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年轻人要懂得的106条人生经验
13091700000010

第10章 调整心态,戒骄戒躁(1)

心态是我们唯一能完全掌握的东西,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心态,不做情绪的奴隶,得意时淡然,失意时泰然坦然面对一切。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戒骄戒躁,正确的评价和肯定自己,要懂得自我约束,这是成大事必备的素质。

1.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人生道路总是充满艰辛与坎坷,年轻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那么怎样去面对这些苦难呢?这时候就需要有一种遇到任何事都能够做到得意淡然,失意泰然的心态。古今中外成大事者都要具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沉着。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智慧超群、谋略过人的谋士——荀攸,他辅佐曹操二十余年,期间讨袁绍、擒吕布、定乌桓,他从容不迫地谋划战争策略,处理军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直到辅佐曹操统一北方。他能始终在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处于稳定地位,原因就在于他能够稳住心气,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他都不会乱了方向。

曹操曾对荀攸的这种从容做人的心态用一段话作出了精辟的总结:“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由此可见,荀攸的智慧过人,他对内对外,表现得迥然不同,对内,他用过人智慧连出妙策;对外,他用坚强的意志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却从不邀功,不争权位,表现得谦虚谨慎,宠辱不惊,甚至还欲加掩盖他的功绩。

在曹操谋取袁绍冀州时,荀攸前后谋划了十二种策略,使得曹操顺利地打败袁绍,但当有人问起他当时的情况时,他的回答却极其出人意料,他说他什么都没做,即使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时,他仍然闭口不提自己的卓著功勋。

正是由于他宠辱不惊的心态,他深受曹操宠信二十余年,直到建安十九年在从征途中善终而死,也没有一人在曹操面前谗言陷害他,更没有过让曹操不悦的行为,这在历史上非常罕见。在他死后,曹操痛哭流涕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

宠辱不惊的处世方式,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不知喜怒哀乐,事实上,它是通过多做事少说话、沉着冷静地将自己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西汉初年,在连年战争导致人口锐减,经济萧条,国家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汉高祖赐予功勋卓著的张良富饶的齐地三万户为封邑,张良在这种情况下,毫不犹豫地婉言谢绝了汉高祖的厚赐,这种明哲保身的良苦用心堪称高明。高官厚禄的确诱人,但是低调做人的本色不能丢弃。如果你拥有名利就沾沾自喜,失去名利就黯然伤神,那么,你永远也只是外物的奴隶。

大凡成就大事的人,他们的成功都取决于为人处世的方法。一旦取得成绩便兴奋不已,大肆炫耀自己的功劳,丝毫不能稳住心气,这样高调的做人方法是不可取的。真正大智慧的人能够做到宠辱不惊,甚至能够为了明哲保身,把自己的成就掩藏起来,把成功的光环戴在别人的头上。

现实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功高盖主。自古以来人们就很注意这一点,不论做任何事,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绝不能独霸荣誉,避免功高盖主。否则,轻则招致别人的怨恨,重则惹来不可预知的祸患。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事例,那些能在关键时刻不炫耀、不独享荣誉的人,都能全身而退,有个好结局。

汉代晁错自认为才智超过文帝,朝廷中的大臣也远远不及他,屡次向文帝暗示自己完全可以担任佐命大臣,想让文帝将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全部交给他。晁错的这一行为正是功高盖主的表现。

提起韩信无人不知,最终的下场悲惨至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稳住心气,受宠的光环迷住了智慧的眼睛,导致功高盖主,最终以悲惨结局收场。

韩信从项梁、项羽起义时,被任命为郎中,为其主屡献良策,可是却不被重用,认为英雄无用武之地,便投奔刘邦,被萧何荐为大将。

楚汉战争时期,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奇制胜一举攻下关中。后来,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间,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左丞相,带领兵马攻打魏,平定赵、齐,而后被封为齐王。

在韩信的协助下,刘邦很快建立了汉朝。后来有人诬陷韩信,说他要举兵造反,被刘邦降职为淮阴侯。后有人诬陷韩信与其同谋,欲起兵长安,最后被吕后设计杀害于未央宫。

古语有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栗栗危惧,若将殒于深渊。”就是告诉人们要学会宠辱不惊,能够做到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在取得一些成就的时候,千万不要独享荣誉,应该适当地将荣耀分给其它人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不受别人的排挤。

2.不要迷失自己的心性

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可谓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它用于生活中,可以说是一种达观透彻的低调处世艺术,有智慧的人应该掌握这门艺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无论处于多高的位置上,都不要迷失自己。

众所周知,一代骁将关羽关云长,素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是,在与吴国交战时,却因为轻敌而败在吴将吕蒙手下。

