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13292300000048

第48章 大话民谚(1)

001 ■ “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说法中是指哪“九子”?

“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俗语,也有人简称为“龙生九子”,意思是说龙的九个儿子,各有不同的长相和秉性,后世也常用这个俗语比喻同胞兄弟的良莠不齐。在中国很久以前就流传着龙生九子的说法。至于这“九子”所指,历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来自明代的。

明代的大学士李东阳在总结了民间传说以后,整理出《记龙生九子》的文章,文中说,龙的九子是,■■,性喜水,被雕成桥柱上的兽形;嘲风,喜好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睚眦,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像;赑屃,力大,其背喜负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龟;椒图,形状似螺蚌,性好闭,铺首衔环是其形象;螭吻,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蒲牢,平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做大钟的钟钮;狻猊,喜欢蹲坐,佛像座下的狮子是其造型;囚牛,性喜音乐,其形为胡琴琴杆上端的刻像。

李东阳的这种说法,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合理性,所以后世就流传了下来。至于“九”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里是阳数,表示众多的意思,所以连龙王是不是只有“九”个儿子这一问题,到现在还有很多争论,期待后人解答。

趣味链接:四海龙王

四海是指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据说每个海都有一个龙王掌管,但四海龙王的名字却有不同的说法。《封神榜》上记载:东海龙王名为敖光,南海龙王名为敖明,西海龙王名为敖顺,北海龙王名为敖吉。

乾隆十七年的《台湾县志》记载:“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龙王之神。东曰显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恒,北曰崇礼。”

关于这两种说法,现在民间所流传的是明代《封神榜》的说法,清朝乾隆年间的说法很少被人提起。

002 ■ 为什么“有钱不买半年闲”呢?

在商品社会里,钱(货币)是人人生活都离不开的东西。有钱,左右逢源;没钱,寸步难行。生活中经常会有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可为什么“有钱不买半年闲”呢?

“有钱不买半年闲”这句话大概产生于改革开放初期,它的意思是说居家过日子就是再有钱,也不该购买一样闲置半年的东西,因为那不仅浪费,还占用了家里的财产,万一有什么急需,还会影响生活。

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的生活水平有限,劳作三年才能有一年的积蓄,要投资置办一件东西很不容易。没有钱,想买也买不起,实出于无奈。而有了钱,想买也得仔细思量。

这句俗语除了跟家庭理财有关外,还与存贷利息有关。想想,半年,六个月,如存钱百元,三分利得十八元,二分利得十二元,一分利也得六元。有钱人不买空置半年的东西实出于上述考虑。

其实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句话根本算不了什么。现在的青年人大多是过今天的生活,花明天的钱。在夏天买棉袄说不定会更便宜呢。

趣味链接:“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来历

据考证“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一俗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新鬼》。

在书中,刘义庆杜撰了这样一段故事:有一新鬼,很瘦弱,忽见一肥鬼,就问他何以能如此肥健。肥鬼就说,你只要到人间作祟,人们害怕,就会给你东西吃。于是瘦鬼到人间,冒冒失失闯入一户人家,见到厨房中有一口磨,抢步上前就推了起来。磨了半天,不仅没捞到半点吃的,还累得半死。

这个故事,是说瘦鬼上了当,但鬼的原意是“作怪觅食”。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只要给予一定的利益,就可以驱使鬼为人推磨了。因此,后来就把“钱能通神”这句话通俗化,成为“有钱能使鬼推磨”了。

003 ■ “照葫芦画瓢”源于一个什么典故?

“照葫芦画瓢”最初写做“依样画葫芦”,是指没有自己的发挥,全部模仿别人的东西。由于这个成语形象传神,常被人们用来教育训导他人。

“依样画葫芦”来源于《宋史》中的一个小典故。北宋年间,一位名叫陶谷的翰林学士,想到外地去做官,便托人在宋太祖赵匡胤面前推荐自己。不料,赵匡胤一听说是陶谷,便笑着说:“这位老先生起草文件时总是照抄前人的旧本,只不过改头换面地编编而已。”于是,陶谷没有被任用。

这些话后来传到陶谷的耳朵里,他写诗自我解嘲曰:“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他以此来悲叹自己缺少独创精神。

后来,“依样画葫芦”这句诗,逐渐演变成了“照葫芦画瓢”的俗语。“照葫芦画瓢“常被用来比喻事情简单、容易,不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就能办到,也比喻头脑简单,只知道马马虎虎模仿,不能发挥创造性,成了“毫无创见”的同义语,并一直沿用至今。

趣味链接:葫芦瓢

葫芦成熟后,摘回来挂在屋檐下风干。做瓢时,只须用锯将风干的葫芦截成两半,去掉中间的瓤,农家使用的“葫芦瓢”就成了。

葫芦瓢结实耐用,可以舀水、淘米。一般来说,一个葫芦,可以锯做两个瓢。

004 ■ 谁是历史上第一个“二百五”?

