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话语权:美国是怎样取得主动的
1440500000017

第17章 撂倒尼克松的女人(1)

撂倒尼克松的女人

美国媒体的力量,迸发在越战,而真正引起白宫的意识改变,则是在”水门事件”。

《华盛顿邮报》的崛起堪称一个象征性事件。

20世纪60年代,对于《华盛顿邮报》来说,是极其难忘的。不仅是因为掌门人的自杀,更因为它的起势。

凯瑟琳?格雷厄姆是一个关键人物。当1963年丈夫自杀之后,凯瑟琳便从幕后走向了前台,她接手的是一份充满危机的报纸,但她却表现出了惊人的镇定,她的这种镇定感染了周围的人。在起用布莱德雷任总编之后,没过几年,《华盛顿邮报》就在很多方面超过了《纽约时报》,它的人气和内聚力在不断上升,并且在1973年达到了一个高峰。

使之达到巅峰的,是尼克松和丑陋的水门。

布莱德雷在事情过后很久认为,尽管尼克松十分仇视《华盛顿邮报》,可是,邮报历史上最光荣的时刻却应归功于尼克松。事实上,正是尼克松使邮报成了一家重要报纸。

作为一个美国新闻事业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水门事件”本来是充满着各种各样可能性的,它不像越南战争那样难缠,是一个可以绕得开的事件,但凯瑟琳?格雷厄姆没有让它绕过去。

“水门事件”的曝光是一个颇为偶然的事情,在开始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犯罪事件,同政治毫无关系。但对尼克松来说不幸的是,“水门事件”发生在华盛顿,正好是《华盛顿邮报》的近水楼台,而在凯瑟琳的苦心经营下,邮报此时又“不幸”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有雄心壮志的、爱钻牛角尖的记者,他们在坚韧不拔的凯瑟琳?格雷厄姆的支持下完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起“黑幕揭发”。

如果说,19世纪下半叶风行的“黑幕揭发”主要是针对企业主和个别官员,那么,“水门事件”的意义则在于,它将总统拉下了马,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也正是从那时起,人们对媒体多了几分敬畏。

事实上,《华盛顿邮报》的崛起,也确实使美国媒体的士气得到了空前的振奋,这与此前《纽约时报》在“五角大楼文件”案中的卓异表现相映成辉,共同成为美国新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美国媒体与政府的关系也由此进入了一种微妙的状态。

尼克松也由此成为了开罪媒体的反面教材。

应该说,尼克松是非常有政治经验的政治家,也十分善于处理危机。但遗憾的是,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方面,他不仅过于强硬,而且方式也明显落伍。在美国媒体进入电视时代之后,尼克松显然没有跟上形势,仍然在用20世纪50年代的思维看待问题,结果不仅与媒体结怨,最终也还是输在了媒体身上。

媒体对尼克松的报道和评价较多负面是有历史原因的。在50年代初期,反共浪潮激荡美国,“麦卡锡主义”横行。善于投机的尼克松选择了靠反共成名的道路,积极支持麦卡锡。但问题是,美国新闻界历来是“自由化”的大本营,基本政治立场属于中间偏左,因而对于极右派的尼克松十分反感,彼此很不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