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江山的来历
12903600000017

第17章 西汉:提剑三尺赋风行(3)

项伯当天夜里返回己方军营,对项羽转述了刘邦的话,认为刘邦为项羽扫除了入关的障碍,是有功之人,不应该猜疑他,更不能消灭刘邦。同样缺乏思考的项羽也轻信了,下令取消了第二天的进攻计划。

第二天一早,刘邦只带了樊哙、张良和一百名精锐亲兵,如约来到项羽军营请罪。刘邦当面向项羽赔礼道歉。项羽展开宴会款待刘邦。在酒宴上,不甘心的范增多次暗示项羽趁机下手,项羽都不为所动。范增只好让项庄在席间借舞剑为名,趁机刺杀刘邦,结果被项伯、樊哙破坏,没有成功。刘邦在惊吓之余,找了个机会离开宴会,溜回了大营。范增得到消息后,悔恨地说:“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是刘邦!”

这是一次非常著名的宴会。因为发生在项羽的鸿门大营中,得名“鸿门宴”。刘邦主动向项羽示弱,通过交出灭秦的战利品和政治主导权,避免了被消灭的命运。鸿门宴之后,项羽在咸阳城大肆屠杀,投降的秦王子婴也被杀死。耗费了无数百姓心血的大宫殿阿房宫被项羽放火焚烧,大火经月不熄。项羽的所作所为和刘邦之前的表现一经比较,使他马上失去了民心。火烧阿房宫后,项羽又分封各路将军为王,共封了十九个诸侯王。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地是巴、蜀和汉中的四十一县,国都为南郑(今陕西南郑)。项羽自己为西楚霸王,掌握富庶的东方之地,并控制了军队最高统帅权。国家统一的观念已经为天下人所接受,项羽的分封只代表了少数旧贵族的利益,一下子就失去了普通百姓的支持。于是天下有识之士揭竿而起。造反抗秦本来是因为不想再过那种动荡不安、纷争不宁的生活。项羽为了少数人的利益,将天下恢复到了人们已经舍弃的春秋战国的混乱纷争的局面,是百姓断然不能接受的。

楚汉相争

项羽分封了诸侯,各诸侯去封国就职。对权力的欲望使各个诸侯随即展开了互相的征伐和屠杀。

秦末百姓造反本是希望推翻秦朝来恢复安定与稳定的生活。现在秦朝推翻了,局势却更加动荡了,何人之过呢?是争权夺利的诸侯。人们会在乱世中支持谁呢?是那个能给天下带来安定的人。

刘邦忍气吞声前往南郑的时候,只拥有项羽分配的三万军队。从关中撤往南郑的途中,为了消除项羽对他的猜疑,也为了断绝其它王侯对汉中的袭击,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将通向汉中的栈道全部烧毁。经过短暂的卧薪尝胆,刘邦在汉中积蓄了力量,乘项羽忙于与东方诸侯战争的时候,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以迅猛之势从背后重返关中,击败章邯,迫降司马欣、董翳。而项羽的表现又一次证明了自己是政治场的外行人。他非但没有处理好东方各国的矛盾,还嫌名义上的领袖的楚怀王“多事”,先尊楚怀王为“义帝”再把他杀掉。刘邦在关中大展拳脚的时候,项羽正在放心地攻打齐王田荣,对西边没有加强防范。结果刘邦有充分的时间东出函谷关,来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还打着为义帝报仇的旗号联络诸侯,声讨项羽,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战争一开始,刘邦利用项羽停留在齐国作战的时机,鼓动诸侯联军趁虚攻占了项羽的都城彭城。项羽得到消息后紧急率领三万精兵返回国内,一举歼灭刘邦联军二十余万。刘邦仅率数十骑逃脱。刘邦喘息待定后重整军队,依托关中基地和有利地势好不容易才稳住了阵脚。

