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江山的来历
12903600000015

第15章 西汉:提剑三尺赋风行(1)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起义的烈火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但奇怪的是最后享受起义成果的是一个叫做刘邦的前秦朝地方小吏。刘邦英勇敢战、机灵善变,还是耍流氓手段的高手。最重要的是,刘邦不是农民,而陈胜吴广都是农民。上层社会和整个政治体制还没有做好接受一个农民成为皇帝的准备。因此,刘邦得以篡夺了“革命的果实”。

乱世亭长

公元前209年的夏天,淮河流域和往常一样,天上连续暴雨,地上江河暴涨,道路泥泞难行。淮河流域的沛郡蕲县也笼罩在恶劣的天气之中。

这可苦了蕲县的九百名贫苦农民。他们被官府征发去防守渔阳(今北京密云)。秦朝的大型国家工程和军事行动特别多,处处要用人,天下州县的百姓被征发得十室九空。再加上秦朝法律严苛,民工的待遇恶劣,被征发的百姓很少有人能够如期平安返乡。这些农民被征发防守边疆,就已经很倒霉了。当他们被押送到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的时候,偏偏又遇到了连绵的阴雨,被阻隔在荒野中,眼看不能如期赶到渔阳了。秦律规定,戌卒误期要全部处死。现在,这些农民的命运只能用“可怜”来形容了。

押送这九百人的是两个军尉,另有两名屯长由官府指定的贫农陈胜、吴广两人担任。

陈胜、吴广虽说是屯长,可依然逃脱不了戌卒的悲惨命运,而且还时常受到凶暴的军尉的刁难。陈吴两人想与军尉探讨如何避免集体被杀的命运,后者漠不关心。陈胜与吴广于是决定带着九百名同伴造反,或许造反还可能争取到一线生机。在此之前,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大规模的农民造反的事件,因此陈胜和吴广无意间还开创了先河。他们没有任何经验可以遵循,只好摸索着前进。

为了鼓动戍卒们响应起义,吴广推举陈胜为日后的领袖。他们先在戍卒们买的一条鱼腹中塞入写有“陈胜王”的帛条。当戍卒们发现帛条时,惊讶声四起。陈胜、吴广两人还在驻地附近的神祠中点燃篝火,模仿狐狸的鸣叫,发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呼声,引起了一帮人的骚动。天亮后,大家窃窃私语,都时不时地看看陈胜。发动起义的思想准备工作很快就完成了。陈胜和吴广借机把两个军尉杀掉。陈胜登高对大家说:“我们遇到大雨,道路不通,眼看就要误期了。大家都要被处斩。即使不杀我们,戍边而死的人也十有六七。壮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戍卒的斗志顷刻就被激发起来了。大家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揭竿而起,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军提出“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天下苦于秦朝的暴政,人心早就动荡不安了。陈胜、吴广率领造反者很快就攻下蕲县和周边县城。军队所到之处,贫苦农民纷纷响应,秦朝政权土崩瓦解。各地都揭竿而起,响应陈胜的起义队伍难以确数。起义军占领陈县后,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被拥戴为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

张楚政权发展壮大到几十万军队,有兵车千辆,一边攻城略地,一边分出重兵进军关中的秦朝心脏。天下政治格局的重组开始了。

我们暂且不说张楚政权的情况,先来说说一个沛丰邑中阳里人的情况。此人在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出生,叫做刘邦。

《汉书》这么记载刘邦的出生:“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母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父太公往视,则见交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在这则神话中,刘邦的母亲一天在湖边的堤岸上休息,不知不觉地就睡着了。在梦里,刘邦的母亲梦见自己遇到了一位神人。当时天气突变,雷电交加,天昏地暗。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担心自己的妻子,急了,就来找她。刘太公到堤岸上一看,赫然发现自己的妻子和一条龙在草地上交配。刘母回到家不久就怀孕了,生下刘邦。

现在的江苏丰县北环路上有个龙雾桥,堤岸东边立有两个破败的四角亭。亭子里面各竖立着一方石碑。一块是“重修丰县龙雾桥庙记”,是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所刻,碑文称:“况龙也雾也,乃天地阴阳之全,变化聚散,皆不可测,是以龙兴雾翁,理势必然,而以为斯桥之名,断自汉高初生,母遇蛟龙而得。”另一块是“丰县重修龙雾桥碑记”,是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所刻,碑文称:“……至于之所谓龙雾桥者,乃汉高帝受妊之始,龙环雾绕,而桥以名焉。”据说,这两块碑刻是1981年4月当地人在梁楼村的麦田中发现的,后移置于此。从碑文可以看出,后人将龙雾桥一带看作是《汉书》中记载的刘邦的母亲与龙交配怀上刘邦的地方。

这样的神话对古代人很有“杀伤力”,现代人大可对此付之一笑。刘邦真实的出生情况一点都没有神话色彩。他的父亲刘太公是丰县中阳里的一位农夫,境界尚可,大约可以归入“富农”的行列。但是在秦朝的苛捐杂税和严酷统治之下,刘家的日子过得也很辛苦。刘邦是刘家的小儿子,所以也被叫作“刘季”。总之,刘邦不是神龙的儿子,而是货真价实的农民的儿子。

