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精忠报国
13717500000017

第17章 宁死不降丁汝昌

丁汝昌(1836—1895),安徽庐江县丁家坎人,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从小参加农业劳动,十七岁时父母双亡,他只身投奔太平军,后参加清军。1879年参与中国现代海军的开创工作,被委派为“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艘炮船的督操,组织督导操练。1880年,丁汝昌奉命赴英国接收清军北洋水师订购的“超勇号”和“扬威号”两艘巡洋舰,然后穿越重洋,驶回中国,开创了中国海军舰只远航海外之先河。丁汝昌后又被委任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海军部队,北洋水师提督府提督。

1894年9月17日,丁汝昌率领北洋水师十二艘舰艇,运送清军援军赴朝鲜后返航,在鸭绿江口的大车沟,看见一支挂着美国星条旗的庞大船队疾驶而来。正午时分,来船已近,这些舰艇一下子降下美国国旗,换上日本国旗,丁汝昌透过望远镜一看,原来是日军“吉野号”、“西京丸号”等十二艘快速军舰,企图攻击中国舰队。丁汝昌顾不上司李鸿章“遇敌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的荒唐命令,当即命令各舰起锚迎敌。

开始,他指挥舰队以“犄角鱼贯”的阵势(又称“双纵队”)前进。当他发现敌军队成“一宇竖阵”,企图直攻中坚舰艇时,马上命令舰队改为“犄角雁行”阵(又称“人字阵”),向敌人发起冲击。

两支舰队离得越来越近。日本舰队以“吉野号”等四艘快速战舰为前锋,猛攻北洋舰队的右翼小舰。为保护这些小舰,正在“定远号”舰桥上指挥作战的丁汝昌,命令各舰同时向右转移四度,使自己的“定远号”首先与敌舰交锋。日军见“定远号”挂着帅旗,便集中火力猛攻“定远号”。一发炮弹落在“定远号”上,把舰桥震断了。丁汝昌从舰桥上跌落下来,受了重伤。士兵们要把他抬到船舱里抢救,他说仗还没打完,我不能离开甲板。”他坐在士兵们看得见的甲板上,忍着剧痛,继续指挥战斗,击沉日军舰艇一艘,击伤包括日军旗舰“松岛号”在内的舰艇多艘,迫使不可一世的日军舰队升旗收兵,退出战场。

1894年10月,日军卷土重来,先攻占了旅顺港,然后在山东半岛成山头登陆,包抄威海卫。由于李鸿章望敌生畏,严令丁汝昌:不准出战,不准离开威海卫,否则虽胜亦罪。在投降主义的压力下,丁汝昌动弹不得,无可奈何。这时,日军联合舰队司令给丁汝昌写了劝降信。丁汝昌当即将信上交李鸿章,并且坚定地表示:“吾身已许国,一定坚持战斗,必至船没人尽而后已。”

第二年1月,日军向威海卫南岸炮台发动进攻。丁汝昌登舰指挥开炮,支援南炮台守军,将日军少将大寺安纯当场击毙。之后的日子里,丁汝昌急令北洋水师各舰和刘公岛、日岛炮台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先后打沉日本军舰两艘,鱼雷艇五艘。但陆地援军已经断绝,岛上弹药即将耗尽,情况万分危急。这时,北洋舰队中的外国顾问和教官勾结清军中的一些无耻将领,逼迫丁汝昌投降。丁汝昌愤怒地斥责他们:“汝等欲夺汝昌,即速杀之!吾岂吝惜一身?”

2月11日深夜,丁汝昌召集尚存的十一艘军舰将领开会,提出:“鼓力碰敌船突围出,或幸存数艘,得抵烟台,愈于尽覆于敌。”这一提议遭到外国顾问和教官的反对。丁汝昌又提出将“镇远号”等船艇用水雷击沉,以防止敌人缴获。谁知这一命令又遭到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的抵制。丁汝昌悲愤异常,下令将提督印截角作废。等参加会议的人员散去后,他从容服毒,自杀殉国,实践了自己“与舰偕亡”、“誓以身殉”的诺言。

名师点评:

一百多年前,我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爱国将领丁汝昌为了保卫祖国的领海,宁死不屈的事迹一直为人们所传颂。他在祖国危难时候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他不惧生死,在强敌面前保持了中华民族儿女、军人可贵的品质,大节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