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见义勇为
13717000000046

第46章 寒朗勇诔救无辜

封建时代为争夺王位而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的现象屡见不鲜。东汉初年,明帝刘庄与楚王刘英两兄弟相互残杀,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兄弟两个争位不打紧,却祸及成千上万的臣子,那可就真是惨绝人寰了!

原来,刘庄在没做皇帝前,曾与同父异母的弟弟刘英很要好。因为刘英的生母许氏失宠于光武帝,刘英也受歧视,但太子刘庄很同情弟弟,与他绕床玩耍,赛跑竹马,一起攀上了秋千架。刘庄即位为明帝后,对他更是特别照拂,经常嘘寒问暖、送这送那的,以表示亲近。可是,刘英自小在心里便种下了仇恨的种子,时时觊觎着皇位,勾结大臣王平、颜忠等大臣,假借信奉佛教,纠集党徒,自封为帝,设置百官,策划谋反。事情败露后,刘英被罢去楚王王位,发配往泾县,不久便自杀了。

“明帝”一点也不明。刘庄万万不会想到,与自己关系最亲密的弟弟也阴谋造反杀死他。于是,他简直发了疯,亲自选调几位大臣,从京师至州郡,凡是与楚王刘英有过来往的臣僚、亲戚、诸侯、豪杰,都要严加拷讯。经过长达几年的折腾,只要稍有蛛丝马迹的便罗织成罪,刘庄挥起了屠刀,砍了个人头滚滚,砍他个血溅丹陛!一时有数千人因受牵连而致死,或是被徙往边塞赴刑。当时也有一些正直的大臣进谏明帝,劝他不必扩大事态,错杀无辜。刘庄将他们赐死,还气极败坏地对大臣们说:“谁敢再说反对追究楚狱,他们就是榜样!”

从此,朝中百官无不噤若寒蝉,人人自危,生怕牵涉此案。然而,就有一个臣子不怕死,勇敢地挺身而出,他名叫寒朗。

寒朗(公元26—109年),字伯奇,鲁国薛(今山东省滕县南)人。他生在战乱频仍的年头,出世三日,家乡遭到乱兵洗劫,他被丢弃在荆棘丛中,数日后,乱兵离去,其母将他抱回,他已是奄奄一息。寒朗长大成人后,喜好经学,博通书传,被举为孝廉,明帝永平间出任侍御史,就发生了这起“楚王谋反案”。侍御史寒朗,为官刚正不阿。当时,他因为掌管纠察,便会同三公府(太尉、司徒、司空府)属下官员,审理、复核“楚王谋反案”的有关案犯颜忠、王平等人。不料颜忠、王平在供词中,又牵扯出耿建、臧信、邓鲤、刘建等四个侯王。明帝闻讯大怒,下令“穷治楚狱”,追查到底,于是,包括耿建等四人在内的一大批与此案无关的官员都被牵连进去。《后汉书·寒朗传》叙及当时情状说:“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无敢以情恕者。”大小官吏都惊恐不安,忧心忡忡,因为凡是受牵连的人,不查清楚有罪无罪都被一律判为有罪,没有人敢对他们给予同情和宽恕。

谋反的主犯颜忠、王平被关入牢狱后,在供词里胡乱咬人,把许多与“楚案”无关的人都“供”了出来,以致一个个无辜的人被蒙冤杀害,已达数百人之多。但是,由于明帝为了发泄心头之恨,不惜滥杀无辜,连进谏的大臣也被砍头,因此谁也不敢为他们申冤。这时颜忠、王平的供词又牵扯到随乡侯耿建等四位老臣,正在火头上的明帝催逼甚紧,狱吏皆惶恐不安,凡是颜忠、王平供词连及到的人,便不分青红皂白,一一牵入案中,定罪上报。

寒朗参与了审理此案。他发现耿建等人的供词却说不曾与颜忠、王平见过面。寒朗素知这几位老臣忠诚老实、襟怀坦白,他们怎么会参与谋反呢?为了弄清事实,寒朗又重新提审了颜忠、王平,原来他俩根本就不认识“四侯”,连他们的面貌特征都说不上来,怎么谈得上同他们一道合谋造反!

在朝野上下的一片肃杀气氛之中,百官噤若寒蝉,力求自保,独有寒朗挺身而出,为无辜者鸣冤叫屈。寒朗敢这样做,不光是“心伤其冤”,更是为了追求司法公正,伸张正义,实事求是,纠正错案。这样做当然风险极大,弄不好就会丢掉身家性命,甚至殃及满门。

寒朗断定其中有诈,深为“四侯”被蒙冤而痛心疾首。寒朗深知个中利害,所以,他决不逞匹夫之勇而莽撞行事,而是作了周密调查悉心研究的充分准备。原来,此前审问耿建等四侯时,他们都供称与颜忠、王平从未谋面。为了辨其真伪虚实,寒朗又单独提审颜忠、王平,试问耿建四人形貌如何,不料二人“错愕不能对”,惊慌失措,回答不出,这就证实了他俩是凭空攀引他人,诬陷无辜。寒朗出于责任心,推断此案涉案人员众多,其中的冤狱一定不少,这才冒死上书,以求明冤。他再也顾不得个人的得失利害了,冒着被定为“同党”的风险,向明帝递上奏本,称:“‘四侯’无罪,实为颜忠、王平所诬,臣疑天下无辜者,大抵无非如此。”

明帝看完奏本勃然大怒,当即召寒朗入见。他怒气冲冲地质问寒朗:“‘四侯’既属无辜,颜忠、王平为什么要牵连他们?”

寒朗回答说:“他们自知犯下了大逆不道之罪,才想借诬告众人以表白自己有认罪之心,以求免去一死。”

明帝怒火更盛,紧紧逼问:“既然你早知如此,为何不及时奏来,而将此案拖延至今?”

寒朗从容答道:“臣虽知‘四侯’无辜,但是担心海内还有至今没发现的同谋,故未敢及早上奏。”

一个小小的侍御史,在皇帝的眼里又算什么呢?明帝破口大骂道:“你身为御史,竟敢脚踏两只船以观成败,想来必是叛贼同党!”遂命侍卫们立即将寒朗拖出斩首。

两个侍卫架着寒朗便走。寒朗回头嚷道:“陛下,臣尚有一言,言讫无憾!”

明帝要侍卫们让他说完再走。

寒朗仍面无惧色地说道:“臣不敢欺蒙皇上,只是为国家罢了,愿皇上弄清事实真相而觉悟,使天下无辜者免遭冤杀。臣亲眼目睹被严刑拷打之囚皆在狱中喊冤,他们是因受不住酷刑而一连十、十连百地活活蒙冤被害。公卿大臣为保全自家性命,殿廷上一味称颂陛下的功德,不敢说一句真话,而回到家里,却没有不大呼冤枉的!臣今日能一吐胸中块垒,死而无憾,是杀是剐,悉听尊便!”

寒朗的滔滔“辩”,言之有据,入情人理,可谓义正辞严,无懈可击。明帝听了顿时醒悟,怒气也消了。

几天后,汉明帝亲往洛阳狱中,逐个重新审理,放还了一千多个蒙受不白之冤的无辜者。

就这样,寒朗置个人的生死于不顾,勇敢进谏,终于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牵涉甚广的历史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