对上不了这桥,会被吓瘫的。

我硬着头皮走上桥面,确切地说是走上木板,低头看着脚,确保脚踩在木板上,但桥下的水流又让我头晕,只好抬头看前面,坚强而镇定地朝前挪动。下着雨,还有风,木板有些滑,我穿的是拖鞋,我真担心一不留神踩在木板缝隙,我的拖鞋顺水而淹没啊,那样更糟,光着脚会感觉木板更滑,该不会蹲下大叫求救吧。几十米的桥面好似走了好久,心跳得厉害。终于挨到了对岸,脚踩在实处的感觉真好,那叫踏实。我拍了几张照片,也找人帮我拍了张站在桥上的照片,没敢太靠栏杆(铁链)。我之前还幻象,模仿18位勇士过泸定桥的情景,趴在桥面上做攀爬状,看来不可能了。

这边桥头也有一个收费口,我本可以从这里出去,走远处的那座水泥石桥回去,但天下着雨,离那座石桥又有一段距离,衣服会湿透的。于是,我往回走,但是一对男女竟然站在桥中间手抓护栏铁链在用力摇晃,也没人制止。你不知道危险可以,但不知道别人害怕吗?不只我一个人害怕,我亦看见胆战心惊的游客只走一小段安全距离拍照,然后就几步跨回到岸上。

我走回来了,安全地走回来了,拖鞋还在。

看来对下一代的红色教育就要搬到现场。不是吓唬他,当年的过河那是真难啊!想象一下当年,没有固定木板,活动的木板现铺,爬铁链,下面的河水,掉下去准没救儿,最主要的是对面还有子弹飞来。

勇气是逼上绝路后才有的。

近些年,一些关于这些历史的书籍也逐渐问世,这其中主流而不主旋律化的,看得人荡气回肠的首推王树增,最初接触的是《朝鲜战争》,然后是《解放战争》(上、下册),后来才是《长征》,都是厚厚的一大本。比起那些纯科班学员的作品来,王树增的作品更靠近读者一边。我多次向90后年轻一代推荐,了解中国近代史就看王树增。2011年,王树增又有新动作,又出了《1901》《1911》,整个近代史系列趋于完整。我已买回来,还没来得及研读。

(说明:泸定桥门票10元)

泸定街上,小吃亦很多。吓得有些饿了,炸土豆蘸辣椒粉,一碗豆花才4元,美味无处不在。

晚上6点,4个人聚齐,晚饭照例荤素搭配大吃一顿。

雨一直在下,果然是雨季到了。

老肖3人赶时间,今天没在泸定停留,直接去了康定。这时,他们传来消息,说下午累得要死,雨也一直下,还在修路,爬坡非常艰苦,建议我们若明天还下雨就不要上路了。

我们4个毫不犹豫就达成了共识:骑行看风景,不自虐。

麦子是个好同志,饭后回房间挨个给我们检查车况。

今天的故事,谈不上故事,是遇到一个神人。

上午,刚出新沟,安徽一个近10人的骑行队伍的队长(此后和我们一起骑行了几天,后来我在拉萨亦遇到),一个长相酷似马三立的看不出年龄的骑友,应该50多岁吧,胸前挎单反相机,肩别对讲机,大驮包,身后还背一双肩包,最神的是双肩包外惯常放水瓶的地方,他插一瓶二锅头,不时拿出来喝一口,据说御寒兼有红牛的效果。

今天上午,此人的车子脚踏竟然掉了,无法安牢,一碰就掉下来,是磨穿了。这也告诫骑友出来前一定要检查装备,尽可能换新的,毕竟1个月的骑行。此人于是上坡一直推,下坡当然就顺坡而下了,也不用脚踏,因为车刹是好的,就这样一直坚持着。我们到泸定前吃泡面的时候,他也到了,神人也!

后来,巧得很,有骑友因病(可能是高原反应或别的原因)中断骑行,而车子与他的车是完全相同的型号,于是换了好用的脚踏和大拐,一路到拉萨.

他和我说,为了这次拉萨之行,他准备了一年。

点评:骑行装备,如果你没有熟练的修车技术,又不确定自己是否人品好到一路上任何装备事故都会不出,那么就尽量用好一点的车、好一点的装备吧。

推荐书目:

1. 王树增. 长征.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 王树增. 解放战争(上、下册).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 王树增. 朝鲜战争(修订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4. 王树增. 1901(修订版).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5. 王树增. 1911.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