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江山的来历
12903600000003

第3章 新:道德旗帜的胜利(1)

西汉王朝是第一个被外戚篡位的朝代,篡夺天下的人是王莽。王莽建立了新朝取代了汉朝,开创了中国王朝“和平”改朝换代的先例。其过程和平,让许多后人否定王莽篡汉的事实,认为新朝的建立是顺天应民、顺理成章的事情。同时在王朝建立的过程中,王莽表现出来的高尚道德、爱民情怀和绝高声望也的确迷惑了许多人。他紧紧抓住了“道德”这面耀眼的旗帜,从形式和精神上实现了改朝换代。

富贵门外的孩子

汉末赫赫有名、权势熏天的外戚王家有个女儿叫王政君。她十八岁被选入宫,与太子只相伴一晚就受孕,生下了皇长孙刘骜。刘奭即位后就是汉元帝,立刘骜为太子,王政君自然就成为皇后。王家从此封侯拜相,出现了“五将十侯”的赫赫权势局面。汉元帝死时,刘骜还年幼,登基成为汉成帝。王政君便以皇太后身份辅政王家顿时权势熏天。“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后人的这句诗说的就是王家的炙手可热。

政治行业本是一个“高门槛”的行业,需要政治斗争的经验,优秀的执政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能力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习得的。外戚主政往往是因为突然的地位剧变。各方面能力的缺失使他们在主政后显露出政治暴发户消极的一面,遇事无所适从,且态度飞扬跋扈。例如汉成帝的舅舅王商想在自己的府邸里泛舟行船,娱乐身心,竟然擅自凿穿长安城墙,将澧水引入王家。外戚不顾朝廷律法,破坏成规,但是朝野上下迫于王家的权威,竟无人揭发此事。就连皇帝自己也只能大为震惊,但也无可奈何,只好忍气吞声。

在母后和舅舅们的政治包办下,汉成帝不理朝政,这反而又加剧了外戚的专权。

王莽虽然出生在这个家族中,可惜早年丝毫没有享受到家族的荣光,是个被王家遗忘的孩子。

王莽的父亲王曼早亡。因为王曼死得早,所以王家发达也并为惠及他的子孙。王莽没能受封官爵。他还有个哥哥王永,却也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妇,全家生活的重任和振兴的希望都落在了王莽身上。王莽自知没有叔伯和堂兄弟们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他的一切都必须靠自己去奋斗。

与一般儒生相比,王莽的家境也算得上富庶。但他始终保持朴素的儒生打扮,生活俭朴,为人谦恭有礼,努力结交社会贤达俊士。他还孝顺母亲,尊敬嫂子,抚养侄儿,把各方面都照顾得井井有条,受人称赞。他投在著名学者陈参的门下,学习《周礼》,平日博学多览,手不释卷。在王家众多的男丁中,王莽可以称得上是出类拔萃、德才兼备的人才了。但是在家族内外人的眼中,王莽都是王家“另类”的孩子,与家族其它成员格格不入。所以直到二十四岁依然是布衣之身,没有得到叔伯兄弟们的丝毫提携。

王莽心中强烈的权力欲在艰难的环境中越燃越烈,他能够做的只是用自己的品德才学打动长辈。也就是说,王莽必须把“另类”的道路走下去。官居大司马的大伯王凤生病时,王莽亲自服侍,守在病榻前数月不眠不休。王凤的那些公子根本做不到王莽这种地步。也许是王凤深受感动,他在临死前嘱托妹妹王政君,要求多照顾王莽。凭借着优秀的德行,在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王莽终于被拜为黄门郎,稍后提拔为射声校尉,进入了西汉王朝的权力竞技场。

王莽置身权力场的准则是保持高洁的品德,用品行和声望谋求发展。他在担任高官后,依然生活朴素不同于亲戚们的穷奢极欲。王莽还经常赏赐宾客,救济穷人。他还亲自去看望侄子王光的老师,对侄子的所有同学都非常有礼,得到多有学生和老师的赞叹。王莽亲自操办了侄子和长子的婚礼。在婚礼进行时,有下人禀告说老夫人生病不舒服了,要吃某种药,王莽好几次中断婚礼进行,抛下宾客,去服侍母亲。这样一来,宾客们更加称赞王莽的品德了。