但是刘邦的行为举止一点都不像农民子弟。

《汉书》不客气地说少年时期的刘邦“好酒及色”。他四处游荡,看到美女就吹口哨,常常醉卧在酒家里,没钱就赊酒来喝。对于下地耕种,刘邦没有一点兴趣。刘太公经常痛斥刘邦是“无赖”,说他不如几个哥哥会经营,恨自己养了一个不肖子。但是刘邦依然我行我素,不知悔改,继续浑浑噩噩地混日子。虽然刘邦不顾家,不务农桑,但做事机灵、性格豪爽、对人宽容,在市面上混得开,因此在当地也有点小名气。慢慢的,刘邦身边就聚集了一些意气相投的年轻人。有的时候,刘邦还把同伴带到哥哥家里来做客。刘邦的一个嫂子很厌恶这个小叔子。一伙年轻人来的时候,嫂子就假装羹汤已吃完,用勺子刮锅,赶人走。一伙人不欢而散后,刘邦去锅旁看看,发现里面有羹汤,从此就恨上了自己的这个嫂子。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大封功臣,他这位嫂子的儿子却一点爵位都没有。最后还是刘太公出面说情,刘邦才封了侄子一个侯爵。不过这个侯爵的名字是带有讽刺意味的“羹颉侯”。汉代封候一般以地名为爵位名字,表示“裂土而封”、“尽食其地”的意味。但是“羹颉”并不是地名,而是暗含对当年嫂子佯为羹尽赶走伙伴的怨恨。刘邦性格中的率真和有趣可见一斑。

古时男子到了弱冠之年,一般就要娶妻成家。刘邦也不例外。但是刘邦的出身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又是终日游手好闲、没有礼数的样子,因此成亲是个天大的难题。当地人都不看好刘邦,认为他是个一事无成的“二流子”,都敬而远之,谁还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啊。刘邦也想成亲,可是到了而立之年还是单身一人。

父亲刘太公在责骂刘邦不务正业的同时,还责骂他三十好几了,还娶不到老婆。

这时出现了一个叫吕公的人。吕公不是沛县人,因为在家乡和人结下了冤仇,就带着家人搬到沛县来住。这个吕公和沛县当时的县令是好友,很快就在沛县扎下了根。吕家家境殷实,加上又有背景,因此在沛县很吃得开,经常有人来上门拜访,拉拉关系,套套近乎。

一次,吕公举办盛大的家宴。县里的大小官员和有头有脸的人都去参加。刘邦听说了,也去凑热闹,顺便白吃白喝。萧何当时受吕公的邀请,担任司仪,帮着接待宾客。因为来的人实在太多,需要做一下限制;同时也为了防止那些白吃白喝的人进来,萧何就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是贺礼钱不足一千钱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刘邦一个钱也没有就大摇大摆的进去了。他洒脱惯了,随口就对负责传信的人说:“我出贺钱一万!”吕公听说来了出贺钱一万的贵客了,赶忙出来亲自迎接。他见刘邦气宇轩昂,与众不同,非常喜欢这个年轻人,当即请刘邦入上席就坐。酒席间,吕公殷勤招待,刘邦也不客气。酒足饭饱后,吕公又将刘邦盛情留下,提出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刘邦喜出望外,满口答应。旁人都很吃惊。

酒席结束后,吕公的老婆很生气,骂自己丈夫说:“你不是把自己的女儿当作宝贝一样吗?你经常说要给女儿找个贵人。沛县县令与你的关系很好,多次提出要娶我们女儿,你都不答应。现在你怎么就这么轻易地将女儿许配给刘季这个人了呢?”吕公说:“这不是你这样的女子所知道的。”

刘邦很乐意这门亲事,刘太公也非常高兴。刘邦便和吕氏结了婚。吕氏就是日后的吕后。

我们有必要把刘邦作为一个标本,放在历史发展的纵向上进行研究。

刘邦身上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是不务正业,不安心于整个社会给他设定的角色和位置;其次是为人机灵而且聪明,只是找不到用武之地;第三是他过早地“混社会”,在社会上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都还不错。乍一看,这不就是典型的“二流子”吗?但刘邦这样的人物并不是古代历史的特例。他的出现是由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性决定的。这个社会一直没有产生清晰的分化。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都没和政治分离开来。政治总括社会一切,包括个人的前程发展。一个年轻人的人生选择余地非常有限。政治限制着所有的人。不论是继承父业还是其它,王朝政府都不会允许变更职业和云游各地的游民的出现。这是一个追求超级稳定和巩固秩序的社会。对于农民阶层来说,终日辛勤劳作,“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就是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评价一个农民子弟的唯一标准就是遵循父辈的印痕,从小好好在地里耕种。为什么就不能允许其中出现异数呢?这个社会不仅需要农民,也需要其它的角色。就刘邦的性格来说,他虽然不愿意做农民,但这也不能抹杀了他从事其它更有前途的职业的可能性。

