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想问就问吧2:有关冷知识的2000个趣味问题
13091300000042

第42章 文化卷(2)

5/中国20世纪旧体诗词写得最好的十位是谁?

柳亚子(1887-1958),江苏吴江人。一个以诗歌为武器的政治诗人,一生中写下了大量高歌慷慨、声情激越、意气风发、格律严谨的诗词,计有诗7000余首,词200首,数量居诸诗家之冠。在诗风上,他崇尚唐音,承继夏完淳、顾炎武、龚自珍三家,贬斥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在词风上,他推崇辛弃疾,贬斥吴文英。在文风上,他反对韩愈和桐城派。代表作:诗《放歌》(长诗)、《吊鉴湖秋女士》(七律),词《金缕曲》、《沁园春(次韵和毛润之咏雪之作)》、《浣溪沙》等。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早期作品具有浓烈的爱国热忱,或直抒胸臆或含蓄厚重,或鞭挞时政或感世伤怀,倒也简括明朗,但晚年作品有趋炎附势、违心迎合之弊。代表作:诗《归国杂吟》七首、《咏史》四首,《感时》四首、《用原韵却酬柳亚子》等。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革命领袖、民族英雄之作,题材丰富,充满想象,意境优美,善于用典,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挥洒自如。诗词数量不多,计七、八十首,但篇篇精品,影响极大。代表作:诗《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到韶山》(七律),词《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游泳)》、《卜算子(咏梅)》等。

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读本中,郁达夫主要是一个小说、散文名家,然而其旧体诗词情韵跌宕、才思恣意,艺术成就并不在小说、散文之下。郭沫若评价郁氏文学成就说:“其旧诗词比他的新小说更好。”刘海粟评价说:“诗词第一,散文第二,小说第三,评论文章第四。”着有《达夫诗词集》(1948年)、《郁达夫诗词钞》(1962年)等。代表作:诗《钓台题壁》,此作戟刺时事,间抒中怀,最能表现郁达夫诗忧伤愤世的特点。尤其次联句,张狂之态毕出,而哀婉之情难掩,实为绝唱。篇末沉痛之中冷然有讥刺之态。另有《赠隆儿》、《寄王映霞》、《咏诗三首》等。

夏承焘(1900-1986),浙江温州人。一代“词学宗师”,既是传统词学的总结者,亦是现代词学的奠基人;创作不仅“妄意合稼轩、白石、遗山、碧山为一家”,而且“欲合唐词宋诗为一体”,兼收并蓄,再造新体,取精用宏、奇思壮采,又能忧时愤世、心系黎民。先后出版《夏承焘词集》、《天风阁词集》、《天风阁诗集》和《瞿髯论词绝句》等。代表作:词《浪淘沙(过七里泷)》、《水龙吟》、《金缕曲》等。

聂绀弩(1903-1987),湖北京山人。晚年工于旧体,其作品风格独特,用词新奇,真切乐观,夹杂嘲讽,颇有豪气,意犹狷介,还存在杂文化、俳谐化特征,有《散宜生诗(旧体诗集)》。代表作:诗《搓草绳》、《清厕同枚子》、《锄草》、《周婆来探后回家》等。

赵朴初(1907-2000),安徽太湖人。其作品格律工整,朴实无华,情深意切,蕴含禅意,有诗集《滴水集》、《片石集》出版。代表作:诗《闻斯大林遗体被焚感愤而作》,词《水调歌头(喜闻毛主席畅游长江)》、《诉衷情》等。

沈祖棻(1909-1977),女,江苏苏州人。主要是上世纪40年代发表的一批忧国伤时、悲愤激昂的诗词,“富有奔放的热情和飞腾的想像”,在轻灵婉丽中透着凝重和深沉,抒发了作者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至诚的爱,人称“当代李清照”。着名诗人汪东评价其作品:“诸作皆风格高华、声韵沉咽,韦冯遗响,如在人间,一千年无此作矣。”着有《沈祖棻诗词集》。代表作:长篇五古《早早》、《涉江词》、《浣溪沙》(多首)、《蝶恋花》(多首)等。

邓拓(1912-1966),福建闽县人。数十年间写了大量诗词,有的潇洒飘逸,有的浑厚深沉,但都是一往情深,真挚感人,着有《邓拓诗词选》。代表作:诗《挽司马军城》、《给丁一岚》、《挽黄敬》、《留别人民日报诸同志》等。

梁羽生(1924-2009),广西蒙山人。他主要是一个武侠小说家,而不是纯粹的诗人、词家,但因为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丰富的文史知识,便在其每部小说的每回之前,都放有一首精心编撰、优美隽永,与反映主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恰当交融的古体诗词。但稍嫌做作、模式化。