没几年功夫,王莽获得了满城赞誉,受到叔父王商和朝中有多位大臣的推荐。不久,王莽被封为新都侯,担任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成为贵族近臣。之后正巧,辅政大司马王根重病,上书推荐侄子王莽出任大司马,接替自己主政。于是三十八岁的王莽凭借一路推荐成为了王家的“掌门人”。

王莽也从既定的行为处世的原则中尝到了甜头,更加坚定了原先的人生道路。

每一个皇帝都能带来一批新的外戚。外戚的权力并不稳固。

王莽只作了一年的大司马,年轻的表亲汉成帝就驾崩了。由于汉成帝没有子嗣,刘康的儿子刘欣即位,成为新皇帝,史称汉哀帝。汉哀帝年幼,由母亲丁王后主政,原来的皇太后王政君被尊为太皇太后,失去了掌握实际政权的理由。汉哀帝祖母傅昭仪、母亲丁王后两家外戚得势。

傅丁两家自然与占据实权的王氏外戚发生冲突。一天,汉哀帝在未央宫设酒宴,大会贵族群臣。傅太后的宴会席位被安排在王政君旁边。王莽见了,责备内者令说:“定陶傅太后是籓王的妾室,不能与至尊的太皇太后同座!”傅太后听说此事,拒绝参加宴会,由此对王莽恨之入骨,欲先除之而后快。王莽只好上书辞职,留在长安赋闲。两年后,傅太后、丁太后都称尊号。丞相朱博上奏:“王莽之前不赞成两位太后称尊号,亏损孝道,应当法办。考虑到王莽在职时对朝廷多有功劳,请免王莽为庶人。”汉哀帝虽然保留了他的侯爵,但命令王莽离开长安,立刻搬到封地去。

王莽的这个跟头栽得很重。对于一个年过四旬的人来说,他的政治生命似乎走到了尽头。

王莽灰溜溜地来到新都后,对自己的处境和思想作了一次彻底的整理。王莽有两个基本的政治特点,无法抹掉。第一,他有着强烈的权力欲。从政治高位上跌落的事实反而使他的政治野心膨胀。他发誓不仅要夺回费尽千辛万苦才到手的权势,而且还要强化扩张权势。王莽对西汉王朝的种种危机和末世征兆看得非常清楚,开始萌发了取而代之的念头。如果有可能,我为什么不去更新天下,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呢?第二,外戚身份是王莽最重要的政治资源。但事实表明,外戚身份并不能帮助他实现胸中的宏图大志。外戚群体是帝国政界中特殊的一群人。他们的政治根基就是家族与皇室联姻。但是这种与皇室的间接亲属关系建立的权力体系犹如空中楼阁,看上去巍峨壮观,却没有根基,很容易在政治风雨中冰消瓦解,更不能成为问鼎天下的基础。

要实现宏图大志,必须要学习开发利用新的政治资源。之前,中国历史上开国立朝都是通过战争和兼并实现的,比如周武王、秦始皇和本朝的高祖皇帝。现在不是乱世,王莽自知前人的道路在现实中不可复制,而自己也不具备军事基础,掌握不了军队。思来想去,王莽决定树起道德大旗,走一条新的篡位建国的道路。政治黑暗、奴隶买卖和普遍的贫困是西汉王朝的三大顽症,那我就以清廉的政治形象革新政治、爱护百姓,延续之前以品行取胜的道路。王莽认定了道德力量和舆论支持是自己新的权力基础。

现在,思想深处更新换代的王莽所缺的就是机遇了。

血的代价

公元前3年,新都。一个小问题被王莽策划运作成了政治大事件。

王莽的次子王获杀死了一个家奴。这原本是一件小事。因为在当时,贵族官僚家中豢养的奴婢仆人地位低下,经常受到虐待甚至杀戮。越来越多的家奴被杀,但官府对这些事熟视无睹,并不追究。