魏国和蜀国在樊城作战的时候,吴将吕蒙找孙权商量趁此机会偷袭荆州,这建议和孙权所想不谋而合。于是,孙权把这个重任交与吕蒙。

吕蒙知镇守荆州的是大将关羽,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加上他见荆州军马整齐,沿江还有烽火台警戒,根本没有攻下的可能。于是,按兵不动,苦思偷袭之策,正当这时,陆逊来访,见吕蒙一筹莫展,便教他一条诈病之计。陆逊告诉吕蒙说:“关羽自恃是英雄,无人可敌。唯一畏惧的就是将军你了。见你来攻打荆州,定会加强防范,所以你可以利用他的这种心理,假装有病把陆口的职务交与他人,并让接替你职务的人假装畏惧关羽的英勇,这样一来,关羽就会洋洋自得、骄傲轻敌,很可能把自己的兵调去攻打樊城。将军就可以借关羽轻敌之机偷袭荆州,如此不需太多兵力便可以打下荆州。”

吕蒙采纳了陆逊计策,后来真的称病辞去将军职务,举荐陆逊守陆口。关羽听到此消息非常高兴,想吕蒙不在还有何惧?遂起轻敌之心,几天后,他收到了陆逊送来的礼物,并且还附有一封言辞卑谦、恳切的信函,信中的大致内容是这样:“您在樊城一役中,把曹将于禁俘虏过来,水淹七军,远近赞叹,都说将军的功劳足以流芳百世。虽是晋文公大胜楚军的英勇,韩信打败赵兵的谋略,也不及您老人家。这次曹操失败了,我们听到也很高兴。但是,曹操很狡猾,不会甘心失败,恐怕会增调援兵,以求一逞野心。虽说曹军师老,还是很强悍的。况且战胜之后,一般都会出现轻敌的观念。所以古人用兵,胜利之后就应更加警觉。希望将军您多方面考虑计划,以获全胜。我只是一介书生,没有能力担任现职,幸好有您老人家这样强大的邻居,愿意把想到的贡献给将军做参考,希望将军能多加指教!”

关羽读此信后,更觉无后顾之忧,一介书生有何惧也?遂仰面大笑,心中有了主意。不久,便将防守荆州的军队陆续调往樊城前线。与此同时,曹操派使者来到孙权处,意在同吴共同灭掉关羽。早有吞荆州之意的孙权当然表示同意。

因此,三国便形成新的局面,即由孙、刘联盟迅速改为曹、孙联盟,形势急转直下。关羽大军将面临着一场生死决战。

果不其然,孙权很快拜吕蒙为大都督,统率江东各路兵马,突袭关羽的后方。不明所以的关羽根本没有防范,吕蒙军到浔阳,命将士们扮作商人,偷偷潜入烽火台,迅速攻下荆州。关羽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中了吕蒙的计,羞愧不已。关羽为了挽回败局,便重整旗鼓,准备南下收复江陵。但是,吕蒙、陆逊的大军已经将他的军队分化瓦解,关羽的兵力越来越少,自然节节败退,最后困守麦城。

关羽在麦城根本无法送出消息,所以根本不会有援兵救助,他只能带军突围,就在他退往西川的路上,被埋伏在那里的吕蒙军击败,关羽被生擒活捉。同年,关羽被斩首,荆州各郡县皆归东吴。

关羽因为自视清高,不得善终,虽然令人感叹,但更为后人敲响了警钟。无论自己的战功多么显赫,还是要谨慎对待每一次的战争,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因为一时得意,就迷失自己的心性,以免因忘乎所以而不得善终。

3.人不可没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自恃某方面高人一等,言行之间盛气凌人,显得很不可一世。这样的人其实是愚蠢的表现,人生在世不可没傲骨,但不可有傲气。傲在恰当的时候,不但不被别人所厌弃,反而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和爱戴。

一些人,或有才,或有势,或有名,或有钱,因此就觉得高人一等,处处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言行举止高傲自大,态度盛气凌人,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样的人即使起初有人与其结交,但时日一久,终将为人所弃。

人不可没有傲骨,但不可有傲气。骄傲往往惹人讨厌,若因为某一丁点优势而洋洋自得则更让人鄙夷。不要随时摆出一副“伟人”架子,这是很令人憎恶的,也不要因为有人羡慕而不可一世,更不要时时都是一种教训人的口吻,平易近人更容易让人接受。

自满自得不是明智的表现。自信是好事,但是过分地自我感觉良好实际上是一种无知,很可能导致名誉扫地;才高也是好事,但如果处处显摆、自以为是就会伤人伤己,不受人欢迎;权重也是件好事,但如果骄傲自大,盛气凌人,远离群众,则惹人厌烦。所以,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放低姿态做人。

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的人:虽然积极能干,思路敏捷,能言善辩,但他讲话,别人都不愿意听,做事也没人愿意合作。为什么呢?因为他狂妄自大,言行举止盛气凌人,让人感觉别扭,跟他在一起太压抑。因此,即使他能力出众,即使他的建议很到位,观点很有价值,别人也很难接受他。这种人大多都喜欢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卓越之处,从而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表明其与众不同。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费力不讨好。

