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齐白石从木匠到画家的故事
14262600000025

第25章 正气凛然的民族气节

1931年9月18日,是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也是令齐白石痛心疾首的日子。这一天,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日本人就强行占领了东北全境。

从此,东北近百万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沦为日本的殖民地,3000万同胞惨遭日本侵略者的蹂躏。

值此民族危难关头,齐白石陷入了深深的悲愤之中。

这时,一个朋友跑来劝他:“齐先生啊,现在风声很紧,您不回湘潭去避避啊?东北亡了,北平是首当其冲呀!”

齐白石摇摇头,说:“国家到了这个地步,个人还有什么安危可言?”

朋友又说:“如今北平虽有几万重兵,但东北沦陷的教训,人们对于当局,已失去信心。许多人家都准备南迁,我看您还是离开这里吧!”

齐白石坚定地摇摇头说:“我不走!作为炎黄子孙,有何颜面在大敌当前之时,为命逃亡呢?”

国难关头,齐白石焦急万分,此时的他虽然已经年达古稀,但他对祖国的前景仍然忧虑不已。

一天,画家胡佩衡送来自己画的山水画,请齐白石题诗。看到画卷上的祖国山川,想到被日寇践踏的国土,齐白石伤心欲绝,挥泪成书:

对君斯册感当年,撞破金瓯国可怜;

灯下再三挥泪看,中华无此整山川。

噪市的喧闹,勾起齐白石对家乡山清水秀的思念,他多想回到大自然去洗涤身心啊!这时,亲戚张沧海恰好为齐白石提供了这样一处赏花观鱼的地方。

这个地方名叫张园,在左安门内新西里三号,原是明朝大将军袁崇焕的故居,园内有听雨楼古迹。此园虽处都市,却有山林意趣,园内几个池塘,绿水涟漪,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漫游,园中的小溪边种的蔬菜瓜果,豆棚瓜架,俨然一幅江南水乡景色。

张沧海让齐白石住在后院西屋三间,而且还腾出几丈空地,供齐白石种花种菜。这里的一切,为齐白石提供了天然的绘画素材,到了夏天,他就到那里去避暑。齐白石在这里画了十多幅草虾图,其中一幅《多虾图》,他认为是自己平生的得意之作。

又过了一年,齐白石70岁了,这一年,他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又去世了,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

他感叹自己已经不再年轻,这些年教书和卖画也使他生活无忧了,他想了很久,决定好好休息,从此后不在画画了,所以最后画了一张《息肩图》以作纪念。

他还在这幅画上题了一首诗说:

眼看朋侪归去拳,哪曾把去一文钱。

先生自笑年七十,挑尽铜山应息肩。

可是,虽然齐白石这样写了,却并没有实施。因为,他对画画和雕刻太钟爱了,已经爱到了不忍放手的地步。

1935年,齐白石感到身体大不如前,思乡之念油然而生,4月1日便携胡宝珠回到湘潭老家。

老屋前自己种下的果木花卉依然茂盛。妻子春君由于长期的操劳显得更加苍老和瘦弱。

住了三天,齐白石不忍再看春君离别流泪的样子,于是便和胡宝珠悄悄返京,未曾想这竟是他与春君的永别。

回来不久,四川的友人邀请齐白石去天府之国游览。这正合齐白石的心愿,他与胡宝珠结婚二十多年,却从未陪她回过娘家,况且天府之国的奇山美景一直吸引着齐白石。于是,他带宝珠和两个孩子回到了宝珠的家乡,祭扫了宝珠母亲的墓。

在四川,齐白石受到了美术界的热烈欢迎,并结识了中国近现代画坛上享有盛誉的黄宾虹等著名画家,游览了青城山、峨嵋山、长江三峡等名胜古迹,这些盛情美景令齐白石陶醉不已。

在成都住了一段时间后,齐白石又专程到四川西南的山地去玩了几天。这里的风景十分优美,到处都是绿色的树林。从山上往远处看,可以看见两条大河,河里的小船很多,正是画家诗人作画写诗的地方。可惜齐白石这次游山,没有作画的心情。但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借用一首《过巫峡》的诗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怒涛相击作春雷,江雾连天扫不开。

欲乞赤乌收拾尽,老夫原为看山来。

回到成都,已是中秋佳节。他们过了中秋就离开四川,9月初回到北京。这时候,北京的学校已经开学了,他又忙着教书、画画。虽然齐白石在1932年画的那张《息肩图》是让他自己“息肩”,可是他还是像从前那样,为了艺术不愿意立刻停笔,而是又开始了勤勤恳恳地耕耘。

从四川回到北平后,齐白石渐感身体不适,便不再出远门,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齐白石深感痛苦和耻辱,他辞去了大学的教授职务,开始闭门谢客。

当时,许多敌伪军官,还有日本人,他们深知齐白石的名气与影响,所以,不断地请齐白石参加各种庆典活动,齐白石对汉奸卖国的行为非常憎恨,于是在门口贴了一张“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的字条。尽管这样,他依然不断地被日本特务骚扰。

一次,一个自称渡边的日本人前来求见齐白石。

渡边是关东军特务机关头子土肥原贤二的得力助手,神通非常广大,这个人深谙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在穿着上也身着蓝色长衫,头戴礼帽,戴一副高度近视眼镜,看上去像个斯斯文文的中国文人。

渡边来到齐家,不等齐白石发话,他便推推眼镜自报家门说:“齐老先生,鄙人渡边,久闻大师能画能诗的美名,今日特地登门,与您切磋对联,您看如何?”