之后,楚汉战争进入了长期对峙阶段。刘邦的动作比较多,稳定关中基地,说服项羽部将转换阵营,派韩信去北方攻城略地;而项羽的动作坚定而勇猛,直捣刘邦的荥阳大本营,将对手团团包围。最危急的时刻,项羽抓住了刘太公,声称如果刘邦不投降就把老人家给煮了。刘邦则说自己与项羽情同兄弟(估计在反秦起义的时候,各支义军的首领都称兄道弟),刘太公是自己的父亲也是项羽的父亲。如果项羽煮了刘太公,希望项羽能够分自己一杯羹。这段轶事使我们在千年之后,还能感觉到刘邦的流氓气。最后,刘邦用陈平反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迫使范增冲动返乡,死在了路上。然后遣部将纪信假扮刘邦去楚军诈降,使得刘邦乘机逃出荥阳。刘邦之前的筹划在这时发挥了作用,帮助他反败为胜。事业有成的韩信率北方军队南援,刘邦的盟友则骚扰项羽后方。项羽腹背受敌,疲于应付,失去了战场上的优势。最后,刘邦和项羽订盟,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各自退军和睦共处。东归楚,西归汉。这就是“楚河汉界”典故的出处。订立盟约后,项羽撤军。天下似乎恢复了宁静。

楚汉订盟后,刘邦本要按盟约退兵。但张良、陈平等人提醒刘邦抓住项羽撤军的良机,背约追击楚军。刘邦沉吟片刻,对全军下达了追击令。

当时项羽和刘邦的势力相当,谁都没有扳倒对方的把握。

刘邦毕竟打小闯荡社会,流氓习气浓厚,善于“不讲道德”地抓住任何机会。项羽机械地遵守盟约,全军而退。而刘邦非但不退,还将此作为进攻的良机。就这么一个“道德选择”改变了政治格局的力量天平,为一个新的王朝的奠基。

刘邦的追击大军在固陵赶上项羽,可一时间还打不赢。刘邦之前曾大力封赏笼络韩信、彭越、黥布等人,此时终于产生了效果。刘邦最终在垓下重创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境内)。据说在决战时,刘邦的大将韩信演出了“四面楚歌”的攻心大戏。韩信下令让楚国的俘虏在项羽军营四周唱起悲歌,哀伤异常,彻底打击了楚军的士气。项羽见败局已定,带领二十八骑杀出重围。传说在途中,项羽等人找到一个老农,询问去路。老农对项羽之前的所作所为很不满,将项羽等人指向了沼泽地。结果项羽一干人等被大批追兵围得严严实实。项羽最终自刎身亡。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是,项羽在最后时刻在长江边遇到了从江东老家来的一个亭长,撑着小船来渡项羽回去。项羽感叹当年跟随自己征战的江东子弟兵所剩无几,“不肯过江东”,自刎在了江边。

刘邦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又陆续消灭了农民起义的同僚。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建立新王朝,定国号为汉,定都长安。因为刘邦建立的汉朝与之后刘秀建立的汉朝相比,首都位置在西,所以在历史上被称为“西汉”。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并没有产生一个农民王朝,而是催生了一个由前朝小官吏称帝的新王朝。西汉王朝的开国元老基本上是秦朝基层官吏、地主豪强和六国遗老遗少。

为什么农民没有享受到胜利果实,掌握新王朝的领导权呢?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农民群体存在着致命的政治缺陷,也不能忽视刘邦的个人作用。刘邦本人在称帝后曾颇为得意地进行了“经验总结”。汉高祖五年,刘邦置酒洛阳南宫,问大臣们:“朕为什么得到了天下?项氏又为什么失去了天下啊?”都武侯高起、信平侯王陵回答道:“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意思是说与项羽相比,刘邦用人不疑,赏罚分明。刘邦听后,补充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魏,不绝粮道,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他认为自己胜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众多人才的辅助,用好了这些人才,使其各尽其能。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刘邦对自己“得道多助”、夺取天下的赞同。刘邦对社会的熟悉和深入把握,使他不仅能团结、号召人才,而且能制定符合民心的方针政策。而原本居于优势的项羽,囿于贵族世家狭隘鄙习,脱离百姓民心;加上他个人刚愎残暴,缺乏智谋,又不能采纳部下正确意见,难逃覆灭的命运。

让农民起义军安慰的是,刘邦毕竟是农民家庭出身的皇帝,他的事业毕竟脱胎于农民起义的大潮。秦末农民起义对西汉王朝的建立,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