日常生活中,“二百五”往往指那些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这个说法的确切来源已经很难考证了,有人说这来源于春秋战国时的故事。

战国时期,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苏秦在齐国被人暗杀,齐王很生气,想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为了引凶手现形,他想出了一条计策。于是,他在城内外贴榜文说:“苏秦里通外国,是个奸贼,杀了他便为齐国立了功,请杀苏秦的人亲自来领赏黄金千两,加升官职。”

榜文贴出去没多久,便有四个人揭了榜文,声称苏秦是他们杀的,要求应召。齐王说是:“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是自己干的。齐王查实之后,假意称赞他们是勇士,并问:“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人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趣味链接:“二板五”与“二百五”

“二百五”与推牌九还有点关系呢。原来,牌九(旧时一种赌具)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里称为“毙十”。

“毙十”是牌九里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幺五的简称)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二百五”了。

005 ■ 为什么说“红得发紫”而不说“红得发黑或发蓝”呢?

红得发紫是说某人运气好,一路是个大红人,红到了极限。生活中常可以说某个当官的红得发紫,也可以说某影星红得发紫。这里的红紫是指衣服的颜色。可为什么偏偏说红得发“紫”呢?

古时对衣着颜色有明确的要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着齐桓公喜好穿紫衣并禁止百姓服紫的故事:“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可止之。’于是三日境内莫衣紫者。”

至隋代时,官员服饰的颜色已经有了明文规定,《隋书·礼仪志》曰:大业元年,炀帝诏牛弘、宇文恺等创造章服差等。五品以上通着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绿,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这种规定官民服色的传统被以后的唐朝所继承。

唐代时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着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着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着绿袍,无鱼袋。”在官场之外,也以紫色为贵,僧人们若能得到紫色袈裟,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了。

由此可以看出,穿红着紫的都是经常出入朝廷的人,于是,人们便以红色作为发达的标志,而达到紫色则是位居皇帝之下的高官了。“红得发紫”正是由来于这种服色制度。故而,人们常以“红得发紫”来形容那些官运亨通,仕途畅达的人。

趣味链接:“青衣”为何指称丫鬟?

在古代,丫鬟常常被称为“青衣”,这与古代衣冠服饰的贵贱、等级之分有关。

早在****时期,服饰制度的等级之分就已初见端倪,到周代时,更是趋于完善,并被纳入“礼治”的范围,当时的服饰依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各有分别。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服装风格也趋于一致。汉代的染织工艺、刺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饰的变化,中国完整的服饰等级制度也是在汉代最终确立的。

汉时,统治者就对各个阶层的服装原料和颜色有了明确的规定,秦汉巾帻色“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这就是所谓“非其人不得其服”“天下见其服而知其贵贱”。

因此,百姓和奴仆的衣着只能是以青色为主,不能穿其他颜色的服饰。丫鬟是古代奴仆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了和主人区分,她们的服装颜色更是有严格规定,不允许她们穿颜色艳丽的衣裳,因此后来人们就将青衣作为丫鬟的代名词。

006 ■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说“灵验”吗?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是民间用自身异兆占卜吉凶的一种说法。人们对眼神经因疲劳而偶尔出现的障滞不明,不能进行科学解释,反而以为是异兆。有时左眼跳,有时右眼跳,偶尔也会两个眼皮一起跳,跳得人心神不宁,又由于偶然的经验被抽象为普遍的规律。加上夸张、谈笑的传播,便有了兆祸、兆福之说,并日益发展为一个系统: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左眼跳福,右眼跳祸;

左跳喜,右跳愁;

左跳发,右跳杀……

由于受男左女右的古老信仰原则的影响,女子眼跳左右则恰恰相反,女人“右眼跳了是财宝,左眼跳了是祸害”。

为了破解眼跳带来的灾祸,民间流行着两种方法。一是改变兆示的说法,使之具有咒语的性质,说成“左眼跳财,右眼跳来”、“左眼跳财,右眼跳福”、“眼皮跳,眉毛睃,不是喝酒就是吃馍馍”。

二是采取行为动作,遏制灾祸发生。而大多用咒符的形式。如用一小节儿秫秸篾片或黄草秆,沾上口中唾沫,粘在跳动的眼皮上;用白纸片蘸上唾沫,粘在眼皮上,叫“白跳”。《清稗类钞》就录有“目颤粘麦草”一事。王氏妇偶于右目粘一麦草,或骇而向之,则曰:“右目肉颤,则将得殃。俄顷右目颤,故为以此厌胜也。”

实际上,眼皮跳是一种生理现象。神经紧张,眼肌疲劳,造成滞障。之所以被人们当做吉凶预兆,主要是来自人们对自身的敏感与警觉。人身体一旦出现不适,往往疑心重重,如果正碰上有心事,神经过敏,自然担心祸事降临。越担心疑虑,越神不守舍,心不在焉,越屡屡出错,招致祸至。这样说来,还真有“灵验”的可能。

趣味链接:“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是真的吗?