每个人在社会交往中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积极评价,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敬,都自觉不自觉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交流的目的在于沟通,而不是去欣赏别人的表演,更不是去卖弄露丑。如果对方过分地卖弄,使劲地显摆,总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处处显示出高人一等,那么无形之中就打击了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更是对自我意识的一种挑衅,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因此,即使双方都不是有意的,但一方盛气凌人的表现可能会摧毁一座本可建成的友谊之桥。

好钢用在刀刃上,有能力、有地位、有名望尽可显示在应该用到的地方,而不是把它作为自高自大、盛气凌人的资本,去惹人讨厌,招人嫌弃,即使确实有能力,有资格,也不要使别人感到相形见绌,低人一等,成为自己的陪衬。而谦和有礼的态度无疑表达了自己对对方的尊敬,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据说英国大文豪萧伯纳从小就很聪明,且言语幽默,机灵善辩。但是年轻时的他自恃口才了得,知识丰富,神态盛气凌人,言语尖酸刻薄,凡是跟他有过交流的人,对他的知识和口才都非常佩服,但是对于他的言行举止、行为作风却很不以为然。时间一长,跟他交往的人便越来越少,人人对他都避而远之,怕被他用尖酸的言辞奚落。

后来,他的一个长辈看不过去,私下对萧伯纳说:“你说话幽默,言辞风趣,常常会让人喜笑颜开,这是优点。但是大家觉得,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更快乐,更轻松。因为别人都觉得比不上你,而且你一贯喜欢讽刺别人的缺点,有你在,大家都不敢轻易开口,怕在你跟前丢丑。你的知识、口才确实比他们高明,但时间一长,你的那些朋友都将弃你而去。你有没有仔细地想过,那会是什么样的后果?”长辈的这番话使萧伯纳幡然醒悟,他开始明白,如果长时间这样,而不彻底改变以前的行为作风,整个社会都将不再接纳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这么简单呢?所以他立下决心,从此以后,再也不讲尖酸刻薄的话了,对人要谦和礼貌,即使对方有什么错误需要纠正也要言语委婉,态度诚恳。要把能力发挥在擅长的文学上。这一席谈话不仅改掉了萧伯纳的做人处世作风,而且坚定了他的人生方向,为他后来在文坛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他谦和礼貌的为人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盛气凌人者,多半自我感觉良好,骄傲自大。但是比别人多点优势,不一定就非要显摆给他人知道,时间自然会证明一切。卡耐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你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吗?你知道是什么东西使你没有变成白痴的吗?其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东西,只不过是你甲状腺中的碘罢了,价值才五分钱。如果医生割开你颈部的甲状腺,取出一点点的碘,你就变成一个白痴了。五分钱就可以在街角药房中买到的一点点碘——使你没有住在疯人院的东西。价值五分钱的东西,有什么好谈的?”

恃才傲物的人,往往只是把自己或者自己的那点长处看得无比宝贵,却忽视了别人的感受。他们却不明白,社会是个群体,如果没有人欣赏,即使是世界上最璀璨的明珠也比不上一块带给人快乐的普通的石子。

大家都看过河边的鹅卵石,一个个圆溜溜,光滑滑,十分好玩有趣,可是据说在很久以前,可不是这样。

很早以前,河边的鹅卵石也跟别的地方的石头一样,浑身长满尖锐的棱角。一天,因为一个鹅卵石不小心被别的鹅卵石用棱角刺了一下,双方大打出手。结果,你碰我挤,导致所有的鹅卵石都开始了一场混战。每块鹅卵石都像疯子一样,用自己身上最尖锐的地方向伙伴们狠狠地刺去,大家斗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很长时间以后,遍体鳞伤的鹅卵石们没有精力再打下去了,就不约而同地一起住手了。然后在河滩上四处一看,鹅卵石们都傻眼了,不仅很多鹅卵石粉身碎骨,没有了踪影,而且幸存的鹅卵石们一个个也都变得光滑圆溜,身上所有尖锐的棱角在这次混战中都给磨掉了。蓦然,所有的鹅卵石都欢呼起来,因为它们没了可以刺伤别人的棱角。自此,河边的鹅卵石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光滑、圆溜,惹人喜爱。

盛气凌人的态度就像是鹅卵石身上的棱角,刺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最终还是落个被抛弃的下场。所以做人不要傲气冲天,也不要唯唯诺诺,趋炎附势,而是有自己的骨气,谦和有礼才能受人欢迎,才能被人重视。

4.简单生活,就会自在洒脱

做人要有简单的心态,有句话说的好,生活之所以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大半源于攀比,整天只为了追名逐利的活着,必然会觉得很累,而追求淡然恬静的人,按照自己原则做人,简单生活,就会活的自在洒脱,如古人所说的:“没事汉,清闲人”。

“没事汉,清闲人”看似没有什么“心机”,实际上却隐藏着做人的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