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齐白石从木匠到画家的故事
14262600000015

第15章 抓住机会拜师学艺

1897年,齐白石虚岁35了,在此之前,他虽一直以卖画为生,但却仅仅在白石铺附近画画,甚至连湘潭县城也没有去过。

在这一年,他经一个朋友介绍,第一次到湘潭县城去给人画画。此后,他逐渐在县城出了名,成了湘潭县城的常客,并在城里认识了道台的儿子郭煲生和家住桂阳州的名士夏寿田。

第二年,齐白石的妻子春君生了个女孩,起名叫做阿梅。他的两个诗社的友人听说后,都来向他祝贺。

1899年正月,齐白石又来到湘潭县城为人画画,正好他在诗社认识的好友张仲飏也在县城,张仲飏介绍齐白石去拜见王湘绮先生。

王湘绮是当时中国最出色的文人之一,一般趋势好名的人,都想递上门生帖子,拜在他的名下,充作王门弟子,好在人前卖弄,以抬高自己的身价。

张仲飏是王湘绮的门生之一,他曾多次想要介绍自己的老师和齐白石相识,但白石总觉得自己是一芥草民,不敢高攀,所以迟迟没有答应张仲飏的要求。

这天,张仲飏拿了齐白石的诗文、字画、印章,带着齐白石一起去拜见王湘绮。

王湘绮本人是一个矮个头、脸色白净,两眼炯炯有神的人,他总是紧紧地注视着人,尤其当他与别人交谈时。看上去给人一种文人恢宏的气度。

他仔细地从头到脚、从脚到头地看了一遍齐白石,微微地笑了起来,说:“早就听仲飏说起你,也听过你刻苦学画的事。笔墨丹青,易学难工,听说你画得很不错。”

白石谦虚地说“画得不好,很粗糙,还请先生评阅评阅。”说着,他递上自己的作品。

王湘绮认真地看了这些作品后,说:“你画的画,刻的印章,又是一个寄禅黄先生哪!”

王湘绮说的寄禅,是湘潭地区有名的一个和尚,俗家姓黄,原名读山,是宋朝黄山谷的后裔。他出家后,法名敬安,寄禅是他的法号,他又自号为八指头陀。

寄禅也是少年寒苦,发奋读书,并苦心钻研绘画而成为一方名士的。

王湘绮第一次与齐白石见面,就把他和寄禅相提并论,说明他对齐白石非常赏识。

张仲飏见老师这么欣赏白石,就请老师收齐白石为徒,王湘绮欣然同意。

但齐白石却认为自己出身贫寒,实在不好意思做王湘绮的学生,他担心旁人说自己是看中王先生的名声而拜在他的门下的。

齐白石的担心被张仲飏知道后,张仲飏告诉齐白石说:“王老师这样看重你,你还不去拜门?人家求都求不到,你难道是招也招不来吗?”

经过张仲飏的多次劝说,齐白石终于在1897年10月18日拜入王湘绮的门下。

不过,此时的齐白石心中还有一个疑问,就是不清楚王先生对自己的诗文看法如何,因为他多次与先生相见,王先生都没有指出他对齐白石诗文的看法。齐白石觉得,王湘绮是主攻诗文的,如果能得到这位老师的指点将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碍于情面,齐白石不便直接问老师,他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张仲飏,想请他帮忙向老师询问。

张仲飏回来说:“王先生说你的文还可以,诗却有点像《红楼梦》里的‘呆霸王’薛蟠一体了……”因为他们二人都是知己,张仲飏也知道齐白石一向谦虚,就把先生的原话一一告诉齐白石。

齐白石诚恳地说:“先生的话还真是点到了我的毛病了,我做的诗,写的都是我的心里话,很少在字面上修饰。我自己看,也有点觉得‘呆霸王’的形式,先生可谓是我有一知己啊!”

拜师之后,齐白石总是觉得自己的学问太浅,担心别人说他拜入王门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所以他总是不告诉别人自己是王湘绮的学生。

不久,黎铁安介绍齐白石到长沙省城里,给茶陵州的著名绅士谭氏三兄弟刻印。齐白石兴致勃勃地打点行装来到长沙,精心为他们刻了十多方印章后,一个叫丁拔贡的人来到谭家,自称是个金石家,他装模作样地看了齐白石刻的印章后,指斥齐白石的雕刻刀法不好,并要求为谭氏兄弟重刻。

其实这人也只不过是和齐白石一样效法丁龙泓和黄小松两家刀法的,但谭氏兄弟对于刻印是外行,所以他们听了丁拔贡的话,就把齐白石刻的字全部磨掉,另请丁拔贡去刻。

齐白石没有与丁拔贡计较,而是对此事付之一笑,因为他明白,真正懂得印章的人会自有公论。生意没做成,他只好又收拾行装回到湘潭县城。

1900年,回到湘潭的齐白石却意外地赚了一大笔钱。

在湘潭县城内有一位江西盐商,这位盐商是个大财主,他在做生意的空闲时间逛了一次衡山72峰,以为这是天下第一胜景,就想请人画个南岳全图,以作为他游山的纪念。朋友们就介绍齐白石去画。

对齐白石来说,南岳是生他、育他的地方。这一片神奇、瑰丽的土地,逶迤于衡阳、衡山、湘乡、湘潭、衡东、长沙之境,方圆数百里,72座主峰,象一条巨龙,奔腾在苍茫的云海之中。现在,齐白石有机会把这万千气象的南岳色彩鲜明地绘于纸上,这对他的绘画也是一大挑战啊。

根据盐商的意思,齐白石将衡山72峰,画成六尺中堂的12幅,并将这12幅画色着得特别浓,仅是石绿一色,就足足地用去了两斤。

着色如此之浓的画,在行家眼中会觉得好笑,可是这位盐商看了,却十分满意,他连连称赞齐白石画技的高超,并送了齐白石320两银子作为酬金。

这些银子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数目,其他的人听了,都吐吐舌头说:“这还了得,画画真可以发财啦!”

因为这一次作画,齐白石获得了如此多的钱,这件事传遍了湘潭附近各县,从此,他的声名就更大了,生意也就愈发得多了。

齐白石一家住的星斗塘老屋,房子不大,这几年,家里又添了好多人口,就显得更狭窄了。有了这笔钱,齐白石就在离白石铺不远的狮子口处,租了一处叫“梅公祠”的大院子,将自己的妻儿一起搬到了新居。

这里山清水秀,尤其是在冬末春初的时候,梅花漫山道路开放,姹紫嫣红,生机盎然,这使齐白石感觉自己好象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于是,他把他住的梅公祠,取名为“百梅书屋”,并做了一首诗:

最关情是旧移家,

屋角寒风香径斜。

二十里中三尺雪,

余霞双屐到莲花。

为了方便自己作画,齐白石又在梅公祠内的空地上盖了一间书房,取名“借山吟馆”。

齐白石的新居离老屋只有五公里地左右,不太远,他和妻子常常去看望祖母和父亲母亲,他们也常到齐白石的新居中来玩。

这时的齐白石在湘潭地区的画界已经很有名气了,不少文人慕名来和他交朋友,就连一些平日里非常傲慢自大的人也来找齐白石谈诗论画,这一方面与齐白石自己的努力分不开,另一方面也得力他老师王湘绮的大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