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齐白石从木匠到画家的故事
14262600000016

第16章 决定第一次出行

踏上他乡的路

一个人要是利欲熏心,见缝就钻,就算钻出了名堂,这个人的人品,也是不行的。

1902年,齐白石40岁了,他的妻子又为他生下了第三个儿子,取名良琨,号子如。

这年冬天,齐白石接到远在西安的朋友夏午诒的一封信,邀请他到西安作画师,为其夫人姚无双教画。

在这之前,齐白石作画是从来没有出过湖南的,接到夏午诒的信,正在犹豫时,他又收到也在西安的另一位朋友郭葆生的一封长信,信中说:

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观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古人云,得江山之助,即此意也。作画但知临摹前人名作,或画册画谱之类,还落下乘,倘复凭冯耳食,随意点缀,则隔靴搔痒,更其百无一是美。只能常作远游,眼界既广阔,心境亦舒展,捕以颖敏之天资,深邃之学力,其所造就,将无涯矣,较之株守家园,故步自封者,诚不可以道里计也。关中夙号天险。山川雄奇,收之笔底,定多杰作。兄仰事俯蓄,固知惮于旅寄,然为画境进益起见,西安之行,殊不可少,尚望早日命驾,毋劳踌躇。

郭葆生在来信中力劝齐白石一定要去西安,以提高他的绘画水平。

夏午诒和郭葆生,都是齐白石在湘潭画画时认识的朋友。夏午诒名寿田,桂阳州名士,其父夏时任陕西藩台时,他随之去了西安。郭葆生名人漳,与齐白石同县。

对朋友的盛情邀请,齐白石有些动心了,他想,历史上,像唐宋八大家,哪个没有在年轻时代远离家门,饱览祖国的壮丽河山,丰富自己的创作源泉?虽然他们是一代文豪,而自己也是湘潭这块上地上闻名遐迩的一个画师啊!他觉得能有这样一个绝好的机会,出去看看,会会友人,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见见各地的风物人情,对于自己的艺术进展,当然是会有极大好处的。

几天后,郭葆生又寄来了一笔很丰厚的旅费和画画的经费。齐白石想,看来不去是不行了,那会辜负了朋友们的一片好意。可是,家里离得开他吗?他决心同家人好好商量这个问题。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齐白石同妻子抱着新生下来的三儿子,高高兴兴地去星斗塘老屋看望父母,决定郑重的商量一下去西安的事。

妻子春君听到朋友要邀请丈夫去西安,远离家乡数千里,心里很是留恋。因为从她13岁过门到齐家当童养媳至今日,他们一直恩爱如初。白石耐心地劝说她,给她念朋友的信,渐渐的,她感到画画需要开阔视野,应该支持丈夫的事业。至于家里的事,孩子渐渐大了,而且老人就在身边,总是可以安排妥当的。

到了老屋,齐贳政夫妇见添了个小孙子,都很高兴,轮流地抱着,看着、逗着,小屋里充满了欢乐。

齐白石拿出十多两银子,交给了母亲,作为给老人生活上的一点补贴。虽然他们分居而住,但经济上却一直没有分开。齐白石将作画收入相当的一部分交给了父母家里,自己的小家则仅留了一部分。他知道父母劳累了一辈子,为自己的成长,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如今,他能够独立生活,有了比较多的收入,应该先让自己的双亲生活得好一点。

齐白石把朋友邀请他去西安的事,详细地告诉了父母,征求他们的意见。

父亲齐贳政默默地听着,不断地吸着烟,不说什么。

母亲齐周氏看了儿媳妇一眼,问:“春君,你怎么看呢?”

妻子春君喃喃地说:“刚开始我也很担心,几千里路,他孤身一人去,没人照料,有个头疼脑热的,怎么办?后来一商量,还是让他去的好。老在家,对他的画没好处。出去见识见识,到了大地方,知道的人要多,说不定有大造就,这样一想,我也就想通了”。

听了儿媳的话,齐贳政终于开口了,“西安是六朝古都,听说那地方是不错的。家里你不用担心,我们会照顾好的,而且孩子也大了。只是你从未出过远门,西安离这里多少路?”

齐白石回答:“两千里。”

“两千里!”齐贳政重复了一句,担忧地望着儿子:“这么远,一路上长途跋涉,千山万水,你的身体受得了吗?”

齐白石说:“爹,您说的这些我都考虑过了,问题不大。我已经40岁了,现在身体还行,不出去走走,就没有机会了。至于身体,我会照顾好自己的。而且,您看,他们把路上要用的盘缠都寄来了,不去对不住人啊!”

齐周氏在一旁说:“既然这样,那你就去吧。家里的事,就不用挂念了,我们会照顾好一切的。”

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于是,西安之行成为齐白石远游的开端。

就在齐白石准备动身的前几天,却出现了一段小插曲。

这天,齐白石正在家里收拾行李,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突然登门拜访。

只见她的手里拿着一卷画纸,看到齐白石,就深深地向他一鞠躬说:“齐师傅,您好!”

齐白石仔细的端详了一下这位陌生的小姑娘,她闪忽着两只水汪汪的眼睛,淡淡的酒窝,白皙而秀丽的面容,非常招人喜爱。

齐白石亲切地问:“你好,小姑娘,你是来找我画画的吗?”

“不是!”小姑娘闪动了一下双眸,莞尔一笑,“我想跟先生学画画,不知道可不可以。”在自己崇敬的画家面前,小姑娘不好意思的泛起了少女特有的羞容。

齐白石暗暗地吃了一惊。这些年,想跟他学画的人不少,但女的上门求学的,这小姑娘还是第一个。他又重新打量了一下小姑娘,看到她殷切期待的目光分明地透露着非同一般的灵气。

齐白石问:“你喜欢画画吗?”

小姑娘认真地点点,小声地说:“嗯!”

齐白石又问:“那你以前画过画吗?”

小姑娘回答说:“画过,不过画得不好,因为一直没有得到过老师的指点。我听说先生是我们湘潭的名家画,所以今天特来拜见。”

齐白石一时被她真切纯洁的追求艺术之心,深深地感动了。他是真想收下这名可爱的女弟子,但心里又处在矛盾之中:答应她吧,再有几天,自己就要远行了;不答应呢,又担心伤了她的心。

齐白石踌躇了半天,宽慰地解释着:“你要学画,很好。只可惜,我马上就要去西安了。我的一位朋友邀请我一定去,他们来信催得紧,我已经答应他们了,所以你看,这事等我回来以后再说好吗?”

小姑娘那充满了希望的神情,暗淡了下来,蒙上了一层若有所失的、惆怅的阴影。她沉默了很久,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看来是我来迟了,要是我早做打算,就好了。”

她失望中带有一种悲凉的气氛说:“那只好等先生回来后再说。谢谢先生,麻烦您了。”

小姑娘向齐白石深深鞠了一躬,走了。

谢绝了一个满怀希望的姑娘,齐白石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两天后,他接到那位小姑娘写来的一封信,信上这么写道:

俟为白石门生后,方为人妇,

恐早嫁有管束,不成一技也。

齐白石从小姑娘的诗中看出她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女子,他被深深地感动了,他觉得自己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动身前特意去跟小姑娘告别,答应小姑娘,等自己回来后,一定教她学画画。

齐白石还画了一幅画和两首诗送给她,只可惜,当齐白石出远门后不久,这小姑娘就不幸患病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