齐白石淡然一笑:“请便吧!”

渡边扫了主人一眼,先来了一幅古联投石试水:“鸭子巷前杨柳瘦。”

齐白石不假思索地对道:“鹅湖山下高粱肥。”

渡边又用了《千家诗》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齐白石对“映日荷花别样红”。

渡边得意地一笑,齐白石知道自己上当了,无意中吹捧了“日头”,揪心悔痛。正想后发制人,没想到渡边马上又出了一联曰:

“日本东出,光照大华一统。”

齐白石不由脑中一震,这分明是敌人出的一幅绝对,“日本”必对国名,何况“本”字又是双意,寻遍世上所有的国名,也无一个合适以对。幸好齐白石学识渊博,绕个弯子,对曰:“月自西来,亮耀小岛千秋。”

渡边一听,觉得不是滋味,但又不能发火,摇摇头说:“先生对联工整,颇有文采,可惜‘月自’非国名也。”

齐白石笑道:“渡边先生差矣,中国古代曾有万国九洲之誉,‘月自’国乃中国的一个小小国也,即在辽东境内,如予为一县下小镇‘月自镇’便是。”

渡边自讨没趣,只得告辞,悻悻而去。

土肥原见渡边吃了苦头,便安慰他说:“等几天你再去齐府,挽回面子就是。”老谋深算的土肥原告诉他,下次要齐白石给他画一幅“不倒翁”的画像,意思是大日本永远是世界上的不倒翁。

渡边出门之后,齐白石寻思了好一阵子:他渡边贼心不死,必然重来,我要作极坏的打算。果然不出所料,几天后的一个中午,渡边再次来到了齐家。

渡边一进门就讲了土肥原的旨意。齐白石略沉思片刻,铺纸磨墨,眨眼间,一个活脱脱的“不倒翁”出现在渡边眼前。

渡边连连夸赞:“妙,妙,妙极了。还请老先生再题一首诗在上面。”

齐白石故意为难地问:“要我写什么内容呢?”

渡边说:“当然是写与‘不倒翁’有关的诗句。”

齐白石说:“所谓不倒翁,主要是靠半团泥沙。我的诗就是这个意思。”

渡边心想:所谓大东亚共荣,说白了就是霸占中国的国土嘛,忙说:“就是这个内容好。”

齐白石笔峰一转,题诗曰:姿式端正俨如官,不倒原是泥半团。一旦将尔切开腹,通身何处有心肝。

渡边一看,前两句倒是不错,可是后两句含沙射影,字字如刀,尤其是“切腹”二字。一时没有主意,只好带了回去。

土肥原气极败坏地找到大汉奸郝鹏举,认贼作父的郝鹏举告诉土肥原,齐白石一生忌画螃蟹。

原来,齐白石老家在湖南湘潭农村,因幼年家穷,经常下河打鱼摸虾维持生活。一次在河中翻螃蟹时,齐白石被一个大螃蟹夹伤右手食指,食指感染中毒,差点丧命。后来,他赌咒不画螃蟹。

土肥原听了大喜,就拿这一手给齐白石出难题,非要他画螃蟹不可。

渡边“领旨”,第三次登门,要齐白石作画,并指定画蟹。不料,齐白石欣然同意,一个横行的大螃蟹跃然纸上,旁边还题了四句诗:

张牙舞爪弄英姿,钻岩入沙水中蛰。

渔人愤起倚天网,看你横行到几时?

齐白石将日寇侵略者比作是螃蟹,却又没有指名道姓的说出来,渡边只好再次灰溜溜地回去了。

土肥原还是不肯罢休,他又派人把齐白石接到自己家里做客,强迫这位中国画家宣传日寇所谓的“中日共荣”,宣传日本人的强盗理论。

齐白石坚决拒绝,宁死也不答应,竟然被恼羞成怒的土肥原扣留了三天,后来还是经人从中做保,才把他放回家。他到家后愤然写下了“子子孙孙不得做日本官”的誓言,表示自己抗拒到底的决心。

土肥原一计不成,又施一计,他多次派人去劝诱齐白石赴日本,加入日本国籍,并说保证他的荣华富贵,但齐白石每次都毅然拒绝:“齐璜是中国人,不会去日本。你们若强要齐璜去,除非把齐璜的头拿去。”诱劝者见齐白石态度坚决,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1940年2月初,齐白石接到长子良元的信,才知妻子春君已于正月十四日因病在湘潭老家逝世。

齐白石颤抖的手捧着家信老泪纵横。妻子春君13岁进齐家门到当年79岁去世,六十多年来任劳任怨,上侍公婆下抚子女,为齐白石的身体和事业操碎了心。

齐白石泪眼婆娑地想,若没有春君的默默奉献,哪会有自己的今日?他悲痛欲绝,心摧欲碎,颤颤巍巍地作了一首挽联悼念妻子:

怪赤绳老人,系人夫妻,何必使人离别;

问黑面阎王,主我生死,胡不管我团圆。

春君去世后,亲朋好友都劝齐白石将勤俭柔顺的侧室胡宝珠扶正。1941年5月4日,齐白石邀请亲友20多人,举行了宝珠扶正仪式。

齐白石事业上的辉煌,完全得利于陈春君和胡宝珠这两位贤妻的奉献,是她们用无私的爱,为齐白石创造了宁静和温馨的绘画空间;是她们无私的爱解除了齐白石的后顾之忧;更是她们无私的爱使齐白石长期保持健康的身心,并精力充沛地投入创作,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珍贵的艺术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