王莽完全可以象其它贵族官僚一样,将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他却反而是召集了所有的家人和奴婢下人,公开责骂王获。王莽声明自己始终强烈反对虐杀家奴,现在自己归隐封地更应该身体力行,宽待家奴。王获刚要申辩,就被王莽喝止。王莽严厉要求王获自尽!王获吓得说不出话来。

在当时贵族杀害家奴,即使严格按照朝廷律法来办,也只是罚钱出役,削官去爵,肯定没有性命之忧。但是在王莽却逼迫王获不得不自杀谢罪。

王莽大义灭亲之举震惊朝野。百姓们赞扬王莽体恤下人、严于律己,尤其是地位卑下的奴婢阶层更是感激万分。全国人民都对王莽产生了好感。而得势的傅氏和丁氏外戚家族却将朝政弄得乌烟瘴气,与王莽在封地礼贤下士、大义灭亲的清新做派简直有天地之别。于是要求为王莽平反的呼声此起彼伏,并日渐形成高潮。恰好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长安发生日食。贤良周护、宋崇等人认为日食是上天对朝廷外贬王莽的警示。朝廷于是正式征王莽返回京师。

王莽重新回到了西汉的政治中心,再登权力舞台。

回到长安后一年时间,王莽的好运就接踵而来。

傅太后、丁太后先后死去;公元前1年,年幼的汉哀帝随即驾崩。王政君就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收取皇帝玺绶,招王莽进宫,共商大事。汉哀帝宠臣董贤当天自杀。王莽顺理成章地成为大司马,执掌政权。由于汉哀帝没有子嗣,王莽着急选择新皇。刘衎是汉哀帝刘欣的平辈,,年仅九岁,母系势弱,这些条件都便于王政君继续临朝听政,也便于王莽自己辅政。于是王莽决定迎立中山刘衎为帝。刘衎以王政君的儿子汉成帝继承人的身份继承皇位,史称汉平帝。

王莽上台后首先就是要清除丁傅两家外戚的势力。他废黜了汉成帝皇后赵氏和汉哀帝皇后傅氏,并且逼两人自杀。接着组织自己的政治团队。他拉拢三代元老、大司徒孔光,提拔孔光的女婿甄邯为侍中、奉车都尉。同时计划清除汉哀帝时的外戚及敌对大臣。丁傅及董贤的亲属都被免去官爵,流放远方。王莽还为丁傅在位时的冤假错案平反昭雪,受到朝野上下的拥戴。党同伐异之后,王莽身边形成了以王舜、王邑为腹心,甄丰、甄邯负责纠察,平晏掌管机要,刘歆负责理论研究,孙建为爪牙的团队。王莽心里想要什么,这些人就事先计划,代为上奏,秉承他的意思上下操办。王莽或建议,或退让,或慷慨陈词,或莫不做声,计划总会实现,好事坏事都不用王莽亲自出手。

天下百姓和普通官员当然是不会知道朝堂上的这一切,及其背后的操纵。王莽在百姓中的形象依然是言行高尚、大义灭亲。

王莽继续保持着品行高尚的伟岸形象,通过接连不断的“感动事件”征服人心。

王莽的母亲生病了,贵族公卿纷纷派夫人去王家探望老夫人的病情。贵夫人们到了后,王家出来一个老妇人迎接大家。这位老妇人衣不曳地,膝盖部分用布料遮盖着。贵妇人们以为这只是王家的仆人或者老妈子,进府之后才知道她竟然是王莽的妻子、西汉的侯爵夫人。

王莽自己节衣缩食,可是遇到国家灾荒,就会倾其所有,赈济灾民。公元2年,中原地区就接连发生了旱灾和蝗灾。由于西汉后期以来,严重的土地兼并和贵族官僚的剥削使百姓们已经处于贫困艰难的境地。现在又遭遇严重的灾荒,老百姓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出现骚动的迹象。为了抚平骚动,缓和矛盾,王莽不仅建议官府和贵族官员节约开支,捐献粮食和布帛,他自己就自做表率,率先捐献了一百万钱,三十顷地,当作救济灾民的费用。虽然财物不算多,但下属和家人们解释说王莽家境并不宽裕,他自己日夜担忧灾荒,寝食不安,节衣缩食,都已经有半年不吃肉食了。太皇太后王政君大受感动,降旨要求外甥王莽为国为民注意身体,为了百姓多吃点荤菜。朝野的贵族官员闻讯也都拿出土地和财物来赈灾救民。