6/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位文学巨匠是谁?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境内)人。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散文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文学价值最高、意味最强的,与屈原诗歌并称中国先秦文学史上两大丰碑。文章大多为寓言故事,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秋水》等,说理与幻想完美结合,诗意浓郁而善于抒情,想象丰瞻、笔力酣畅,汪洋恣肆、变幻诡奇,描写生动传神、语言恢宏瑰丽。中国古今说理文章,能写得活泼有趣且理论深透者,无出其右。在写作上,其对后世影响之大罕有可比。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战国后期秭归(今湖北境内)人,楚国贵族。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知识分子、进步政治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中国最早的专业诗人、中国文学之父、古典文学之圣、荆楚文学乃至南方文学奠基人、先秦文学代表人物、《楚辞》主要文学家、中国文学史上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始人。他吸收民间文艺与劳动人民的丰富营养,创造出“骚体”这一诗歌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无穷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写出了许多雄奇壮丽、绚烂多彩的光辉诗篇。其以整个生命、精神、才情熔铸而成的代表作——政治抒情长诗《离骚》,与北方《诗经》三百篇合称中国古代文学两大传统。另有《九章》、《九歌》、《天问》等名作。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西汉时期左冯翊夏阳(今陕西境内)人。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学家中文学才华最高的一个;秦汉两朝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者、第一大文学家。《史记》是中国第一部“通古今之变”的记传体通史,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传记文学总集,一部气魄雄伟、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着。其叙事简明生动、系统清楚,人物丰满、富有个性,语言优美、文笔绚烂,鲁迅谓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代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影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三国时期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中国历史上少数才干杰出、贡献卓着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从文学上说是东汉三国乃至魏晋时期文坛巨擘、“建安文学”领袖、“建安风骨”开创者与体现者、曹氏父子“三曹”之代表人物。其诗文被史家称为“实录”。诗歌主要有《观沧海》、《短歌行》、《蒿里行》、《乌虽寿》等,豪迈慷慨,悲凉苍劲,辽阔雄壮,佳句迭出。散文也是清峻通脱,质量甚高。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盛唐与中唐交接时期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后迁居巩县(今属河南)。诗人杜审言之孙。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其作品因为真实、深刻、广泛、生动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的社会现实而被誉为“诗史”。他继承、发扬了《诗经》优良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手法娴熟全面(尤长于古体、律诗);风格多变,语言精炼,沉郁顿挫,深挚厚重,具有高度表达能力。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丽人行》等。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中唐时期河南河阳(今孟县)人。唐朝杰出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终生倡导古文运动并成为其领袖与奠基人,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誉其“文起八代之衰”,在唐代散文史上与柳宗元齐名,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与苏轼齐名。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代表作有《杂说》、《师说》、《祭十二郎文》、《原道》、《原性》等,形成了一种富于逻辑性、规范性的独特风格,雄奇奔放,变化万千,构思新颖,晓畅明快。《古文观止》收入其作最多。其诗力求新奇,但不免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称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眉山(今属四川)人。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个性耿直,奖掖后进,政治上虽属保守,也常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其在文艺各领域才学、成就之全面、精湛,放眼全世界亦罕见。在散文上与韩愈并居“唐宋八大家”之首,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两大高峰之一,在两宋与欧阳修媲美,代表作有前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行云流水,明白畅达,清新简练;在词作上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词作家,是“豪放派”奠基者与代表人物,同辛弃疾齐名,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等,突破五代以来旧传统,提高了意境,扩大了题材,风格豪放磅礴,挥洒自如,影响深远;在诗歌上各体皆工,尤长七言,质朴清丽,自成一家,于宋代文坛同黄庭坚齐名;在书画上也卓有成就。

关汉卿(约金末到元大德年间[1297-1307]或其后):号已斋叟,元代大都(今北京)人。曾任太医院尹,但并不感兴趣。元代杂剧代表作家,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戏剧家、古典戏剧奠基人;所作杂剧共60余种,超过了莎士比亚,故又有“东方莎士比亚”之誉。其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调风月》、《望江亭》、《单刀会》等。作品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下层百姓生活和感情。内容广泛,结构完整,风格多样,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曲折生动,曲词质朴精炼,艺术造诣深厚,悲剧、喜剧均颇为成熟,对元杂剧及后来戏曲发展影响很大。

曹雪芹(?-1763):名沾,字梦阮,满族,清朝北京人。其旷世名着《红楼梦》作于凄凉困苦的晚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数顶级小说巨匠之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光辉总结,书面汉语的经典。作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巨着、中国封建末世的恢弘历史画卷与百科全书,《红楼梦》以作者亲历的大官僚地主家庭由盛至衰的漫长、复杂、曲折过程为背景,以虚构的贾氏家族内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及婚姻悲剧为主要线索,生动、真实地描绘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批判了传统封建礼教等腐朽思想,歌颂了叛逆者与奴隶的反抗行为。它塑造了大量富有典型性格、鲜明立体的艺术形象;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纷繁,条理清晰,内容广博,语言优美,将思想性与艺术性很好地结合于一体。

鲁迅(1881-1936):姓周名树人,生于近、现代之交浙江绍兴一个没落士大夫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语),中国新文学、现代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五四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与旗手之一;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中国白话文以来最伟大的文学家。其在中国白话短篇小说创作(结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杂文创作(多达600余篇,结集近20种)上的水平与成就,至今无人可比;其在散文创作(结集《朝花夕拾》等)、散文诗创作(结集《野草》等)、文艺理论研究(专着《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上的水平与成就,亦始终居一流之列。

7/最高产的汉语作家是谁?