少年的刘邦虽然游荡,但还是要按照法律服徭役。刘邦就被派到咸阳去服役。在咸阳,少年刘邦看到了出巡的秦始皇,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刘邦喟然叹息说:“哎,大丈夫就要像秦皇这样!”这就是他的志向。

权力转移

刘邦其实有一份挺不错的工作。他混入了秦朝的“公务员队伍”。

刘邦成年后参加了秦朝低层官吏的考试,结果考中了,被任命为泗水亭长。亭长相当于官府的基层小干部,主要负责解决乡间的纠纷和维持治安,有时也去执行县里交代的抓人押人等吃力不讨好的差使。很有可能是县里看中了刘邦颇有几分干劲,在当地又混得熟,就让他做了亭长。刘邦做亭长的时候,依然是游荡嬉戏,但是辖区内治理得还不错,和县里的官吏们也混得很熟,名气比以前还大了。萧何和曹参等县里的小吏都成了他的好友。

秦朝的刑法很重,渐渐的押送刑徒服役就成为刘邦的主要工作之一。一次,刘邦奉命押送一队刑徒去骊山服役。还在路上的时候,多数劳工就逃亡了。一路上,人是越走越少。刑徒逃亡,负责押送的官吏是要负责的。走到丰西泽的时候,负责押送的刘邦干脆将剩下的劳工全部放走。结果有十多个人不愿意逃亡,表示要跟随刘邦。刘邦就带着这群人在河南东部和徐州一代流荡,过着半盗半侠的生活。分析刘邦这一惊人的举动,在其中起作用的与其说是刘邦对官府的痛恨,倒不如说他与生俱来的躁动心理和豪侠作风。

传说,一天夜里,刘邦一行人在硭荡山中行进。刘邦派出一个人前去开路。一会开路的人回报说,前面有一条大白蛇阻挡在路中间,好生吓人。刘邦之前刚喝了酒,醉意朦胧。他大咧咧地说:“壮士行路,有什么可害怕的。大家别怕,跟我来!”刘邦于是提着一把剑,勇敢地向前行。看到拦路的大蛇,刘邦二话不说,上前挥剑就是一砍,将大白蛇斩为两段。在同伴的赞叹声中,路开通了,大家继续跟着刘邦前进。没走多远,刘邦醉意上来了,倒头就睡。那十几个人却听到后头有一老妇人在刘邦杀蛇的地方哭泣。有人好奇,回去问老妇人哭泣的原因。老妇人说,刚才有人将我儿子杀死了。那人又问,你的儿子是怎么被杀的啊?老妇人说,我的儿子是化成白蛇的白帝之子,因挡在路上被赤帝之子剑斩了。听到这话,大家开始觉得老太太在说谎。但突然间,老太太就不见了。有人忙将此事告诉刘邦。刘邦听后暗自高兴,颇为自负。

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常常认为“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多次东巡以求镇住这股气。刘邦带着一群人到处逃亡的时候,要努力躲避官府的追捕。奇怪的是,刘邦的妻子吕氏每次都能找到他。刘邦很奇怪,问妻子原因。吕氏说,你藏身的地方常有彩云缭绕,所以很好找。刘邦听了,就更高兴了。同伴们将这两件事情广为传播。当地和周边的很多人相信了,都以为这股天子气就是刘邦发出的。于是投靠刘邦的人越来越多。刘邦的日子过得还不错。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两件事情都是谣传或者是附会的。可能是西汉王朝建立后,官府为了增加开国皇帝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有意编造传播。这和杜撰刘邦出生情况的目的一样,是有意识的政治行为。但更有可能是刘邦联合吕氏共同编造出来,后来传播开来,被人们作为信史记载下来。就像陈胜吴广制造的“大楚兴,陈胜王”的神话一样。南依靠正其真假。

刘邦命运的真正转机发生在公元前209年。

当年陈胜、吴广点燃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烈焰。起义军建立的“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中原很多郡县出现了百姓杀死首长和官吏响应陈胜起义的事。天下形势变得难以捉摸。

刘邦家乡沛县的县令着急了。他平时并不体恤百姓,在辖县内的官声并不好。这个县令既有野心,又怕百姓造反,于是就想通过响应起义来继续掌握政权,于是就找手下的萧何和曹参来商量。萧何和曹参就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萧何、曹参说:“您是秦朝的官吏,现在要背叛秦朝帅沛县子弟起义,恐怕得不到本县百姓的响应。您应该召回逃亡在外的人,可以聚集几百个人,壮大自己的力量。那时候再要求民众响应,大家就不敢不听了。”当时沛县逃亡在外的人中最有名、力量最大的就是刘邦了。刘邦此时已经聚集了数百人。县令觉得萧何和曹参的话很有道理,就叫刘邦的妹夫樊哙去将刘邦找回来,共谋起义。刘邦很乐意参与县令的造反计划,便带人往回赶。

就在樊哙联系刘邦的时候,沛县县令后悔了。他怕刘邦带着队伍回来后,在县里生变,怕刘邦不服从自己,到时候就等于是引狼入室了。他赶紧下令闭城拒守,不让刘邦进城,同时要诛杀萧何、曹参两人。萧曹两人害怕了,赶紧逃出城去报告刘邦,加入了刘邦一伙。