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齐白石从木匠到画家的故事
14262600000002

第2章 出身于贫寒农家

爱画画的孩子

识字要记住,还要懂得这个字的意义,才会用得恰当。假使贪多务博,识了转身就忘,这是欺骗自己。

2009年11月,在北京的一场秋季拍卖会中,一本十三开册页的画册《可惜无声》以9520万元的天价成交,这项拍卖打破了全球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成交纪录,创造了现代画家画册价值的最高记录。

这本画册的主人,就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齐白石。

事实上,齐白石在57岁时还是默默无闻,但他通过不懈努力,在晚生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齐白石是湖南省湘潭县白石铺人,出生于1864年元旦,他的家乡是个有山有水,风景优美的地方。

那是在一群群山中极其平常的一个小山村,这个小山村的名字名叫星斗塘,村落四周的山峰层层叠叠,宛若一道道滴翠的绿色屏障,又好似微波轻漾的绿色海洋。北山上繁茂、蓊郁的树林,南坡上摇曳、多姿的竹丛,还有遍地青青的野草,处处洋溢着活鲜鲜的生命力。

据说,齐家的祖宗是从江苏省砀山县搬到湖南湘潭来的,他们的祖辈世代以务农为生。

齐家里有一块地,可以出产大米,可是,这块地每年的收成只够一家人吃,很少拿出去卖。要是遇到收成不好,齐家的两个男丁还要外出打零工挣钱来养家。

齐白石的父亲齐贳政,是一个怕惹事、肯吃亏的老实人。

他的岳父周雨若就是看上他的诚实、善良,才将女儿周氏嫁给他的。

1861年,17岁的周氏与齐贳政结婚。嫁过来的那天,按照湘潭的乡间风俗,婆家是要看儿媳妇嫁妆的,周氏的娘家不富裕,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因此她觉得很寒碜。

齐白石的祖母也是个穷苦人出身,她对媳妇说:“好女不着嫁时衣,家道兴旺靠自己。”

周氏听了很感动,婚后第三天就下厨房做饭,干起了家务活。

齐白石的外祖父是个教书先生,他对周氏的家教非常严格,所以周氏知书达礼。家里有了好东西,她总是先敬长辈,再给丈夫,最后才轮到自己。

当时的湘潭地区,做饭是烧稻草的,周氏看稻草上面,常有没打干净、剩下来的谷粒,觉得烧掉可惜,就用捣衣的椎,一椎一椎地椎了下来。一天可以得到稻谷一合,一月就可以得到三升,一年下来就是三斗了。

当积了差不多的数目后,周氏就拿它们去换棉花。

齐白石的母亲又在房屋旁的空地上,种了些麻。有了棉花和麻,周氏就春天纺棉,夏天织麻。

这样,自从齐家娶进了周氏,老老小小穿用的衣服,都是用她自己织的布做成的,直到齐白石出生时,齐家的衣服和布,足足装满了一箱。

周氏还养了不少的鸡鸭和猪,鸡鸭下蛋卖钱,猪养肥了也能卖钱,因此,自从周氏嫁进齐家,齐家的生活家境虽然不算富裕,但日子过得还是很和美的。

齐白石的祖父祖母看见儿媳如此地会持家,高兴得不得了,他们逢人便说:“我儿媳妇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齐白石出生的那年,他的父亲25岁,母亲19岁,家里还有祖父和祖母。齐白石不仅是祖父母的长孙,也是他父母的长子,而他的父亲也是他祖父唯一的儿子,因此,当他出生后,齐家就有五口人了。

对于齐白石的出世,齐家全家都非常高兴,齐白石的祖父笑呵呵地拈着胡须说:

“依照齐家宗派的排行,到孙子这一辈,应该是个‘纯’字。所以,我要为这个长孙取名叫纯芝。芝,也作‘芷’,是一种香草。孔子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我也希望这个孙儿的品质像芝兰一样高洁。”

后来,齐家人都习惯地称齐白石为阿芝。

齐白石的“白石”二字,是他成名后常用的号,这是根据他家的居住地而起的。

在离齐家不到一里地的地方,有个驿站,名叫白石铺,阿芝长大学画画的时候,他的老师重新为他取名叫齐璜,号濒生,并给他取了一个别号叫白石山人。

但是,别人都习惯把“白石山人”中的“山人”两字去掉,光叫阿芝为白石,于是,后人就很少有人知道齐白石又叫阿芝了。

齐白石3岁前,身体非常弱,经常生病,乡间的大夫说要忌荤腥油腻,并开列了一大堆不能随便食用东西,齐白石当时只是个吃奶的孩子,还不能够自己去吃东西,吃的全是母亲的奶。

大夫这么一说,周氏就忌口了,凡是荤腥油腻的东西,都不敢吃,生怕从奶汁里过渡,对小白石不利。就是逢年过节,齐家买些鱼肉回来打牙祭,周氏也总是看着别人吃,自己却一口也不沾。

因为齐白石身体不好,家人都舍不得将他一个放在家里,祖母和母亲下地干活时,就把他背在背上,形影不离地在地里来回打转。

齐家的婆媳常对别人说:“自己身体委屈点,劳累点,都不要紧,只要娃儿不遭罪,我们就心安了!”

为了齐白石的病,齐家的大人真是操碎了心,幸好到了小白石3岁的时候,他的病一下子全好了,全家人这才松了一口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