香港的倪匡(即卫斯理)。此人什么都写,包括武侠、科幻、侦探、推理、神怪、奇情、文艺等各类型的小说、杂文、散文、评论、剧本等;写作速度也十分惊人,每小时可写四、五千字,曾同时为12家报纸写连载;坚持创作达35年以上,小说的数量已超过300部,影视剧本已超过400部。

有人说他是最多产、最多样化的作家,他也自称“自有人类以来,汉字写得最多的人”——这句话中的“汉”字还大可删去。古今中外,倪匡唯一可能的对手,只有“老美”艾西莫夫(美国着名科幻小说家)。据说他着作总量至少有8000万字。

8/“杀破狼”究竟是什么意思?

杀破狼最早见于《易经》,属于紫薇斗数,在命理学中,七杀、贪狼、破军在命宫的三方四正会照时,就是所谓的“杀、破、狼”格局,“七煞星”、“破军星”、“贪狼星”。

“七煞”为搅乱世界之贼;“破军”为纵横天下之将;“贪狼”为奸险诡诈之士,此三星一旦聚合,天下必将易主,无可逆转!

杀破狼是紫微的一种命格,是七杀、破军、贪狼三颗星。古代那些征战沙场的大将军,多半是属于这种命格。杀破狼座命的人一生漂泊,大起大落,却有着一举成名的英雄体质。

杀破狼星系表示着一种动荡和变化。杀破狼喜动不喜静,格局好者,动中得财降福;格局差者,动中逢灾破财。

9/最难懂的21个汉字是哪些?

发起评选的英文网站“HardestChineseEver”选了21个字供网友投票,其中解“驱魔”的字得票最多。

在众多生字中,有一字(图中第3个字)被使用至今,是陕西一种特色面食,普通话读“biang”第二声。关于其来历则有多种民间流传版本。其中之一是,秦始皇有一日吃厌了山珍海味,宦官到街上买了这碗平民小吃,反令他胃口大开。他觉得既然已成为“御用”食物,再也不能令平民如此轻易吃到,就御赐一个字形复杂的名,有意令平民难以写出此字。

关于此字的写法,亦有口诀可记:“一点一横长,言字当中梁,两边水袅袅,中间一匹马在扛;东边长,西边长,心作底,月搭墙,关公出来踢一脚,婆婆出来戳一刀,一个小孩飞上墙。”

面对21个“最难汉字”,就连汉字学专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锦少亦只懂其中第14个字,其它均需查字典。他说,这些不少是生僻字、古字,即是日常生活不常用的汉字。

张锦少说,至今无正式统计共有多少汉字。国内较通行的大型字典《汉语大字典》收录5.4万字,《中华字海》更达8.5万个。根据中文大学人类认知跨科比较研究室的“现代汉语常用字频率统计”,20世纪80至90年代两岸三地常用汉字约有4600至4900个。

10/性别符号“♀”、“♂”是怎么由来的?

因为爱神丘比特的弓箭袋状如“♂”;女神维纳爱美,常持小镜子形似“♀”,人们就用这两个符号作为爱神和女神的代号,后来它们就被分别用来表示男和女了。植物学家则借用这两个符号,来表示植物的两性花。

11/笔画最多的汉字是哪个?

2006年2月,中国语言研究院正式宣布,“笔画最多的汉字”的桂冠属于“龖(dá)”字。

这一宣布引来不少争议和疑问:像“靐、龘”等,笔画要远远多于“龖”。对此专家表示,那些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字,本身意义就不大,更构不成语句和文章。而“龖”在文言文中有不少记载,如“龖之赫,霆之砉”,其意为“双龙腾飞”。

12/“词典”和“辞典”一样吗?

辞和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意词,可以通用。

在汉以前的古代,人们一般只说“辞”而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其实,辞和词还是有细微差别的。“辞”的古写为“辤”,即“受”+“辛”。辛者,大罪也,故“受辛”原意为辩讼、打官司。后引申为“口供、政令”之意。所以,严格地讲,“辞”比“词”更为严肃、正规一些。

13/“碑文”与“墓志铭”是一回事吗?

墓志铭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墓志: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也指墓志上的文字。有的有韵语结尾的铭,也叫墓志铭。”但很多人误用了这个词,他们并不知道墓志铭是放在墓里的,墓外的人是根本看不到的,错把地面上的墓碑及碑文错称为“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