为了彻底解决中原的骚动,王莽还派出八位大臣分头到各地去观察风土人情。他们明为收集地方意见,其实暗中在大力宣扬王莽的高风亮节和爱民风范。饱受土地兼并之苦、怨恨贵族官僚的老百姓和中小地主们无不将王莽看作千古难寻的忠臣、能臣和前途的希望。

王莽主政之后,天下又不断出现了各种祥瑞。先是江河湖海中出现了黄龙,接着是远在天涯海角的海中小国进贡犀牛,还有禾苗不种自生、蚕茧不养自成。种种祥瑞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国家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前进。全国各地上书替王莽请功请赏的人络绎不绝。到公元5年,全国上书为他请赏的人高达407572之多,这个数字估计相当于当时会读书写字的人口的一半以上。还有人专门收集各种各样歌颂王莽的文字,一共有三万多字。

古代中国,没有第二个人达到过王莽这样的道德高度。

汉平帝元年正月,王莽受封“安汉公”,表明事态正悄然发生质的变化。

因为开国皇帝刘邦在平定异姓王叛乱后,曾经立下铁律:“非刘氏不得封王,有外姓称王者,天下共击之。”从那时到王莽时期,西汉没有封任何一个外姓为王,也没有封出任何一个外姓公爵。王莽虽然只是获得了“安汉公”的称号,却已经是本朝历史上的第一人了。虽然王莽推辞再三后才接受了“太傅”、“安国公”的爵位,并且坚决辞去封邑和其他赏赐,但是已经破了祖宗的规矩。他又乘机奏请封赏刘姓皇室子弟数十人,掀起一股封赏风潮,连那些退休、赋闲官吏也一一得到赏赐。于是,朝野上下更是对王莽感恩戴德,忽视了事件背后的危险变化。

王莽是怎么做上这个“安汉公”的呢?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因为当时的绝大多数人认定高风亮节、功勋卓著的王莽应该称“安汉公”。但《汉书》明确揭露了这一切都是王莽导演的阴谋。

他先是派遣使者携带黄金、币、帛,贿赂周边少数民族领袖,要求他们制造万民归顺,天下生平的假象,以此来媚事太后。例如,他要求匈奴单于上书说:“听说天朝上国认为匈奴名字不合适,现在我们更换回原来的名字囊知牙斯,慕从圣制。”匈奴还在王莽的主导下派遣王昭君的女儿须卜居次回西汉朝廷。另外,王莽还重金贿赂了越裳等国,让他们前来朝贡。

太皇太后王政君虽已年迈,但是依然握有相当大的权力,是王莽在冲击皇位的进程上的最大障碍。王莽一方面用手段博取她的信任,一方面谋求夺权。于是就有人上书,认为人事问题繁琐复杂,太皇太后贵体重要,没有必要事事亲为,建议由王莽负责人事。王政君很认同这个建议,决定以后除了封爵大事由自己定夺外,其他的人事都交给王莽处理。从此除了直接向皇帝奏事的官员外,州牧一把手、二千石官员、举荐的人才、考核优等的官吏都先晋见王莽,由王莽决定任免。人事权是政治权力的核心,王莽掌握了它,几乎就是有实无名的皇帝了。

汉平帝之死

为了检测一下自己的声望和权势,王莽策划了汉平帝选后事件。

刘衎已经十一岁,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王莽大张旗鼓地操办起皇帝的婚事来。候选新娘包括贵族官僚和天下名流家的女子,洋洋洒洒数千人,单单外戚王家的女子就超过两位数。王莽的女儿也名列其中。当名单刚拉出来的时候,王莽就上书以德才不足为由请求将自己女儿从名单中剔除。王政君也觉得王氏女子是自己的外家,不做候选人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