“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这句俗语在农村地区使用较广,意思是说居家过日子,要有好的打算和安排,什么地里种什么庄稼,哪些地方该花钱,哪些地方不该花,都得从长远来规划,否则就会一世贫穷。

句中前半部分的“吃不穷穿不穷”是泛指,点明只要有正当而固定的收入,吃喝穿戴方面的生活消费正常,就不会出现任何困难。这句话来源于一个小故事。

旧时,两对成婚不久的小夫妻都在南街开了一家小店,街左边的一家卖油,街右边的一家卖盐,两家日常收入都差不多。

三年后,卖油的成了有钱人,又另开了一家新店,卖盐的却感叹钱不够用,还欠了很多外债,不得已只好把店转让了。

在南街有一个熟悉他们情况的老人说,卖盐的夫妻挣了钱后,总是大把地花,不够了就借,从来不知道存留,因此成了月光族,最后破产了;而卖油的小夫妻却颇有算计,他们有一个账本,每天收入多少,减去成本赚了多少钱,都有一笔账。他们量入为出,从来不乱花钱,因此越来越富有。后人就根据这件事总结出这句“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的俗语。

007 ■ “人不可貌相”的来历和孔子有关吗?

“人不可貌相”是指不要光从外表上去判断一个人,这样往往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这一说法出自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开班讲学,十里八乡的年轻人都来报名,其中有一个青年叫澹台灭明,字子羽,他相貌丑陋,还带有几分凶相,也请求孔子收他为弟子。

孔子见他长得难看,又不知道他的品性怎样,怕影响教学,就有心拒绝,但转念一想自己是个圣人,不能这样做,就勉强收下了他。子羽入学后,勤奋好学,品行端正,不久便出类拔萃。

后来,子羽到南方一些国家讲学,深受爱戴,一时间弟子竟达3 000人,成了知名学者。孔子感慨万分,后悔当初不该怠慢子羽,他痛心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就是“人不可貌相”的来历。

趣味链接:“孔门七十二贤”是说孔子的哪 72个弟子?

孔子是中国教育的祖师,相传孔子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有较大成就者七十二人,人称“孔门七十二贤”。但七十二并非实数,人数远比这个数要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有七十七人之多,有的书中甚至达到了九十人之多。

这些人分别是: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赐、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燕伋、宓子贱、原宪、公冶长、南宫适、公皙哀、曾点、颜无繇、叔仲会、商瞿、高柴、漆雕开、公伯缭、司马耕、樊须、有若、公西赤、巫马施、梁鳣、颜幸、冉孺、曹卹、伯虔、公孙龙、冉季、奚容箴、公祖句兹、施之常、秦祖、漆雕哆、颜高、漆雕徒父、壤驷赤、商泽、石作蜀、任不齐、后处、秦冉、秦商、申党、颜之仆、荣旂、县成、左人郢、郑国、秦非、颜哙、步叔乘、乐欬、廉絜、狄黑、邦巽、孔忠、公西葴、琴张、林放、陈亢、申枨、公良孺、公夏首、公肩定、颜祖、鄡单、句井疆、宰父黑、孟懿子、南宫敬叔、颜浊邹、鞠语、孺悲、惠叔兰、孔璇、原亢籍、公西舆如。

008 ■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源于什么故事?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则成语的本义指箭已经搭在拉满的弓弦上,不得不射出去。后来比喻为形势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出自《太平御览》。

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是个很有文笔的人,他在袁绍手下做书记官。袁绍野心很大,一心想除掉曹操,于是,他就让陈琳写了一篇《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在檄文中,陈琳历数曹操的种种罪状,痛骂其祖宗三代,号召天下人起来共同反对曹操。

不久曹操看到这篇檄文,当时他正在犯头痛,又读到骂他祖宗三代的文章,更是极其厌烦。然而,当曹操仔细看时,竟然被其中精彩的文笔打动了。

后来,曹操打败了袁绍,陈琳也投靠了曹操。曹操本人很有才学,又非常器重贤才。他找来陈琳责问道:“你当初写的那篇檄文,骂我倒也可忍受,为什么要骂我祖宗三代呢?”

陈琳一直害怕这件事,于是,他向曹操谢罪说:“做这篇文章非我自愿,就像一支箭已经搭在弓弦上,不得不发射出去。当时的情况您是知道的,我在替袁绍卖命。”

这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来历。

趣味链接:建安七子指哪七人?

建安七子,指的是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七子”对于当时“后才云燕”、“彬彬之盛”的文学盛观和“建安风骨”的形成,及五言诗体的确立,都作出了很大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七人中,以王粲成就最高,被誉为“七子之冠冕”,其代表作是《七哀诗》和《登楼赋》。此外,孔融的散文,刘桢的五言诗,阮瑀、陈琳的檄文等,也曾显赫一时。

009 ■ “三句话不离本行”是说某个人总是说本行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